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 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 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准备削除朱棣。结果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 "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役。后来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

明成祖 朱棣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 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

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明成祖时,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皇帝国事繁忙时,内阁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来替皇帝处理国政。这种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乃至西方。 明成祖还在1421年,正式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在地方设置管辖架构,比如东北、西北、西南设立行省或管理司。 设哈密卫、贵州建制等。

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负。

军事上明成祖多次亲征漠北,南征安南,还组建了禁卫京师的三大营,为明军对外征战的主力。

明成祖对外不但宣扬国威,还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派郑和下西洋,经营南海,还派陈诚出使西域,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局面。

此外,明成祖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包容了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可以说就是本百科全书。这样的典籍客观上也备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书不至于失传。同时还完善了科举制度。

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和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开创的仁宣之治合称永宣盛世,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

朱棣是中国史上不多的阳刚君主,在北方,朱棣五入漠北定边,册封瓦剌三王,授三卫所自治;又抚女真各部,建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卫所,设置奴儿干都司;并于1413年派臣下亦失哈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主权。在南方,朱棣收安南(越南)设立交趾布政司;140年始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宣示威德、建立朝贡体制,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

经营东北

经营东北是指明成祖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开发和经营的历史事件。

1368年在南京朱元璋称帝建国。元朝被推翻后,元将领有的投降明朝,有的负隅顽抗。西北和东北一带还有元朝残余称雄割据。在这种情况下,为巩固统治,消灭割据势力。平定元朝割据势力以后,朱元璋在辽东半岛建立了辽东都司和许多羁縻卫所。 明成祖即位后对东北民族开始实施了积极的政策。

明成祖为加强对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各族的管辖,曾数次派太监亦失哈等人巡视东北地区,安抚各民族,设置了该地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奴儿干都司,于都司所在地特林西边建造了永宁寺,并先后立碑两座镌刻《敕修永宁寺记》和《重修永宁寺记》,记录了明朝经营和管理奴儿干都司的史实。

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

努尔干都司

明朝在统一东北,建立都司、卫所地方政权的同时,为了适应当时军事政治斗争的需要,为了加强对东北的管理,积极恢复和建立东北水陆交通驿站。

经营南海

明成祖经营南海、旧港宣慰司(旧港宣慰使)、底马撒宣慰司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以及航海者对中国海域认识的加深,有关中国海域与外国海域分界的记载则更趋具体。朱棣积极对南海诸岛进行勘察和经营。朱棣在苏门答腊南部的旧港(今称巨港)设立宣慰使,首任宣慰使施进卿即由郑和亲自前往册封,使浩瀚的南海俨如中国的内海。

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

旧港宣慰司(旧港宣慰使)、底马撒宣慰司

对外战争

永乐时期对外战争也规模扩大,永乐四年(1406年)出兵收复安南(今越南),永乐五年(1407年)在河内设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对其进行直接统治。

为了彻底解决大元朝的残余势力,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蒙古势力遭到永乐帝的连续打击后,此后数十年都无法对明朝构成威胁。

永乐七年(1409年),明朝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地方,设立了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

亲征蒙古

第一次蒙古之役的发动是实行报复,因为1409年东部蒙古的本雅失里汗处决了中国人派出的一个使节,其后丘福所统领的大规模讨伐又被打败。在1409年9月胪朐河的战斗中,丘福和其他几名高级将领都在蒙古知院阿鲁台手下丧生。经过悉心的计划之后,1410年3月,朱棣率领逾30万的大军从北京出发,通过宣府北向兴和,直抵胪朐河。他及时抵达位于斡难河畔本雅失里汗的大帐,按照史书记载朱棣在6月15日把它摧毁。但是,本雅失里汗并未丧生,而是向西逃去。7月份,明军追赶本雅。

失里的知院阿鲁台东至分隔蒙古和满洲的兴安岭,并在一次大战中打败了他。但是,明朝的军队又一次没有能完全地使他屈服。正在这个时候朱棣从大草原撤兵,于8月中旬回到了南京;他宣布取得了胜利。

外交

在外交政策上,明朝以厚往薄来怀柔远人,热衷于政治上万国臣服的独尊。 朱棣登极后不久,就依照洪武初年的建制,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设立了市舶提举司,负责查验来华贡使身份、安排贡使食宿、管理口岸。以加强管理正当的中外贸易和友好交往。并且不断地向海外各国派遣使臣,仅永乐元年(1403)就派宦官出使各国达三次之多:九月十五日,朱棣遣宦官马彬等出使爪哇国,并诏谕苏门答腊、西洋琐里等国;同月二十四日,遣宦官李兴等出使暹罗;十月十三日,宦官尹庆奉使诏谕满剌加、柯枝等国。从此开了宦官出使外国的先河。

路线

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

海路: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宏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就是伟大的郑和下西洋。

陆路:朱棣还多次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中官李达等官员出使西域诸国,西域诸国如帖木儿帝国、吐鲁番、失剌斯、俺都准、火州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称臣纳贡。明朝与西域诸国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使得全国的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清朝官修《明史》中描写永乐帝在位期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