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周朝能存在800年而其他朝代都不能?

逝去的歲月542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稱春秋戰國,詳細分為“初秋”和“戰國”兩個時期,但是總得來說,都統稱為周王朝。周王朝公元前11世紀中葉到公元前256年,享國約800年。而後來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沒有一個統一王朝能夠超過這一紀錄,這有什麼歷史淵源呢?

商紂暴政已久,渴望安穩與和平

帝辛也就是商紂王,在位後期,居功自傲,安於享受,耗巨資建鹿臺,造酒池,懸肉為林,沉迷酒色,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使國庫空虛。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在上層形成反對派,殺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族的防範,連年用兵,國力衰竭,對浮獲的大批浮虜又消化不了,造成負擔,國人慘遭剝削,矛盾激化。周武王帥軍攻打帝辛,帝辛慘敗後引火自焚,商朝滅亡,周朝建立。於是國人將新的希望和對穩定太平的生活希望寄託在周王朝的身上。




國家體制結構的保障

周朝建立後,實行分封制,以周天子的魯國為中心,四周分封大小不等的諸侯國和侯國。周王室是這個大一統王朝的權利中心,各諸侯國、侯國需要朝貢周王室,而且各侯國的軍隊受周王室直接調度,同時直接負責於周王室的還有一支強大的中央軍,這就在軍事上保證了周王朝的穩定。

以宗法制為依託

周王朝的分封,是以“宗法制”為依託。周王朝分封大小七十一國,其中姬姓之國共有五十三個之多,並且在這五十三國中,周文王諸子就佔有六國。它們分佈夾雜在其它侯國之中,對周王室的權利核心進行保衛。

依據宗法制度的組織形式,周王既是普天之下最高的統治者,又是全體姬姓宗族的“大宗”,即最大的族長。他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廟的祭祀。歷代的周天子應由嫡長子繼承,世代保持天下“大宗”的地位。其他諸子有的受封為諸侯,有的在畿內分得采邑,在王室擔任官尹,稱為別子。他們分別在自己的封地內建立宗廟和相應的政權機構,分成若干新的別宗,各有自己的“氏”號,受封的別子成為這些別宗的始祖,其爵位和封地亦由嫡長子繼承。這些別宗的宗子,對周天子而言,他們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宗族內,則為族長,就是“大宗”。“尊祖”和“敬宗”成為了維護宗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信條。也就在思想文化和政治體系兩方面保證了周王朝的政權穩定。




井田制的實施

在周朝發展成熟並充分實行的井田制,進一步加強了周王室的核心統治地位,穩定了賦稅。而且後期出現井田以外的私田,也鼓舞了底層奴隸和百姓的耕種積極性,使農耕經濟得到了發展,保障了社會安定。


封國繼承製度導致的力量削減和分化

前面談到了宗法制,各封國在他的小團體裡面其實也是一個有完整建制的獨立體,他們的國王也是可以分封侯國和邑的,這些被封國封的“小小宗”,它們又可以再次分封,於是越到後來這些“小宗”的力量就越弱,而且彼此之間也會有矛盾摩擦。所以這些“小宗”和“小小宗”根本就無力與全國的“大宗”抗衡,只能依靠“大宗”的保護和調解。即便到了東周,侯國之間出現了大規模的兼併和重建,周王室的實際統治力下降,但是各諸侯國也存在相互制衡的作用,他們相互牽制過聯合,造成了誰也難以一家獨大的局面。所以只有到了周朝後期,秦滅六國實現大一統之後,才能推翻周朝建立新的統一王朝。

綜上這些因素,成就了周王朝享國約800年的歷史。


浩中一內


這就要看你和哪個朝代比?

夏朝存在470年,商朝存在554年,西漢存在210年,東漢存在195年,唐朝存在289年,北宋存在167年,南宋存在149年,元朝存在97年,明朝存在276年,清朝存在276年。



如果再往前推算的話,五帝時期有851年,三皇時期有300萬年,有點扯遠了......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重要的朝代,一個朝代能夠統治的時間長短,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比如說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原因,遠古時期,交通落後、人跡罕至,缺少交流,統治的時間自然會長。

但要說到周朝的統治時間,與其它朝代相比,也沒什麼不同。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其中西周存在275年,東周存在515年,西周與東周合起來是790年。



夏、商、週三朝,是實行分封制的奴隸制社會,與秦朝及秦之後的所有朝代都不同,夏、商、週三朝嚴格說來,不是統一的國家,而是聯盟制的部落聯盟,或者稱為國家聯盟,各個國家是相對獨立的諸侯國,有獨立的主權、獨立的司法、獨立的軍隊、獨立的外交。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奴隸制社會,同時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行禮制管理天下的朝代,周朝以分封制為基本制度,以禮制為管理制度,實行鬆散制的管理。



周朝初期的諸侯國與其說是“國”,還不如說是“城”,所有的人都是住在城中的,當然城外也有人,但那是野人,是自由民,不屬於諸侯國,基本上一個城池就是一個國家了,對於諸侯國來說,管理一個城池或者數個城池並不是太難的事。

諸侯國與周天子的關係是藩屬國與宗主國的關係,諸侯國只需要按時向天子進貢以及服從天子對外的軍事行動等義務就行了,周朝對天下的統治是一種極其鬆散的統治,周朝不用管諸侯國的人事任免、外交等各項權利,周朝與其說是一個朝代,不如說是一個管理機構。



在整個西周275年的歷史中,周朝就經歷一個完整朝代從強到弱如同拋物線般的規律,換句話說,西周就已經相當於一個完整朝代的興衰。

西周從武王立國到成康之治,從國人暴動到宣王中興,從峰火戲諸侯到犬戎滅亡西周,完成了一個朝代正常的興衰史,西周之所以能夠維持275年,主要就是因為分封制給了諸侯們極大的自主性。



這種分封制類似於現在的承包制,對於諸侯們來說,是為自已幹事業,誰也用不著去推翻周天子的統治,那樣自已也失去了合法性,而且諸侯國眾多,誰也沒有強大到一家獨大,能夠吞併天下的地步,如果一家或幾家造反,其它諸侯國會制止,分封制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權力平衡,或者說國力平衡。

但是周朝從西周發展到了東周時期,情況開始發生,禮樂開始崩壞,周天子開始衰弱,諸侯國開始興盛。



東周與西周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區別就是:周天子對諸侯國的控制力在東周時期,已經降到最低點,或者根本不存在了。周天子仍然存在,但是威嚴已不復存在,周天子名存實亡,或者只是一種傀儡和名義的存在,這個時候的周朝,與其說是周朝,不如說早已滅亡。

從周平王東遷之後,諸侯國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成為主角,前有春秋五霸,後有戰國七雄,諸侯國空前強大,而東周朝廷艱難生存,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發展,兼併和統一成為常態。



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雖然加起來有515年,但這個時期東周對於天下的控制力基本為零,不能實行有效統治,這一段時期,很像曹操時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卻又有所不同。名義是周朝,實際上是群雄爭霸。

東周朝廷在秦秋戰國時期本來就非常弱小了,弱小到沒有人注意到東周朝廷的存在,哪怕如此,東周朝廷還在內鬥,東周朝廷為裂為東周國和西周國2個公國,公元前256年秦國滅亡西周國,同年周赧王病死;公元前249年,秦國滅亡東周國,整個東周朝廷徹底滅亡。



總結下,周朝存了790年,其中西周275年,東周515年,嚴格說來,這個790年只真正存在275年,後面的515年只是一個過渡期,周朝不能實行有效管理,只算名義上的周朝,但是周朝又確實存在了790年,原因總結如下:

1、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落後,發展水平慢,所以統治時間長;

2、分封制下的諸侯國形成權力制衡關係,而禮制又維持了基本的禮法,所以統治時間長。



3、周朝是貴族政治,而貴族是周天子所封的諸侯,諸侯在自已的封國中,有著極大的自主性,相比後世的家天下朝代,周朝的諸侯國是相當獨立的,這符合私有制人的積極性最高的原則,而後世朝代的更換相當快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天下是皇帝一個人的,其它人不在乎,所以才會不斷有造反。

4、周朝的諸侯國太多了,兼併統一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從東周到秦統一天下,至少就用了五百多年,而後世朝代只要幹掉了中央政府就能建立政權,這在周是不可能的,必須要消滅所有的諸侯國才能統一天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都別搶,我來答。

我國曆史確實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自周朝以後,後世的大一統皇朝基本上都逃不出300年大限的循環怪圈,也就是說,這些古代的封建王朝在300年裡必然滅亡。

但是周朝很神奇,竟然靠著一個分封制維持了長達800年的統治,那為什麼反而是在皇帝權力更集中的大一統皇朝,這些帝王的統治反而不能長久維持呢?

其實這裡面的原因並不難察覺。


因分封制和郡縣制不同的制度特點導致的結果

①分封制的特點

《禮記·王制》中有這樣一句形容周天子地位,叫做“天子將出,類乎上帝”。這個比喻很形象,周天子雖然是上天在人間的兒子,但他在人間的地位也如同上帝一般,所以他是人間最尊寵的存在。

但周天子是憑藉他“類乎上帝”的地位和威嚴維持周朝800年的統治嗎?肯定不是這樣,畢竟在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都被欺負成什麼樣了。孔子用“禮崩樂壞”來形容周天子統治下社會秩序的崩潰,用“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來形容周天子的式微。

周朝之所以能夠存在800年,是由於分封制的權力構架決定的。

怎麼理解這句話?

分封制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它是一個分散獨立的權力系統,雖然說周朝有宗法制度來維持周天子和各個諸侯的關係,但實際上宗法制度的效果並沒有想象中那樣強悍。劉邦分封自己的後代為王,不照樣發生了“七國之亂”,司馬炎同樣分封宗族為王,還是發生了“八王之亂”。

可見血緣並不是維護周朝統治的關鍵因素,其根本原因在於周朝的分封制下賦予了各個諸侯國高度獨立自治的權力。周天子代表的“大宗”是地位和禮制上的宗主國,其它諸侯都是“小宗”,都是周天子的藩屬國。

雙方之間實際上是一種藩屬關係,這種藩屬關係表現為各個諸侯完全獨立於周王室以外,除了履行向周王室的進貢義務,以及響應周天子的號召,為周天子提供軍隊之外,這些藩屬國就不需要再對周王室履行其它義務了。

而周天子也沒有權力插手諸侯國內部的事務,也沒有權力任免諸侯國內部的官員。

正是由於這種高度獨立的權力構架,最大限度保證了周天子的統治,但實際上所謂的“統治”本身就難以成立。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分封制下,諸侯和天子是完全兩個獨立,互不交接的閉環權力系統,

從這個閉環系統中我們可以看到,周天子並沒有權力插手諸侯國的內部政務,那麼這就最大限度保證了周天子和諸侯國之間的政治平衡。而維繫這種平衡的就是“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

“宗法制度”大家都知道是保證周天子萬世一系的統治,這個統治權力無論如何都不會落到其它小宗(諸侯)的手中,只會在大宗的宗族內部就行交接;

而禮樂制度是什麼呢?

《禮記·曲禮》中說:

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禮記·王制》中說:

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

這些就是“禮”和“制”的表現,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的人都必須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你不能逾越了自己的身份。但是到了周朝晚期,各個諸侯僭越禮制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這就是孔子說禮崩樂壞的依據。

譬如他在《論語·八佾》中就舉有例子說: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因為按照禮制,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的規格,也就是六十四人的舞隊。不管怎麼說,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只是為了配合分封制,是為了加強周天子的統治。但其根本能夠保證周朝存在800年的原因在於分封制下權力高度獨立的原因。


②郡縣制的特點

但是到了秦始皇建立郡縣制以後的大一統皇朝就不一樣了,諸侯們獨立的權力構架已經不復存在,連分封制也被廢除了。上文談到的獨立的閉環權力系統已經不復存在,甚至連權力的構架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它的變化形式如下圖所展示: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分封制下所謂的“權力閉環系統”已經不復存在,郡縣制下的權力構架變成了一種金字塔式的三級分權制度。

皇帝不僅是名義,也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全國政令通過皇帝發出,接著層層傳遞到底層官僚那裡。最高權力不再像分封制那樣是分散的、獨立的,而是高度集中的,那就是集權於中央和皇帝身上。

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集權模式,也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分權模式。它和分封制不同的地方在於,分封制把權力分配出去的時候,還賦予了諸侯高度獨立的自治權,正是這種自治權平衡了王室和諸侯之間可能出現的權力矛盾。

所以分封制下不會出現奪權的行為,諸侯不會向周天子奪權。但郡縣制下就不同了,權力都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皇帝向下分配權力的時候,還限制了官僚們對權力的使用範圍,造成“權力來源於皇帝,也受制於皇帝"的現狀。

官僚們不再像諸侯們那樣可以高度獨立的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力,換言之那權力並不是他的,而是皇帝賦予的,皇帝隨時可以把它收回。但是分封制下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權力一旦被給了諸侯,周天子自己也沒有權力再插手干預。

所以郡縣制就會帶來一個什麼情況呢?

那就是官僚和皇帝之間相互奪權,皇帝恨不得自己生殺予奪盡在我手,誰也沒有權力可以阻止他做任何事情。但是官僚們也不甘心皇帝大權獨攬,所以就不斷向皇帝奪權,一般表現為相權和皇權之間的爭奪。

所以大家會發現,大一統王朝會經常進行官制改革,這些改革的本質上都是對權力的重新分配,皇帝儘量想要多一些,讓官僚們儘量少一些,但是也不能完全不給他們權力,不然就辦不成事了。

不管是宋太祖趙匡胤進行的“差遣制”,還是明朝的“內閣制度”乃至清朝“軍機處”,這些都是為了加強君主集權,剝奪官僚手中的權力。

因此大一統皇朝為什麼統治時間不能超過300年,其原因歸根結底就在於權力的分配出現了矛盾,皇帝要集權,但官僚們要求分權,這就是雙方之間的權力矛盾。

但是分封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諸侯們擁有高度獨立的權力閉環系統,不存在周天子要集權的行為,所以諸侯們也樂於維持現狀。

但郡縣制下不同了,權力構架出現了變化,官僚們也希望自己擁有更大的權力,以便為自己謀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在每一個新興的大一統皇朝初期我們就會看到皇帝是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而這時候的大一統皇朝也會維持穩定的局勢,但是隨著到了後期皇帝手中的權力慢慢流失到了官僚手中,乃至地方官員手中,就會造成所謂的專權和割據的現象。譬如最典型的“宦官干政”,就是因為權力流失到了宦官手中。

又譬如地方割據,如唐朝的各大節度使割據而治,這就是權力流失到了地方官員手中,中央的權力已經無法壓制地方的權力,自然也就不難怪地方勢力擁兵自重,不聽中央調動了。

譬如在分封制下諸侯國內部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如公卿士大夫奪權,著名的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這些都是諸侯國內部的權力矛盾導致的。

但諸侯國和宗主國之間卻不會存在這種矛盾,因為兩者的權力是互不干涉的。

但是如果皇帝想要剝奪諸侯國的權力,那麼兩者就出現了權力矛盾。像“七國之亂”和“靖難之變”都是因為“削藩”導致的結果。

試想,如果周天子也來一出削藩的話,那麼周朝斷然不可能存在800年了。

當然了,每個大一統皇朝滅亡是很多種因素集合在一起導致的結果,出現問題的並不僅僅是權力。但如果要和周朝做比較的話,那麼其原因無疑是因為郡縣制下大一統皇朝的權力分配更加分散,但又高度集中的構架矛盾導致的結果。

而周朝的分封制由於沒有這種權力矛盾,所以能夠存在800年之久。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諸侯們對周天子沒有權力訴求,那麼自然就能保證政治穩定和平衡了。

而分封制瓦解的原因也不是因為其權力出現了問題,而是周天子已經沒有了可以繼續分配的利益,周天子掌握的土地總共就這麼那麼大,分一點就少一點。

分到最後結果連周天子自己都沒有地方居住了,也就不難怪那些坐擁千里的諸侯想把它取而代之了。但只要設想,如果周天子擁有更加廣袤的資源可以分配,那麼周朝的存在時間還會更加長久。

此外我們還不能忽略“百家爭鳴”以後,各種權謀縱橫思想的出世,對於後世大一統王朝的政治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思想的啟蒙讓人們對於權力產生了新的認識。

換言之,當一個獵人漸漸懂得各種捕獵的技巧和知識,那麼他又怎麼會面對山上的獵物保持無動於衷呢?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周朝所謂八百年,要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西周(前1046-前770年)。

這一階段才是周王室有真正權威的時候,周武王聯合天下部落,又得野人幫助,推翻商紂王建立了西周,跟後代的三百年王朝類似。

這一階段,下面的諸侯國根本沒能力跟周王室硬剛,只有周王朝的“國人”能暴動。

第二個階段,東周建國到三家分晉,也就是歷史上的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年)。

這一階段諸侯國都承認周王室,給周王室一點面子,但是周王室沒什麼權威。

所以,春秋五霸輪番登場,主持天下大事。如果周王室有權威,還輪得到你春秋五霸主持天下事?我要這天子九鼎有何用?我要這鐵棒有何用?

第三個階段,三家分晉到周赧王時秦國滅東周,也就是戰國時期(前475-前256年)。

這一階段周王室名存實亡,諸侯國根本不把周天子當個屁放,戰國七雄中,誰有實力,誰就可以隨意滅掉別的小國,周王室有時候也會被大國拿過來利用一下。

直到周赧王五十九年,秦國滅周王室,周朝所謂八百年基業徹底告別歷史。

所以,所謂周天子穩坐八百年江山,也只有西周那276年是穩當的,正好也沒超出歷代封建王朝三百年內必滅亡的歷史怪圈。

後面四五百年,春秋戰國時代,完全是諸侯混戰,就像後代的三國時期,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一樣。周王室早已經名存實亡了。

歷史上,改變換代,無非三種主流情況。

一是權臣篡位。

權臣可以是朝廷大臣大將,比如宋太祖黃袍加身,可以是外戚,比如隋文帝篡了北周,王莽篡漢,可以是貴族大家族,比如司馬家族竄魏,北朝的八柱國、十二柱國。南北朝時代的王朝更迭,幾乎都是權臣篡位。

二是農民起義。

比如劉邦的農民起義,推翻秦朝,建立漢朝,比如朱元璋的農民起義,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朝。

三是外族入侵。

比如金滅北宋,比如蒙古滅南宋,比如滿清滅大明。

這三種情況,只要有人具備其一,就有條件改朝換代。

如果三具其二,必然會改朝換代。

明朝就是這樣,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外有滿清異族的進攻。面對內憂外患,如果沒有有雄才大略的人處理,明朝滅亡是必然的。

回過頭來,我們說說西周。

那麼,西周的滅亡是怎麼回事呢?

我告訴你們,西周只能是異族入侵滅亡,不會存在權臣篡位和農民起義。最後,西周確實滅亡於犬戎的入侵。

西周是分封制,分封到什麼程度呢?首先把國民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等,只有公侯伯才有土地。

然後分封土地,周天子佔地方圓千里,剩下的大大小小近百個諸侯國,最大的才方圓百里。

諸侯國的領地連周天子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要謀朝篡位,就要有人有兵。這些諸侯國在人力財力方面,完全跟周天子沒法比。

而且西周時期,只有國人才能當兵,即都城內的平民,其他地方的都叫野人。能當兵的人數相對後來的全國皆兵,全民皆兵,少很多很多。

再一個,西周的周天子權威很強,諸侯國不敢隨便吞併別的小諸侯國佔領土地,沒法擴大規模,增強實力。除非周天子賞給你,比如秦國的土地,一開始就是賞給秦國的老祖宗的,後來他靠兼併才擴大領土的。

到了東周,周天子權威下降,下面的諸侯國隨意兼併,三家分晉以後,周天子就是個屁了,誰都能放,所以戰國時代兼併更加厲害,長平之戰的時候,楚國趁著秦國和趙國對峙,跑到中原和魯西地區,一口氣就兼併了好幾個小國。

而周王室內部的權臣有沒有可能篡位呢?也不會。

因為周朝搞的是周召夾輔類似的統治方式,上邊是周天子,下面是周公召公兩大臣,三個權力源共同治國,由於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所以西周的上層權力平衡是穩固的。

綜上所述,所謂周朝八百年江山,只有前面二百七十多年,跟後代的大一統王朝是一樣的,後面四五百年根本算不上週朝。


西堤君


翻開中國歷史,誰都可以發現,在漫長的五千年時間裡,大多是短暫王朝,唯獨周朝,周朝,周朝一枝獨秀,居然生存了800年之久。


中國最長的朝代是周朝,至建立到滅完歷經800年的歷史。在中國古代有二十五個朝代,最長的是800年,短的十幾年,那為什麼周朝可以活800年之久呢?

所謂的周朝我們應該分開來說,西周和東周兩個朝代。周朝的時間持續的非常久,西周和東周前後長達八百年,原因有很多:首先,全部功勞都是兩個個年輕的西周人武王和周公設計的制度。

西周之前的殷商和夏朝,這兩個朝代,夏商兩代對於中國的王權可以說是剛剛建立的,夏王和商王只不過是大家嘴上說的主人,實際上華夏文明都是各自獨立、各自為政的方國體制。

西周之所以能從西部小邦最後慢慢一步步滅掉大部落邑商,和這種非常名存實亡的制度關係很大。西周被滅了之後,實行起來了分封制度,他讓全國範圍內的領土都緊密的聯繫在了一塊,每個地方的諸侯和天子們一起管理者這些土地,這個制度完全是新的制度,宗法分封制是周王朝存在的必要條件。對於王權的鞏固也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的。



第二,禮樂的制度,也是周朝可以存在很長時間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西周始年,周公不喜歡夏朝商朝的那種制度,找人制定了新的自己的禮樂制度,從上到下都飛遵守包括天子。禮樂制度是周朝最基礎也是最莊重的制度,已經廣泛的流傳開來在平民的盛會中,這種共識無疑有利於加強國家的每一個人對於王的尊敬。


第三,周公在東方這一片建立政治和軍事存在,為了以後自己遷移都城提前打好厚重的基礎。西周始初,周公對於東邊的一些殷民怕他們舉行暴動,建造了洛邑,也就是所謂的成周。 成周建造了營地,為周王朝提供了很長的準備時間,日後,犬戎再來打仗,周王室就可以往東邊遷移,到洛邑繼續統治。

第四,周天子的完全不是很強大,讓虛軍的名頭成為了可能,也讓任何一個諸侯都沒有去謀害王權的心思。西周始初,每一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制度和權利,表面看上去周天子好像沒有實際的權利,但是實際上這種制度對於政治有很大的穩定作用。 在周天子強大時,他對諸侯國有很大的約束能力。到了東周那個時候,也就是所說的春秋戰國,周天子當時的勢力已經被人們忽視了,但是在於制度方面他依然是制度的中心,就好像學校的校長一樣,這樣好像就是一個虛置的君權,跟沒不可能被人直接拿走,如果哪個諸侯有野心篡奪這個好像看起來不怎麼強大的權利,肯定會被別其他的諸侯們直接一起攻打。


所以,春秋時代齊桓公的“尊王攘夷”就有了很大的市場,而楚國的問鼎,就直接有人對他發動戰爭!周朝能夠延續國運800年,起源於它們落後的生產力,道德至上以及分封制度。生產和製造工藝集中在中央周朝時期的最高生產力基本上都集中在周朝忠心,甚至諸侯國都是沒有的。中央,諸侯,民眾,三者之間的生產力對比相當於現在經濟第一的美國,中國,非洲原始部落。

生產力最直接的體現在青銅器的製造方面的能力。中央掌握了最精美的青銅器製造工藝,並把這種工藝上升到神受。各個諸侯國朝貢或做出重大貢獻的時候,賞賜精美的青銅器是最重要的時刻。生產和製造工藝集中在中央是周朝國運長久的重要原因。



尊崇周朝中央的道德至上週朝分東西。西周滅亡,周平王遷移了都城,東周開始的原因,不是由於平民或奴隸起義,也不是因為哪一個諸侯國造反,而是因為西戎攻擊了國都。 雖然中間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但主力全部在西戎。


楚莊王曾向中央問鼎,被王孫滿以諸侯告誡他不可以,周朝命運還沒有盡,便將楚莊王趕走了。如果放在後面的任何一個朝代,不打仗沒有分出個高低,怎麼可能一句話就勸退了呢。分封諸侯國鞏固了中央武王發周滅商之後,各自分封有功勞的人,同姓王族自己五帝后人。其中同樣形式的王族最多。中央一方面掌握了最先進的生產製造工藝,一方面加深王王權的神話傳統思想。



各個諸侯國對於中央的感情都是大不一樣的,有的親近有的書院,有的則是為了名利,以尊崇中央的目的相互牽制。春秋五霸時期,每一個霸主的出現,都需要在中央形式下的認可才行。齊桓公在具有了稱霸的實力了之後,還是由中央賜給他們這個稱號,這才叫真正的稱霸。最不把中央放在眼裡的秦朝也是很多次被獲得了辭肉的賞賜。

在春秋乃至戰國前期,各大諸侯國由於整體實力都差不多,以尊崇中央的名義,各國都不敢輕舉妄動,因此東周可以獲得生存的權利。 戰國後期,實力平衡被一下子打破,秦國通過商鞅變法一家獨大,最終滅掉了東周。

周朝滅亡。事實上,西周末期,各大諸侯國就已經從實力上超越了中央。幾百年的尊崇中央思想深入民心和分封國的相互牽制,這才延續了周朝幾百年。

總的來說,周朝能成為歷史上最長的朝代,與分封制形成諸侯相互牽制的局面和禮樂制度下對周王朝的認同感,就是所謂文化控制佔有很大部分的原因。


Zh上善若水W


你好,周朝能延續近八百年,而秦朝以後卻很難維持三百年,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跟當時周朝建立起來的禮樂制度有關,也跟當時的政治架構以及社會經濟等是有關係的。當時的政治鬥爭遠不如秦代以後的官場鬥爭激烈,即使戰爭也不會禍害老百姓。

周朝八百年,周王室的管轄範圍是極其有限的,更多的時候只是作為一個精神上的領袖存在,西周時各諸侯國對周王室是敬畏有加,東周時期各諸侯國只是把周王室當著擺設,所以也沒人想著要去推翻它。再者周王室並不向各國徵稅,只要求各諸侯國提供軍隊鎮壓叛亂、上貢祭祀用的苞茅什麼的。反而周王室每年還得賞賜各諸侯國胙肉用於祭祀,讓各諸侯國的公侯小日子過得比周王還滋潤,試問這樣的好領導誰又會去推翻呢?



周公旦在開國之初就推行周禮,讓中原各國都以周禮為行為準則,人人以君子自居,都以耍計謀行詭詐為恥,打仗都是先商量好打多少人的,打多久,幾點吃飯,幾點收工,以至於鬧出宋襄公半渡不擊的笑話(當然,那時候的人並不覺得好笑)。這樣的禮儀君子之風盛行的西周乃至春秋時期,又怎麼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和周王室過不去?就算“禮崩樂壞”,打仗善使小人伎倆的戰國都沒人想要推翻周王室的,雖然經常小小的蹂躪一下週王。


整個周朝,老百姓的日子還是不錯的,早期有成康之治,國泰民安,四十年沒有一起案件,這是任何盛世都沒有做到的。井田制保證了沒有土地兼併和流民的產生,春秋時期以前,戰爭都是小規模的,只有貴族參加,並沒有殃及百姓。即使到了戰國,百姓也得上戰場,軍隊也不禍害百姓,不擾民,各地經濟依然不受戰爭的影響,各國商貿往來並不因為戰爭而停止,也沒有像南北朝一樣殺戮和飢餓四處蔓延。


&戰國方足布

總之周朝能延續八百年,原因是很多的,各國相互制約,周王室一直是一個平衡點,直到有一天,秦國出了個商鞅,這個平衡才被打破,隨著秦國的強大,禮樂詩書的周朝就走向了滅亡。


風雲說收藏


周朝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共37王,共計存在791年。

周朝能長期存在最重要的原因;與古中國人極其講究正宗正統、尊卑有序、克己復禮有關。一,“武王伐紂”代商建周,具有高度正義性和廣泛民意性,代表了歷史進步,任何諸侯王無法否定。二、周王室擁有象徵天下的九鼎,任何野心家、梟雄不敢輕易僭越。九鼎是大禹建夏所鑄,象徵九州。商朝時,鼎表示王室貴族身份: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諸侯用七鼎,只有天子才配用九鼎。三、周朝用“禮”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規範,形成森嚴等級制度;用“樂”緩解社會矛盾。這套禮樂制度對變革思想的囚禁、對維護周朝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應該說;周朝名義上很長,實際早已對各諸侯國失控。標誌性事件有;

公元前712年,魯桓公謀殺了兄隱公,自立為國君。破壞了由周天子冊封諸侯的制度。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陳、蔡、衛等國軍隊討伐不守規矩的鄭國,發生“繻葛之戰”,周桓王中箭,落荒而逃,周天子威信掃地。

公元前706年,楚國國君熊通不顧周桓王不允,自行提高等級稱為楚武王。周天子已無能為力。

在後來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爭霸時代,周朝只擁有“天下共主”空頭稱號;經過周王室周平王放任外族殺死生父周幽王、遷都洛陽的內耗,周王朝實際已名存實亡,淪落為一個看諸侯強豪臉色說話的中小諸侯國。後來,周朝的九鼎不知所蹤(有沉入泗水和被秦劫掠之說),周朝已失去存在的法理依據。


諶人


縱觀中國的歷史,朝代更替是特別常見的一件事情。為何周朝屹立八百年不倒:諸侯立大功了!


看他們統治的年代,似乎大部分王朝統治的時間都超不過300年。但是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王朝,周朝確是統治了中國長達八百年之久,為什麼其他朝代不能?是存在歷史的原因還是有什麼方法?


下面。針對這個問題,我發表一下我自己的觀點。


我認為,周朝能夠有800年的統治時間,它主要有兩個因素:


一個是分封制,另外一個是宗法制,二者互為表裡,相互依存。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廢除了長達八百年的分封制,下令推行三公九卿和郡縣制,所有的權力集皇帝一身,這一制度此後被各朝採用並延續。


但是這樣的中央集權專制也有一定的弊端,雖然皇帝的權力變大實力變強,但是對地方就慢慢失去了自主性,一旦要興建大規模的工程和爆發戰爭,就容易出現起義的局面。


比如皇帝下達了徵勞力的命令後,那些自私自利的下級官員一級一級傳達下去,命令被成倍放大,勢必會造成眾多百姓的不滿,屆時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就會造成迫不得已的反抗起義。


縱觀秦朝以後的朝代,因反抗而起義的例子數不勝數,王朝滅亡也大部分是因為這些內亂導致的。


而周朝實行的分封制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在周朝得到天下後,他將疆域劃分成幾部分,由各諸侯管理封地內的一切事宜,分封地內的資源以及收益都歸自己,包括軍隊,周天子有權干涉其內政,但是這些領土一旦劃分出去,就不完全是周王室的。

各諸侯在理論上與周天子地位相等,只不過他們尊周天子為領袖,在義務上只需要繳納進貢,這就像現在的聯邦制,通俗一點來說就好像是一個家長,周天子是諸侯共主,並非是天下唯一的主人。


這樣一來,社會矛盾就會轉化為各諸侯內部的矛盾


而一旦出現矛盾,諸侯下面的卿大夫也有自己的封地,並且也擁有全面自理的權力,因此並不會造成重大危機,自己內部即可調和,也正是這樣的宗法制,保障了其餘諸侯國均相安無事,並不受到牽連。

由此一來,各諸侯之間形成了一種戰略均衡局面,大家實力相近,你幹不掉我我也幹不掉你,即便是有較強的諸侯國想要吞併一些弱小的諸侯國,周天子就會站出來號召其餘諸侯國征討,這就是周朝能夠延續800年之久的原因。


科技歷史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對於朝代的定義不同。

周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

實際上,周早就名存實亡。

早在公元前720年,東周就已經接近崩潰。周平王將首都東遷後,不要說自己的地盤很小,甚至還需要鄭國、衛國和晉國等諸侯供給糧食。

根據傳統,鄭國國王掌握行政大權,效忠周王。

因鄭國國力強盛,軍隊強大,鄭國國王開始不把周平王放在眼裡。

到鄭莊公時,鄭伯只關心鄭國事務,對周室漠不關心。

於是,發生了周鄭交惡事件。

具體表示是,鄭國出兵攻打東周的國境。

當時的鄭莊公繼承父親為鄭國國君時,也承襲了父親在朝廷的卿士職位。

然而,周平王卻寵信虢公忌父,試圖將鄭莊公的權力奪走一部分。

這引起了鄭莊公的憤怒,開始考慮武力對付。

周平王竟然恐懼鄭莊公,主動將王子狐派到鄭國為人質。

鄭莊公由此才消除怒氣,同樣派兒子進入周圍人質,史稱“周鄭交質”。

《左傳》認為周鄭互質,貶低了周室威嚴,是“禮崩樂壞”的縮影

尤其可見,鄭國已經具有很強的實力,可以左右周平王。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病死,周桓王繼位。

周恆王政治能力不足,對傲慢的鄭莊公不滿,試圖委任虢公執政,取代鄭莊公。

鄭莊公勃然大怒,直接派遣自己的軍隊,2次強行進入周恆王直轄區,將農作物全部搶走。

周鄭關係因此進一步惡化。

前717年鄭莊公入朝,周桓王就不以禮接待鄭莊公。鄭莊公對周桓王更加不滿,與魯國交換領土時就不稟告周王。

鄭莊公的作為,等於不承認周恆王是他的天子。

周恆王大怒,在前706年罷免鄭莊公卿士的職位。

鄭莊公也極為惱怒,從此不朝見周桓王。

周桓王認為此舉形同叛逆,就命虢公林父與周公黑肩率蔡國、衛國與陳國等諸侯聯軍攻鄭國。

然而這些軍隊並不願意為周王賣命,結果是聯軍被鄭軍打得慘敗,周恆王自己中箭受傷,史稱繻葛之戰。

由此,鄭國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由此周天子對於諸侯控制基本消失,周朝名存實亡。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周朝不過400年而已。


薩沙


周王朝的800年,只是名義上存在了800年,實際上只有400年左右。在中國古代,天下大勢的走向一直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衰極必盛,盛極必衰”。通常情況下,一個能夠存在數百年的王朝已經是盛世了。


真正意義上的統治和名義上的統治

強如大漢王朝,也經歷了顛覆和重生的一個階段,自漢高祖一統天下到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共200多年,隨後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又續命200年。然而實事求是的說,東西兩漢並不能真正混為一體,這也是史學界為什麼要劃分東漢西漢的原因之一。

反觀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奴隸制王朝周,其發展興衰歷程和漢王朝如出一轍,甚至有所不及。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興兵伐紂,建立周王朝,再到公元前256年東周滅亡,明面上是傳承了800多年,實際上並非如此。



名存實亡的周王朝

首先真正統治了華夏地區的只有西周王朝,公元前771年西周都城鎬京陷落之後,周王朝就已經算是不復存在了,只是名義上的周天子,而不是真正的華夏統治者。


東周時期共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春秋,另一個是戰國。在這兩個時間段內,天下諸侯紛紛擁兵自重,互相攻打征服,周天子名存實亡,只不過諸侯之間為了互相制衡才有所尊崇,實際統治地方只有都城附近,怎麼能稱得上華夏統治者?所以嚴格來說,周王朝的存在時間只有400年左右,而不是我們認為的8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