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門司城之戰:九州島爭霸與大友宗麟的名字起源

門司城之戰:九州島爭霸與大友宗麟的名字起源

日本的本州與九州之間,被淺淺的關門海峽所分割。往返兩座島嶼的最快通道,就是從本州的下關出發,渡海抵達對岸的門司港。為掩護這個港口而建造的門司城,就因此被稱作是九州的門戶。

在異常混亂的戰國時代,這座小小的門司城就成為多方的爭奪焦點。統治本州西部的強勢大名毛利元,就和崛起於九州北部的大名大友義鎮展開較量。足以鎖住關門海峽的門司城,無疑是必須拿下的戰略支點。

重要的小城

門司城之戰:九州島爭霸與大友宗麟的名字起源

門司城雖小 位置卻非常重要



早在1554年,大友義鎮就說服鎮守門司城的守將獻城投降,以便自己能順利控制筑前國。此時的毛利元,已經佔領一些本州西部的大內家領地,也理所當然的視自己為大內氏的政治繼承者。趁著大友義鎮稍後放鬆警惕,毛利元派兒子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率領大軍突然在門司港登陸,攻陷了只有數百名守軍把守的城池。

得知重鎮失守的大友義鎮,馬上率主力軍展開反擊。然而,雙方雖然能動員大量兵力,但城池所在的門司半島地域狹窄,又以山地和崎嶇道路為主。這就使得兵力優勢方沒有了原本應有的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僵持,雙方才在幕府的調解下達成協議。毛利家認可大友義鎮在北九州的霸主地位,換來對方承認自己保留門司城,作為出進入九州的跳板。

門司城之戰:九州島爭霸與大友宗麟的名字起源

毛利元需要在海峽兩頭對付不同勢力

協議粗看似乎非常公平。但隨後的局勢發展,卻讓自詡精明的毛利元又就覺得吃了大虧。原本毛利氏急於和談,是需要專心對付在本州西部的尼子晴久。不料對方的城堡地勢險要,且守軍兵將悍勇能戰,硬是把快速取勝拖延為漫長的消耗戰。大友義鎮見有機可乘,就大肆在九州各處攻城略地,自身實力迅速壯大。毛利元很快意識到,自己身後的大友正在併吞島上的最肥沃土地。雙方的再次交手,就只剩下時間問題。

1561年,大友義鎮開始舉兵攻打毛利家在北九州盟友。得到盟友求救的毛利,當機立斷的和尼子家達成和議,迅速調頭對付北九州的猖狂鄰居。大友義鎮方面也早就做好了和毛利家撕破的準備。一接到對方向西進軍的情報,立即集合部隊,搶先攻擊毛利家的門司城據點。

門司城之戰:九州島爭霸與大友宗麟的名字起源

16世紀前期的日本士兵裝備



難啃的堅城

門司城之戰:九州島爭霸與大友宗麟的名字起源

今日的門司城遺址 地理優勢非常明顯



門司城建造在小小半島的末端。除了位於山丘頂端,周圍有5座小型堡壘作為防禦支點。任何敵軍在觸及主城之前,必須逐一攻克這些外線堡壘。這就給守軍反擊或求援爭取到足夠時間。

大友家為了拔除這座毛利家的橋頭堡,集中了可以使用的全部機動兵力。全軍由大友義鎮本人親自率領,還有自家重臣田原親賢為先鋒,和著名戰將戶次鑑連擔任殿後。共出動15隊人馬,合計兵力約為15000餘人。守城的毛利家在當地僅有3000多守軍,只能依託地形優勢做節節抵抗。只要堅持時間夠長,就能等來本州方向的主力軍救援。加之毛利氏的部隊裡有大量水軍部隊,非常適合在淺海地區施行靈活的兩棲攻擊。

門司城之戰:九州島爭霸與大友宗麟的名字起源

門司半島將成為雙方的爭奪焦點

當年8月,大友氏的部隊陸續開赴門司半島。稍後便在城市東南方的田之浦展開隊列。門司城守將仁保隆慰對此不屑一顧,認為城池坐落在標高175米的古城山上,周圍三面都是懸崖峭壁,只有險絕的山路與平原相通。所以地形對守軍非常有利,只要全神貫注於對付正面敵軍即可。

結果,進攻者不僅難以控制戰場,還在山間小道上遭遇守軍的凌厲反擊。最後連主城的牆角都難以觸及。一旦毛利家的水軍抵達,大友的部隊將陷入徹底被動。

門司城之戰:九州島爭霸與大友宗麟的名字起源

當時的日本步兵 只有少部分人配有火槍



西方外援

門司城之戰:九州島爭霸與大友宗麟的名字起源

大友家以貿易為要挾 找來3艘西方帆船幫忙



到了9月,關門海峽內卻突然出現了3艘懸掛葡萄牙旗幟的卡拉克帆船。這些商船原本停靠在九州島西北的博多港,因需要大量裝載貨物而只配備了18門艦炮。作為首個與西方有大量接觸的地方勢力,大友家可以用貿易作為要挾條件,要求葡萄牙船長支援自己作戰。

雖然同時代的歐洲已開始流行起更好的蓋倫帆船,但遠東航線依然是舊式大帆船的天下。哪怕為了商業目的而沒有完整的武裝,也足以在航海技術滯後的日本沿海稱雄。大友義鎮也是看準了這點,才找來洋人為自己壓制毛利水軍。由於此前已見識過對方的火器演示,大友意識到自己非常需要這些新式武器來彌補攻城水平。

門司城之戰:九州島爭霸與大友宗麟的名字起源

葡萄牙商船介入 讓大友家暫時控制了海峽

突如其來的猛烈炮火,首先傾瀉到山腳下的港口位置。守軍因為缺乏反擊能力,只能在炮火驅趕下紛紛上山,將準備迎接自家主力的口岸拱手相讓。葡萄牙帆船趁機抵近岸邊,進而對古城山頂的門司城也進行炮擊。然而,主城距離海岸400多米,又高居山巔之上。葡萄牙船上的加農炮則並非以射程見長。因此,草草幾炮並不會對城牆等重要結構造成傷害。

晚些時候,葡萄牙船長們就以彈藥不足為藉口,向大友義鎮請辭。後者眼看門司城巍然不動,也就只能默許了再次失敗。但這樣就意味著海峽控制權將迅速落入敵方手中。

門司城之戰:九州島爭霸與大友宗麟的名字起源

建造在高處的日式山城 很難被艦船炮火攻擊



水陸夾攻

門司城之戰:九州島爭霸與大友宗麟的名字起源

洋人走後 毛利家的水軍就控制了海峽



看到洋人的帆船離開,毛利麾下的強大水軍便迅速冒出來佔據水面。相比其他很多大名,毛利家是當時比較重視水上力量發展的勢力。為了援助門司城和港口,他們已經部署有2支兵力各千餘人的部隊和船隻數百艘的艦隊。兩路人馬分別由乃美宗勝和兒玉就方率領,準備對圍攻半島的敵軍展開鉗形攻勢。

於是,一支船隊開始加緊從下關向對岸輸送援軍。另一支艦隊則主動繞道敵後,從海上威脅大友軍後方。到9月中旬的時候,增援門司城的部隊已經超過10000人,各種船隻也有500多艘。負責指揮援軍的是毛利元就的三子--小早川隆景。

門司城之戰:九州島爭霸與大友宗麟的名字起源

戰役的拖延讓大友家後勤遇到困難



大友義鎮深知戰局不能再拖延下去。要是等到善戰的毛利元就親自出馬,這次大規模進攻的結局將會非常難看。出於最後一搏的心態,大友軍索性在10月10日對門司城提前進行了總攻擊。然而,這種倉促進攻不但沒有將本方的戰線向前推進,反而暴露出大友軍在多日鏖戰後已疲憊不堪。晚到的小早川隆景守住了門司城,甚至率領一批剛抵達九州的主力殺出城市,向猶豫不決的對方狠狠發起衝鋒。進攻者士氣大跌,並在大量遠射武器的摧殘中逃下山去。若非當時的火繩槍還沒有得到普及,大友家士兵的恐怕就這樣遭到重創。

同時,毛利家的將領乃美宗勝也率軍在對手後方登陸,襲擊大友氏的殿後部隊。原本還井然有序的陣列,迅速演變為規模浩大的散陣自鬥。在激烈的交鋒中,甚至出現了群眾喜聞樂見的武將單挑。乃美宗勝就陣斬了對方大將伊美彈,迫使大友軍停止反撲,徹底轉向守勢。

門司城之戰:九州島爭霸與大友宗麟的名字起源

制海權優勢 讓毛利軍可以選擇任意進攻地點

10月26日,不甘心放棄的大友義鎮再次下令進攻。麾下部將戶次鑑連率領800名弓箭手,突破到門司城下,迫使小早川隆景派出的部隊退回城內。進攻者還用少許從葡萄牙人手裡買來的火槍,對門司城進行輪番射擊,給毛利守軍帶來了慘重傷亡。但守軍還是可以居高臨下的射箭還擊,讓敢死隊根本無法靠攀爬城牆。雙方激戰至日暮時分,大友軍的攻擊還是沒能堅持下去。

接二連三的挫敗讓大友義鎮倍感沮喪,軍中也是怨言四起。鑑於寒冬已經接近,如果不及時撤退,那麼圍攻者自己就將遭遇後勤問題。權衡利弊之後,大友家的軍隊便主動回到開戰前的位置。在這次撤退過程中,九州士兵的缺乏紀律弱點暴露出來。利用他們的自亂陣腳,毛利水軍也不失時機的繼續乘船繞到側面進行襲擾。猝不及防的大友軍在豐津被兩路追兵包圍,甚至一度被對方先鋒衝入大營。大友義鎮不得不提前逃走,靠著九州士兵的勇武頑強才保住性命。

門司城之戰:九州島爭霸與大友宗麟的名字起源

失敗的圍攻者在撤退中損失慘重

門司城之戰的失敗,讓大友家阻止毛利軍涉足九州的企圖破滅。對方不但穩固了門司半島,還乘勝席捲豐前國,攻下了幾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城池。大友家辛苦數年博得的戰果,幾乎因這次潰敗而喪失殆盡。

為了扛起失敗的責任,大友氏的幾個主要將領紛紛宣佈出家。大友義鎮自己就改名大友宗麟,部將戶次鑑連也改名立花道雪。此外,西面的龍造寺隆信和南方的島津貴久紛紛崛起,讓九州的格局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