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擁有“雪風”和“野分”兩大祥瑞的舊日本海軍“陽炎”級驅逐艦


“陽炎”級驅逐艦(KAGERO class Destroyer,陽炎型驅逐艦/かげろう)是舊日本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一型驅逐艦。

“陽炎”級驅逐艦是日本擺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華盛頓條約和倫敦條約的約束後,完全按照日本海軍建設思路設計生產的一型艦隊驅逐艦 。共建造19艘。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後日本的假想敵就是美國。華盛頓海軍裁軍條約和倫敦海軍軍備條約中均規定,日美主力艦的比例是3:5,而戰後日本和美國如果開戰,主力艦數量上的劣勢是肯定了的事實。

作戰方式上如果是美方處於進攻勢態,那麼在雙方主力艦隊交戰之前非常有必要使用小型艦艇對其進行逐次削弱,有較好的航程、適航性以及強大重型魚雷攻擊能力的艦隊型驅逐艦很適合擔當此任務,因此軍令部立即把艦隊型驅逐艦的整備工作提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來。

根據蘭切斯特方程,就是要以戰艦數量上以6:10取得勝利,那麼首先要讓輕型水面艦艇把美國艦隊實力大大削弱才行。擔當這個任務的就是水雷戰隊的驅逐艦和輕巡洋艦,特別是數量眾多的驅逐艦。

因此,有了在華盛頓條約時代相當前衛的吹雪級、倫敦條約時代失敗的初春級(失敗的原因是想在條約規定的驅逐艦1850噸排水量的限制下達到特型驅逐艦的能力和性能不佳的白露級以及後來部分考慮條約同樣不行的朝潮級。

海軍對這些老型號驅逐艦的不滿一直存在,主要詬病的就是航程、穩定性以及武備“太弱”。當華盛頓條約到期,倫敦條約過時,幾個海洋大國各自心懷鬼胎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沒有一個國家能說服其他國家接受自己的想法,下一步的條約當然就無法協商出來了,自此,對海軍來說令人興奮的無條約的黃金時代來臨。

日本海軍對以前的朝潮級驅逐艦有諸多的不滿。由於是優先考慮武備,結果航程和速度都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同時艦艇的結構也不理想。於是提出了新的“理想型”艦隊驅逐艦計劃。


⒈與特型驅逐艦的尺寸、噸位大致相同,武備要超過。 ⒉要克服“朝潮”級的所有缺點,主要是航程和最高航速。整體性能要全面超過特型和“朝潮”級。 ⒊續航力達到18節/5000海里,特別強調魚雷攻擊的成功率,要迅速搶得發射陣位就必須有大約高於敵方10節的速度優勢,此時設計的“大和”級戰列艦最高航速為27節,所以新的驅逐艦最高航速要在36節以上。

艦政本部對軍令部下達的計劃進行了探討,得出的結論是必須有60000馬力以上的輪機,排水量不少於2750噸,全長超過120米,這樣的大型艦艇和海軍方面的夜戰、雷擊戰所要求的小型艦艇是相牴觸的,軍令部不得不做出了部分妥協,為了夜戰、雷擊戰能力,必須避免大型化,所以續航力優先,最高速度其次,可以下降到35節。

在此基礎上艦政本部開始了設計,由吳海軍工廠造船部主任牧野茂技術大佐主持。“陽炎”級和其後改進型夕雲級驅逐艦被稱為"甲型驅逐艦"。1937年的第三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中陽炎級驅逐艦計劃建造15艘。


1939年的第四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中再追加了4艘,共計19艘

陽炎級驅逐艦計劃完成18艘:陽炎,不知火,黑潮,親潮,初風,夏潮,雪風,早潮,磯風,天津風,時津風,浦風,濱風,穀風,野分,嵐,萩風,舞風,秋雲。

陽炎級是當時典型的艦隊驅逐艦之一。陽炎級是日本總結數十年驅逐艦建造經驗教訓的結果,該級艦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各方面比較平衡。艦艏輪廓繼續採用日本驅逐艦貫有的為高速使用的飛剪式艦首、高幹舷、短艏樓。

陽炎級設計中特別重視“友鶴事件”以及“第四艦隊事件”事故的教訓,對艦體結構設計予以重視。艦體結構方面比起前面設計製造的4個級別驅逐艦有很大的改良。

當年“第四艦隊事件”事故原因中的一條是電氣焊接技術不過關,艦體亢餘強度不足,這個問題在日本驅逐艦中一直沒有很好重視和處理,之後的日本海軍軍艦建造中電氣焊接一度嚴格控制其使用量。在“牢固的艦體比耗油、機動性更重要”的呼聲中,“陽炎”級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完善的處理,由於確定焊接技術比以前成熟可靠,在該級中反而得到大規模使用,以此節省了不少重量。全艦重心降低,使得穩定性、適航性的提高。


標準排水量2033噸,滿載排水量2490噸;艦長118.49米,寬10.82米,吃水3.76米;3座燃油鍋爐,2座蒸汽輪機;最高航速35節,續航力5000海里/18節。

3座雙聯裝三年式C型127毫米/50艦炮;2座雙聯裝25毫米高射炮;2座四聯裝九二式610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93式氧氣魚雷,備彈16枚;深水炸彈發射架1座、水雷導軌6條、掃雷具1具。

1942年至1943年,大部分陽炎級驅逐艦拆除一座後主炮塔,25毫米高射炮增至14座,艦尾的佈雷與掃雷具被移除,改為4座深水炸彈投擲器。至1944年25毫米高射炮增至28座,另外加裝12.7毫米高射機槍4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