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完美的世界》罪犯与小孩不是魔鬼与天使,善与恶并不是非黑即白

这是一个逃狱罪犯和一名天真烂漫男孩的“完美邂逅”,跨越了时空、人生轨迹、年龄等界限完成了 一场“父”与“子”的成长。

《完美世界》被称为犯罪影片中的经典:一个以暴力征服世界的罪犯在逃命过程中,劫持了男童菲利普而因此演绎了一段“父子情深”的戏码,温情得让人泪奔。

男童菲利普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将他们与外界几乎是隔绝起来。逃犯布奇因为父亲是个混混,母亲迫不得已去做妓女,最后得了梅毒自杀身亡。他从小也没感受到家庭温暖,尤其缺少父爱。

为了让孩子免除恐惧,保留“世界是完美”的感觉,布奇告诉菲利普,他们现在只不过是坐上了时光机上,去感受未来。在后有“追兵”、前有“障碍”的逃亡途中,布奇想尽一切办法让菲利普体验童年的乐趣,还让他把所有想做而妈妈从不让他做的事列个清单。最后,布奇死在了狙击手下,被成功“解救”了的菲利普失去了那个毫无血缘关系,却又是世界上最爱他的男人。

一个成长过程中劣迹斑斑,杀人不眨眼的罪犯缘何对一个孩子如此疼爱,将童年缺失的所有父爱都给了他?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和家庭关爱的缺失,以及永不抹灭的善良。

这也就是为什么《完美的世界》评分能达到9.1分,因为它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为复杂且真实的人性--罪犯与小孩不是对应着魔鬼与天使的身份,善与恶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对对立。

接下来,我想就影片呈现的情节对家庭教育、自我成长以及复杂人性作几点分析,并结合现实生活、结合家庭教育的知识谈谈这部影片给我的一些启发。

《完美的世界》罪犯与小孩不是魔鬼与天使,善与恶并不是非黑即白

01、菲利普与单亲妈妈的日常,两名逃犯的误打误撞:保证你生活的安全,却给不了你完美的童年

天快亮的时候,杀了狱警逃出牢房的布奇及其狱友来到菲利普家附近,布奇想在这里找一辆他钟爱的福特车开始逃亡之路。他的同伴却闯进了菲利普的家,企图侵犯起来做早饭的菲利普妈妈。还一拳将菲利普打飞倒地。这一幕刺激到了布奇,他看不得别人欺负孩子和女人,于是给了同伴一脚。

这时,好心的邻居爷爷举着枪冲了进来,情急之下,布奇只好挟劫了菲利普。或许是孩子天性有一种感知,又或许普利菲以一个孩子的敏感看到了布奇眼里的善良,他安安静静地坐在副驾驶座上,还和布奇一起把那个同伴当敌人,最后因为他想除了菲利普而被布奇一枪爆了头。

菲利普的妈妈在家里悲天呛地,她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自己这么小心、从不让孩子们与外人接触,为什么还会天降大祸。

大人们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在保护孩子,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菲利普的妈妈主要是通过几个途径来实施几个她认为是正确保护方案:

①不让孩子参加一切户外活动,减少户外伤害

布奇问菲利普最想做什么,孩子的回答是玩圣诞节“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布奇非常诧异,菲利普竟然从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儿童的游戏。菲利普没有坐过过山车、没有去过游乐场,他只能怯怯地隔着玻璃窗,看着别的孩子在追逐嬉戏。

为了让菲利普体验坐过山车的感觉,布奇把他放在车顶上用安全带绑着,让他在上面兜风。孩子兴奋地尖叫着,不停地催促布奇开快点,他像只放飞的小鸟一样欢乐。

徐小平说:“人生就是永不停息的探索,要让孩子在不断探索中寻找自己的天性。父母要尊重并呵护这种天性,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孩子的天性本应像鸟儿一样,母亲的过分保护令他像只困兽,毫无生气可言,没有了童年的顽皮也没有该有的活力。

《完美的世界》罪犯与小孩不是魔鬼与天使,善与恶并不是非黑即白

②不让孩子吃家里以外的食物,认为是浪费也不卫生

菲利普告诉布奇,自己从来没吃过家里以外的东西,不知道糖果是什么味道的,棉花糖是不是像棉花一样软。

妈妈像母亲护崽一样护着孩子们,却在让他们快乐的这件事情上非常吝啬。她心无旁骛地抚育着三个儿女,只要他们刘全地竖在眼前,完全不会顾及什么所谓的童年快乐。

布奇认为孩子就该像孩子一样任性,他允许菲利普吃一切自己想吃的东西,两人还在车上像哥们一样对着一瓶接一瓶喝可乐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如果说母亲代表着故乡,那么父亲就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或许是母亲的性格和天性使然,虽然菲利普的童年过得很不“幸”,但是妈妈已经给了她认为自己应该给的一切,像故乡于浪子般地温暖和舒适。而布奇却从童年和男子汉的角度为他开辟了条通行世界之路。

《完美的世界》罪犯与小孩不是魔鬼与天使,善与恶并不是非黑即白

③向孩子们隐瞒单身的事实,假装他们还有父亲

菲利普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爸爸,可是妈妈一直告诉他和姐姐们,爸爸只是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一定会回来的。

妈妈是怕孩子们在别人的面前自卑而不愿让他们知道事情的真相,这应该是大部分母亲的选择,因为她们只想把美好的愿意留给孩子们,而却是忽略了孩子们其实是最不好“欺骗” 的。

这种隐瞒具备几种危害性:

  • 不愿就“爸爸”的话题多谈,尽量回避孩了们的追根问底,引起各种猜疑和不安;
  • 孩子热切的希望长期落空,情感没有得到及时回应,在他们心理慢慢形成荒岛;
  • 隐瞒成了习惯,连妈妈自己也信以为真,而并没有从单亲家庭的情绪里引导孩子。

在我看来,妈妈应该把事实的真相告诉孩子们,也要让他们自己勇敢面对,教以孩子们更加乐观而坚强地生活。母亲的积极乐观才能为孩子带来生命中的阳光。

因此,我们并不难理解,为什么菲利普会和挟劫他的布奇产生深厚的“父子”之情。布奇不是一味地纵容他像其他孩子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更重要的是非常尊重他,凡事都会先和他商量,听从他的意见。

《完美的世界》罪犯与小孩不是魔鬼与天使,善与恶并不是非黑即白

02、布奇的犯罪之路:父亲再不好也是孩子心中的靠山,被剥离父爱的布奇给菲利普带去了完美的父爱

布奇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不断地进出牢房,对他们母子经常拳打脚踢,最后一次进了牢房就再也没出来。布奇只好跟着母亲在妓院里的舞池长大,他8岁的时候失手杀了一个虐待母亲的客人,由于未成年,所以不用服刑,但他已经开始尝到了暴力的“甜头”。

布奇14岁的时候在街上看到一辆福特车,爱不释手,于是便偷偷开走了,最后被判进少年管教所四年。没多久,布奇的母亲就因为患上梅毒晚期而上吊身亡,布奇成了孤儿。但管教所并没有真正感化他,而是让他在“犯罪”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老练。

在劫持菲利普在逃亡路上时,布奇得知他的身世,也是和自己一样从小没有享受过父爱,跟着单身的母亲艰难度日。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于是他将童年时渴望的父爱在短时间里全给了菲利普。

布奇按照他对“好父亲”的理解来要求自己,在菲利普面前做一个尽心尽责、虽然不那么完美,可是尽量给他最完美的爱。他觉得身为父亲就应该做到这几点最基本的:

①不强迫孩子,凡事都可以商量,可以有点小任性,但不能不乖

逃出城市后,布奇问菲利普是否愿意再跟着他,如果不愿意随时都可以走;孩子想喝可乐,他就买一打任他喝,喝完尿个不停再告诉他:瞧,这就是任性的结果。

菲利普在商店看到一套梦寐以求的圣诞服,由于被人发现布奇是通缉犯,所以来不及购买,孩子受不了诱惑,把它藏在衣服里跑了出来。

逃到安全地带时,布奇告诉他:偷东西是不对的,这点你一定要记住。但是如果你很想要,又没钱,还是可以借用一下。

一个劣迹斑斑的逃犯竟然如此理智地教会孩子什么是不该为,帮他辨认是非对错,可见他本身是善良而正直的,只是生活的际遇没能让他早点认清这些道理,所以他希望孩子不要走他的老路,满满的父爱溢于表,正是他从小一直渴求的父亲形象。

《完美的世界》罪犯与小孩不是魔鬼与天使,善与恶并不是非黑即白

②陪他一起玩,只要他愿意,都可以无条件地满足

菲利普渴望体验一把坐过山车的瘾,布奇把他放在车顶上,用安全带绑着,孩子开心得手舞足蹈,一个劲地催他开快点。这是菲利普有生以来最快乐的时光,像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玩耍。

布奇还和菲利普一起去敲过开农户的房门,模仿圣诞节“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来获得食物,走的时候还让他跟主人家说声“谢谢”。但是,只有布奇知道,这些食物并不是因为菲利普可爱的小鬼形象换来的,而是惧于他腰间那把枪。

他把门外的电话线拔了,并告诉菲利普:永远也不要相信普通人的善良。

《正面管教》一书里曾说道,最极致的教育,就是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把价值观、社会技能、生活技能教给孩子。

菲利普越来越快乐而且变得大胆、自信,短短的几天内,体验了从未有过的成长乐趣。布奇没有给他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引导一下他,只让他在快乐的玩耍中汲取生活的养分,迅速成长起来

《完美的世界》罪犯与小孩不是魔鬼与天使,善与恶并不是非黑即白

③开诚布公地对他聊“男人那点事”,给他补上母亲永远也无法代替的一课

和布奇一起逃出来的那个同伴为了诱骗菲利普手中的枪,借口说他可爱内裤里的小男人器官太小了,为此,菲利普暗暗伤心难过,甚至不敢在布奇面前换衣服。

布奇一本正经的问:是吗?那让我看看。看完后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一点也不小,你这个年纪就该是这么小,正常。菲利普这才感觉自己是个正常的小男孩,兴高采烈地又恢复了天真愉悦的模样。

布奇在一家路边餐厅遇到了性感又对他极尽挑逗的服务员,他支开了菲利普,想和女服务员来一场艳遇,却被回头找他的菲利普撞见。为了不影响孩子,布奇只好带着菲利普离开。菲利普很好奇:为什么你会亲她,是因为爱她吗?布奇连忙承认:对的,我是爱她所以才亲了她。

之前有一项调查显示,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亲。

父亲陪伴较多的仅占12.6%。父亲在工作日陪伴时间为2.9小时,远低于母亲的4.6小时。

布奇不想把成年世界的任何一点不堪带给菲利普,他像父亲一样保护着孩子的童真,同时也在心理上引导他成为一个自信坚强的男生。这是许多父亲欠孩子的一课,而这是任何母亲都无法代替的。

《完美的世界》罪犯与小孩不是魔鬼与天使,善与恶并不是非黑即白

03、警察局长的拯救之举将布奇推向了更深一层冰窟,所有的关爱和帮助都应该建立在尊重的前提下

跟随追捕队伍的一位女犯罪心理学家看过布奇所有成长及犯罪卷宗,她知道随行的警察局长曾经在布奇年少的时候就一直关注着他的成长,可是却没能让他最终走上正常的人生轨道。

布奇14岁时只是偷偷开走一辆福特车去玩,却被重判了四年的少年管教所。这一点让女犯罪学家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让一个孩子承受这么大的不公平惩罚?

说起这事,局长老泪纵横:是的,当年是我贿赂了有关部门让他们判布奇四年管教,因为我知道他家那种环境不可能让他正常成长,或许进了管教所能学好。只是万万没想到……。他没想到的是,这种帮助其实更加扩大了布奇心里的黑洞,剥离了与自己唯一可依靠的母亲情感依存,他更是有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悲愤。

所有的关爱和帮助都必须要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良好的回馈,一厢情愿的行动本质 就是一种伤害。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大人们有众多的不能理解,问题的关键是没有真正俯下身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以孩子的视角看待事物。

《完美的世界》罪犯与小孩不是魔鬼与天使,善与恶并不是非黑即白

青少年犯罪专家李玫瑾教授说:

孩子在12-18岁青春期出现的逃学、撒谎、网瘾、叛逆、离家出走、自杀、斗殴、抢劫等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根源都在于12岁前没有与父母形成很好的"心理依赖关系"。

布奇的父亲除了忙着犯罪就是忙着拿老婆孩子出气,对布奇根本没有丝毫的情感,而母亲是个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妓女,在孩子眼里是个弱者,需要保护的对象。因此,布奇从来没有跟父母有过情感依赖,他必须要靠自己的暴力来保护母亲和自己,这是让他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根源。

警察局长没有读懂少年布奇的痛和缺失,所以付出了努力也没能换回一个鲜活的生命。倘若他能像布奇对待菲利普那样谆谆教导,听从孩子的内心、在和善而坚定的环境下教会他以积极的心态与世界相处,那结局就会大有不同。

结语:

杀人不眨眼的布奇面对菲利普就像是遇见童年的“自己”,在逃亡的过程中,他极力将心目中的父亲形象完美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弥补的过程。善与恶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交融,真实且完美地体现。

童年缺失家庭温暖,父亲陪伴,母亲疼爱的布奇尝遍了人世间冷暖,在生命的最后一站让纯真的孩子治愈了他一生的痛。影片看到最后,很多人都忍不住流泪了,希望你也能在泪光中看到其中的警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