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曾經和中國等量齊觀的瑪雅古文明的衰亡,謎題已經初步解開

16世紀叢林中的瑪雅----發現卻被忽略

1502年,哥倫布第四次遠航美洲。

與今天人想象的不一樣,當時哥倫布的聲譽處於危急中,雖然1492年他就發現了美洲,但這塊大陸卻沒有馬上提供想象中的鉅額黃金回報,所以西班牙王室對哥倫布的態度越來越惡劣,在上一次遠航時,哥倫布甚至是被逮捕抓回西班牙的。

幸運的是哥倫布最終沒有被定罪,於是有了他的第四次遠航,正是在這次遠航途中,他遇到了瑪雅人。

哥倫布遇到的是一支巨大的獨木舟,上面載有25名瑪雅人,在驚奇的對視後,雙方開始通過手勢和簡單的名詞互相溝通,歐洲人得知了一個名字“瑪雅”。

曾經和中國等量齊觀的瑪雅古文明的衰亡,謎題已經初步解開

但是,歐洲人並沒有馬上認識到他們遭遇的是美洲最發達的文明,這一方面因為早期的歐洲探險家們多是粗野不文的軍人,另一方面,歐洲人這時看到的瑪雅其實是個已經衰亡文明的殘渣-----與哥倫布相遇的瑪雅文明,其總人口已經比數百年前的全盛期減少了90%以上。

20多年後,一支西班牙軍隊正式前來征服,他們一路上能見到的不過是密林中的幾個小村子,而在他們所經之地的幾英里外便是鼎盛時期瑪雅最宏偉的遺址: 提卡爾和帕倫克城。 但由於那裡叢林密佈,他們並沒有發現這些失落的城市。

這一幕讓人想起來又可笑又感慨:歐洲軍隊實際上就踩在這個逝去古文明的心臟地帶,但僅僅數百年的時間居然讓這個古文明的痕跡消失得這樣乾淨。

曾經和中國等量齊觀的瑪雅古文明的衰亡,謎題已經初步解開

18世紀末再次被發現的瑪雅

歐洲人真正意識到瑪雅的價值,是在18世紀末期,當時瑪雅文明西部的帕倫克遺蹟終於被發現了,雄奇的建築和複雜的像形文字讓歐洲人意識到,原來這裡曾經存在過一個發達的古代文明。

現在一般認為,瑪雅文明起源在公元前1500年到2000年(和商朝同期),在公元800年即中國唐代中期達到鼎盛,然後迅速衰落,最後在16-17世紀被西班牙人所滅。

所以那個”殷商艦隊渡海建立瑪雅”的傳說完全站不住腳,因為公元前11世紀商朝滅亡,而前15世紀瑪雅已經有文明的遺蹟,而瑪雅文明沒有車輪,種植玉米,不使用金屬工具,和歐亞大陸各文明的發展路徑完全不同。

曾經和中國等量齊觀的瑪雅古文明的衰亡,謎題已經初步解開

以18世紀的標準而言,除了沒有輪子和金屬工具以外,瑪雅達到一個成熟文明的標準,有文字,有發達的農業,有官吏工匠等各個社會階級。在曆法和數學方面,甚至超越了同時代其他文明,在今天,瑪雅被認為是和四大古文明等量齊觀的古代文明。

為了紀念瑪雅文明,甚至連電腦遊戲《文明6》也在遊戲內容中重現了古城帕倫克。

曾經和中國等量齊觀的瑪雅古文明的衰亡,謎題已經初步解開

在20世紀,西方人對瑪雅文明的認識走向另一個極端:在大眾文化中,由於無聊小報的吹捧,瑪雅從一個失落的古文明變成外星人的遺產,他們的歷法被誇張的等同世界末日預言,最終在1999年,末日預言不攻自破。而我們現在終於可以好好的全面觀察瑪雅,探究它消失前的樣子以及探究它消失的真相。

曾經和中國等量齊觀的瑪雅古文明的衰亡,謎題已經初步解開

它是怎麼衰亡的呢?

要想搞明白瑪雅為何滅亡,首先要了解它如何興盛。

一個常發生的誤解就是認為:瑪雅人都住在熱帶潮溼的密林裡

表現瑪雅的電視或者文學作品經常喜歡把瑪雅刻畫成一個位於熱帶雨林中,終年潮溼炎熱的文明,但其實上瑪雅人生活的地域的緯度在北緯17度到北緯22度間,相當於從澳門到三亞。

曾經和中國等量齊觀的瑪雅古文明的衰亡,謎題已經初步解開

曾經和中國等量齊觀的瑪雅古文明的衰亡,謎題已經初步解開

雖然五月到十月多雨,但瑪雅文明所在的地域(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從一月到四月卻乾旱得像沙漠一樣。而乾旱是瑪雅人在生活中要面對的一個大問題。

而且尤卡坦半島每年的降雨量很不穩定。有時每年的降雨量差別在三到四倍那麼大。而且每年的降雨時間也難以預測, 農民們播種後雨水遲遲不來的情況經常發生。

曾經和中國等量齊觀的瑪雅古文明的衰亡,謎題已經初步解開

氣候不穩定對於望天吃飯的古代農業是很要命的,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文明有二十四節氣歌,通過原始的大數據分析,甚至可以把氣候的變化精確到天。(雖然不是全部可靠),但瑪雅人的老天爺卻沒法這麼好說話。

對瑪雅人來說,天氣的變化是一種玄學,或者宗教。

由於氣候不穩定,常常有暴雨,所以瑪雅人的城市往往不在河邊(大概是怕漲水),而是修在丘陵上和高地上,至於用水?他們對天然窪地進行改造, 把水蝕石灰岩中的漏洞填堵 起來使之成為儲水池或水槽。在大型儲水池收集並儲存雨水, 以備旱季之需。 例如瑪雅的提 卡爾城就有足夠萬人在18個月內飲用的水。

根據對湖泊沉積物樣本進行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所得出的研究結果,瑪雅的歷史氣候始終在乾旱和溼潤之間循環,每隔數百年的溼潤期,就會遭遇一個200多年的乾旱期,瑪雅文明的興盛和衰亡與此息息相關。(是不是很象三體?)

曾經和中國等量齊觀的瑪雅古文明的衰亡,謎題已經初步解開

在公元250年到公元760年這五百年間,瑪雅的氣候非常溼潤,由此瑪雅的人口增長在公元800年期間達到最大值,從而迎來了它的鼎盛期。現在一般認為瑪雅人口突破了500萬,甚至還有人估計它達到了2000萬。

而到公元760年開始,瑪雅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乾旱期開始了,糧食產量的下降無疑是瑪雅衰亡的第一大原因。

大自然在500年裡給瑪雅人的饋贈,卻似乎要在接下來的200年裡全部收回,於是瑪雅人的文明在9-10世紀從一個高峰開始墜落,再也沒能夠恢復。

其實這種興衰更迭在我們中國人看來也非常熟悉,梁啟超在《中國史上人門之統計》中指出:“東漢初視西漢全盛得三之一,三國視東漢全盛得七之一,唐初視隋全盛得三之一,宋初視唐全盛得四之一,清初視明全盛得三之一,此其大較也。”

但像瑪雅這樣人口居然損失了90%以上,而且遲遲不能恢復卻讓人費解,我們只能再深入一點,看看它與我們有什麼不同。

瑪雅與中國這樣的歐亞文明相比,有很多先天不足的地方

大家知道我們今天生活中見到的物種,是經過外來傳入而來的。如果我們穿越到2200年前,是沒有番茄,胡椒,菠蘿,草莓,西瓜這些東西的。

如果穿越到商周時代,你會發現連馬匹都變得很小甚至無法騎乘,因為馬的馴化是中亞在5500年前完成後才傳入中國的。

總歸一句話:今天歐亞大陸上常見的各種動植物生態資源,並不是一直都有,而是上萬年來各個文明(主要是歐亞大陸)互相交流和協作的努力。

曾經和中國等量齊觀的瑪雅古文明的衰亡,謎題已經初步解開

而距離歐亞大陸遙遠的美洲文明,卻沒有這種交流的機會。

瑪雅人的主糧是玉米(70%),養狗,火雞,富人有機會吃到鹿和魚,窮人吃養殖的烏龜。沒有牛羊豬這些常見肉類來源,相比歐亞大陸來說非常貧乏。

而且瑪雅人沒有任何大型牲口,不但沒有牛馬,連驢子駱駝也沒有,甚至連南美的羊駝都沒有。瑪雅人也無法運用畜力耕田。(這一點也影響了他們的軍事能力,後面再講)

而瑪雅人的農業集約程度和產量也不高,不但趕不上歐亞大陸的中國,和同處美洲的阿茲臺克與印加相比,產量也比較低。瑪雅人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口用於耕作,以人力投入彌補技術和資源的不足。瑪雅人是典型的農業文明。

這種典型農業文明在現代看來是非常脆弱的。因為嚴重的靠天吃飯,而且瑪雅人的地域還相對狹小,不像中國古代,哪怕北方饑荒活不下去,南方還有退路。

曾經和中國等量齊觀的瑪雅古文明的衰亡,謎題已經初步解開

瑪雅人沒有羊駝這種神獸

糧食供應不穩定,種類單一,缺乏畜力運輸,再加上每年的雨季漫長不利於糧食儲存,所以導致瑪雅人的政體在我們看來非常奇怪:

瑪雅其實是一堆城邦的合稱,這些城邦小得出奇,古代希臘城邦已經夠小,但一般面積也有50-100平方里,但瑪雅城邦們卻比希臘城邦更小,瑪雅之間的間隔往往近到可以從一些城邦神廟的頂端,可以一眼就能看到鄰近城邦的神廟。

為什麼這些小城邦國家沒有彼此爭戰互相吞併,最後像中國戰國時期一樣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帝國呢?

原因還是因為糧食:我們知道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和持續時間是越來越大的,滅國之戰往往要持續幾年,動用幾十萬人力,而這背後是強大的農業生產能力和運輸能力。

而瑪雅的城邦則沒有這種條件,也許某年玉米豐收,國王費盡心機儲存起來,在雨季來臨前他終於儲存了能讓數千軍隊(很多城邦人口僅僅數萬)吃幾個月的糧食。

但一旦開戰,他發現由於沒有馱馬和車輛,需要動用大量平民給前線軍隊運輸糧食,而平民也是要吃飯的,於是原本能吃幾個月的軍糧,變成了只能吃一個月不到,防禦者只要能撐過突襲,在前幾天擋住入侵,侵略者就只有乖乖回家。

而和很多瀕海的古希臘城邦不一樣,大多數瑪雅城邦位於內陸地區,想朝外發展除了吞併鄰居外別無它途,於是瑪雅城邦一直處於這種無休無止的低烈度的內戰當中。

曾經和中國等量齊觀的瑪雅古文明的衰亡,謎題已經初步解開

於是瑪雅衰亡的第二個原因出現了:長期持續的戰爭

根據考古壁畫和翻譯的一部分瑪雅文字,在公元800年左右,也就是瑪雅的全盛期,戰爭烈度也達到最高,這有可能是因為瑪雅各城邦的人口已經達到了耕地所能容納的極限。即使是按500萬人口計算,瑪雅的人口密度可能達到了每平方公里20人以上

如果對這個數字沒什麼感覺的話,那麼我們看一看另一個農業帝國-乾隆時代的中國,乾隆五十七年人口突破3億,國土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也大致是每平方公里20人的水平。而這可是有從大米小麥到玉米紅薯,再加上馬牛羊,以及金屬農具技術一起發力的結果,而當時的乾隆皇帝已經感覺到人口過剩的壓力。

瑪雅人沒有這些物產和技術,仍然養育了巨大的人口,長期持續的戰爭使得他們供養了大量的職業官僚和宮廷貴族,而這些貴族藉著不斷進行的戰爭控制權力,建立了宏偉的神廟和宮殿。而占人口總數90%以上的瑪雅農民必然過的非常悲慘,僅僅生活在維生線以上。

而在公元800年左右,臨界線到了,所有的可開發耕地在這時已經耗盡,於是戰爭烈度開始白熱化,戰爭本身也會帶來混亂,摧毀掉耕地和水源,帶動大饑荒的出現。

瑪雅衰亡的第三個原因是:瑪雅人在興盛期破壞的環境

以科潘城為例,這座瑪雅城邦在公元750年期間達到頂峰,約有27000人,它的糧食供應高度依賴沿著河谷衝擊而成的五塊平地,總面積約380頃。

這麼點土地當然不足以養育不斷增長的人口,於是從公元650年開始,科潘的瑪雅人開始在河谷兩旁的山地種植糧食,根據花粉樣本分析,山坡上方海拔較高的地方曾經有一片松樹林,最後被全部砍光,砍倒的房子大部分被用作燃料,而剩下的用來建房子。

開荒種地,來滿足人口增長,這在當時一定非常普遍。

但惡果在百年以後到來,到8世紀由於濫伐森林,導致這裡氣候不穩定,暴雨出現時,缺乏森林穩固的山坡丘陵土被沖刷到谷底平原上的田地裡,覆蓋了原本肥沃的土地,谷底的農業產量也因此下降。

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進而危及農業,這一點在21世紀的中國家喻戶曉,可惜很少有古文明能在災難來臨前知道後果。

數百具從科潘遺址出土的骸骨已被用來做疾病和營養不良的研究。 這些骸骨的特徵顯示, 不管 是貴族還是平民, 科潘人的健康狀況從公元650年到公元850年間開始惡化。科潘的國王由此成為替罪羊,被造反者殘忍殺死。

科潘公元950 年的時候估計人口為15000, 是人口頂峰(27000 人)的54%。 科潘的人口 不斷地凋零, 到公元1250 年, 已無人跡。這裡被毀滅的環境,遠遠不是幾百年能夠恢復的。

所以現代科學家一般認為,環境的破壞,也是瑪雅人衰亡的原因之一。

當然,瑪雅文明衰亡之謎仍然不能說完全被揭開,到目前仍然在研究當中,除了乾旱,長年戰爭,與人口增長對環境的破壞以外,還有什麼原因?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挑戰與應戰-以瑪雅文明的盛衰為例》

《瑪雅文明的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