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懸壺濟世”是什麼意思?

魏青衣


人們把這個行醫賣藥叫做懸壺。懸壺濟世這個成語呢,是稱讚那些個治病救人,醫德高尚的醫生的,那麼為什麼把行醫賣藥叫做懸壺呢?這個壺是什麼東西?銅壺鐵壺錫立壺?原來這個壺字,水壺的壺和葫蘆的葫字兒是通假字,寫哪個都行。懸壺呢,就是掛一葫蘆,但掛的不是酒葫蘆,是藥葫蘆。

懸壺這個典故出自《後漢書-方術列傳》。東漢時期,有個叫費長房的名醫,學醫之前呢,他是一個類似於市場管理員的那麼一個小官吏,在他管的這個市場上有個賣藥的老頭。費長房呢,就每天看他在那兒賣藥。但是這個老頭不同於別人,他擺攤兒的時候,身上老掛一葫蘆,收攤兒之後呢,老頭就偷偷鑽進葫蘆裡不見了。嚯,這很神奇呀!這一幕呢,別人沒看見過,就是有一次被費長房無意中給發現了。費長房認為這個老頭是神仙,要不然誰能鑽進葫蘆裡去呀。於是呢,他就帶了酒肉前去拜見,可是這個老頭就說,“呃,這個,你明天再來吧。今天就算啦。”那明兒就明兒唄,也不差這一半天兒。

第二天呢,費長房又帶著禮物來了,老頭一見費長房,就拉著他一塊兒進葫蘆了,“來,你跟我來吧。”費長房嚇一跳,嚯,眼前一黑,馬上眼前又一亮。只見葫蘆裡是金碧輝煌,滿桌子的美酒佳餚,來吧,得著吧,吃吧。倆人酒足飯飽又出了葫蘆。老頭就囑咐費長房了,“我是神仙,千萬可別把這事兒告訴別人啊。”費長房呢,自然也是守口如瓶了,而且他要拜老頭為師,跟他一起進山去修練。老頭一開始把費長房扔到一個地方,呵,可缺了德了,他周圍全是荊棘,外面還有不少老虎。費長房倒是一點都不害怕,他估計是老頭試他呢,心裡有底,沒事兒。接著呢老頭又把他放一空屋子裡,這比荊棘那好多了,最起碼是個屋子呀,可是在他頭上懸掛了一塊巨石,還是用這個糟朽的繩子掛著的,看著就不老結實的,隨時都能掉下來。這多懸呀,這要掉下來,啪嚓就拍死了。這還不算完,還弄了好多蛇蟲鼠蟻,咔叱咔叱在那兒咬那繩子。費長房呢,跟沒事兒似的,動都不動,經受住了考驗。

原以為過了兩關就差不多了,嚯,這老頭還有更絕的,他讓費長房吃屎。嚯,這實在下不去,屎裡還有蛆,哎呀,我說著都快吐了,太噁心了!費長房這下犯了難了,實在是吃不下去。老頭就說了,“小夥子,你差一點就得道了,可惜最後一關,最後這大boss你沒過去呀。”於是就把費長房給打發回來了。不過費長房已經過了兩關了,跟著老神仙也學了一些醫術,這已經就夠用了,了不起了,他成為一名能治百病的神醫。但是他有個傳授,學著師傅的樣子,總掛著一隻葫蘆,到處行醫。懸壺和懸壺濟世的典故就是這麼來的。到現在呢,很多中醫館門口還都掛著一葫蘆,就是咱也不知道他這葫蘆裡呀,嘿嘿,賣的什麼藥。


小勞叨叨


就是你醫生這個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裝的是❤還是黑心。

可能會有很多人關注到在中一些中醫診所、醫院甚至中醫藥房裡會懸掛著:“懸壺濟世”這四個字的牌匾或者錦旗。


也會有人提出疑問了,什麼是懸壺濟世?

懸壺濟世是對醫者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讚美。我們在很多古裝劇,武俠劇裡面可以看到在藥店門口都會掛一個藥葫蘆,很多郎中也會在身上背一個葫蘆,這就是他們行醫的標誌。

除了"懸壺濟世"的偉大目標之外,更多的是葫蘆的價值。


因為在古代經常用葫蘆來作為盛酒、水的器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壺。葫蘆的作用可不僅僅是這樣,有資料記載,古代行醫者無論走到哪裡,葫蘆是它們隨身攜帶的必備品。可以用來盛藥。在採藥之後將藥物放置於葫蘆中,它有很強的密閉性,保持藥物的乾燥性,不至於減低藥性。

而葫蘆本身也具有很強的藥用價值,具有利水消腫,除煩止渴,以及通淋散結的功效。

而現在的我們,去掉了懸壺這樣的形式,但是對患者的那份仁愛之心,赤誠之心,救人於水火之中的迫切之心從不曾改變。

你這個醫生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我們老百姓第一次不知道,第二次就明白了。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葫蘆裡裝的是❤還是黑心,看你能藏多久?


心血管王醫生


懸壺濟世是頌譽醫者道者救人於病痛的一個詞語。醫者仁心,以醫技普濟眾生,世人稱之,便有懸壺濟世之說。

出自《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

中文名:

懸壺濟世

寓意:

讚頌醫生救死扶傷的高尚品德

藥葫蘆

許多人也許不明白為什麼一些中藥店門前要掛一個葫蘆,但是,提到“葫蘆裡不知賣的什麼藥”這句俗語,你就會知道這葫蘆肯定與藥有關。

葫蘆,古代稱作“壺”,俗稱葫蘆瓜,古代道家的象徵之一。《詩·豳風·七月》中“八月斷壺”,特指的就是盛藥的葫蘆,即“藥葫蘆”。

古今許多神話故事,幾乎涉及藥就有葫蘆。傳說中的“八仙”之一鐵柺李,就常背一個裝有“靈丹妙藥”的葫蘆,周遊江湖,治病救人。神話小說《西遊記》第五回中說:“大聖直至丹房裡面,尋訪(老君)不遇,但見丹灶之旁,爐中有火。爐左右安放著五個葫蘆,葫蘆裡都是煉就的金丹……他就把那葫蘆都傾出來,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小說中也說到這種葫蘆的作用是盛放丹藥。

由來

考證“藥葫蘆”的典故,應當出自《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的記載:“費長房者,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唯長房於樓上睹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曰:子明日可更來,長房旦日復詣翁,翁乃與俱入壺中。唯見玉堂華麗,旨酒甘餚盈衍其中,其飲畢而出。翁約不聽與人言之,復乃就樓上候長房曰:我神仙之人,以過見責,今事畢當去,子寧能相隨乎?樓下有少酒,與卿為別……長房遂欲求道,隨從入深山,翁撫之曰子可教也,遂可醫療眾疾”。

關於壺翁的記載,則有“壺公謝元,歷陽人,賣藥於市。不二價,治病皆愈。語人曰:服此藥必吐某物,某日當愈,事無不效。日收錢數萬,施市內貧乏飢凍者。”以此觀之,壺翁乃身懷醫技、樂善好施之隱士醫者。因其診病貨藥處常懸一壺為醫幟,所以人稱壺翁。

類似記載,還可見於晉代葛洪(公元261-341年)《神仙傳》及一些古史雜說等。大概說的都是漢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帶鬧瘟疫,死了許多人,無法醫治。有一天,一個神奇的老人來到這裡,他在一條巷子裡開了一個小小中藥店,門前掛了一個藥葫蘆,裡面盛了藥丸,專治這種瘟疫。這位“壺翁”身懷絕技,樂善好施,凡是有人來求醫,老人就從藥葫蘆裡摸出一粒藥丸,讓患者用溫開水沖服。就這樣,喝了這位“壺翁”藥的人,一個一個都好了起來。時有汝南人費長房,見此老翁在人散後便跳入壺中,他覺得非常奇怪,於是就帶了酒菜前去拜訪,老翁便邀他同入壺中。費長房從此隨其學道,壺翁盡授其“懸壺濟世”之術。

雖然記載這個傳說有些神話傳奇色彩,但是他二人的精湛醫術令人讚佩,也因為這個故事的流傳,所以後人將行醫愛稱為懸壺,醫生或診所的賀詞無一例外,都是懸壺濟世,而懸掛的那個葫蘆更成了中醫的標誌。

發展

看上面的典故,記載雖語涉傳奇,但若揭其神誕外衣,不難知壺公、費長房乃東漢時名醫,藥葫蘆只不過是一隻盛藥的“藥壺”。或曰一種行醫、賣藥的“招牌、幌子”而已。不過,醫家掛藥葫蘆還有深意:一是向世人表明其“懸壺濟世”之宏願;二是看重葫蘆之實用價值:用葫蘆保存藥物確實比其他的容器如鐵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其有很強的密封性能,潮氣不易進入,容易保持藥物的乾燥。從歷代史籍中得知,古時候的行醫者無論走到哪裡身上都揹著葫蘆,如唐代藥王孫思邈採藥時就必掛一個藥葫蘆。而且,葫蘆除了能盛藥,本身也可為藥,醫治很多疾病。

因此,後來人皆稱賣藥的、行醫的為“懸壺”,美稱醫生職業為“懸壺濟世”,歷代醫家行醫開業則以“懸壺之喜”等為賀。時至今日,仍有不少行醫者懸葫蘆在診室當作行醫的標誌,這種做法更被眾多藥店、製藥廠等沿用。

(本答案主要來自網絡)


冇峰來矣


“懸壺濟世”一詞,常常被用來比喻從事醫生的職業,那麼為什麼把行醫叫“懸壺濟世”?還得從頭說起。



傳說古代有個叫“壼”翁的隱士醫生,其人大概是東漢時期人,醫術高明,賣藥從講價,他所治過的病人都痊癒了。他甚至能事先說出病人痊癒的時間,沒有不應驗的。每天行醫所得之錢達數萬,但他都分給了窮人貧民。他經常在自己出診的地方懸掛一個壺作為自己行醫的標識。

因“壺”與”葫”同音,後世人便仿效其做法,在藥鋪門前懸掛藥葫蘆,欠日久之,“懸壺濟世”就成了行醫的代名詞。


半個南山人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搞清楚以下這幾個關鍵詞:

【關鍵詞 】醫德 、懸壺濟世 、救死扶傷 、治病救人 、醫者父母心 、醫為仁術 、濟世為懷 、扶貧濟困 、施醫贈藥。



編者按: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這些對醫務工作者的評價:醫者父母心,醫為仁術,白衣天使⋯⋯我國古代名醫,常常以己之精湛醫術,懸壺濟世,治病救人,可謂功德無量,而他們索取的往往是很少的。有關"杏林傳說"就是個美麗的神話。如今在很多中醫診所門前的對聯還能看到"但願世上少病人,何愁架上藥生塵",這是何等博大的胸懷,真正的醫者仁心,這種中國傳統的美德,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懸壺濟世:

所謂"懸壺濟世",為古代謳歌醫者救人於病痛之說。"懸壺"是中醫行醫的專用名詞,其典故出自範燁的《後漢書.方術列傳.壺公傳》。

"壺"其實為"葫"、"瓠"因同音通假而來。後世中藥房便以葫蘆為幌子,藥廠亦有以葫蘆為商標圖案,藥房開業便以"懸壺之喜"相互道賀,還有民間口語中"不知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一說。

而"濟世"就比較明瞭,拯救世人,救民於病痛。總之醫者仁心,以醫技為本,普濟眾生,世人稱之,便有"懸壺濟世"之說,其典概源於此。

傳說中,東漢時一位賣藥的老翁,有道術,善用符治病。因常懸一壺於市頭賣藥,“藥不二價”、“治病皆愈”,故後世稱行醫為“懸壺”。

以此觀之,壺翁乃身懷醫技、樂善好施之隱士醫者。因其診病貨藥處常懸一壺為醫幟,所以人稱"壺翁",民間傳說多有其神話故事。壺翁曾傳醫術於費長房,在東漢時期為名噪一時的名醫聖手。

自古以來,中醫以懸壺濟世為象。正所謂:中醫之壺,大象無形,懸壺之中隱有神靈,包納萬物,濟世良方,渡人妙法全在其中,救人之道求功在一世,故稱為懸壺濟世。



最後用一首詩來表達對懸壺濟世的醫者的敬意:

【七言古詩/醫道人道】

懸壺濟世醫道行,杏林春暖隱仙翁。

奇花異草消頑疾,粗茶淡飯救蒼生。

良方豈可消愚昧,五穀方能賑災窮。

風寒感熱尋常事,莫言扁鵲不用功。


再次感謝悟空小秘書平臺!

【溫馨提示】原創不易,敬請文友,多多支持,留言轉發,評論交流。


兵法天下



東漢時期有一個老頭兒,穿著布衣草鞋,拿著一個竹竿,竹竿上掛著一個綁著紅布的葫蘆。這個老頭會看病,而且看病的醫術很是高超,但是他看病沒有固定場所,常常舉著竹竿葫蘆去人多的大集市上給人看病。

老頭看病也得收錢,而且還不讓你講價,他說多少就是多少,不過確實人家的醫療技術也值很高的價錢,不管得了什麼病,只要經他一看,吃了他的藥後基本上都痊癒了,慢慢的他的名聲越來越大,找他看病的達官貴人都得排著隊,老頭每天只看病都能賺好幾萬。

老頭是菩薩心腸,雖然他收費高,賺的也多,但是他把賺來的錢都施捨給周邊的窮人了,自己沒有留一點,窮苦大眾們平時有個頭疼腦熱的找他來看病他也是分文不取。


咱不能說老頭是殺富濟貧,但是人家確實是心腸好,富人看病付錢付的心甘情願,窮人又總是受人家的照顧和關懷,心裡也是感恩戴德。慢慢的老頭在人們的眼裡就不是一個單純的醫生了,他成了又會看病,有救濟天下的行醫者表率。

因為他行醫時的招牌就是竹竿上話一個葫蘆,只要看到這個葫蘆就知道這個救苦救難的大醫生來了。後世的行醫之人為紀念他,也為學習他掛個葫蘆行醫救人的高尚品德,所以創造性的發明了“懸壺濟世”這個詞。

懸壺濟世就是形容那些志在治病救人,品行高尚的行醫者,也指其它行業裡的一些心懷百姓的人。

典故就是這麼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