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修建甘孜機場、徒步翻山越嶺進藏……這個湊數的小兵不簡單!

修建甘孜機場、徒步翻山越嶺進藏……這個湊數的小兵不簡單!

1947年,在那個入伍只看身高、不看年齡的年代,年僅15歲的荊祿常在山東老家毅然入伍了。此後,憑著一腔熱血,這個湊數的小兵跟隨部隊在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戰役中衝鋒陷陣,九死一生。

然而,除了在戰場上拼殺,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在荊祿常幼小的心裡開始萌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荊祿常卻沒有選擇平淡安逸的生活,而是帶著這份信念無怨無悔地走下去,為新中國的建設揮灑青春和汗水。

如今,站在人生的遲暮之年,荊祿常時常與晚輩分享自己經歷的國家建設。沒有波瀾壯闊,沒有步步驚心,更多的是建設的艱辛與智慧。

修建甘孜機場、徒步翻山越嶺進藏……這個湊數的小兵不簡單!

修建甘孜機場

“我一輩子難以忘懷!”

1951年初,即將完成在西南軍政大學學習的荊祿常接到上級通知,需立即奔赴甘孜縣修建軍用機場,以滿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防需要和運輸需求。

“我和另外34名戰友一起坐著一輛‘道奇’卡車前往甘孜縣。”回憶起六十多年前的往事,荊祿常依然覺得很開心,他笑著說:“儘管我們被擠得像沙丁魚罐頭一樣,但每個人都覺得很開心,哪怕路上顛簸得很厲害,因為坐汽車是一件很稀奇的事。”

荊祿常和戰友們的任務是修建甘孜機場。在今天看來,完成這樣的任務不難。但在那個缺乏現代化機械設備和人員物資的年代,修建機場的困難超乎了大家的想象。到達目的地後,大家面臨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住宿。

最初,連隊決定搭建帳篷。就這樣,一頂高不過1.5米、面積不到10平方米的帳篷不僅要滿足12名戰士睡覺休息,還要留出一部分空間堆放物資和工具。為了徹底解決戰士們的住宿問題,連隊安排戰士們在工作之餘到幾十裡外的山上伐取木材修建簡易房屋。雖然路途遙遠,運輸不便,但大家憑著雙肩將所有材料運了回去,並收拾出了像樣的“營地”。

克服了第一個困難後,戰士們用十字鎬挖土,用牛皮筐搬運這些泥土來平整跑道。在荊祿常印象中,機場建設中最大的困難是軋路。當時軋路用的石磙子最小的有3噸,最大的有10噸。“完全靠人力驅動,一般最大的石磙子要百人左右才能拉動。”荊祿常說。“配以口號,幹勁沖天。”

“修機場嘛!嗨喲!加油幹嘛!嗨喲”、“同志們啦呀呼嗨,加油幹啦呀呼嗨!”都是當年荊祿常和戰友們一同加油鼓勁用的口號。經歷了七個多月的辛苦修建,可供軍用飛機起落的3200米的跑道落成。1951年11月22日,是甘孜載入史冊的一天,在萬里晴空的高原上,4架飛機平穩降落,全場沸騰。而那一天,荊祿常和戰友們也換上了久違的新軍裝,共同見證了這歷史性的一幕。

“這段往事也成為我一輩子難以忘懷的人生體驗。”荊祿常說,“那是一段肩負使命、艱苦奮鬥的歷程!”

奔赴西藏拉薩

“我才是第一代藏漂!”

1951年末,荊祿常和戰友們順利完成了甘孜機場修建工作,軍政大學的學員們也到了回駐地的日子。簡單地修整後,學員們出發了。在被汽車送到90公里外的兵站後,荊祿常和戰友們背上行囊,開始了徒步進藏之行。

“我的孫子時常跟我講第幾代藏漂等當下流行的概念。”荊祿常笑著說,“我們才是第一代藏漂,徒步西藏的第一批人。”

與現在藏漂不同的是,荊祿常的進藏之行要艱難得多。除了身上揹負著幾十公斤的物品,還要不斷翻越高山、趟過河流,在破爛不堪的路上艱難前行。兩千多公里的行程全靠雙腳完成。12月的高原上,河裡全是冰渣。要想過河,戰士們只能從冰冷刺骨的河水中蹚過去。但幾分鐘渡河經歷卻給荊祿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作為通訊員,可以將一些器材設備放進馬褡子裡,負重要輕得多,渡河稍微快一些。”荊祿常說,“但我依然覺得有幾個小時那麼久,戰友們的情況就更加艱難了。”

經過艱難的行進後,大家終於來到了金沙江邊。對面就是西藏,但是面對洶湧的江水,沒有船,怎麼過江?當地的老鄉們拿出自家的牛皮船幫助大家過江。由於江水湍急,加上船體較輕,一條載著四名戰士的牛皮船從渡口出發,回來時已經在數公里外的下游了,只能徒步拖回渡口再度出發。儘管渡江速度很慢,大隊還是在三天後全部渡江成功,真正踏上了西藏的土地,在那裡度過一生最難以忘懷的歲月。

修建甘孜機場、徒步翻山越嶺進藏……這個湊數的小兵不簡單!

安居成都武侯

“城市變化真的很大!”

1989年,荊祿常退休了,他將自己的組織關係轉入了武侯區,和老伴定居在七道堰社區。儘管子女沒有在身邊陪伴,荊祿常和老伴的退休生活依然過得快快樂樂。

10多年來,荊祿常親眼見證了武侯區尤其是雙楠街道的發展變化,道路更加整潔、寬闊了,特別是慢行步道將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與城市生活相結合,街區環境、城區美感度也大大提高了。

荊祿常說,多年來,他保持著打拳的愛好。每天6點鐘起床,然後沿著七道堰街、大石南路、大石西路跑步,一直到人民公園,因此對沿途的發展變化比較清楚,“尤其是七道堰社區的變化,我是感同身受。”

荊祿常沒有太多愛好,除了打拳,到社區走走,參加社區活動是他的另一大愛好。在社區的多功能服務大廳,荊祿常拿起報紙,仔細認真地閱讀每一條信息,關心著城市發展的點點滴滴。對於社區開展的各項活動,荊祿常也基本沒有落下。

“我雖然年齡不小了,但是我還是要活得年輕撒!”荊祿常說,“參加社區活動,能夠為我和老伴的日常生活增添不少樂趣。”

為了方便跟兒子、女兒們聯繫,荊祿常早早地學會了使用微信,一家人隨時隨地地在線聯絡感情。孝順的兒女們也總會抽時間回來看望陪伴二老,一家人其樂融融。

(武侯融媒記者 張建)

修建甘孜機場、徒步翻山越嶺進藏……這個湊數的小兵不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