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廣發基金吳興武:耐心等待 按照自己的節奏做投資

最近,入行十年的吳興武突然成了行業裡的“紅人”,因為他所管理的廣發醫療保健股票基金,以最高超過100%的回報在股票型基金中名列前茅,在全市場超過2500只主動權益基金中則躋身第2名。

也許,今年醫藥板塊走強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對吳興武來說,當下的成績並不完全是偶然。多年的醫藥研究生涯,以及近5年的投資實踐,這些年來,他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向上攀巖,經過日積月累的沉澱之後終於“爆發”。

尤其是近兩年來,同時兼顧全市場基金以及行業主題基金的難得經歷,令吳興武對股票投資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與生活中很多事情一樣,投資需要耐心。投資業績需要長期積累,才能體現價值。因此,投資股票這件事,除了使用正確的方法外,其餘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相比把握短期機會,我更希望按照自己的節奏做投資。”吳興武談道。

以價值投資為出發點做投資

2009年,吳興武在碩士畢業後,就進入了公募基金行業工作。有著化學、生物學教育背景的他,從研究醫藥行業起步,到管理全市場基金,再到兼顧醫藥行業基金,他逐漸樹立起與眾不同的投資風格,而這種投資風格也影響著他的選股標準。

在所有投資大師中,巴菲特的投資體系對吳興武影響最深。但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他也總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投資”方法論,“以價值投資為出發點做投資,價值股不是唯一的工具,我也會選擇成長股作為標的,但是必須是遠期按照價值股的方式估值仍有市值空間的成長股。這類成長股一樣有價值,也是價值投資的一部分。” 吳興武解釋。

也正是基於上述的價值投資理念,在分析一家公司的基本面時,吳興武對好公司的定義是,“護城河足夠深、賽道長、競爭格局好”。其中,“護城河足夠深”更多是針對成長股的一個標準。他談到,當期估值較高的成長股,往往需要經歷很長時間以及公司經營持續增長,才能按照遠期價值股的估值水平折現以後仍然具有投資價值。而在長週期裡,企業能否保持持續增長,最關鍵的因素即是否有足夠深的護城河。

一家公司的“護城河”究竟是什麼,不同行業裡的公司,其“護城河”又有何不同?吳興武將“護城河”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護城河是肉眼可見的,無論是專業投資者,還是普通投資者,大家都可以通過常識體會到,比如品牌、產品品質、市場口碑等。隱性護城河相對比較抽象,這種抽象需要藉助自己的底層知識去真正體會和認知”。

他舉例說,比如投資一家制造能力很強的公司,如果對這個行業不瞭解的人,也許只有在公司工作幾年之後,才能真正體會到這家公司的壁壘體現在哪些方面、為什麼形成這樣的結果,進而在投資中將此作為確定倉位的原因。“換句話說,具備底層認知才能轉化為結論性知識。”他解釋。

不過,判斷一家公司的價值時,並不適合單獨使用“護城河”這個指標。吳興武談道,“強調護城河時也要用競爭格局來輔助,對可能存在偏差的判斷,競爭格局這一指標可以起到修正的作用。”

在實踐中修煉投資“內功”

對於基金經理來說,覆盤自身過往投資過程,是投資中重要的一環,可以從中汲取寶貴的投資經驗。吳興武也不例外,每一次覆盤後,他都會對自己的能力圈有進一步認識,並及時調整方向,努力拓展自己的能力圈。

他坦言,最初由研究工作轉向投資工作時,他希望自己要做一位長期的價值投資者,但對於如何尋找有價值、有護城河的公司並沒有切身體會,也缺乏深度思考。剛做投資的這個階段,他在心態上有些著急,希望把握住每一次短期機會。而經歷第一階段後,吳興武也曾短暫停留在“市盈率層面”的投資,著力於挖掘業績與市盈率匹配的成長股。但他很快發現,對股票合理市盈率的估測難度很大,而且在價值評估層面無法形成閉環。

如今,吳興武進入自己投資生涯的“第三個階段”,他主要以絕對估值的思想來判斷企業價值,著力於尋找在業務模式上已經建立或將要建立起自身優勢的龍頭企業。同時,正如上文所言,價值股和成長股都是他的投資工具,“兩者均以價值為出發點,這是目前階段我對股票投資最核心的要求。”他強調。

某種程度上來說,投資的確是一場修行。相比早期階段,當下,吳興武的心態已發生了極大轉變,他談道,“如果一隻股票短期內翻倍,對我而言並沒有太大的衝擊,我還是會按照自己的節奏去研究。”

除此之外,回想第一階段的投資,他領悟到最深刻的一點是,在二級市場中,Beta的作用非常大,但也意味著波動的可能性很大,而這種波動可能會偏離價值本身和公司經營層面,也可能給基金淨值帶來不穩定因素。

這一部分體驗教會了吳興武,在投資中要時刻具有風險意識。他非常認同霍華德·馬克斯所說的——風險往往在預期之外發生。“這個觀點對我非常有幫助,受此啟發,我的組合在配置上會相對比較分散。不過,這種分散並不是廣撒網式的分散,而是在細分資產層面的分散,並且要在比較優秀的股票基礎之上才有意義。” 吳興武談道,他會找到40只左右核心股票,以此為基礎做分散投資。但行業類基金因為標的有限,投資的分散程度也會受限。

有所堅持 有所放棄

吳興武採用的“價值投資”方法正在逐漸得到市場驗證。今年年內,由吳興武單獨管理(且管理時間超過一年)的兩隻主動權益類基金都取得較好的投資回報。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0日,廣發醫療保健股票基金自今年以來的回報率為100.45%,在同類347只股票型基金中排名前列,同時也在全市場超過2500只基金中排名第2。

不過,吳興武自己也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結果。因為對廣發醫療保健股票基金的持倉,年初他的預期是:預計三年左右能翻倍,樂觀一點兩年左右能翻倍,但實際上今年醫藥行業的表現分化劇烈,龍頭公司表現較好,很多股票年內漲幅翻倍,給基金淨值帶來較好的回報。

談及如何在分化的市場中獲取超額收益,吳興武談到,廣發醫療保健股票基金的超額收益主要來自於持倉週期以及底層股票的選擇。

“一方面,主要是市場風格的原因。今年市場的結構分化比較劇烈,短期漲得比較好的股票,雖然估值是否偏高確實有待商榷,但確實與具備長期價值的大方向是一致的。短期看,這些標的在今年漲得比較好,固然有一定偶然性,但從長期角度看,也是企業長期價值的體現。我持倉的標的都是長期看比較優質的標的。”他進一步分析稱。

另一方面,這隻基金的換手率非常低,這一點還是歸因於他所堅持的價值投資理念。吳興武已經習慣拉長週期來判斷一家公司的價值,因此一旦選定標的,就不會輕易賣出。對於醫藥股也不例外。他從去年底開始接手廣發醫療保健股票基金,經歷了幾個月調倉階段,今年一季度末持倉基本穩定下來,從一季度到三季度,該基金前十大持倉變化非常小。一般來說,“如果我認可這個企業的底層因素(如護城河),就會在配合中配置較高的比例。如果介於認可與不認可之間,我會根據認可程度在持倉倉位上有所體現。”他表示,

對於“一夜成名”,吳興武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興奮。他對自己的要求始終是,所管理的基金淨值表現能夠穩定上漲,同時注意分散風險。他認為,一開始的倉位選擇就註定了一隻基金需要承擔多少風險,因此對風險的控制非常重要。

分享投資經驗時,吳興武談到,基金經理需要在大概率成功的事情上做研究,而不是執著於某一件事情,堅持找到對與錯,“在投資中曾經犯過錯誤,但最關鍵的是要想清楚,哪些錯誤可以迴避,然後抓住屬於自己能力圈以及常識範圍內的投資機會。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並不決定投資生涯的成功與否,更多的是在自己的評估體系中權衡,這才是取得長期穩定業績的不二法則。”他笑著說道。

就醫藥行業的投資而言,吳興武比較注重規避政策風險。在此基礎之上,長期來看,他比較看好創新藥、服務外包、民營醫療機構等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