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美麗新寧鄉——青山著意化為橋:青山橋鎮

美麗新寧鄉——青山著意化為橋:青山橋鎮

1

寧鄉市西南部的青山橋鎮,山巒重疊,連綿不斷。蒼翠青山中,有個美麗的山村叫太和村,1911年9月,一個值得“大寫的人”李品珍,就降生這個村子裡。他,1937年加入中共地下黨,1938年至1939年擔任地下黨寧鄉縣工委書記。

第一次見到李品珍是1982年,其時,我在寧鄉縣龍田中學教書。學校請在縣城編寫《寧鄉人民革命史》的李品珍,來校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報告定在下午2點進行,可過了12點,還沒看到李品珍,學校領導十分著急。下午1點,學校領導正準備調整報告時間,卻看到李品珍已經進了校門。學校領導趕緊邀請他吃中餐,他說已在鎮上飯店吃過了。

美丽新宁乡——青山着意化为桥:青山桥镇

報告會如期進行,全校200多師生列隊站立聆聽。李品珍離開講臺,離開話筒說:“今天的報告需要一個半小時,也就是兩節課的時間,我和大家一樣站著,請注意看著我,看我是不是忠於職守,言而有信!”這位年過7旬的老人,筆挺站立著,脫稿演說。淵博的學識,風趣幽默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聲調,形象生動的故事,吸引著每一位聽眾。他用淺顯易懂的道理,闡釋青少年樹立革命理想的重要性,怎樣才能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全場師生聽了為之動情,為之動容。演講結束,剛好90分鐘。

報告在師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李品珍也成為師生們熱議的傳奇人物。我的同事劉篤清老師,是由李品珍介紹入黨的地下黨員,對李品珍十分熟悉和了解。他介紹說:李老畢業於湖南省立第一中學,後從事中小學教育。1938年1月,由湖南省工委書記高文華指定擔任寧鄉縣地下黨工委書記,期間成立了第一女校支部、不久,又成立縣城、望城、油麻田支部。劉雪初、姜亞勳,尹澤南、劉日升、劉篤清等相繼在此時加入地下黨,後來,他們都為黨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由於工作有聲有色,引起國民黨的忌恨,黨組織擔心他的安全,令其撤退,以避鋒芒。1942年,他輾轉來到桂林、香港,為《力報》《青年生活》《野草》,茅盾和張鐵生各自主編的《筆談》《青年知識》(均為香港刊物)寫稿。1943年,化名李達仁,來到福建省戰時省會永安,從事進步文化宣傳工作,擔任《建設導報》主筆、東南出版社首任經理及福建省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5年7月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入獄,是“永安大獄”29名被捕者之一。後來經多方營救出獄,出獄後繼續從事革命工作。1949年回湖南參加游擊戰爭,任湘中一支隊政治部副主任、三支隊政治部主任。解放後,在廣州鐵路局政治部做理論教育工作。1953年至1958年,曾任衡陽鐵路第一中學校長,使這所學校的學習成績,連續3年名列中南6省第一。後來,他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直至離休。

美丽新宁乡——青山着意化为桥:青山桥镇

劉篤清老師還有聲有色地說:李品珍1941年1月26日晚(農曆1940年除夕),差點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特務把李品珍拉出屋外,準備就地處決。在持槍者拉動槍栓的瞬間,李品珍突然反身圈頸抱住持槍者,拼力一甩,起腳飛跑,進入對面山下小溪。背後雖槍聲不斷,幸未中彈,隨即潛入夜幕而脫險。在文革中,李品珍受到不公正批鬥,曾以死相抗爭。後輾轉回到寧鄉,躲在他家近三個月,李品珍常對他說:“我相信黨會還我一個清白!你也要相信黨,黨是偉大的!”

聽了李品珍的報告,聽了劉篤清老師和其他一些人的介紹和讚譽,我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後來,我冒昧地給李品珍寫了一封信,信中大意講了他的報告在師生中的反響,同時也談了我的一些想法。很快,他就寫了回信。“心底無私天地寬,人生無我品自高。這是一種理想的人性,也是我們共產黨人應有的品德,希望能與君共勉。”這是信中的最後一段話,至今記憶猶新。

美丽新宁乡——青山着意化为桥:青山桥镇

2

第二次見到李品珍是1987年5月。那時,我在寧鄉縣廣播電臺任編輯、記者,對他和老戰士林場進行了採訪報道。

見到李品珍,因是熟人,沒有客套,直來直去聊起籌辦老戰士林場的經過。他說:由於編寫《寧鄉人民革命史》,增加了來寧鄉的次數,看到家鄉荒山比較多,尤其是曾經打過遊擊的黃材、五里堆一帶更為嚴重,萌生了為家鄉植樹造林的想法。1984年3月,致信“黃唐起義”發起人(湖南寧鄉迎接解放發動的起義)、湘中一支隊支隊長,現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的姜亞勳,建議其牽頭組織人力,回寧鄉植樹造林。4月,湘中一支隊大隊長劉日升、幹部閔有香在姜亞勳授意下,在井衝鄉新橋村找到一處下馬瓷廠的空房,並以此作為林場駐地,接著組織人力,進行籌備工作。5月,和姜亞勳一起,全面規劃林場工作,決定成立富民林業公司,後來,更名為老戰士林場,並擔任董事長一職。1985年在井衝鄉造林723畝,1986年在五里堆鄉造林1350畝,今年不僅營造了用材林,還營造了桃、李、板栗等果木林。

美丽新宁乡——青山着意化为桥:青山桥镇

中餐時,他特意邀請原“黃唐起義”參謀長,現任林場經理姜應鐘作陪。姜應鐘笑著對我說:“李老平時很節儉,每天都是豆豉加蘿蔔青菜,今天看到你來了,特地加了雞蛋,改善生活了啊!”

我們邊吃邊聊,姜應鐘說:“我和李老相識於‘黃唐起義’,現在都離休了,又相聚於老戰士林場,我對他十分了解,在他心裡,只有工作和他人,唯獨沒有自己。記得我們第一次開董事會4個人,我和李老,加上姜亞勳與陶季斌(原寧鄉縣人大主任),共商辦場宗旨,李老提議:一是自帶錢糧,不計報酬;二是自行捐款,爭取外援;三是串連‘黃唐起義’老戰士來場獻餘熱。他的提議,得到大家一致贊同。”

說起李品珍,姜經理如數家珍:李老是我們這些人中年齡最大的,他除了同我們一起上山挖穴、栽樹、澆水外,還到食堂幫忙,為大家的一日三餐出謀劃策。連續幾年,沒有回廣州和家人過年,而是和大家一起留守在林場。為了不影響林場工作,還把90歲的母親接到林場,陪伴老母親生活。

美丽新宁乡——青山着意化为桥:青山桥镇

在返回縣城的路上,碰巧遇到村民小組長戴端華,他家住林場所在地新橋村。交談中得知我是來採訪報道李品珍的,十分激動,定要邀我進屋。他說:“一個廳級離休幹部,放棄城市的幸福生活,一年四季呆在山溝裡植樹造林,為群眾植下搖錢樹,種下聚寶盆,他們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我還寫了一首歌頌李老的詩,請老師斧正!”詩是這樣寫的:

三伏天的太陽真曬煞人

你卻在高高的光頭山上

一株樹一株樹地澆淋

三九的北風徹骨寒冷

你卻在陡峭的北風口中

一梯一梯地整理梧桐

除夕的夜晚家家戶戶熱氣騰騰

歡天喜地歡聚一堂

品嚐著豐盛的團年美酒

你不顧家人的懸望

守衛著林場的大門

讀著這首發自群眾內心讚歎的詩,我心潮澎湃,金盃、銀盃,何及人民的口碑!

美丽新宁乡——青山着意化为桥:青山桥镇

3

2007年3月,我在縣史志檔案局編撰《中國共產黨寧鄉歷史》。縣人大副主任、主編彭水梅陪同96歲的李品珍,緩步來到編寫組,這是第三次見到他。

他耳不聾,眼不花,不須攙扶。落座後直入主題:“寧鄉是一塊紅色的土地,走出了劉少奇、何叔衡、謝覺哉、歐陽欽等一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大革命時期,很多人為了革命,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犧牲了,我們應該記住這些人。”聲音不大,但吐字清楚,不含糊,而且思路清晰,有條有理。他說:“寫歷史,要實事求是,不要拔高,也不能貶低,只有唯真唯實,認真負責,才能對得起歷史,對得起逝去的先烈。”

美丽新宁乡——青山着意化为桥:青山桥镇

畢竟年事已高,彭主編沒讓他多講,接過話頭說:“其實,李老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教科書,在我心目中,李老是真正的共產黨員。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李老的崇高精神就是無我,就是莊子所說的至人。”他接著說:“李老離休後,來寧鄉從事兩樹:樹木、樹人。他和姜亞勳等人辦起老戰士林場,先後擔任過董事長、場長。共造用材林4000多畝,果園800畝。1996年,無償交縣林業局,時值600多萬元。

樹人,他先後與他人共同創辦了罘罳中學、長寧中學、環球電腦學校,並擔任校長或名譽校長。李老辦學是真正的專家,罘罳、長寧中學所招收的學生,都是沒有考上市、縣高中的,由於學校辦得好,兩所學校都有不少學生考上了大學。李老抓學生的思想教育更是行家,他的革命人生觀教育,使不少學生走上了正確的人生道路。1990年至1991年兩個夏季,為寧鄉、長沙兩地作報告100多場,每到一處,堅持不用專車接送,都是自掏腰包搭乘公交車。

美丽新宁乡——青山着意化为桥:青山桥镇

2004年,李老寫下遺囑:“為報答社會,辭世之後,決心將遺體獻給廣州市中山醫科大學,為教學工作提供一點微不足道的方便,所有器官如有可利用者,聽便取用。希望家人幫助我完成此心願。我走後,親人們不要傷感。人生人死,是自然規律,你們在生之日,為社會多作貢獻,多關心旁人,便算活得光彩!”

為了傳承李老的這筆精神財富,我們約請李老的同事、同學、學生、朋友編寫了《大寫的人》一書。今天我們約請李老到編寫組來,一是請李老為編寫工作提建議作指示,二是參加這本書的首發,這本書首發給編寫組的同志,其目的不言自明。

美丽新宁乡——青山着意化为桥:青山桥镇

翻開帶著墨香,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寫的人》,我一口氣讀完了由副省長楊泰波寫的序言。他在序言中寫道:“我還聽說,李老到城鄉作過幾百場傳統教育報告,全是自己掏錢搭班車,沒有趕上飯時,就買碗麵條吃了再進門。這使我想起有些在職幹部,將佔用公款當樂趣,從濫用公權找自信,以揮霍公信為享受,他們與李老的人生價值和人性追求,該有天淵之別。”

如今,這本《大寫的人》仍擺在我的案頭,常翻常新。翻開《大寫的人》,一陣清風吹來,令人倍感清新,我站起身,臨窗佇立,窗外,春光明媚,楊柳依依,遠處群山逶迤,蒼翠如黛,一輪紅日噴薄欲出。此情此景,我想起了毛主席的“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美丽新宁乡——青山着意化为桥:青山桥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