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每天讀一點歷史之《資治通鑑續紀》02

宋紀一 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聖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上之上(二)

每天讀一點歷史之《資治通鑑續紀》02

初,天平節度使、同平章事、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與匡胤同掌宿衛,軍政多決於通。通性剛而寡謀,言多忤物,人謂韓瞠眼。其子頗有志略,以匡胤得人望,勸通早為之所,通不聽。及聞變,自內庭惶遽(jù)奔歸,將率眾備禦。王彥升遇通於路,躍馬逐之,馳入其第,殺通及妻子。

當初,天平節度使、同平章事、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和趙匡胤一起掌控皇宮禁軍,軍政大權大多取決於韓通。韓通性格剛烈而缺少謀略,說話經常會冒犯到別人,人們給韓通起了個外號叫“韓瞪眼”。韓通的兒子很有見識和謀略,他看見趙匡胤非常有人望,就勸父親韓通趁早有所準備,韓通不聽。當韓通聽到趙匡胤發動兵變後,從皇宮裡趕緊跑回家,準備率領部下組織防禦趙匡胤的軍隊。走到半路,韓通遇到了趙匡胤手下的將領王彥升,王彥升騎馬追逐韓通,一直追到韓通家裡,殺了韓通和韓通的妻子和兒女。

諸將翼匡胤登明德門,匡胤令甲士還營,退還公署,釋黃袍。有頃,諸將擁範質等至,匡胤嗚咽流涕曰:“吾受世宗厚恩,為六軍所迫,一旦至此,慚負天地,將若至何?”質等未及對,散指揮都虞侯太原羅彥瑰按劍厲聲曰:“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質等相顧不知所為。王溥降階先拜,質不得已亦拜。

諸將簇擁著趙匡胤登上了明德門,趙匡胤下令讓士兵們回營,自己回到了辦公的地方,脫下了黃袍。不一會兒,諸將押著範質等人來到趙匡胤的公署,趙匡胤痛哭流涕地對範質等人說:“我深受世宗皇帝的大恩,如今卻被將士們逼迫當皇帝,我愧對天地啊,該怎麼辦才好啊?”沒等範質等人說話,散指揮都虞侯太原人羅彥瑰摁住寶劍,大聲說道:“我們沒有主人,今日必須要有天子!”範質等人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是好。這時,王溥走下臺階,跪拜趙匡胤,範質沒轍了,只好也跟著跪拜趙匡胤。

遂行禪代禮。召文武臣僚,至晡(bū),班定,翰林學士承旨陶谷袖中出周主禪詔,匡胤北面拜受。升崇元殿,服袞冕,即皇帝位,群臣拜賀。大赦,改元,國號大宋。命官分告天地、社稷,遣中使乘傳齎(jī)詔喻天下。奉周帝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遷居西宮。

於是舉行禪讓大典。傳召文武百官,到了申時(下午三到五點),百官到齊,翰林學士承旨陶谷從袖子裡拿出周恭帝的禪位詔書,趙匡胤面朝北邊跪下接受了周恭帝的禪位詔書。之後,趙匡胤登上崇元殿,身著袞服,頭帶天子冠冕,即位稱帝,群臣跪下朝賀。趙匡胤下令大赦天下,改周恭帝的顯德年號為建隆。命官分別祭祀天地和社稷,稟告了趙匡胤登基稱帝的事情,趙匡胤又派遣中使乘坐驛車去各地傳達趙匡胤稱帝的消息。趙匡胤封遜位的周恭帝為鄭王,周恭帝的乾孃符太后為周太后,將他們遷到西宮居住。

華山隱士陳摶(tuán)知天下事,聞上代周,曰:“天下自此定矣!”

隱居華山的陳摶通曉天下事,當他聽聞趙匡胤代周稱帝后,說:“天下從此安定了!”

戊申,賜韓通為中書令,以禮葬之。上怒王彥升專殺,以開國初,隱忍不及罪。

戊申,趙匡胤追封被自己手下大將王彥升殺掉的韓通為中書令,厚葬了他。趙匡胤對王彥升擅自殺害後周大臣韓通的事情非常惱火,但考慮到立國不久,便忍下怒氣,沒有怪罪王彥升。

賜唐主詔書。初,唐中書舍人韓熙載使於周,及歸,唐主歷問周之將帥,熙載曰:“趙點檢顧視非常,殆難測也。”至是,人服其識。

趙匡胤下詔書給後唐國主。當初,後唐的中書舍人韓熙載出使後周,回來以後,後唐國主向他一一詢問後周將帥的情況,韓熙載說:“趙匡胤那個人看上去不一般,以後前途無量。”後來趙匡胤代周稱帝,人們都佩服韓熙載的遠見卓識。

辛亥,論詡載功,以義成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為歸德節度使、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寧江節度使、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為義成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武信節度使、步軍都指揮使厭次張令鐸(duó)為鎮安節度使、馬步軍都虞侯,殿前都虞侯、睦州防禦使王審琦為泰寧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嘉州防禦使張光翰為寧江節度使、馬軍都指揮使,虎捷右廂都指揮使、嶽州防禦使趙彥徽為武信節度使、步軍都指揮使,餘領軍者並進爵。懷德,行周子。

辛亥,趙匡胤論功行賞,大封有功人員:

一、改封義成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為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二、改封寧江節度使、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為義成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

三、改封武信節度使、步軍都指揮使厭次張令鐸(duó)為鎮安節度使、馬步軍都虞侯;

四、改封殿前都虞侯、睦州防禦使王審琦為泰寧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

五、改封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嘉州防禦使張光翰為寧江節度使、馬軍都指揮使;

六、改封虎捷右廂都指揮使、嶽州防禦使趙彥徽為武信節度使、步軍都指揮使;

七、其他統領軍隊的人都加官進爵。

其中,新任義成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是高行周的兒子。

侍衛馬步軍都虞侯韓令坤領兵巡北邊,慕容延釗率前軍至真定。上既立,遣使喻令坤、延釗以便宜從事,兩人皆聽命。已未,加延釗殿前都點檢、昭化節度使、同中書門下二品,令坤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天平節度使、同平章事。

侍衛馬步軍都虞侯韓令坤領兵巡視北方邊境,慕容延釗率領前軍到達真定。趙匡胤稱帝后,派遣使者曉瑜韓令坤和慕容延釗,告知他們可以根據情況斟酌處理事務,不用每件事情都上報皇帝知曉,兩人表示聽命。已未,加封慕容延釗為殿前都點檢、昭化節度使、同中書門下二品,加封韓令坤為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天平節度使、同平章事。

壬戌(xū),以趙普為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

壬戌,趙匡胤封趙普為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

初,上領宋鎮,普為書記,與節度判官寧陵劉熙古、觀察判官呂餘(yú)慶、攝推官太康沈義倫皆在幕府。普既以佐命功遷,復以熙古為右諫議大夫,餘(yú)慶為給事中、端明殿學士,義倫為戶部郎中。餘(yú)慶,晉兵部侍郎琦之子,原名胤,避上諱以字行。

當初,趙匡胤在宋州擔任歸德軍節度使時,趙普擔任主簿書記,和節度判官寧陵劉熙古、觀察判官呂餘(yú)慶、攝推官太康人沈義倫都是趙匡胤的幕僚。因為趙普有擁立之功,所以獲得升遷,趙匡胤又任命劉熙古為右諫議大夫,呂餘慶為給事中、端明殿學士,沈義倫為戶部郎中。呂餘慶是後晉時期兵部侍郎呂琦的兒子,他的原名叫呂胤,字餘慶,為了避皇帝趙匡胤的名諱,所以用他的字——“餘慶”來代替原來的名字。

癸未,加天雄節度使、魏王符彥卿守太師,雄武節度使王景守太保,封太原郡王,定難節度使、西平王李彝殷守太尉,荊南節度使、南平王高保融守太傅,餘領節鎮者並進爵。

癸未,趙匡胤加封天雄節度使、魏王符彥卿為太師(古文的“守”有很多意思,這裡的“守”是表示官職,為了行文流暢,故筆者翻譯為“為”),加封雄武節度使王景為太保,封太原郡王,定難節度使、西平王李彝殷為太尉,封荊南節度使、南平王高保融為太傅,其他的各地藩鎮節度使都被趙匡胤加官進爵。

筆者注:

所謂的“黃袍加身”其實就是一場有預謀的軍事政變!趙匡胤掌握軍權後,立刻發動軍事政變,篡奪了昔日舊主的江山,這很不光彩。不過,禮義廉恥和皇位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呢?

公元907年,後梁太祖篡奪了唐朝江山,毒殺了唐哀帝李柷,中國歷史進入了混亂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每一個王朝的開國君主都是前朝手握重兵的藩鎮大將,趙匡胤正是出生在那個“憑實力和槍桿子說話”的年代,所以你很難要求他這麼一位野心勃勃的藩鎮大將對著一個九歲的娃娃皇帝——周恭帝柴宗訓山呼萬歲。

如果要用一句話去評價趙匡胤的話,筆者只能說趙匡胤或許是周世宗的忠臣,但他決不是後周朝廷的忠臣!

甲子,皇弟匡義加睦州防禦使,賜名光義;匡美嘉州防禦使,賜名光美。

甲子,趙匡胤封自己的二弟趙匡義為睦州防禦使,賜名光義;三弟趙匡美為嘉州防禦使,賜名光美。

筆者注:

賜名是好聽的說法,其實是為了避諱,古代皇帝即位後,一切文書和人名都要避皇帝的名諱,音同字不同也不行。趙光義當皇帝后,三弟趙光美改名為趙廷美,其實是一個的道理。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