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家長示弱能讓孩子更強大,但過度示弱,只會造成孩子“成人化”

最近,在和一些父母要聊天的時候講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有一些父母講到自己的孩子在家被寵的像小公主一樣,什麼都由父母或者是爺爺奶奶一手包辦。但是,也有一些父母說自己的孩子在家如同放養一般,自己總是向孩子示弱,讓孩子幫忙做一下家務活。孩子不但沒有感覺的厭煩,而且每次都很樂意幫忙。

聽到這些父母們的討論,我不得不說第二種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父母是有遠見的。或許很對的父母都會覺得示弱會丟失自己的權威,但其實家長學會適當地示弱會讓孩子變得更強大,但也要控制好度,否則就會造成孩子"成人化"。

家長示弱能讓孩子更強大,但過度示弱,只會造成孩子“成人化”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正確向孩子示弱

前段時間,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東大會.,有一個只有11歲的中國小孩用英語向89歲的巴菲特現場提問:"巴菲特先生,你曾經提到過,當你日趨老邁,你也越來越理解人生。你能不能給我們講一講,你到底學到了什麼?"

這一提問驚豔了全場。後來,據瞭解到這個小男孩的父親是某地產公司的高管,曾參加過馬拉松比賽獲得王石點贊。在生活中,父親就沒有以自己的能力去壓制孩子,而是對孩子適當的示弱,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

懂得示弱的父母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古時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是極其重要的。

韓國綜藝節目《超人回來了》中有這樣的一幕:爸爸宋一國帶著三胞胎上樓梯時,故意表現得很虛弱地對孩子們說:"爸爸走不動了,誰能幫我一下啊?"聽到爸爸的弱弱的請求,兒子們呼一下跑到爸爸身邊,牽著爸爸的手一起上樓。這三個寶貝雖然平時很調皮,但在關鍵的時刻卻也不會掉鏈子,關心爸爸,在看到爸爸無助的時候,覺得幫助爸爸是自己的一份責任,責任感強。

心理學者武志紅說,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父母適當地向孩子示弱,也能夠幫助孩子更加勇敢,父母若是太過於強勢也會容易讓孩子因為失去自由而慢慢變得無助和膽怯。

德國心理學家黑爾加·吉爾特勒也曾經說:"假如您廢棄權利,廢棄您的優越感,那麼您獲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機遇就更大。"

所以,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向孩子示弱。

家長示弱能讓孩子更強大,但過度示弱,只會造成孩子“成人化”

示弱並非軟弱,示弱過度會造成孩子“成人化”

生活中,在傳統權威式的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有些父母覺得示弱就是軟弱。事實上,示弱並不等同與軟弱,示弱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內心變的更加強大。在示弱這件問題上,很多的父母都掉坑了,父母們一定要分清楚示弱的同時也要有自己的原則,若是過度示弱就會容易讓孩子養成"成人化"的性格。

所謂"成人化"就是指孩子過早地進行成人化的預演。

而父母若是過度地向孩子示弱,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要像個大人一樣,他對自然和生命的靈動的感受力會過早、思維方式也會更趨向於,就像被一臺機器一般機械運轉,而不是擁有創造力的人。

孩子的成長不應該像是注射了加快劑一般加速長大,而是要保持著孩子內心原本的天真浪漫

父母一味地示弱孩子,展示自己的無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只能依靠自己,而不能依靠父母。當孩子面臨著一些自己無法處理的事情時,他們不會去尋求父母的幫助,而處於自我糾結之中。思想過度成人化的孩子往往表現出早熟,他們的生活總是充滿著過多的責任,他們不敢向父母說出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而是一味地將需求掩藏起來,最終慢慢失去依賴感和安全感,引發不好的心理疾病。

家長示弱能讓孩子更強大,但過度示弱,只會造成孩子“成人化”

示弱不超限度,避免孩子"成人化"你要這樣做

  • 拒絕全盤包辦,鼓勵親力親為

發展心理學上鼓勵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多讓孩子做家務,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所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一些孩子會爭著幫助媽媽做家務,因為在她們看來當自己的獨立活動得到表揚時,會讓他感覺到興奮、高興,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

在生活中,父母要讓孩子獨立去完成日常小事,讓勤動手動腦,不要幫孩子全盤包辦。

《媽媽是超人》裡面,胡可曾叫安吉和小魚兒到身邊說:"我今天感覺到好累,你們幫我分擔今天的家務好嗎?"兄弟倆一聽到胡可的請求,馬上拿起工具幹了起來。對此胡可說:"男孩子的媽媽一定要懂得示弱,讓你的兒子有機會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假設媽媽總是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一副很強勢的樣子,什麼都幫孩子幹完了,孩子自然也就沒有什麼事可以幹。所以父母在家要多給孩子獨立行動的機會,一些小事不妨求助一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信任和依賴,讓孩子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

家長示弱能讓孩子更強大,但過度示弱,只會造成孩子“成人化”

  • 拒絕我幫你選,鼓勵自己選擇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面對自己的事情都會有自己的一份選擇權。然而,中國的許多父母總是忽略了孩子的這份權利,無論大事小事,都幫孩子選擇好了,甚至規定了孩子以後要走什麼路,選什麼事業,選什麼配偶等等。

作家駱曉戈和許多中國父母不一樣,她教育孩子的最大亮點,就是在做家庭決策時,常常向女兒示弱,讓孩子出謀劃策。

比如家裡要買什麼東西時,她回去詢問孩子的意見,對孩子說:"媽媽不知道買這個好不好,你幫媽媽出出主意吧?"這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被重視和尊重的,也自然會和媽媽一起討論怎麼做更好。

生活中,可以給孩子選擇的機會無處不在。在帶孩子買衣服時,孩子可以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衣服,最好也可以多問問孩子選擇的理由。或者當孩子拿不定主意時,你可以幫助孩子稍微做一下分析,最後仍然將選擇權交還給孩子。

在孩子的人生中,父母要多學會做一個旁觀者,多讓孩子做選擇。無論孩子的選擇是對是錯,給孩子一份體驗感,會讓孩子更有主見更有自主判斷的能力。

家長示弱能讓孩子更強大,但過度示弱,只會造成孩子“成人化”

  • 拒絕爸媽厲害,鼓勵表揚孩子

林清玄說過:"柔軟的心,才最有力量。"

作為家長,不要太過於強勢,適當地向孩子示弱才最好。生活中,有些父母喜歡把自己跟孩子比,總對孩子說:"我希望你可以成為像你父親那樣的人。"這樣的話會潛移默化地給孩子施加無限的壓力,孩子擔心自己做不到從而讓父母失望,所以容易陷入到壓抑的情緒之中。

父母要適當示弱,學會與孩子分擔情感需求。美國麻省理工的華人才女郭衡在28歲的美好年紀李上吊自殺。這位集才華與美貌一身的女子,會有這樣的後果主要還是因為她的父母過於強勢,事事要求孩子做到最好,為孩子安排好一切的事情。最終,郭衡受不了父母的壓迫,選擇用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一生。

兒童教育家尹建莉曾說:"成人在教育兒童時之所以屢屢採取不合適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變成了一種破壞行為,有兩個根本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

所以,父母要學會相信孩子,適當向孩子示弱也許能夠更好的結果。

家長示弱能讓孩子更強大,但過度示弱,只會造成孩子“成人化”

我是尼尼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