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一個“社恐”的內心獨白:“對不起,我對人過敏”

有趣的靈魂在等你

而這句話到了“社恐”那裡,可能會變成:“為什麼人一定要在一起?不會覺得特沒勁嗎?”

對社恐的人來說,“獨自一人”才是所有快樂的源泉。

這裡提到的“社恐”,是非病理性的,主要指的是一種不願意與人交往、不擅長交流,在人多的社交場合時常陷入尷尬和恐慌、喜歡享受獨處的一種狀態。而這種“恐懼社交”的人,並不在少數。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社恐”症狀:

偶遇熟人,總是在打招呼和裝作視而不見中左右為難;

對方主動取消了你一直不想去參加的聚會,你會非常高興;

一群人在一起,時常會陷入坐立不安或尬聊的尷尬中。

……

如果你想逼死一個社恐,只需兩句話:“一起走啊”、“電話聊”。或許你會奇怪,以前並沒有這麼多“社恐”的人,現在卻越來越多地被拿出來作為一種現象探討。社恐似乎是一種應時代而生的“病”。

1 “社恐們”的春天來了?

日劇《賣房子的女人》中有一集就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復原”。在劇裡,一對老夫婦因為住在獨棟的房屋裡,上下樓梯開始變得困難再加上兒子不在家,所以打算賣掉現在的住所換一個小房子居住。但是當房產中介萬智進行房屋核定的時候,她發現有一間屋子很少打開,並且裡面會傳來奇怪的聲響。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賣房子的女人》劇照

萬智懷疑屋子裡面有人,夫婦倆卻矢口否認。為了查清真相,她製造屋子著火的假象。等了一會兒,果真有一個人大喊著“著火了”跑了出來,跑出來的人正是屋主聲稱已經獨立生活的兒子。因為多年前在公開場合出糗,他們的兒子再也不願與外界溝通,於是就在臥室裡足不出戶呆了20年。夫妻倆賣房就是為了給兒子足夠的經濟來源,讓他即使與世隔絕也能後半生無憂。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社恐的房東兒子選擇躲進箱子裡和萬智對話

同劇中的主人公一樣,很多社恐的人都有逃避型人格他們遇到不想面對的事情和不想交談的人,都會選擇繞道而行——因為害怕聊天尷尬、冷場而拒絕聊天。因為怕自己不討人喜歡,而選擇將這個潛在可能切斷。

這樣的人在以往會被評價為“不合群”、“怪異”,或者被定性為邋里邋遢、沉悶無趣的“宅男”。如劇中的老夫婦對家中社恐的兒子雖然擔憂,但在外人面前也會採取掩飾的態度。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恐人群越來越多地敢於表露自己“與眾不同”的一面。

這得益於網絡社交媒體的發展對於人際關係處理方式的改變。以往,人際關係網需要以熟人為中介才能建立起來。而隨著網絡的發展,不需要通過熟人,只要以社交網絡為中介便可以實現關係的交互。

這弱化了人在以往人際交往中的屬性,使“社恐們”可以有自由選擇的權利。需要溝通的時候,拿起手機完成社交。不想社交的時候,也可以自主切斷網絡。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網絡的虛擬環境也為社恐者營造出了一片舒適區,在不需要面對人群的環境中,他們可以更大膽地表達自我。

更神奇的是,社交網絡原為社交而生。但如今它卻為“社恐患者”提供了“以社交隔離社交”的便利。當社恐們融入人群無所適從時,低頭看手機、刷朋友圈就可以成為幫助他們掩飾尷尬的靈藥。

在產品的設計中,似乎也越來越多地考慮到這部分人群的需要。手機的在線點單,網上購物、店中

二維碼自助點單,都為社恐們減少了需要和陌生人社交的機會。

“社交網絡可以不社交”給社恐提供了便利,使他們有更多的私人空間,不會在過密的人際交往中感到無所適從。

2 內向的“社恐患者”有何不可

雖然社恐們更加敢於在網絡上表達自我,也獲得了更多的包容,但偏見依然存在。

有人社恐是源自於天生的內向人格。大眾對這種性格通常都抱持著一定程度的偏見。

“這個人什麼都好,就是有些內向”,很多內向的人都會從親朋好友嘴裡聽到這句話。在很多人看來,“內向”是一個貶義詞,它意味著少言寡語、沒有衝勁、優柔寡斷。在某種程度上的社會偏見的影響下,大部分人會覺得外向的人更受歡迎,內向者需要努力讓自己變得開朗活潑起來。無數的演講和書中也會反覆提到主人公如何經過訓練,讓自己從一個內向的人變得外向從而走向成功的故事。這種大環境使得內向的人為了尋求認同,被迫社交,讓自己變得合群,但他們的真正訴求卻無人在意。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其實,內向性格的人有很多優勢。有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些人更容易在某些領域取得成就。因為他們比普通人更傾向於在特定領域保持熱衷和專注,更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在困難或者枯燥的環境堅持下去,直至成功”。

比如電影《壁花少年》中的主人公查理就是一個個性內向、敏感的,在學校中容易遭人冷落的“壁花少年”。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壁花少年》劇照

但是他的朋友帕特里克讀懂了他性格中的優點:“你看見事情,你理解事情。你是在一旁默默觀察的人。”

不善於表達的人,其實更善於觀察。他們的共情能力更強,對人的感情更加敏感、細膩。但這些優點卻很容易被人忽視,也會被他們自己掩藏起來。隱藏的手段之一就是

“假裝外向”

朋友小怡是一個熱情開朗的人,無論是否身處於陌生的場合,她和誰都能聊上幾句。但是有一天,她認真地對我說:“我其實是個社恐。雖然我表面上很熱情,但其實內心很不想與人交流,也不想踏出房門半步。”

在“外向崇拜”的文化裡,不知道還有多少像小怡這樣的人,用虛假的殼包裹著自己內向的心。其實,尊重個體差異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之一。真正理解了這部分人群的心理,才能讓更多人解放自己,擁抱因社會偏見而掩藏的自我。

3 我是社恐,我很快樂

如果你以為“社恐患者”孤單寂寞冷,那你就錯了。

他們更擅長與孤獨相處。他們的快樂不需要建立在外界的肯定上,他們自己便擁有尋找快樂的能力。

芬蘭是眾所周知的“社恐”國度。芬蘭人就連排隊的時候都要與旁邊的人相隔兩人左右的距離。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Reddit上有一個帖子精闢地描述了芬蘭人的特點:“成為一個芬蘭人首先要先知道的是:我們不喜歡(親近)別人。”但這並不妨礙芬蘭人自得其樂。在聯合國發佈的2018年《世界幸福報告》裡,芬蘭人的幸福感在156個國家中排名第一。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你是“精芬”嗎?

日劇《孤獨的美食家》中的主人公五郎,一個人走街串巷尋找美食,品嚐美食時的幸福感並沒有因為是獨自一人而有絲毫減損。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甚至我們的祖先也並不把“社恐”當回事。如果你生活在唐宋時期,當你路上遇到人,不想見面或打招呼時,就可以用扇子遮住臉,從他們身邊坦然走過,也不會被認為失禮。這種禮節被稱作“便面”。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清明上河圖》裡的“便面”

在“社恐們”眼中,從外事外物上獲取快樂的方法已經過時了。內心的充實和自我滿足,才是更與時俱進的快樂之道。

所以,沒必要強行改變他們的世界。只要不影響生活,社恐對私人空間的需求也應該得到尊重。況且有些時候不需要他們迎難而上,那麼倒在地上趴一會,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村上春樹曾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裡寫道:

“只要走運,在世間找到適合自己的“縫隙”,就能很好地生存下去。”無論你是否社恐、有哪種“怪癖”,這都可以作為我們生存在世間的準則。

END

有趣的靈魂在等你

關 於 中 讀 黑 板 報

這裡定期向你推薦夠A的電影、書單、音樂,可能是“最懂得年輕人文化口味”的公號
這裡也會聊聊年輕人的情緒走向,但我們一點都不知音體,只通過日薦、沙龍、圓桌等多樣內容,給你心靈每天一次療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