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南關村,傳奇女長工的孃家……

南關村位於陳倉區縣功鎮西部,距離鎮上十多公里。小小的村莊被北山環抱,一條小河從村外靜靜流過。別看村莊不大,但卻有不少動人的故事,這裡不僅走出過事蹟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的傳奇女長工張翠水,還有陳倉古式傢俱非遺傳承人梁萬枝。這些人雖不在同一個時代,卻在同一個舞臺上散發出獨屬於自己的光芒,也讓南關村的名字更加閃亮。

女童自小承受苦難

冬日的早上,記者乘坐16路公交車趕到縣功鎮,再換乘一輛通村公交一路向西,向南關村進發。汽車行駛在平坦寬闊的公路上,頭輕輕倚著車窗,冬日的暖陽照射在臉頰上,耳邊傳來乘客們家長裡短的聊天,讓人不禁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和小小幸福,只盼著這段愜意的旅程能一直持續下去。

從縣功鎮沿縣石路向西行駛十公里左右,就到了南關村村口。下車越過上王街道向南進發,眼前是一條小河,幾隻鳥兒在空中鳴叫、盤旋,向南望去,北山下的幾排民房整齊乾淨。時值中午,無風,幾道炊煙筆直地嫋嫋升起,伴著遠處學校隱隱傳來的下課鈴聲,為美景增添了幾分生活氣息。

走進南關村,提到上世紀女扮男裝的那位女長工,許多上年齡的老人都說:“記得!”南關村老年協會副會長郝萬成更是言之鑿鑿:“她叫張翠水,孃家就在南關村五組,最後嫁到了隴縣!”

翻開《隴縣縣誌》,從南關村走出的這位傳奇女子的一生被詳細記錄下來。

1917年,對於中國乃至世界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年份,各種矛盾在這一年集中爆發,世界局勢風雲變幻。而處在偏遠山區的南關村,對這些變化一無所知,這一年,一個女嬰在張家呱呱墜地。後來取名張翠水的小女嬰,從未想過自己的前半生竟會如此艱辛。

張翠水5歲時,父親突然患病,臥床不起。家裡的頂樑柱塌了,這讓母女倆措手不及。為了給一家之主治病,母女倆變賣了所有家產,這讓本就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然而生活對於張家似乎格外無情,父親臥床兩年,病情似乎有些好轉,就在這時,又被人誣告勾結土匪。在那個年代,千隴一帶土匪橫行,許多村莊至今都能找到當時為了抵禦土匪而建造的土堡;再加上各種地方民團層出不窮,為了利益爭鬥不停,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勾結土匪”便成了重罪。張翠水的父親被民團抓到寶雞,竟被活活打死。張翠水母女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好擦乾淚水,努力活下去。從此以後,張翠水的母親為別人紡線,不到10歲的張翠水也只好給別人放牛,只要能填飽肚子,做這些活兒她都不覺得苦。

然而小小女童的苦難並沒有結束。1929年,旱災和隨之而來的大饑荒席捲關中。填飽自己的肚子已是難事,哪還有餘力管一個“外人”的死活?年僅12歲的張翠水將淚水嚥進肚子,上門當了別人家的童養媳。可是沒多久,婆家也斷炊了,張翠水又被退回了張家。

十多歲的女童,早已嚐盡世間艱辛。

迫於無奈女扮男裝

在那個年代,“活下去”成了張家母女最大的難題。母女倆只好離開南關村,沿路乞討,一直在甘肅省徽縣、成縣一帶流浪。在流浪途中,母親去了其他人家當傭人,張翠水一個人乞討。受人白眼、辱罵甚至是被狗追咬已是常事,張翠水早已習慣。後來,她又被賣去別人家當童養媳,可是這次的婆家對她很不好,常常打罵虐待。張翠水不堪其辱,最終在一個夜晚逃跑了。

絕望之中,張翠水輾轉找到母親,希望從親人這裡得到慰藉。可是她的遭遇,也成了壓垮母親所有希望的最後一根稻草。徹底絕望的母親,去了一間廟宇當了尼姑,撇下了張翠水。

張翠水沒有辦法,只好再次沿路乞討,又回到了熟悉的南關村。回到村上後,家中親戚給了張翠水一條路——再去別人家當童養媳。前兩次當童養媳的慘痛回憶讓張翠水明白,被動地聽取別人安排是救不了自己的,想要擺脫命運,就要自強不息。於是,她毅然去往縣功鎮以北的新街,剃掉三尺青絲,穿上男裝,隱姓埋名去給別人當長工。這一當,就是三年。

三年時間裡,張翠水掩蓋了自己的所有女性特徵,和其他長工一樣,什麼活兒都幹。但新街和縣功鎮相距不遠,萬一遇見熟人,自己的所有努力就會白費。張翠水最後決定,繼續向北,向著隴縣前進。

路過千陽縣時,天上下起瓢潑大雨,前方道路不能通行。張翠水便在縣城西關一家騾馬店短暫地幹了一段時間。店主見她幹活勤快,想繼續留她幹活,張翠水卻怕此處難以藏身,再次離開,到了隴縣河北鄉的白石村,給那裡的一家地主當長工。在這期間,張翠水為了扮演好男性角色,還學會了抽旱菸,甚至有時候還在別人面前主動對婦女說些“葷話兒”。但與其他工人朝夕相處期間,張翠水的真實身份還是被看穿了。

在一個冬夜,張翠水不堪地主的辱罵,用煙鍋狠狠敲了地主的頭,將他打得頭破血流。從此,她便結束了女扮男裝當長工的生涯,同白石村的李銀祥結婚。然而,結婚後,小兩口的日子並沒有真正幸福起來,李銀祥被國民黨政府連抓五次當壯丁,家裡家外的活計只好全由張翠水操持。

終於,寶雞解放了,張翠水真正告別了苦難,迎來了好日子。過去的那些艱辛,讓張翠水由衷地懂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她更加珍惜現在的一點一滴。她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運動和農業生產,1952年,當選為河北鄉婦女代表。1964年,張翠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南關村五組村民、78歲的王世耀和85歲的李鳳琴回憶說,上世紀60年代,張翠水曾回南關村作過憶苦思甜報告。王世耀說,張翠水個子很高,大臉盤,因為常年操勞,臉上還有深深的皺紋。記者從《隴縣縣誌》瞭解到,上世紀60年代起,張翠水多次給群眾作憶苦思甜報告。她的苦難經歷曾被省戲曲劇院編成戲劇《女長工》演出,她的經歷被編入1970年初中語文課本,並被繪成連環畫出版。

古式傢俱今有傳承

南關村的故事並沒有結束,一個關於傳承的故事也值得銘記。

在南關村九組一個簡樸的院落裡,69歲的村民梁萬枝正坐在一堆木料前挑選材料。這裡是陳倉古式傢俱製作技藝傳習所,梁萬枝是陳倉古式傢俱製作技藝的傳承人。

走進梁萬枝家,木料、字畫和各種式樣的木工工具隨處可見,一張還沒做好的八仙桌擺在中央,正等著梁萬枝繼續精雕細琢。梁萬枝說,自己是陳倉古式傢俱製作技藝的第五代傳人,這種技藝傳承至今,一直堅守著傳統,決不使用任何螺絲、釘子之類的現代零件。他指著地上的幾件木工工具介紹說,這些工具,都是從上世紀初傳下來的,各有各的用處,比如圓線刨是用來做中式門窗的,而一炷香單線刨是用來製作門窗上的裝飾的……說起每一件工具,梁萬枝都頭頭是道。地上,散落著梁萬枝用來教學和解說的木結構道具。大進小出、雙進不出頭、透卯抱肩、燕尾搭連卯、一柱定乾坤……這些小小的木構件通過樑萬枝的巧手,組成了一件又一件散發著古典美的傳統中式傢俱。

梁萬枝說,自己從17歲開始隨父親學藝,技藝中透出的傳統文化之美讓他沉浸其中,而且越學越感到深奧,至今不敢鬆懈。他還專門寫了一幅“技藝精於勤,眼腦手都勤,荒於惰”的字掛在家中的牆上,用來自省。在他的書架上,擺滿了《明清傢俱圖集》《紫檀雕塑》《古代建築雕刻紋飾》等專業書籍。

梁萬枝說,他的父親及前幾代傳人,主要研究的是門窗上的雕刻,留下的許多珍貴圖樣和作品,但都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毀去,只留下十餘件小工具。所以這些年來,他深感責任重大。“將這門古法手藝以及它所體現出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並使它發揚光大,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梁萬枝說,這些年來,他不斷學習,充實自身知識,並研究出許多紋飾圖案和新的傢俱結構;前些年,陳倉古式傢俱製作技藝被列為陳倉區非遺項目,自己家成為傳習所後,他收了三位傳習人,不但免費教授技藝,還為他們提供食宿。梁萬枝甚至自制了二十多種木工刀具,並在每一把工具的手柄上都用不同技法雕刻圖樣,這樣,傳習人在使用工具時,也能不斷揣摩和學習。

走出梁萬枝家,已是下午。南關村廣場上,古樹的影子投在光緒十三年所立的古碑上,另一邊的戲臺頂天立地,似乎在期待下一場大戲的上演。(作者:張家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