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大眾也有“不正經”的時候,比如高爾夫GTI和Polo GTI

從第一臺大眾桑塔納進入中國開始,我們對大眾這個品牌的印象一直是穩重、大氣且中庸的。當然,除了這些固有的印象外,大眾集團也十分原意在中國市場上投放這些“中庸”的車型,從朗逸到帕薩特一直都是如此。

大眾也有“不正經”的時候,比如高爾夫GTI和Polo GTI

不過,在“VW”的光環籠罩之下,這個來自狼堡的汽車品牌也十分原意突破人們對他的認知。比如,大眾曾擁有過性能極端的Passat R36、 寶來W8等激進之徒。反觀國內的“穩重”常態,讓眾多車迷似乎失去了對這個品牌很多的體驗。但事實是否真是如此?國內大眾無性能?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突破常規的南北大眾GTI!

大眾也有“不正經”的時候,比如高爾夫GTI和Polo GTI

全球玩家的熱愛,GTI其實源自偶然

說到GTI,你可能會想到高爾夫GTI也可能會想到POLO GTI,但在此之前,我們不得不提及這三個字母的歷史。其實大眾GTI中的GT源自於意大利語中的“Gran Turismo”,代表著高性能的轎車;而字母I則取自於英文中的“Injection(噴射)”,意味著電子汽油噴射裝置,並且與傳統化油器區分開來。

大眾也有“不正經”的時候,比如高爾夫GTI和Polo GTI

如果你足夠悉心,那麼你就會發現,在老款桑塔納啊(Passat B2)的後期版尾標上,有“GLi”的字母圖標,其實這裡的“I”和GTI裡面的“I”皆為電噴之意。

大眾也有“不正經”的時候,比如高爾夫GTI和Polo GTI

說完GTI的含義,那麼我們再來說說GTI車型的“發家史”。其實GTI的發跡源自一場意外,在1974年喬治亞羅老大爺設計出第一款高爾夫(MK I)之後,狼堡有一位喜歡搞事兒的設計師——Alfons Lowenberg認為高爾夫這麼一臺可愛的車型,不好生搞整搞整那就實在太可惜了。

大眾也有“不正經”的時候,比如高爾夫GTI和Polo GTI

於是,這貨便悄悄咪咪地搞到了一臺搭載EA337發動機的車型,進行“改裝”。與其說是改裝,倒不如說只是做了一些“美化”:因為他僅僅做了一些外觀的優化和輪胎寬度的增加。就這樣,第一臺高爾夫GTI就這樣以一種意外的姿態與大家見面。

大眾也有“不正經”的時候,比如高爾夫GTI和Polo GTI

長久不衰,高爾夫GTI就是信仰!

可以說,第一代MK I高爾夫GTI其實就這樣糊弄糊弄就來了,大眾集團本來對這臺“不走心”的小車不抱有太多的希望,但市場的表現卻恰恰相反。1975年法蘭克福車展,高爾夫GTI一炮而紅,以至於在後來的歐洲,GOLF GTI的名號甚至比Volkswagen還要響亮!

大眾也有“不正經”的時候,比如高爾夫GTI和Polo GTI

目前,高爾夫GTI已經發展到了七代半(2019),接近車型生命的中後期,但這輛車仍在爆發這強大的生命力:引入國產之後,高爾夫GTI的售價僅為23.42萬元,而終端零售價更低,21萬內就可能買到。

大眾也有“不正經”的時候,比如高爾夫GTI和Polo GTI

其實縱觀歷代高爾夫GTI的成功,並不在於性能有多麼強悍、加速有多麼迅猛。人們更多的,是喜歡它精巧靈活的操控以及不低的改裝潛力。

大眾也有“不正經”的時候,比如高爾夫GTI和Polo GTI

作為一臺 搭載2.0T發動機的前驅車,七代半高爾夫GTI在實際駕駛時並不容易體現出前驅車扭矩轉向的特性。在急加速過程中,這臺車雖然也會起步燒胎撓地,但給駕駛員的反饋卻並沒有左右橫擺、被生拉橫拽的驚慌感,而是嚴格地遵循駕駛者的意願,車頭精準地指向方向盤所指的地方。

大眾也有“不正經”的時候,比如高爾夫GTI和Polo GTI

同時,兩廂的車身結構也為這輛車的操控性能提升做出了很大幫助。靈活的車尾擺動讓駕駛者在道路上得到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再加上高爾夫GTI車型獨特的四連桿後懸結構,在穩定性和轉向極限上表現更加突出。所以,這臺20萬出頭的小鋼炮絕對是普通人滿足性能需求的最佳選擇。

大眾也有“不正經”的時候,比如高爾夫GTI和Polo GTI

這都是個啥?Polo GTI為何這麼弱?

在高爾夫推出GTI版車型之後,更為緊湊的Polo也在不久後問世。在1998年第三代Polo上,大眾推出了它的“性能版”——Polo GTI。其實不管字哪裡,Polo GTI的知名度其實遠沒有Golf GTI的知名度高,原因很簡單,就是Polo GTI售價高,而且性能還不夠出色,唯一的優勢就是“小”。

大眾也有“不正經”的時候,比如高爾夫GTI和Polo GTI

以16款Polo GTI為例,這臺售價高達14.39萬的A0級“性能車”,僅僅搭載了一臺1.4T EA211發動機。沒錯,就是朗逸280TSI上面的那一臺。並且它的加速成績還十分丟人:Polo GTI百公里加速成績為8.3秒,而售價只要七萬多的飛度1.5L百公里加速成績也只需要8.7秒左右。至於MK VI Polo GTI表現如何?筆者真的是提不起太多興趣。

大眾也有“不正經”的時候,比如高爾夫GTI和Polo GTI

相當於Polo GTI售價高了一倍,發動機還帶個渦輪增壓,百公里加速卻只比同級別的家用買菜車快0.3秒!這讓我想起了Brabus 版的smart fortwo,售價比普通版高一版,百公里加速成績也只快了0.1秒。看來,這兩兄弟確實是一堆十分相稱的“難兄難弟”。

大眾也有“不正經”的時候,比如高爾夫GTI和Polo GTI

其實,筆者並不推薦GTI版的Polo,拋開性能不說,EA211和乾式雙離合的動力組合就足以把很多人拒之門外。如果你是一個改裝玩家,而且非要選擇Polo,那麼1.6L手動擋確實比GTI版要不錯很多。做個全車減重、換一套高性能剎車,或許這臺1.6L手動擋車型都比Polo GTI要好開得多!

大眾也有“不正經”的時候,比如高爾夫GTI和Polo GTI

雖然Polo算不上是太成功,但我們依然需要這輛車所存在的意義。那就是顛覆人們的想象,一臺小車、一臺家用買菜車其實也能蘊藏大眾品牌對於運動、對於性能的希望與堅持。

結語:

在這兩臺GTI上,我看到了一個離經叛道的大眾。敢玩性能車、敢造性能車,哪怕它們的研發成本需要其他走量的車型來填,這都是值得的。因為GTI這種小鋼炮車型不僅僅是一個車企的技術體現,更是一個車企對品牌文化的包容和眾多性能粉絲的重視。所以,要想在大眾的圈子中體驗性能感受信仰,其實大可不必追求R36、寶來W8這些“神獸級”車型,高爾夫GTI,簡單的純粹,同樣能帶來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