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一枚“玻璃球”能产生怎样的战场效应?——苏联M1941燃烧弹抛射器(上)

一枚“玻璃球”能产生怎样的战场效应?——苏联M1941燃烧弹抛射器(上)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曾装备过这样一种制式武器,其形似重机枪,发射玻璃外壳的球形燃烧弹,作战效能不佳,但玻璃外壳被红军战士用作盛装伏特加的绝佳容器,它就是M1941 125mm燃烧弹抛射器——

M1941 125mm燃烧弹抛射器是二战期间最罕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其复古的外形、前装发射方式以及配套的玻璃球形弹丸都十分独特。虽然它在卫国战争时期一直是苏联红军的制式装备,只因列装时间短、使用范围小,以致后来鲜有人知道这种武器,甚至在约翰·威克斯的经典著作《反坦克战史》中也对这种武器只字未提,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种别出心裁的尝试。

一枚“玻璃球”能产生怎样的战场效应?——苏联M1941燃烧弹抛射器(上)

1941年,芬兰军队将燃烧弹抛射器安装在原木制成的临时支座上进行试验。苏联的燃烧弹抛射器即吸收了该武器的设计特点

源起一战的抛射武器

各类抛射器的出现和使用集中在一战期间。当时沙俄的工业实力在各主要参战国中相对较弱,特别是与德国、奥匈帝国的战事演变成旷日持久的堑壕对垒后,国内的军工产量难以支撑巨大的消耗,不得不通过对外军购来获得必要的装备,同时积极寻求更加简单有效、方便生产的武器。

一枚“玻璃球”能产生怎样的战场效应?——苏联M1941燃烧弹抛射器(上)

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馆中保存的一具M1941燃烧弹抛射器,支架和底座均已缺失。左侧球状物是AK-1型燃烧弹的玻璃外壳。由于拍摄角度的关系,看起来与抛射器连成一体的钢管实际上是其右侧马克沁-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轮式枪架的一部分

挪威人尼尔斯·瓦尔特森·奥森是20世纪早期著名的军事发明家,曾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航空炸弹、手雷和地雷。1915年,当时旅居法国的奥森发明了一种可用于抛射榴弹的身管武器,称为奥森榴弹抛射器。这种武器的主体是装在四脚铁架上的一根口径为88.9mm的钢制身管,身管尾端上方焊接了一支经改造的老式格拉斯M1874步枪,即将步枪去掉枪托和枪管,将弹膛前端向下弯曲,穿入炮管并焊牢。奥森榴弹抛射器发射一种特制的全长358mm、质量为1.2kg的尾翼稳定榴弹,采用后膛装填方式。发射时M1874步枪击发的空包弹产生的火药燃气进入弹膛,将榴弹推出,其优点是身管本身不承受高压,管壁可以较薄。

一枚“玻璃球”能产生怎样的战场效应?——苏联M1941燃烧弹抛射器(上)

奥森榴弹抛射器实物。虽然结构简单,但看起来设计、加工相对都比较细致

法军没有采用奥森榴弹抛射器,但沙俄却对这种成本和工艺要求很低的曲射武器大感兴趣。于是,同年奥森即在俄国设立了生产线,为俄军生产这种抛射器。不过与沙俄当时装备的各种臼炮相比,奥森榴弹抛射器发射的榴弹最大射程只有400m,射速也很慢,因此仅生产了不到两年就停产了。

一枚“玻璃球”能产生怎样的战场效应?——苏联M1941燃烧弹抛射器(上)

奥森榴弹抛射器剖面示意图。榴弹弹体与弹膛之间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低压室,空包弹击发产生的高压燃气进入后发生膨胀,以较低的压力推动榴弹射出,即使薄壁身管也能承受

1916年初,沙俄、法国的共同盟友英国在陆军工兵部队中组建了从事化学特种作战任务的“Z”连。该连指挥官威廉·霍华德·李文斯设计了一种简易纵火武器,身管用12加仑油桶焊接而成,弹体则是改造过的装满易燃油料的3加仑油桶,内装燃料,射程约180m。弹体着地引爆后,会将燃烧的油料溅洒在相当大的一块面积上,综合毁伤效果超过当时的喷火器。同年7月23日,李文斯的设计首次在波齐亚雷斯投入实战,随后两个月内又进行了另外两次攻击,证明这种武器相当有效。正式生产的李文斯抛射炮口径为193mm,炮管和炮弹均为薄钢板冲压焊接而成,炮管下方连接有底座板。使用时炮管(只露出炮口)连同底座板以45°角埋入地下,采用电发火、多门齐射方式,以获得必要的射弹密度。其密封垫、抛射药和点火具经过不断改进后,最大射程达到了近1 200m。不久,装填光气的化学炮弹也进行了试验,10月份陆续用于实战,使德军伤亡惨重。李文斯抛射炮的优点是制造简单、成本低廉,缺点是布设和撤除麻烦、准备时间长,很多时候都是一次性使用,且精度较差。

一枚“玻璃球”能产生怎样的战场效应?——苏联M1941燃烧弹抛射器(上)

威廉·霍华德·李文斯和他发明的李文斯抛射炮系统

作为当时英军化学战的首选武器,李文斯抛射炮的生产得到了陆军部的高度重视,整个一战期间共制造了15万具以上。直到二战初期,英军装备序列中仍保有这种武器,其改进型还曾出口到多个国家。

虽然奥森榴弹抛射器、李文斯抛射炮两者都不是非常成功的武器,但其简单的结构、良好的生产性以及用途的多样性都给俄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对此后包括M1941燃烧弹抛射器等在内的各种军用抛射装置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枚“玻璃球”能产生怎样的战场效应?——苏联M1941燃烧弹抛射器(上)

李文斯抛射炮的最大缺点是布设和撤除相当繁琐,且精度较差,不得不依靠多门齐射的方式加以弥补

M1941燃烧弹抛射器应时而生

1926年开始的工业化使得苏联迅速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国防力量得到飞速发展。不过与其他盟国相比,苏联是在相对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加入二战的。落后的战术思想、糟糕的指挥,使得战争初期的苏联红军在德军的闪击合围下处处被动、损失惨重,火炮、坦克方面的相对优势也因制空权丧失和分散使用等原因而迅速消耗殆尽。1941年6月,战争开始后的头两个星期,红军即损失火炮3 000门、坦克1 500辆。面对德军多达5 600辆坦克组成的装甲洪流,前线红军战士既没有坦克和火炮的支援,更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只得以手榴弹、燃烧瓶与敌人坦克拼杀,牺牲巨大。此时的红军急需针对坦克的有效防御手段,以阻止德军装甲快速兵团势如破竹般的推进,应急武器——M1941 125mm燃烧弹抛射器因时而生。

一枚“玻璃球”能产生怎样的战场效应?——苏联M1941燃烧弹抛射器(上)

1940年,尚处于工厂测试阶段的125mm燃烧弹抛射器。与后来正式装备不同,测试型号采用分设两边的立柱式把手,尾闩和整个击发系统与把手相对独立

此前,红军在冬季战争中与缺少装甲力量的芬兰交过手,后曾派遣坦克和人员参与了西班牙内战,已获取应对未来战争的经验,并且对两场战争中燃烧武器对付坦克的效果印象深刻,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早在1940年,燃烧弹抛射器就由位于列宁格勒的苏联航空工业委员会第

145兵工厂完成了初步设计,并在次年通过了有关部门验收,命名为M1941 125mm安瓿瓶抛射器。卫国战争爆发后,这种武器开始大量生产,并交由基洛夫联合航工委负责战时改进。

一枚“玻璃球”能产生怎样的战场效应?——苏联M1941燃烧弹抛射器(上)

测试型号的125mm燃烧弹抛射器采用与M1910重机枪相仿的双轮低架式底座,方便射手操纵武器

构造及基本原理

M1941 125mm燃烧弹抛射器基本上是奥森榴弹抛射器、李文斯抛射炮的结合体,结合了两者所长。这种抛射器由身管、尾闩及击发机构、瞄具、底座组成,结构非常简单。末端近似半球形的滑膛身管全长1m,外形与李文斯抛射炮管十分接近,但舍弃了麻烦且不可靠的从前端将电线和弹丸一同装入的电发火发射方式,改为与奥森榴弹抛射器类似的空包弹驱动原理。其身管一般采用2mm厚的无缝钢管焊接制造,口部和中后部设有加强箍。燃烧弹采用玻璃外壳。为防止燃烧弹的玻璃外壳因为紧贴空包弹,会被后者击发时产生的高压气体冲碎,身管内侧在靠近弹膛的位置专门设有一个栅格,以将燃烧弹与空包弹分隔。身管中后部两侧各有一块方形的加强钢板,其上焊有一对耳轴,可以架设在一个顶端开设有缺口的“Y”形支架上,以耳轴为枢轴,身管可以在0°~12°之间仰俯。“Y”形支架架设在大型底座上,以支架为轴心可实现360°旋转。尾部的击发装置比奥森榴弹抛射器有所简化和改进,更接近于火炮,闩室设在尾部,闩室前方为空包弹弹膛。尾闩本身为圆柱体,表面加工有断隔螺纹,与闩室内的螺纹配合实现闭锁。尾闩后部设有击针式击发机。尾闩上方焊接有两个钢管弯制的把手,大型按压式扳机位于两个把手中间。逆时针旋转把手,即可向后抽出尾闩,取下发射后的空包弹弹壳,并装填新一发空包弹。空包弹直接采用12号猎枪弹弹壳,内装黑火药。然后再顺时针旋转把手,将尾闩锁定在闩室内。击针尾部露出尾闩,向后拉动击针尾部,即进入待击状态。燃烧弹从膛口装填,按压扳机即可发射。其最大射速只有8发/分。早期测试型号采用与重机枪类似的立柱式把手,而正式列装的产品把手有所简化,更加方便转移阵地时携行。

一枚“玻璃球”能产生怎样的战场效应?——苏联M1941燃烧弹抛射器(上)

轮式底座末端焊有把手,有利于战场上快速转移,但这种设计工时和材料的消耗更多一些

M1941抛射器的瞄准装置同样十分简单,身管前端焊接有片状准星,后部上方则安装了一个铁片冲压而成的简易折叠表尺照门,顶端为一缺口,下端开设有一系列觇孔,对应不同的常用距离,从而实现概略瞄准。

早期测试型采用与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相仿的双轮式低架式底座,后期有铁管焊接成的三角架等不同形式。1942年以后,为进一步节省成本并控制质量,航工委决定将抛射器底座改成全木质结构,前端略微翘起呈雪撬状,以便在雪地上拖行,底座本身还可以作为燃烧弹的载具。加上支座,这种武器的标准质量在26~28kg之间。

一枚“玻璃球”能产生怎样的战场效应?——苏联M1941燃烧弹抛射器(上)

后期采用木质底座的M1941燃烧弹抛射器。底座同时还可以作为盛放燃烧弹的载具

该燃烧弹抛射器表面处理非常简单,身管直接涂布油漆,少数零部件经过发蓝等处理。为了增强其战场生存能力,当年苏联有关方面还特别规定不同季节要在身管上涂装对应的伪装迷彩。

一枚“玻璃球”能产生怎样的战场效应?——苏联M1941燃烧弹抛射器(上)

苏联士兵使用M1941燃烧弹抛射器对固定目标进行射击。图中装填手正在往膛口内装入燃烧弹,注意此时射手面前的把手向左倾斜,表明尾闩处于打开状态

由于M1941 125mm燃烧弹抛射器大部分零部件都是用现成的管材、铁皮切割冲压焊接而成,因此其工艺要求十分简单,一般机械工厂甚至具有基本加工能力的作坊,采用半手工作业的方式即可进行生产。战争初期,这种武器的生产线几乎遍布苏联西部各个城市,后期由于德军推进迅速,主要生产线搬到了高尔基市和加里宁市。在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城内军民也没有中断这种武器的生产,当时由于钢管短缺,甚至用报废的自来水管及下脚料作为原材料。

一枚“玻璃球”能产生怎样的战场效应?——苏联M1941燃烧弹抛射器(上)

训练中的红军抛射器小组。射手、装填手、弹药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些抛射器都采用三角架支座,其前方为皮带固定的弹药箱

校对:魏开功 曾振宇

轻兵器官方微博:@轻兵器

轻兵器抖音号:qingbingqi

《轻兵器》新开官方店铺,主营《轻兵器》杂志、《轻兵器》合订本及各种军事图书,另有孤本书、绝版书、战术灯、望远镜、战术靴、战术腰带等陆续上架中,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