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妈妈,别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啦!”

“妈妈,别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啦!”

1、“别人家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从小到大,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夙敌,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在家长的眼里,别人家的孩子,集所有优点于一身,无论你有多努力,始终无法超越: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听话;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每次考试都第一名;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自己洗衣做饭;

……

在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孩子。

《少年说》中,一个叫袁璟颐的女生在节目中控诉妈妈,永远把她跟全校第一的学霸女闺蜜作比较:

“你看你成绩这么差,那谁怎么会和你做朋友。”

女儿声嘶力竭,但妈妈并不为所动:

“我这样做比较是为了培养你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跟成绩好坏没有关系。”

显然,妈妈的道理并没有让女儿信服,女儿继续吐槽妈妈:

我也很努力,为什么妈妈你都看不到?

“妈妈,别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啦!”

妈妈辩驳道:“因为我认为你性格里头,如果不打击你,你就会有点飘。”

袁璟颐委屈得哭了:“我都说我不适合激将法,你们老是在这里打击我,我就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我们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家长:

通过不断地否定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试图激发孩子的斗志 ,但结果往往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91%的受访者称,自己身边对孩子要求和期望高的家长多;

84%的受访家长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较。

父母总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总是指责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对自家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

但是您想过吗?

长期对孩子持否定式教育,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变得自卑,还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

“妈妈,别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啦!”

2、您为什么不愿夸自己的孩子?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中国父母总喜欢夸别人家的孩子,而不愿夸自己家孩子。

但是,这会给自己家孩子这种感觉——你必须全能,否则别人家孩子总有比你强的地方。

是的!这很可能是父母将“我必须全能或完美”的婴儿式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变成“你必须全能或完美”。

“妈妈,别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啦!”

而这背后的原因,无外乎以下3点:

(1)父母焦虑,对孩子期望高

邻居小冬,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虽然刚上初中,但他已得过多种奖项,证书一大推。

只是,小冬妈妈对此并不满意,她经常念叨:冬冬在数学、作文、英语等方面都还要提高。

小冬爸爸也是一样,因为自己曾经在14岁就考上大学,因此他也希望小冬能超过自己。

“你现在条件这么好,如果还不如我,岂不被人笑话”!

这是小冬爸爸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殊不知,这样的话语已让小冬倍感压力。

亲子专家林文采博士认为:正如孩子的身体成长需要营养一样,孩子的心理如果要健康发展,同样需要心理营养。

而心理营养就来自父母的肯定、赞美及认同。

事事要求做到完美,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永远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于是就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妈妈,别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啦!”

(2)拿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家孩子的长处相比

前阵子,热播电视剧《小欢喜》剧中,方一凡虽然成绩垫底,但他却是个阳光少年,班级的开心果。

只是,方一凡妈妈却从来都看不到他的长处,哪怕他力争上游,但还是得不到妈妈的一句肯定。

“在班级里上游都没用,得跟全区的学生比。”

气得方一凡直说:“我不高考了!”

于是,母子二人还在大庭广众之下撕破了脸。

“妈妈,别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啦!”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认为: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经常遭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你有你的辉煌,我也有我的精彩,何必非得较出高下?

结果固然重要,但相比而言,更应看重孩子努力的过程。

“妈妈,别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啦!”

3、学会这3招,

你的孩子也能成为千里马

鲁迅先生说:

教育是理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教育是指导,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

后起的人物,尤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

面对孩子,父母要有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不要老是抓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而应从以下3点自我成长: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句老话,这也正是教育的艺术。

我们不妨多角度去看待孩子,发现孩子的优势和不足。

篮球明星姚明,在少年时期,也是进入的重点中学,但父母发现他在学习上跟同学有差距,于是每天加课补习。

“妈妈,别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啦!”

后来,由于时间都花费在作业上,导致姚明想要放弃学习篮球的时间。

父母意识到后,决心扬长避短,便将姚明转到另一所以体育为特色的中学。

从此,姚明在学习上步步提升,篮球技术也日益精进,从市队到国家队,最后到美国火箭队,成了世界级篮球明星。

很多家长才意识到:认识孩子的优势,因材施教,才能造就后来的“姚明”。

(2)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家长们,既然我们不是完美的父母,也请别苛求孩子完美。

著名作家六六,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

她对儿子特别有包容心,学校要报课外活动,儿子唯一会的运动就是游泳,可她说学校游泳队刚拿了全市冠军,不会收一个只会狗刨的孩子。

“咱报艺术项目,学钢琴。”

“学校钢琴班的孩子都拿国家大奖了。”

“那就参加机器人小组。”

“他们只收数学好的。”

六六看一眼儿子刚及格的卷子,说:“要不就报烹饪插花?你们学校的孩子应该没一个以后会考蓝翔技校。”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雨有雨季,花有花期,慢慢看其成长,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3)自己跟自己相比

经典畅销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句名言:

生命的价值在于超越自我。

的确,每个人最大的对手其实是自己。

“妈妈,别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啦!”

把孩子近期的表现和过去做比较,如果进步了,就可以进行表扬。

还可以和孩子一同制定目标,达成目标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如未达成,一起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克。

作家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高贵的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只要孩子比过去进步了,就是最大的收获,又何必非得超过别人!

“妈妈,别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啦!”

知乎上有个话题:有一种心理阴影,叫别人家的孩子。

其中一条高赞回帖是这样的:

爸爸一直觉得,让我成长的最好办法就是跟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以为这样可以让我坚强。

但是我今年31岁了,仍然活得很自卑。

永远被迫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抑郁症5年,我一度觉得是他们两个正常人,生出了一个不正常的孩子。

怎么样?看完是否有让人莫名心酸的感觉?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妈妈,别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啦!”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对你我有新的思考、新的改观,谢谢!

首发微信公众号【父母城邦】,每天5分钟,学习一点点,陪伴1亿青少年成长!

点击文末链接,即可关注父母城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