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以至稱讚該時期"遠邁漢唐"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 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逼自殺。 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朱棣的精兵,準備削除朱棣。結果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 "的名義起兵,最後率軍南下,佔領京師,是為靖難之役。後來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明惠宗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以至稱讚該時期

明成祖 朱棣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後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採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天下大治, 國家富強,疆域遼闊。明成祖年號為"永樂",後世的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以至稱讚該時期"遠邁漢唐",

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明成祖時,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皇帝國事繁忙時,內閣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來替皇帝處理國政。這種制度影響了明清兩朝,乃至西方。 明成祖還在1421年,正式將明朝的首都遷到了北京。在地方設置管轄架構,比如東北、西北、西南設立行省或管理司。 設哈密衛、貴州建制等。

經濟上大力發展農業,興修水利,疏通大運河,減輕稅負。

軍事上明成祖多次親征漠北,南征安南,還組建了禁衛京師的三大營,為明軍對外征戰的主力。

明成祖對外不但宣揚國威,還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派鄭和下西洋,經營南海,還派陳誠出使西域,開創了萬國來朝的局面。

此外,明成祖命人編纂了《永樂大典》。這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典籍。它包容了先秦以來所有經典的書,可以說就是本百科全書。這樣的典籍客觀上也備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書不至於失傳。同時還完善了科舉制度。

明成祖開創的永樂盛世和後來的明仁宗、明宣宗開創的仁宣之治合稱永宣盛世,為中國歷史五大盛世之一。

朱棣是中國史上不多的陽剛君主,在北方,朱棣五入漠北定邊,冊封瓦剌三王,授三衛所自治;又撫女真各部,建海西女真、建州女真衛所,設置奴兒干都司;並於1413年派臣下亦失哈視察庫頁島宣示明朝主權。在南方,朱棣收安南(越南)設立交趾布政司;140年始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宣示威德、建立朝貢體制,最遠到達東非索馬里地區。

經營東北

經營東北是指明成祖對中國東北地區進行開發和經營的歷史事件。

1368年在南京朱元璋稱帝建國。元朝被推翻後,元將領有的投降明朝,有的負隅頑抗。西北和東北一帶還有元朝殘餘稱雄割據。在這種情況下,為鞏固統治,消滅割據勢力。平定元朝割據勢力以後,朱元璋在遼東半島建立了遼東都司和許多羈縻衛所。 明成祖即位後對東北民族開始實施了積極的政策。

明成祖為加強對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等地各族的管轄,曾數次派太監亦失哈等人巡視東北地區,安撫各民族,設置了該地區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奴兒干都司,于都司所在地特林西邊建造了永寧寺,並先後立碑兩座鐫刻《敕修永寧寺記》和《重修永寧寺記》,記錄了明朝經營和管理奴兒干都司的史實。

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以至稱讚該時期

努爾幹都司

明朝在統一東北,建立都司、衛所地方政權的同時,為了適應當時軍事政治鬥爭的需要,為了加強對東北的管理,積極恢復和建立東北水陸交通驛站。

經營南海

明成祖經營南海、舊港宣慰司(舊港宣慰使)、底馬撒宣慰司

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以及航海者對中國海域認識的加深,有關中國海域與外國海域分界的記載則更趨具體。朱棣積極對南海諸島進行勘察和經營。朱棣在蘇門答臘南部的舊港(今稱巨港)設立宣慰使,首任宣慰使施進卿即由鄭和親自前往冊封,使浩瀚的南海儼如中國的內海。

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以至稱讚該時期

舊港宣慰司(舊港宣慰使)、底馬撒宣慰司

對外戰爭

永樂時期對外戰爭也規模擴大,永樂四年(1406年)出兵收復安南(今越南),永樂五年(1407年)在河內設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對其進行直接統治。

為了徹底解決大元朝的殘餘勢力,從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蒙古勢力遭到永樂帝的連續打擊後,此後數十年都無法對明朝構成威脅。

永樂七年(1409年),明朝在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地方,設立了奴兒干都司,管轄今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庫頁島等地。

親征蒙古

第一次蒙古之役的發動是實行報復,因為1409年東部蒙古的本雅失裡汗處決了中國人派出的一個使節,其後丘福所統領的大規模討伐又被打敗。在1409年9月臚朐河的戰鬥中,丘福和其他幾名高級將領都在蒙古知院阿魯臺手下喪生。經過悉心的計劃之後,1410年3月,朱棣率領逾30萬的大軍從北京出發,通過宣府北向興和,直抵臚朐河。他及時抵達位於斡難河畔本雅失裡汗的大帳,按照史書記載朱棣在6月15日把它摧毀。但是,本雅失裡汗並未喪生,而是向西逃去。7月份,明軍追趕本雅。

失裡的知院阿魯臺東至分隔蒙古和滿洲的興安嶺,並在一次大戰中打敗了他。但是,明朝的軍隊又一次沒有能完全地使他屈服。正在這個時候朱棣從大草原撤兵,於8月中旬回到了南京;他宣佈取得了勝利。

外交

在外交政策上,明朝以厚往薄來懷柔遠人,熱衷於政治上萬國臣服的獨尊。 朱棣登極後不久,就依照洪武初年的建制,在浙江、福建、廣東等地設立了市舶提舉司,負責查驗來華貢使身份、安排貢使食宿、管理口岸。以加強管理正當的中外貿易和友好交往。並且不斷地向海外各國派遣使臣,僅永樂元年(1403)就派宦官出使各國達三次之多:九月十五日,朱棣遣宦官馬彬等出使爪哇國,並詔諭蘇門答臘、西洋瑣裡等國;同月二十四日,遣宦官李興等出使暹羅;十月十三日,宦官尹慶奉使詔諭滿剌加、柯枝等國。從此開了宦官出使外國的先河。

路線

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以至稱讚該時期

海路: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鄭和為正使,王景宏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餘人,乘"寶船"六十二艘,遠航西洋。明朝艦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及錫蘭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返國。以後又於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經過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這就是偉大的鄭和下西洋。

陸路:朱棣還多次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誠、中官李達等官員出使西域諸國,西域諸國如帖木兒帝國、吐魯番、失剌斯、俺都準、火州也與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來,稱臣納貢。明朝與西域諸國加強了政治、駐軍和貿易往來,使得全國的統一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清朝官修《明史》中描寫永樂帝在位期間,"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

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以至稱讚該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