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河南唐河馮家人才輩出,馮友蘭只是馮氏家族的代表

現在,唐河縣城最大、最長、最寬闊的街道是“友蘭大道”,而且,還建有“友蘭溼地公園”和“馮友蘭紀念館”,並立有雕像。另外,還有“友蘭實驗高級中學”和“唐河縣友蘭初中”。在祁儀鄉還修復了“馮友蘭故居”。

河南唐河馮家人才輩出,馮友蘭只是馮氏家族的代表

馮友蘭紀念館(臥龍先生攝)

馮友蘭,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政協委員,第六至七屆全國政協常委,取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稱譽為“現代新儒家” 。

河南唐河馮家人才輩出,馮友蘭只是馮氏家族的代表

馮友蘭塑像(臥龍先生攝)

其實,他只是唐河馮氏家族的代表。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馮友蘭的先祖馮泰從山西省高平縣來到唐縣(今唐河縣)祁儀鄉經商,之後馮家世代定居於此。

唐河縣,古屬九州中的豫州,地理位置優越,書中曾有記載“唐水襟東南,洩葉裕而楫襄樊,為南陽輔弼之地。”祁儀鄉,位於桐柏山餘脈西麓,在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距唐河縣城25公里。祁儀是唐河縣面積最大的鄉鎮,地形主要以淺山區和丘陵為主,素有“三山六陵一平原”之稱。祁儀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底蘊豐厚。集鎮始於明,興於清,1945年易名友蘭鎮,1958年成立祁儀人民公社,1983年改公社為祁儀鄉至今。

河南唐河馮家人才輩出,馮友蘭只是馮氏家族的代表

文魁(臥龍先生攝)

馮家不僅家境殷富,且極重子女教育,堪稱“詩禮人家”。馮友蘭祖父馮玉文擅長作詩,留有《梅村詩稿》存世。

馮友蘭大伯父馮雲異,是晚清秀才,所著《知非齋詩集》收詩427首。主要文章有《鼎元吉亨》《唐縣歷史名人論贊》和《讀西銘書後》,被收入到清末唐縣知縣沈國芸所編的《唐州課藝》一書之中。

馮友蘭的叔父馮漢異,是清末秀才,民國初曾任河南省議員,擅長書法,曾編寫《唐河縣誌》。

河南唐河馮家人才輩出,馮友蘭只是馮氏家族的代表

叔父

馮友蘭的父親馮臺異,母親吳清芝。父親是清光緒戊戌科進士,後被分派到兩湖總督張之洞幕下辦事。1904年任湖北方言學堂庶務委員(相當於後來的總務長),1907年任湖北崇陽縣令。有《復齋遺集》7卷存世。其中卷一、卷二判讀;卷三是踏勘川漢鐵路記;卷四詩;卷五文;卷六雜著;卷七附錄。卷四詩已經被單獨編為《復齋詩集》,收入詩作50首。

母親吳清芝,先祖福建人,清初隨雲南右路總兵塗孝臣屯墾河南,遂定居於唐河縣城南小吳莊。1909年任唐縣官立端本女子小學堂監學。後來,馮友蘭在《祭母文》中稱頌母親“惟吾母之懿質,集諸德之大成”。

河南唐河馮家人才輩出,馮友蘭只是馮氏家族的代表

馮友蘭母親(臥龍先生攝)

馮培蘭,是馮友蘭的堂哥。1910年那畢業於開封優質師範學校,回縣籌建縣立高等小學,任校長。1920年任唐河縣視學,1923年到唐河師範任教。1925-1927年任唐河縣教育局局長,後到縣立女子學校任教。隨後,先後在南陽宛南中學、南都中學、南陽女中、唐河臨泉中學(現縣一中)和惠民中學任教。1956年當選為縣政協副主席、縣人大代表。

馮友蘭妻子任載坤,河南新蔡人,辛亥革命前輩任芝銘的第三個女兒。1918年畢業於北京女子師範學院,在開封與馮友蘭結婚。為了支持丈夫的事業,放棄自身待遇優厚的工作,把整個身心都放在相夫教子上面。

馮友蘭的弟弟馮景蘭,字淮西、懷西。幼時在家鄉私塾受啟蒙教育,1913年入河南開封省立第二中學學習,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8年考取公費赴美留學,入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學習礦山地質,1921年畢業;同年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礦床學、岩石學和地文學,1923年獲碩士學位,並於當年回國。1923年至1927年間,任河南中州大學地質學教授並擔任系主任。1929年-1933年,任北洋大學教授,同時接受清華大學聘請,在該校兼職授課。1933年起,馮景蘭任教於清華大學地學系,兼任地學系主任。是我國著名的地質教育家、礦床學家、地貌學家。

河南唐河馮家人才輩出,馮友蘭只是馮氏家族的代表

馮友蘭的父親馮臺異、母親吳清芝

馮友蘭的妹妹馮沅君,是現代著名女作家、中國古典文學史家,是新中國第一位女一級教授。原名馮恭蘭,改名淑蘭,字德馥,筆名淦女士、沅君、易安、大琦、-等。自幼學習四書五經、古典文學及詩詞,與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和地質學家馮景蘭為同胞兄妹,丈夫是著名學者陸侃如。先後在金陵女子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任教。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

馮沅君的丈夫陸侃如,著名學者。原名侃,字衍廬,筆名小璧。祖籍江蘇太倉,出生於江蘇海門的一個愛國士紳家庭。1920年,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1924年由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專攻中國古典文學。大學一年級時他便出版了《屈原》,大學畢業時又出版《宋玉》一書。研究院畢業後,他在上海中國公學任教授,並在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兼職。1929年,陸侃如在上海與馮沅君結婚,從此二人合作研究中國古典文學。
  

1932年夏,陸馮同時出國,入法國巴黎大學研究院,1935年夫婦均獲文學博士學位。1935年回國後,任燕京大學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初南下昆明,在遷至雲南的中山大學師範學院任教。1942年,到四川三臺,任內遷的東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46年隨校遷回瀋陽。1947年到青島,擔任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 1958年隨學校遷居濟南。1951年任副校長、《文史哲》編委會主任,並當選為省人大代表。山東大學以陸馮二人生前積蓄為基金,設立了“馮沅君文學獎”,鼓勵有成就的文學教學研究工作者,努力獻身祖國的文化學術事業。


馮友蘭的大兒子馮鍾遼,國立西南聯大肄業,抗戰時任中國外事局翻譯官,後被派遣到美國,因在盟軍戰事中功績卓著,獲得美國“總統自由勳章”,退役後留美讀書、就業。

馮友蘭的次子馮鍾越,飛機結構強度專家。長期從事飛機結構設計與強度研究工作。在新型殲擊機結構強度計算與試驗,航空結構分析系統(HAJIF)的開發研製和航空結構靜、動、熱強度試驗現代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18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馮鍾越在科技工作上的建樹使他成為名符其實的專家,而他又有出眾的文學素養,喜文藝,嫻詩詞,且工書法篆刻。

馮友蘭長女馮鍾芸清華大學中國語言系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委員、全國婦聯執委會委員。其丈夫任繼愈北大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

馮友蘭的次女宗璞,原名馮鍾璞,女,1928年出生,當代作家,筆名另有豐華、任小哲等。清華大學畢業,中共黨員,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從事小說與散文創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和散文《紫藤蘿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誰》。2018年,其作品《北歸記》獲獎第三屆施耐庵文學獎 。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全委會委員、主席團委員,第六、七屆名譽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