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悬壶济世”是什么意思?

魏青衣


人们把这个行医卖药叫做悬壶。悬壶济世这个成语呢,是称赞那些个治病救人,医德高尚的医生的,那么为什么把行医卖药叫做悬壶呢?这个壶是什么东西?铜壶铁壶锡立壶?原来这个壶字,水壶的壶和葫芦的葫字儿是通假字,写哪个都行。悬壶呢,就是挂一葫芦,但挂的不是酒葫芦,是药葫芦。

悬壶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名医,学医之前呢,他是一个类似于市场管理员的那么一个小官吏,在他管的这个市场上有个卖药的老头。费长房呢,就每天看他在那儿卖药。但是这个老头不同于别人,他摆摊儿的时候,身上老挂一葫芦,收摊儿之后呢,老头就偷偷钻进葫芦里不见了。嚯,这很神奇呀!这一幕呢,别人没看见过,就是有一次被费长房无意中给发现了。费长房认为这个老头是神仙,要不然谁能钻进葫芦里去呀。于是呢,他就带了酒肉前去拜见,可是这个老头就说,“呃,这个,你明天再来吧。今天就算啦。”那明儿就明儿呗,也不差这一半天儿。

第二天呢,费长房又带着礼物来了,老头一见费长房,就拉着他一块儿进葫芦了,“来,你跟我来吧。”费长房吓一跳,嚯,眼前一黑,马上眼前又一亮。只见葫芦里是金碧辉煌,满桌子的美酒佳肴,来吧,得着吧,吃吧。俩人酒足饭饱又出了葫芦。老头就嘱咐费长房了,“我是神仙,千万可别把这事儿告诉别人啊。”费长房呢,自然也是守口如瓶了,而且他要拜老头为师,跟他一起进山去修练。老头一开始把费长房扔到一个地方,呵,可缺了德了,他周围全是荆棘,外面还有不少老虎。费长房倒是一点都不害怕,他估计是老头试他呢,心里有底,没事儿。接着呢老头又把他放一空屋子里,这比荆棘那好多了,最起码是个屋子呀,可是在他头上悬挂了一块巨石,还是用这个糟朽的绳子挂着的,看着就不老结实的,随时都能掉下来。这多悬呀,这要掉下来,啪嚓就拍死了。这还不算完,还弄了好多蛇虫鼠蚁,咔叱咔叱在那儿咬那绳子。费长房呢,跟没事儿似的,动都不动,经受住了考验。

原以为过了两关就差不多了,嚯,这老头还有更绝的,他让费长房吃屎。嚯,这实在下不去,屎里还有蛆,哎呀,我说着都快吐了,太恶心了!费长房这下犯了难了,实在是吃不下去。老头就说了,“小伙子,你差一点就得道了,可惜最后一关,最后这大boss你没过去呀。”于是就把费长房给打发回来了。不过费长房已经过了两关了,跟着老神仙也学了一些医术,这已经就够用了,了不起了,他成为一名能治百病的神医。但是他有个传授,学着师傅的样子,总挂着一只葫芦,到处行医。悬壶和悬壶济世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到现在呢,很多中医馆门口还都挂着一葫芦,就是咱也不知道他这葫芦里呀,嘿嘿,卖的什么药。


小劳叨叨


就是你医生这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装的是❤还是黑心。

可能会有很多人关注到在中一些中医诊所、医院甚至中医药房里会悬挂着:“悬壶济世”这四个字的牌匾或者锦旗。


也会有人提出疑问了,什么是悬壶济世?

悬壶济世是对医者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赞美。我们在很多古装剧,武侠剧里面可以看到在药店门口都会挂一个药葫芦,很多郎中也会在身上背一个葫芦,这就是他们行医的标志。

除了"悬壶济世"的伟大目标之外,更多的是葫芦的价值。


因为在古代经常用葫芦来作为盛酒、水的器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壶。葫芦的作用可不仅仅是这样,有资料记载,古代行医者无论走到哪里,葫芦是它们随身携带的必备品。可以用来盛药。在采药之后将药物放置于葫芦中,它有很强的密闭性,保持药物的干燥性,不至于减低药性。

而葫芦本身也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具有利水消肿,除烦止渴,以及通淋散结的功效。

而现在的我们,去掉了悬壶这样的形式,但是对患者的那份仁爱之心,赤诚之心,救人于水火之中的迫切之心从不曾改变。

你这个医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老百姓第一次不知道,第二次就明白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葫芦里装的是❤还是黑心,看你能藏多久?


心血管王医生


悬壶济世是颂誉医者道者救人于病痛的一个词语。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世人称之,便有悬壶济世之说。

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

中文名:

悬壶济世

寓意:

赞颂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

药葫芦

许多人也许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中药店门前要挂一个葫芦,但是,提到“葫芦里不知卖的什么药”这句俗语,你就会知道这葫芦肯定与药有关。

葫芦,古代称作“壶”,俗称葫芦瓜,古代道家的象征之一。《诗·豳风·七月》中“八月断壶”,特指的就是盛药的葫芦,即“药葫芦”。

古今许多神话故事,几乎涉及药就有葫芦。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铁拐李,就常背一个装有“灵丹妙药”的葫芦,周游江湖,治病救人。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五回中说:“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寻访(老君)不遇,但见丹灶之旁,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他就把那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小说中也说到这种葫芦的作用是盛放丹药。

由来

考证“药葫芦”的典故,应当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的记载:“费长房者,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华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其饮毕而出。翁约不听与人言之,复乃就楼上候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子宁能相随乎?楼下有少酒,与卿为别……长房遂欲求道,随从入深山,翁抚之曰子可教也,遂可医疗众疾”。

关于壶翁的记载,则有“壶公谢元,历阳人,卖药于市。不二价,治病皆愈。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以此观之,壶翁乃身怀医技、乐善好施之隐士医者。因其诊病货药处常悬一壶为医帜,所以人称壶翁。

类似记载,还可见于晋代葛洪(公元261-341年)《神仙传》及一些古史杂说等。大概说的都是汉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无法医治。有一天,一个神奇的老人来到这里,他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小中药店,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盛了药丸,专治这种瘟疫。这位“壶翁”身怀绝技,乐善好施,凡是有人来求医,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就这样,喝了这位“壶翁”药的人,一个一个都好了起来。时有汝南人费长房,见此老翁在人散后便跳入壶中,他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就带了酒菜前去拜访,老翁便邀他同入壶中。费长房从此随其学道,壶翁尽授其“悬壶济世”之术。

虽然记载这个传说有些神话传奇色彩,但是他二人的精湛医术令人赞佩,也因为这个故事的流传,所以后人将行医爱称为悬壶,医生或诊所的贺词无一例外,都是悬壶济世,而悬挂的那个葫芦更成了中医的标志。

发展

看上面的典故,记载虽语涉传奇,但若揭其神诞外衣,不难知壶公、费长房乃东汉时名医,药葫芦只不过是一只盛药的“药壶”。或曰一种行医、卖药的“招牌、幌子”而已。不过,医家挂药葫芦还有深意:一是向世人表明其“悬壶济世”之宏愿;二是看重葫芦之实用价值:用葫芦保存药物确实比其他的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其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从历代史籍中得知,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背着葫芦,如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时就必挂一个药葫芦。而且,葫芦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为药,医治很多疾病。

因此,后来人皆称卖药的、行医的为“悬壶”,美称医生职业为“悬壶济世”,历代医家行医开业则以“悬壶之喜”等为贺。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行医者悬葫芦在诊室当作行医的标志,这种做法更被众多药店、制药厂等沿用。

(本答案主要来自网络)


冇峰来矣


“悬壶济世”一词,常常被用来比喻从事医生的职业,那么为什么把行医叫“悬壶济世”?还得从头说起。



传说古代有个叫“壸”翁的隐士医生,其人大概是东汉时期人,医术高明,卖药从讲价,他所治过的病人都痊愈了。他甚至能事先说出病人痊愈的时间,没有不应验的。每天行医所得之钱达数万,但他都分给了穷人贫民。他经常在自己出诊的地方悬挂一个壶作为自己行医的标识。

因“壶”与”葫”同音,后世人便仿效其做法,在药铺门前悬挂药葫芦,欠日久之,“悬壶济世”就成了行医的代名词。


半个南山人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搞清楚以下这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 】医德 、悬壶济世 、救死扶伤 、治病救人 、医者父母心 、医为仁术 、济世为怀 、扶贫济困 、施医赠药。



编者按: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这些对医务工作者的评价:医者父母心,医为仁术,白衣天使⋯⋯我国古代名医,常常以己之精湛医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可谓功德无量,而他们索取的往往是很少的。有关"杏林传说"就是个美丽的神话。如今在很多中医诊所门前的对联还能看到"但愿世上少病人,何愁架上药生尘",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真正的医者仁心,这种中国传统的美德,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悬壶济世:

所谓"悬壶济世",为古代讴歌医者救人于病痛之说。"悬壶"是中医行医的专用名词,其典故出自范烨的《后汉书.方术列传.壶公传》。

"壶"其实为"葫"、"瓠"因同音通假而来。后世中药房便以葫芦为幌子,药厂亦有以葫芦为商标图案,药房开业便以"悬壶之喜"相互道贺,还有民间口语中"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说。

而"济世"就比较明了,拯救世人,救民于病痛。总之医者仁心,以医技为本,普济众生,世人称之,便有"悬壶济世"之说,其典概源于此。

传说中,东汉时一位卖药的老翁,有道术,善用符治病。因常悬一壶于市头卖药,“药不二价”、“治病皆愈”,故后世称行医为“悬壶”。

以此观之,壶翁乃身怀医技、乐善好施之隐士医者。因其诊病货药处常悬一壶为医帜,所以人称"壶翁",民间传说多有其神话故事。壶翁曾传医术于费长房,在东汉时期为名噪一时的名医圣手。

自古以来,中医以悬壶济世为象。正所谓:中医之壶,大象无形,悬壶之中隐有神灵,包纳万物,济世良方,渡人妙法全在其中,救人之道求功在一世,故称为悬壶济世。



最后用一首诗来表达对悬壶济世的医者的敬意:

【七言古诗/医道人道】

悬壶济世医道行,杏林春暖隐仙翁。

奇花异草消顽疾,粗茶淡饭救苍生。

良方岂可消愚昧,五谷方能赈灾穷。

风寒感热寻常事,莫言扁鹊不用功。


再次感谢悟空小秘书平台!

【温馨提示】原创不易,敬请文友,多多支持,留言转发,评论交流。


兵法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老头儿,穿着布衣草鞋,拿着一个竹竿,竹竿上挂着一个绑着红布的葫芦。这个老头会看病,而且看病的医术很是高超,但是他看病没有固定场所,常常举着竹竿葫芦去人多的大集市上给人看病。

老头看病也得收钱,而且还不让你讲价,他说多少就是多少,不过确实人家的医疗技术也值很高的价钱,不管得了什么病,只要经他一看,吃了他的药后基本上都痊愈了,慢慢的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找他看病的达官贵人都得排着队,老头每天只看病都能赚好几万。

老头是菩萨心肠,虽然他收费高,赚的也多,但是他把赚来的钱都施舍给周边的穷人了,自己没有留一点,穷苦大众们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找他来看病他也是分文不取。


咱不能说老头是杀富济贫,但是人家确实是心肠好,富人看病付钱付的心甘情愿,穷人又总是受人家的照顾和关怀,心里也是感恩戴德。慢慢的老头在人们的眼里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生了,他成了又会看病,有救济天下的行医者表率。

因为他行医时的招牌就是竹竿上话一个葫芦,只要看到这个葫芦就知道这个救苦救难的大医生来了。后世的行医之人为纪念他,也为学习他挂个葫芦行医救人的高尚品德,所以创造性的发明了“悬壶济世”这个词。

悬壶济世就是形容那些志在治病救人,品行高尚的行医者,也指其它行业里的一些心怀百姓的人。

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