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有趣的灵魂在等你

而这句话到了“社恐”那里,可能会变成:“为什么人一定要在一起?不会觉得特没劲吗?”

对社恐的人来说,“独自一人”才是所有快乐的源泉。

这里提到的“社恐”,是非病理性的,主要指的是一种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擅长交流,在人多的社交场合时常陷入尴尬和恐慌、喜欢享受独处的一种状态。而这种“恐惧社交”的人,并不在少数。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社恐”症状:

偶遇熟人,总是在打招呼和装作视而不见中左右为难;

对方主动取消了你一直不想去参加的聚会,你会非常高兴;

一群人在一起,时常会陷入坐立不安或尬聊的尴尬中。

……

如果你想逼死一个社恐,只需两句话:“一起走啊”、“电话聊”。或许你会奇怪,以前并没有这么多“社恐”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多地被拿出来作为一种现象探讨。社恐似乎是一种应时代而生的“病”。

1 “社恐们”的春天来了?

日剧《卖房子的女人》中有一集就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复原”。在剧里,一对老夫妇因为住在独栋的房屋里,上下楼梯开始变得困难再加上儿子不在家,所以打算卖掉现在的住所换一个小房子居住。但是当房产中介万智进行房屋核定的时候,她发现有一间屋子很少打开,并且里面会传来奇怪的声响。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卖房子的女人》剧照

万智怀疑屋子里面有人,夫妇俩却矢口否认。为了查清真相,她制造屋子着火的假象。等了一会儿,果真有一个人大喊着“着火了”跑了出来,跑出来的人正是屋主声称已经独立生活的儿子。因为多年前在公开场合出糗,他们的儿子再也不愿与外界沟通,于是就在卧室里足不出户呆了20年。夫妻俩卖房就是为了给儿子足够的经济来源,让他即使与世隔绝也能后半生无忧。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社恐的房东儿子选择躲进箱子里和万智对话

同剧中的主人公一样,很多社恐的人都有逃避型人格他们遇到不想面对的事情和不想交谈的人,都会选择绕道而行——因为害怕聊天尴尬、冷场而拒绝聊天。因为怕自己不讨人喜欢,而选择将这个潜在可能切断。

这样的人在以往会被评价为“不合群”、“怪异”,或者被定性为邋里邋遢、沉闷无趣的“宅男”。如剧中的老夫妇对家中社恐的儿子虽然担忧,但在外人面前也会采取掩饰的态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恐人群越来越多地敢于表露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

这得益于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对于人际关系处理方式的改变。以往,人际关系网需要以熟人为中介才能建立起来。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不需要通过熟人,只要以社交网络为中介便可以实现关系的交互。

这弱化了人在以往人际交往中的属性,使“社恐们”可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需要沟通的时候,拿起手机完成社交。不想社交的时候,也可以自主切断网络。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网络的虚拟环境也为社恐者营造出了一片舒适区,在不需要面对人群的环境中,他们可以更大胆地表达自我。

更神奇的是,社交网络原为社交而生。但如今它却为“社恐患者”提供了“以社交隔离社交”的便利。当社恐们融入人群无所适从时,低头看手机、刷朋友圈就可以成为帮助他们掩饰尴尬的灵药。

在产品的设计中,似乎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这部分人群的需要。手机的在线点单,网上购物、店中

二维码自助点单,都为社恐们减少了需要和陌生人社交的机会。

“社交网络可以不社交”给社恐提供了便利,使他们有更多的私人空间,不会在过密的人际交往中感到无所适从。

2 内向的“社恐患者”有何不可

虽然社恐们更加敢于在网络上表达自我,也获得了更多的包容,但偏见依然存在。

有人社恐是源自于天生的内向人格。大众对这种性格通常都抱持着一定程度的偏见。

“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有些内向”,很多内向的人都会从亲朋好友嘴里听到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内向”是一个贬义词,它意味着少言寡语、没有冲劲、优柔寡断。在某种程度上的社会偏见的影响下,大部分人会觉得外向的人更受欢迎,内向者需要努力让自己变得开朗活泼起来。无数的演讲和书中也会反复提到主人公如何经过训练,让自己从一个内向的人变得外向从而走向成功的故事。这种大环境使得内向的人为了寻求认同,被迫社交,让自己变得合群,但他们的真正诉求却无人在意。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其实,内向性格的人有很多优势。有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人更容易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就。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倾向于在特定领域保持热衷和专注,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困难或者枯燥的环境坚持下去,直至成功”。

比如电影《壁花少年》中的主人公查理就是一个个性内向、敏感的,在学校中容易遭人冷落的“壁花少年”。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壁花少年》剧照

但是他的朋友帕特里克读懂了他性格中的优点:“你看见事情,你理解事情。你是在一旁默默观察的人。”

不善于表达的人,其实更善于观察。他们的共情能力更强,对人的感情更加敏感、细腻。但这些优点却很容易被人忽视,也会被他们自己掩藏起来。隐藏的手段之一就是

“假装外向”

朋友小怡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无论是否身处于陌生的场合,她和谁都能聊上几句。但是有一天,她认真地对我说:“我其实是个社恐。虽然我表面上很热情,但其实内心很不想与人交流,也不想踏出房门半步。”

在“外向崇拜”的文化里,不知道还有多少像小怡这样的人,用虚假的壳包裹着自己内向的心。其实,尊重个体差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真正理解了这部分人群的心理,才能让更多人解放自己,拥抱因社会偏见而掩藏的自我。

3 我是社恐,我很快乐

如果你以为“社恐患者”孤单寂寞冷,那你就错了。

他们更擅长与孤独相处。他们的快乐不需要建立在外界的肯定上,他们自己便拥有寻找快乐的能力。

芬兰是众所周知的“社恐”国度。芬兰人就连排队的时候都要与旁边的人相隔两人左右的距离。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Reddit上有一个帖子精辟地描述了芬兰人的特点:“成为一个芬兰人首先要先知道的是:我们不喜欢(亲近)别人。”但这并不妨碍芬兰人自得其乐。在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幸福报告》里,芬兰人的幸福感在156个国家中排名第一。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你是“精芬”吗?

日剧《孤独的美食家》中的主人公五郎,一个人走街串巷寻找美食,品尝美食时的幸福感并没有因为是独自一人而有丝毫减损。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甚至我们的祖先也并不把“社恐”当回事。如果你生活在唐宋时期,当你路上遇到人,不想见面或打招呼时,就可以用扇子遮住脸,从他们身边坦然走过,也不会被认为失礼。这种礼节被称作“便面”。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清明上河图》里的“便面”

在“社恐们”眼中,从外事外物上获取快乐的方法已经过时了。内心的充实和自我满足,才是更与时俱进的快乐之道。

所以,没必要强行改变他们的世界。只要不影响生活,社恐对私人空间的需求也应该得到尊重。况且有些时候不需要他们迎难而上,那么倒在地上趴一会,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村上春树曾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写道:

“只要走运,在世间找到适合自己的“缝隙”,就能很好地生存下去。”无论你是否社恐、有哪种“怪癖”,这都可以作为我们生存在世间的准则。

END

有趣的灵魂在等你

关 于 中 读 黑 板 报

这里定期向你推荐够A的电影、书单、音乐,可能是“最懂得年轻人文化口味”的公号
这里也会聊聊年轻人的情绪走向,但我们一点都不知音体,只通过日荐、沙龙、圆桌等多样内容,给你心灵每天一次疗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