01.31 一文盤點|臨床上常見的息肉病

一文盤點|臨床上常見的息肉病

導讀

隨著內鏡和超聲檢查技術的普及和發展,臨床上息肉病的發現率越來越高,許多患者拿到發現息肉的檢查報告單,一臉驚恐,不知所措,部分臨床醫生對此也認識不足,本文隊臨床上常見的息肉病做一系統介紹,希冀對大家提高本病的認識有所幫助。

息肉是一種從黏膜表面畸形突出到達空腔器管內部的突起樣病變的統稱。息肉包括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與癌發生關係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惡變率,是癌前期病變或狀態。醫學上一般按出現的部位為其命名,如長在聲帶上的稱"聲帶息肉",出現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腸腔內的稱為“腸息肉”,以此類推;若某一部位有兩個以上的息肉,又稱"某某器官多發性息肉"。

1.鼻息肉

鼻息肉是贅生於鼻腔或鼻竇黏膜上突出於鼻腔黏膜表面的增生組織團。為鼻部常見病,好發於成年人,兒童極少發生。可為單發性或為多發性,多見於上頜竇、篩竇、中鼻道、中鼻甲等處。雙側多發多見,單側較少。

以鼻塞或鼻分泌物增多為常見表現,伴面部疼痛或腫脹感,嗅覺減退或喪失。鼻鏡檢查可見鼻腔內有一個或多個表面光滑、灰白色、淡黃色或淡紅色的如荔枝肉狀半透明腫物。觸之柔軟,不痛,不易出血。一般不會惡變。

一文盘点|临床上常见的息肉病

對於鼻息肉的治療,小息肉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控制生長,多數需要手術治療。

2. 聲帶息肉

聲帶息肉是發生於聲帶固有層淺層的良性增生性病變,也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慢性喉炎。引起慢性喉炎的各種病因,均可引起聲帶息肉。喉鏡檢查可以做出臨床診斷。主要的臨床症狀為聲音嘶啞。

治療包括:適當聲帶休息,糾正不良的發聲習慣,藥物及手術療法,目前以手術切除為主。

3.消化道息肉

食管、胃、腸道、肛門均可見息肉的發生。

1)食管息肉

食管息肉屬食管良性腫瘤中的上皮性腫瘤,但食管息肉與食管癌有本質的區別,食管息肉若未及時治療,有惡變成食管癌的可能。食管息肉可發生於食管任何部位,但大部分發生於頸段食管,以環嚥肌附近最多見。

一文盘点|临床上常见的息肉病

食管息肉生長緩慢,患者的臨床症狀出現較晚,主要症狀為吞嚥困難,可發生潰瘍出血、堵塞食管腔或發生惡變,個別患者的食管息肉在嘔吐到口腔後不能還納食管內會突然堵塞咽喉部,致使患者窒息。

食管息肉治療一般採取內鏡圈套,術後可以完全緩解患者的吞嚥困難。食管息肉一般多為良性,無症狀者不需治療。

2)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狀乳頭狀組織,一般都是在胃腸鋇餐造影、胃鏡檢查或其他原因手術時偶然發現。

一文盘点|临床上常见的息肉病

本病早期或無併發症時多無臨床症狀。有症狀時常表現為上腹隱痛、腹脹,少數可出現噁心、嘔吐;合併糜爛或潰瘍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為糞潛血試驗陽性或黑便,嘔血較為少見;位於幽門部的帶蒂息肉,可脫入幽門管或十二指腸,而出現幽門梗阻;生長於賁門附近的息肉可有吞嚥困難;嘔血則較為少見。

經內鏡切除是胃息肉治療的首選方法,主要有高頻電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龍絲結紮法及氬離子凝固法等。

3)腸道息肉

腸道息肉主要見於大腸(結腸和直腸),而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比較少見。大腸息肉可以是單個發生,也可以是多發,多數有蒂,少數是廣基的。

常見的大腸息肉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兒童性息肉、腺瘤、乳頭狀腺瘤及遺傳性息肉病。遺傳性息肉病包括:

①黑斑息肉病,是一種少見的顯性遺傳性疾病,特點為胃腸道多發性息肉伴口腔黏膜、口唇、口周、肛周及雙手指掌、足底有黑色素沉著,以小腸息肉為主,約30%的病人有結直腸息肉,息肉的性質為錯構瘤性息肉。

②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常在青春發育期出現結直腸腺瘤,甚至可滿布所有結直腸黏膜,如不及時治療,終將發生癌變,此病有時會出現以下兩種綜合徵:a)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並多發性骨瘤和多發性軟組織瘤(加德納綜合徵),b)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並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綜合徵)。

一文盘点|临床上常见的息肉病

根據息肉生長的部位、大小、數量,病人可有便血、腹痛、腹瀉、便秘等不同的臨床表現。繼發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長蒂息肉較大時可引致腸套疊;息肉巨大或多發者可發生腸梗阻;長蒂且位置近肛門者息肉可脫出肛門。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或腹痛症狀;伴發出血者可出現貧血,出血量較大時可出現休克狀態。

腸道息肉治療一般要根據息肉的部位、性質、大小、多少、有無併發症及病理性質決定治療方案:

①小息肉行結腸鏡檢查是予以摘除並送病檢;直徑大於2cm的非腺瘤性息肉可採用結腸鏡下分塊切除;直徑大於2cm的腺瘤,尤其是絨毛狀腺瘤應手術切除,腹膜反折以下的經肛門局部切除,腹膜反折以上的應開腹切除或在腹腔鏡下切除。

②病理檢查若腺瘤癌變穿透黏膜肌層或浸潤黏膜下層則屬浸潤性癌,應按照結直腸癌治療原則處理。腺瘤惡變若未穿透黏膜肌層、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好、切緣無殘留,摘除後不必再做外科手術,但應密切觀察。

③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治療,最終可發生癌變,因此應儘可能在青春期內確診並接受根治性手術,最徹底的手術方式是結腸、直腸中上段切除,下段黏膜剝除,經直腸肌鞘行迴腸肛管吻合術。

④黑斑息肉病的息肉多發並散在,胃多發性腸道錯構瘤,一般不癌變,難以全部切除。無症狀可做隨訪觀察,若有症狀可行息肉切除術或腸段切除術。

⑤炎性息肉以治療原發腸道疾病為主,炎症刺激消退後,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狀不明顯者,無需特殊治療。

4)肛門息肉

肛門息肉是指肛管或直腸黏膜上帶蒂圓形或橢圓形腫物,可突入腸腔上下移動,其蒂的大部分是腸黏膜由於腸蠕動或糞便牽拉延長所致。肛門息肉多因糞便慢性刺激而引起,為常見的良性腫瘤,少數可惡變。肛門息肉單發性居多,多發性的佔少數。

臨床表現可見:無痛性便血;直腸脫垂;腸道刺激症狀,如腹部不適、腹痛、腹瀉、膿血便、裡急後重等。

肛門息肉多需手術治療,手術後息肉標本的病理診斷至關重要。部分患者有切除後有復發可能,需多次手術。

4.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惡性息肉之分,以良性息肉更為多見。良性膽囊息肉包括膽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組織異位性息肉等。其中膽囊腺瘤性息肉是潛在的癌前病變,與膽囊癌的發生有關。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膽囊腺肌瘤等非腫瘤息肉則不會發生癌變。

肥胖、吸菸、高脂血症、高胰島素血癥、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膽道的解剖異常,是膽囊息肉的好發因素。大部分患者無不適表現,往往是在健康檢查或人群普查時經腹部B超才偶然發現。

膽囊息肉的治療主要涉及到對良惡性的判定,若息肉直徑小(以10mm為界)又完全沒有症狀,並且不具有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患者可以觀察,定期行超聲探查,沒有必要手術。有明顯下列惡變危險因素者應及早行膽囊切除。

①一般認為膽囊息肉的大小與其良惡性有關。小的膽囊息肉(直徑<10mm),絕大多數為良性病變,且可以保持許多年不發生變化,對於大的膽囊息肉則往往提示惡性病變的可能。

②在膽囊息肉患者中膽囊腺瘤及膽囊癌的平均年齡明顯要比非腫瘤息肉性患者要大。

③息肉的數目、形態 單發、廣基的息肉易癌變。

④膽囊息肉合併膽囊結石者,結石的長期刺激可促使膽囊上皮細胞增生而引發癌變,因此存在結石的膽囊息肉患者膽囊癌變危險性增加。

⑤惡性的膽囊息肉更容易出現伴隨的臨床症狀。上腹部悶脹不適,常餐後發生右上腹疼痛或絞痛,尤其在脂餐後。

5.子宮及宮頸息肉

1)子宮息肉

子宮息肉是婦科常見病,從廣義上講是指所有借細長的蒂附著於子宮壁的腫物,包括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腺肌瘤性息肉、惡性息肉等。多屬良性,可無明顯臨床症狀,或引起月經增多、白帶異常、陰道出血、子宮增大、疼痛等。宮腔鏡檢查可見息肉大小多少不一、蒂長短不等,是婦科常見的一種宮腔內病變。其中以子宮內膜息肉最常見。

一文盘点|临床上常见的息肉病

臨床表現可見為:陰道口有腫物脫出,白帶增多、白帶帶血絲,接觸出血,子宮異常出血,不孕與流產,若息肉發生潰瘍、感染、壞死,可產生血性或膿性白帶。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

2)宮頸息肉

宮頸息肉是慢性宮頸炎表現的一種,在已婚婦女中比較多見。由於慢性炎症長期刺激,使宮頸管局部黏膜增生,宮頸息肉分為兩種,一種來源於宮頸黏膜的息肉,另有一種來自宮頸陰道部分的息肉。息肉可單發或多發,大小不等,直徑多在1cm以下。

較小的息肉可無症狀,只是在婦科檢查時被發現;較大的息肉可能出現一定的臨床症狀如:少量點滴出血、鮮紅色,或接觸出血,還可表現為絕經後陰道流血;不正常白帶,部分患者平時可有黃色白帶,多數有異味,或白帶中帶有血絲;未婚的患者因發現較晚,多表現為陰道口有腫物脫出。

宮頸息肉有惡變的可能性(<1%),一經確診應行息肉摘除術,標本送病理檢查。

3)陰道壁息肉

陰道壁息肉多是全子宮切除術後陰道頂縫合處出現的肉芽組織性息肉,實質上是傷口修復過程中的產物。

陰道壁息肉通常無症狀,陰道可有少量流血或接觸性出血。常在手術後隨訪檢查中,發現位於陰道頂端縫合線上,常呈米粒大紅色腫物,觸之可引起少量流血。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摘除的息肉應送病理檢查。

6. 膀胱及尿道息肉

1)膀胱息肉

膀胱息肉,通常情況下沒有症狀出現,當息肉發生潰爛、出血時可導致膀胱刺激症狀,常反覆發作不愈,此時超聲或膀胱鏡檢查往往發現是膀胱息肉。

如果息肉只有幾毫米的話,可暫時不做手術,先給予抗感染的藥物。但膀胱息肉有時與膀胱癌較難鑑別,一般情況下還是建議行手術治療,將腫物切除標本送病理檢查,根據病理結果決定是否需要繼續治療。

2)尿道息肉

尿道息肉男女均可見到,是發生於尿道的一種良性腫瘤,可為先天性,也可為長期炎性刺激所致。在尿道口部位,肉眼可見,尿道深部的尿道鏡可見(多為男性)。

女性尿道息肉在中老年婦女中較為常見,尿道息肉常影響排尿功能,產生尿頻及排尿困難,有時可發生血尿,同時還可繼發尿路感染,會有局部的疼痛出血,以及在排尿時的燒灼痛感等。

男性尿道息肉可在嬰幼兒發現,亦可見於青、中年。或為細長、有蒂的孤立息肉,或呈無蒂的絨毛狀、乳頭狀息肉。一般較小,直徑在1.0釐米以下。有蒂息肉受尿流衝擊後,可阻塞尿道腔,出現排尿障礙,尿道息肉可以出血而致血尿和血精。

無症狀者不需治療,多數採用雌激素軟膏外用效果良好;長期不愈者,可採用電灼、冷凍、激光或手術切除並病檢。切除術後注意隨訪複查。

參考文獻

[1]黃會,李俊傑.胃息肉的臨床、內鏡特徵和病理特點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摘,2018,18(86):106-107.

[2]王雪萍,張黎明,任慶濤.結腸息肉病理分析及電切後復發、癌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05):36-38.

[3]林桂河,張婷.家族性結直腸腺瘤性息肉病癌變危險因素臨床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誌,2017,10(31):136-138.

[4]鄭亞民,姚貴賓,王悅華,李非.膽囊息肉癌變風險分析和臨床處理的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雜誌,2018,47(08):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