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使命召喚:黑色行動4》吃雞模式:我差點以為在玩“我的世界”

繼8月份推出了普通多人模式的BETA測試以後,這次《使命召喚 黑色行動4》(下稱“《黑色行動4》”)的第二次BETA測試終於上來了萬眾期待的“吃雞”模式:“BlackOut”——但小編很難不去想這麼個問題,《使命召喚》與“吃雞”,是否真的合適?


《使命召喚:黑色行動4》吃雞模式:我差點以為在玩“我的世界”


起碼在我的固有印象裡,《使命召喚》這個系列的多人遊戲帶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以小而高速的多人TDM為傳統的核心,讓他們去做地圖巨大而節奏緩慢的“吃雞”遊戲到底能不能成?這可沒人敢打包票。

於是當15號凌晨的公開BETA正式開始後,小編就抱著不玩白不玩,大不了就當作踩雷的心情與基友進入了這次測試——接下來的事兒就比較見鬼了——我這麼個吃雞厭惡症患者,居然沉迷了整整一整天!是的,《黑色行動4》的“BlackOut”模式,就是可以讓這麼一個對“吃雞”完全不感冒的人徹底轉性。

一、我差點以為在玩“我的世界”

在打開這個遊戲前,我已經對這次“BlackOut”模式的畫面在心裡有個底——用膝蓋想想也知道,一個從來都是小規模,低人數對戰的遊戲系列,突然要做一個大地圖,多達88人同場對戰的模式,其畫面縮水之幅度已經可以想象了。

不過我是沒想到會有這種效果——一幅圖讓你看看,在我剛著陸時,看到的是怎樣的畫面:


《使命召喚:黑色行動4》吃雞模式:我差點以為在玩“我的世界”


!?

這尼瑪我到底是在玩《使命召喚》還是《我的世界》?我能理解這是因為老引擎 Id Tech載入貼圖的時間過長,而用於湊數的超低精度建模,但…但這也太馬賽克了吧?能看出T組在對付無縫大地圖的讀取時間上的確是做的比較吃力,這樣的低精度建模在每次轉移到新區域時都會發生,你還得大概等上數秒時間才會有所改善,這種情況在開載具轉移的時候更為嚴重。不過相對地,遊戲整體的流暢度倒是能得到相當的保證,哪怕小編這種老爺機子也不會出現太多掉幀的情況——不過啊,為此付出的代價也太沉重了點。

怎麼說呢?本次《黑色行動4》的畫面處理方式,對本人而言就是典型的“我能理解,但實在有點難接受”。哪怕《使命召喚》系列一直以來並不以畫面取勝,哪怕“吃雞”模式的確對祖傳id tech老引擎壓力極大。但這樣出來的賣相也實在是太寒磣了點,咱們好歹也是每作能賣上千萬份的主兒。隔壁家《戰地5》也是有“吃雞”模式的呢,您確定要以這樣的賣相跟人家對拼?


《使命召喚:黑色行動4》吃雞模式:我差點以為在玩“我的世界”


哪怕是在PS4 Pro上,建模的材質分辨率也實在不敢恭維

不過考慮到這個依然是BETA測試上的表現,鑑於上述問題實際上都歸屬於優化範疇,小編還是覺得要看看正式版再下定論——但說句不該說的,其實小編心裡是這麼想的:哪怕T組你真的一點都不改進,我應該還是邊說著“真香”邊首發正式版。

二、論如何給“吃雞”做減法。

上文其實已經提到,小編其實算是一個與“吃雞”絕緣的人。

很難說到底是為什麼,但從小編心底裡,總覺得“吃雞”這個遊戲本身,幾乎就是一個“零和”的題材——100人裡,居然只有一個能獲得最終的勝利?這讓本身對技術不算太有自信的本人而言實在有點難接受。同時,《絕地求生》裡過於繁雜而真實的遊戲系統,也讓小編這種懶人總是有點提不起勁去研究。甚至像《堡壘之夜》這種偏簡單粗暴的吃雞,我都因為那個奇怪的建築系統而被勸退——你看啊,一個典型的,被快餐遊戲慣壞的玩家。

但正因為總有一些遊戲願意遷就我們這些快餐玩家,所以咱們這種人才不願意改變:比如這次的《黑色行動4》“BlackOut”模式:從直升機空降下來的第一秒開始,我就發現了這個“COD吃雞”與其他同類的不同:快!怎麼能這麼快!

“BlackOut”模式裡,一盤遊戲的節奏之緊湊,簡直超乎想象,玩家們著陸那一刻起,就只剩下2分鐘的時間縮圈。比起動輒數百秒秒的其他吃雞遊戲,《黑色行動4》幾乎是一上來就逼迫著玩家迅速搜刮然後開始轉移並戰鬥,而且由於遊戲地圖整體比《絕地求生》更小,基本上3-4次縮圈後,咱們就已經基本進入“決戰圈”的節奏了——可以說,你甚至剛從瘋狂跑圈的暈頭轉向裡回過神來(或者說,是倖存下來),就會發現這盤遊戲就已經進入終盤。


《使命召喚:黑色行動4》吃雞模式:我差點以為在玩“我的世界”


沒有多少喘息時間

而且T組看來是盡其所能地要將一切與吃雞核心樂趣無關的所有設定都簡化至極致,在這次“BlackOut”模式裡,全程的吃雞體驗“簡單粗暴”得,像是在玩系列玩家熟悉的老TDM(隊伍死鬥)——超級戰士般的主角行動模式咱們作為一個COD玩家都已經習慣了,最多也就是驚訝於這套COD傳統的流暢操作在吃雞上也能運作得如此地好;

但“BlackOut”模式裡極高的道具密度,幾乎讓所有的玩家,都能1分鐘內迅速形成戰鬥力並開始交戰。:幾乎每一個稍大的房子裡都會有起碼一把主力槍械與若干補給道具。哪怕是一個萌新玩家,其手無寸鐵的時間也是被壓縮到了極致。說實話,小編還沒玩過一個吃雞能像《黑色行動4》那般,這麼快速地就給玩家形成收穫的快感,並迅速將收穫投入戰鬥。


《使命召喚:黑色行動4》吃雞模式:我差點以為在玩“我的世界”


連圈都還沒開始縮,已經手上拿著一把AR的同時正在撿一把狙

道具系統更是怎麼簡單怎麼來,遊戲裡沒有重量機制,只有5個格子(找到揹包的話就有10個)放入各式補給道具。什麼你說子彈怎麼辦?T組告訴你,不怎麼辦——一律放到一個無需管理的子彈欄裡,隨你撿!什麼這還不夠?給你一鍵切換道具切換如何?,按住TAB選到對應的道具即可直接切換,哪怕是最激烈的戰鬥裡,你也可以一氣呵成地切換到合適的道具。還要管理這個那個的?開什麼玩笑。吃藥也是直接吃,只要按住注射鍵,管你是跑著吃、跳著吃,隨便你,而且一秒回滿絕不墨跡。


《使命召喚:黑色行動4》吃雞模式:我差點以為在玩“我的世界”


即插即用

足夠快餐吧?但對於像小編這樣的,對其他吃雞遊戲相對繁瑣的系統感到苦手的玩家。“BlackOut模式”簡直就是天降甘霖。終於有這麼一個能讓我無腦享受吃雞核心樂趣的遊戲了。當然,這自然不代表本作的“無腦化”就是比其他同類作品要好,但不得不說,的確會合上相當一部分人的口味——而且,誰給你說《黑色行動4》就只有簡單快餐的?

三、你以為是模仿作?實際上依然COD

如果說上面這些系統簡化只是本人能夠真正玩下去的理由,那麼《黑色行動4》那祖傳的極佳手感,就是我真正沉迷下去的原因了。我得說,這才是《使命召喚》這個系列做“吃雞”遊戲的一個最大的優勢:一個銷量過千萬,每作投入成本近億美元的3A系列,其這麼多年調整下來的槍械乃至操作手感,豈是其他後起之秀能比的?道理是如此的簡單,你完全沒法反駁。

而且繼承自《黑色行動》系列的黑科技道具與即點即用技能包,讓整個吃雞玩法的畫風都完全變了個樣:小型探測器直接可以探測一個範圍內的所有敵人;遙控小車可讓人躲在安全地點偵查敵方動靜;“工程師”技能能直接點亮附近所有的載具;“死亡潛行”能讓你的腳步聲變得微不可聞,與之針鋒相對的就是增強腳步聲的“順風耳”.…只要玩家渡過最初摸索的陌生期,這些道具真的能讓你感受到什麼是真正的“介系你從未玩過滴全新版本”。


《使命召喚:黑色行動4》吃雞模式:我差點以為在玩“我的世界”


還有這種能透視所有道具位置的掛壁技能

同樣的優勢還體現在地圖上,這次“BlackOut”模式的整體大地圖創造的非常有特色:咱們系列老玩家熟悉的,諸如核彈小鎮、豪宅、靶場等等經各種經典地圖,都成為了這次吃雞模式大地圖裡的大型據點。這些本身就經過精心設計的地圖當成一個資源豐富的“大點”之後。在裡面與競爭對手鬥智鬥勇的戰術深度可不止增加了一點點。而看到熟悉的地圖以這樣的方式重現在眼前,的確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


《使命召喚:黑色行動4》吃雞模式:我差點以為在玩“我的世界”


高低差極大的建築工地

而且T組顯然地將不少製作殭屍模式的經驗都帶到了吃雞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遊戲裡的“隨機性”:一般咱們玩諸如《絕地求生》等吃雞遊戲,隨機性可能就代表著三級甲、三級頭或者一把98k。但《黑色行動4》裡,只給你一把好槍怎麼夠,一個滿配件的好槍如何?還不夠?殭屍模式專用的雙管機槍、火箭筒、甚至外星激光槍。都有可能弄到手——或是給別人“送快遞”。


《使命召喚:黑色行動4》吃雞模式:我差點以為在玩“我的世界”


喪屍剋星雙管機槍!

隨機武器只是一個方面,更誇張的還有隨機事件:看到遊戲裡偶爾會出現的藍色光柱了麼?那就代表著那裡正式開始屍潮事件,將那邊的殭屍清掃乾淨後,就會解鎖一個裝著大量補給與強力槍械的寶箱;而如果你足夠幸運,遇到紅色光柱,還會遇上野外BOSS“殭屍王”,遊戲裡最強的外星光槍就是從它身上掉落——所以,當你看到事件發生時是勇敢地過去剛上一波,還是選擇當個“LYB”,在敵人去與喪屍搏鬥時,去坐收漁翁之利?

當然吹了那麼多好的,遊戲裡的缺點還是有不少很明顯的,比如明明最需要簡化操作的武器配件系統,在更換槍械的時候卻又無比繁瑣;又比如三級甲的硬度強的嚇人,有些時候一整個彈夾居然都帶不走一個人。不過這些在極高節奏的遊戲進程裡,頂多也就成為干擾你心情的小插曲而已——起碼當你自己獲得了三級甲時,話又不是這麼說了。


《使命召喚:黑色行動4》吃雞模式:我差點以為在玩“我的世界”


這樣一輪掃射打不死的情況常有發生

極快的遊戲節奏、極高的遊戲隨機性、極簡的遊戲系統。配上系列一貫的極佳射擊手感與動作。讓我這種對“吃雞”這個題材一直感覺會有挫敗感的玩家也對此徹底改觀——實際上,你連形成“挫敗感”這個心理的時間都沒有,就已經可以開始第二盤了。這還是排隊時間較長的雙排體驗。在“BlackOut”模式裡,你幾乎很難會獲得太強烈的負反饋。

所以,如果說現在每個“吃雞”都有著自己特色的話,那“BlackOut”的特色是什麼呢?想來想去,其實真的還就是《使命召喚》系列一貫以來的特點:爽快、簡單、同時基礎部分極為紮實。說實話,要在一個之前從未做過的模式中,還依然能保持系列一貫的賣點並形成如此良好的化學反應,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大的設計挑戰。但顯然T組做到了,它起碼能讓我忽略了《黑色行動4》的糟糕畫面,全心地投入到遊戲中——“BlackOut”雖然未必是現在最優秀的“吃雞”,但卻是最“使命召喚”的“吃雞”。

寫在最後

以前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小廠發掘創意,大廠利用豐厚的資源與經驗碾壓小廠。”當時我是不怎麼信的——創意哪有那麼不值錢?

但這次《黑色行動4》的“BlackOut”模式,的確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這點,誠然,哪怕將“BlackOut”與其他所有混出名堂的“吃雞”類作品作對比,它也並不是一個從所有角度都全面勝出的作品。甚至說,本作甚至會有不少地方會被“吃雞”老玩家們嗤之以鼻。

但只要玩過這次測試的玩家都不得不承認,“BlackOut”模式所呈現出來的賣點,確實會讓最廣大的那一幫非重度玩家痴迷不已:從整體遊戲系統的“瘦身”以及玩家門檻降低的設計上,其實其與近期大火的《堡壘之夜》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比其做的更為徹底;而其作為《使命召喚》系列一直以來的核心賣點,又偏偏保持的非常良好。這更是讓不少原來的系列玩家,忍不住轉投至這個“BlackOut”模式上來——再重複一個事實,《使命召喚》是一個均銷量上千萬的超級大作。

在公測結束的第一天後,不瞞大家,小編已經有點“戒斷反應”了。我也從來沒有知道原來自己也能這麼痴迷“吃雞”這個原來從來沒有興趣的類型——或許這也是《黑色行動4》想要做到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