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YC 中國」謝幕,陸奇迴應獨立始末

「YC 中國」謝幕,陸奇回應獨立始末 | 36氪專訪

2019 年11 月21 日,陸奇宣佈成立新品牌「奇績創壇」(MiraclePlus),由他所帶領的原 YC 中國團隊獨立運營,YC 美國則全面戰略迴歸,聚焦硅谷,不再單獨設立外海分支。

這一變故離 YC 中國第一期的路演日僅不到一週時間。上週六,YC中國剛舉辦了首個 Demo Day 活動,現場共有從1700+ 申請項目中篩選出來的22 家公司進行了路演。

甚至,此時距離陸奇離開百度、宣佈加盟 YC 中國,也僅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

為何 YC 選擇在此時改變戰略?不再使用 YC 品牌後,對剛創業一年的陸奇及其團隊來講,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在資本寒冬的大環境下獨立募資,又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以及,徹底本土化後的陸奇團隊,對新品牌「奇績創壇」有哪些規劃?

陸奇接受了36氪的專訪,並回應了上述問題。

談獨立始末

36氪:YC 撤回美國之後,原有的 YC 中國團隊會做哪些調整?

陸奇:團隊不會有任何調整。只是品牌從原來的 YC 中國,變成了「奇績創壇」,由中國本土的團隊接棒運營,團隊的人員、職能都不會有任何變化。

36氪:YC 是什麼時候向你提出想要撤出中國?又為何選擇現在這個時間宣佈?

陸奇:YC 正式提出撤出中國的想法,是在 2019 年 5 月初,我們今年秋季營開始招生之後。

選擇現在宣佈,是我們不希望在 22 家創業團隊孵化的過程中出現干擾他們信心的事情,希望能把對他們的影響降到最小。所以我們選擇今天在中國第一期加速營的結營日上宣佈,他們是第一個正式知道的。

36氪:你和 YC 美國是如何對撤出中國的決定達成一致的?

陸奇:當時,YC 美國做了領導層面的調整,Sam Altman 決定去 OpenAI 做 CEO(注:最早是由 Sam 將陸奇招入 YC 建立 YC 中國團隊),Geoff Ralston 接替 Sam 管理 YC 全球。

Geoff 需要基於 YC 面對的全球環境來做戰略決策,他決定戰略上需要讓 YC 更聚焦在種子期加速的業務,以及,

更聚焦在美國

但我加入 YC 的時候就說過,“為了中國、屬於中國、建於中國”,這是我加入 YC 的條件,因為我認為這樣才能把握住中國的機會,搭建一個健康成長的生態。

所以基於對雙方的理解和支持,在 YC 新的戰略中,中國業務要能做下去,我們商量出最好的辦法是:讓我個人和我的團隊來接盤。基於我們在中國已經建立的基礎,完全獨立來做創業營招生、路演日,以及完全獨立來做中國創投生態的連接。

在這個過程中,我非常感謝 YC 的領導層,他們基本上已經送我們到了他們能送的最遠的地方。我們核心團隊也都去過 YC 美國,都得到了基礎能力的鍛鍊和學習了 YC 模式的真諦,可以手把手加速初創團隊業務的成長。

我個人和 YC 每個領導層也都是長期的好朋友,不止是 Sam,Geoff 和我也認識 20 多年了,我們是在雅虎時期的同事,比和 Sam 認識得還久。

所以,我們是溝通了不同的思考點後,在完全理解和尊重對方的前提下,找到更好的方案往前走。

36氪:有人認為獨立出來會使你們失去很好的 YC 品牌支持,也有人認為獨立是給了你們更大的空間,你怎麼看獨立帶來的正、反面效應?

陸奇:獨立運營總體對我們會更有利。沒有 YC 的品牌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資源的影響,但是這個影響很有限。

為什麼?2018 年 11 月,我們第一次招生,做了一個小規模、過渡期的創業營,從中國招募創業者去到美國孵化。我們花了一個月時間做宣傳,得到了 214 個申請,面試了 50 多家公司,最後錄取了 6 個。

以往正常的年份, YC 美國也會在中國大約有 50 - 60 個面試,有時候選 1~2 家,有時候一家都不選。

這些過程當中出現了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很多創業者其實通過了非常嚴格的面試,但是最終他們不要 YC 的錢。他們只是想要拿到 YC 的認可,然後去找中國的投資人融資。因為 YC 美國投資 15 萬美元、佔股 7%、要到美國孵化,以美國為中心的 YC 不完全適合中國的國情。

而這次我們在中國本土第一期的創業營,有 1700 多家公司申請,這主要是靠我們本土團隊在線下的運營、做活動等等,所以我們認為,必須建立更適合中國國情的品牌,才能夠建立在中國創業者心中的品牌認知度。

因此,我們心態上是很高興能夠啟動下一階段的,因為不需要跨國協同,所以能夠 100% 本土化,接地氣程度、本地化運營效率,都會大大提高。

36氪:YC 撤出中國後,你開始需要獨立創業、重新募資,這其中遇到了哪些挑戰?

陸奇:對我的核心挑戰是兩個,第一,我是第一次做融資,我以前從來沒有管理過基金、也沒有做過投資者。而好的母基金的訪談非常嚴格,我們開玩笑說,祖宗三代都要查。

第二,時間上我正好碰上資本寒冬,本身風險投資的資金就在大規模下降。

以及,國際環境也有影響,我們的美元基金裡有國際化的 LP,其中有個 LP 基本已經到了一切都搞定的階段,但最後還是基於國際情況考慮,決定不參與了。

這兩點加在一起確實很有難度,讓募資時間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原來我們預計是希望在 10 月底全部結束,現在我們總體基本到位,希望在年底結束。

但我也想強調一點,就是我也學習了很多,並且會和團隊說,不管是大學基金、母基金、個人投資人也好,他們的錢都來的不容易,都有自己的管理結構和要求,我們要把 LP 的錢當自己的錢來用花。

總體上,我對走過這一切一點都不後悔,還是讓我加深了對整個事情的理解。

「YC 中国」谢幕,陆奇回应独立始末 | 36氪专访

談「奇績創壇」

36氪:在你的定位中,奇績創壇是一個完全和 YC 美國模式相同的孵化器,還是更偏向一支基金?

陸奇: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是:早期創業生態裡面的新物種。

為什麼是這個定位?從投資角度來講,我們關注早期種子期、A 輪的投資,我們想找到這個階段最有潛能的技術創業團隊。

這個階段我們做的就是完全本地化的加速器、創業營的模式,基本和第一期一樣。

但奇績創壇這個基金的第二條投資產品線,是去投資 PreA、A 輪階段的公司,因為很多好的、技術驅動的團隊,當我們看到他的時候,他們已經到成長期階段了。

所以我們要做第二個投資產品。方法會和種子期不太一樣,但具體的方式我們還在規劃中。

36氪:這既是一支基金,同時也一家創業公司,作為公司來看,你認為它給用戶創造的價值是什麼?

陸奇:我認為中國有好的投資人、創業者,但是創新生態裡面沒有人在做我們做的事情,就是手把手地,在 10 周內大規模去提升被孵化的公司的核心能力。我們和早期創業生態其他投資者都有合作機會。

更長期看,我們想探索新的方法來降低創新的門檻。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創業團隊受益於全球的開源文化、雲計算,加速了創業過程,但是人工智能時代,大家必須要下沉到一個很重的行業,去做很多的數據處理,還沒有人能在這個層面大大降低創新的門檻,這是未來我們打好基礎後想做的。

36氪:你們是如何給孵化公司提供幫助的,能否展開講講?

陸奇:這些早期公司,我們最關注的是他們收入的增長(也有些是用戶增長)

而很多技術驅動的企業,他們的缺點是,離客戶遠,對行業的理解不夠。做移動互聯網,你就是你產品的用戶,但是當到技術驅動的、toB 應用的創業,你會離你的 toB 客戶很遠,你自己不是用戶。

所以,儘管技術重要,但是在早期創新過程當中,最核心的往往是在增長、渠道、營銷、銷售上。

因此我們特別重視,幫助這些企業在銷售、渠道、推廣、供應鏈,產品交付上,去提供他們的核心能力。比如,你需要幫他們一起建立造血能力,花時間尋找、好的造血機制。

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不是去幫助他們找到客戶,而是甚至某種意義上逼他們去建立一種意識 —— CEO 不去銷售是不可以的。真正要把產品做的好,從 CEO 開始,核心團隊都要去參與建立銷售漏斗,把和客戶距離拉得很近。

36氪:奇績創壇近期舉辦的第一期 Demo Day 中,有很多公司已經不是 YC 美國典型孵化的天使階段的公司,而是到了 A、B 輪階段了,為什麼?

陸奇:我們有個自己的體系來篩選報名的項目,我們不看 BP,我們只問 18 個問題,核心是要找到技術驅動、潛能最大的創業團隊。由於用這個方法來找,我們能找到的公司就都比美國的階段靠後,很多都是融過資的企業。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我們其實核心看的是人,而中國有著比美國激烈競爭的環境,所以要達到我們認可的能力的,好多人都是二次創業者、更加成熟的人。

36氪:這個階段的公司,YC 原有這套早期創投服務方式還能有所幫助嗎?

陸奇:YC 的一整套核心都是幫助公司找到他們的 PMF(Product Market Fit),快速增長。

我認為 Marc Andreessen 講的 PMF 是真正的 PMF,它包含三個要素:

  • 第一,是你找到一個好市場,能賺到錢的市場,你的銷售已經跑通了;

  • 第二,是你的產品開始供不應求;

  • 第三個,競爭開始變得非常激烈。

「YC 中国」谢幕,陆奇回应独立始末 | 36氪专访

PMF 的闡釋

所以 PMF 也有不同的階段,YC 在美國切入的階段,是用戶在早期試用這個產品的階段,而我們輔導、加速的階段,是靠後一點的,就是 Marc Andreessen 認為的 PMF 的階段 —— 產品還沒有進入大規模成熟、有購買的前期階段,我們幫助的企業都是離這個還有一定的距離的。

我們每一次 office hour 就是去覆盤你上兩週做什麼,制定下兩週要做什麼(我們用兩週迭代週期),在時間緊的情況下,把大家的能力帶起來,快速迭代,找到 PMF。

36氪:自身作為一家創業公司,你如何看你們從零到一的成績?你們找到了自己的 PMF 嗎?

陸奇:我們的產品,核心是去成為每一個孵化的創業團隊的 co-funder,幫他們快速提升他們的能力、找到他們的 PMF。

這裡我自己設定的 PMF 標準是:每家企業是不是能拿到下一輪融資,而且是好的和一線的基金的投資。

最終,Demo Day 之後,22 家企業都得到了 100 多家以上的投資者的對接,三天內有 1/3 拿到了 TS。一般來講中國 VC 的決策流程都要兩週左右,所以我覺得這我們的 PMF 是拿到了初步驗證的。

這個也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在昨天正式對外去說,我們獨立運營了。

36氪:獨立於 YC 運營之後,你帶領的奇績創壇在下一階段還有什麼新的計劃?

陸奇:下一階段的核心,是把我們的基礎夯實,先幫第一期團隊把融資工作全部做完。然後繼續一年做兩期創業營,同時把 A 輪投資的業務線完整佈置好。以及,建立好社區,服務我們的創業團隊。

兩年後,我們把基礎打好了,就會擴大我們自己的融資規模。

36氪:距離從百度離開、加入 YC 中國前獨家接受 36Kr 第一次訪問,到現在過去了一年時間,回看這一年,是否有一些初次創業的感觸或者總結?

陸奇:早期創業只有兩件事最重要:

第一,活著,活得越久越好。把自己做的事情徹底表達清楚,融資能力要非常強。

第二,迭代,迭代越快越好。快速找到自己的 PMF,讓產品匹配上市場需求。

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奇績創壇是這麼教的,而我們自己也要這麼做,我們也要活著。我們的方法是和 LP 溝通,去把我們的價值講清楚,同時我和我的團隊都需要保持高速的衝刺、靈敏學習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好的 PMF,才能快速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