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白居易曾寫有一首叫《晚春重到集賢院》的詩,曰:“滿砌荊花鋪紫毯,隔牆榆莢撒青錢。”這種叫荊花的小花,春天開花,花呈紫紅色,佈滿全枝,連成一片,爛漫如朝霞。

雞鳴三省的白浪街

我一直對荊紫關很嚮往,不僅是對這裡曾是兵家必爭之地 “豫之屏障”的敬畏;還有對遊丹江、看荊關、登猴山、觀大寺遊歷山水樂事的喜愛;以及對“雞鳴犬吠聽三省,土地毗鄰屋相鄰,百姓同飲丹江水,同舟共濟一家親。”的好奇;更是曾讀到作家賈平凹在白浪體驗生活後寫的散文《白浪街》。他用作家的思維、文學家的筆觸,將荊紫關一河之隔的白浪街三省風情描寫得淋漓盡致。在這條三省混居的不足百十戶人家的小村街,三省人民講著三種不同方言,有著三省各異的風土民情,充滿了三省不同的文化。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週日與老友一起找到一腳踏三省碑亭。一棵老柳樹斜依著碑亭。亭內有一塊露出地面的三稜石,一面朝西,一面朝東南,一面朝東北。下邊有渠水穿街心而過,人稱 " 三省溪 "。自古以來,以三稜石中心為起點,朝西的一面歸陝西管;朝東南的一面歸湖北管;朝東北的一面歸河南管。於是,一條三省混居的不足百十戶人的小街,就成為全國有名的 " 雞鳴聞三省 " 的去處,而街中央一塊神奇的三稜石,便被稱作 " 三省石 ",這就是聞名遐邇的 " 一腳踏三省 " 。在“三省客棧”的門口,掛著一副對聯:“一腳踏三省舒心滿志,半杯醉眾賓蕩氣迴腸。”左右的牆上還掛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荊紫關”等牌匾,以及賈平凹的散文《白浪街》。亭邊小賣店的老闆和路上的居民已經對我們這樣好奇的客人見怪不怪了。漠然的看著我們拿相機從各個角度對著神奇的三稜石狂拍。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曾商賈雲集的荊紫關

與白浪街僅一河之隔的荊紫關,史料上記載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據傳,公元前 304 年,此地屬於楚國管轄,楚王派太子荊來鎮守,於是此地就取名叫 " 荊子口 "。到了明朝中葉,明王朝派官兵千餘人來駐守,並改 " 荊子口 " 為 " 荊子堡 "。因為這裡漫山遍野盛開著紫色的荊花,清朝初年,當地人又把 " 荊子堡 " 改為 " 荊紫關 ",從此便一直沿用至今。當地人時常把荊紫關叫 " 荊關 "。

今日荊紫關是河南省淅川縣的一個口子重鎮,她的興起與發展與丹江有著不解之緣。歷史上的丹江,曾是一條溝通華夏大地南北交通的黃金水道,“北接秦川、南通鄂渚。”位於豫西南邊陲,豫、鄂、陝三省交界的黃金地帶,因淅水縱貫境內形成百里沖積平川而得名。淅川地勢險要,古戰亂時期易守難攻,有“中原未戰,淅境兵動”之稱。

這裡有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時期古建築群,現存明清兩代房舍閣樓2200多間和店鋪700多間。踏著青褐色石板,走在黑白色調翹簷雕飾,古色古香長約五里的廊簷下,一塊塊合攏關閉的黑木板嵌成的房門,門楣上懸掛著經過風雨沖刷模糊了店名的牌匾,以及牆角斑駁、殘破的青磚和土坯向我們訴說著荊紫關從唐朝就開始的繁盛。那時,長安的物資很大程度要靠丹江的河運。荊紫關作為丹江河的中轉之地,碼頭上每天都是船來船往,熱鬧非凡。到了明代,荊紫關已是“康衢數里,巨室千家,碼頭上百艇接檣,千蹄接踵,熙熙攘攘,異常繁華。”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隨著商人越來越多,荊紫關的五里長街,聚集了南北各地的人,到了清朝,這些商人漸漸形成了三大公司八大幫會十三家騾馬店二十四家商行------築成了荊紫關雞鳴三省的繁華和傳奇。一腳踏三省界碑,是荊紫關的白浪街和陝西白浪、湖北白浪之間,朝秦暮楚的一個見證。荊紫關上古代建築有主要有:關門、山陝會館、禹王宮(湖廣會館)、平浪宮、萬壽宮(江西會館)、法海寺、清真寺等。2001年已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古街古韻遺風滄桑、憔悴、美麗。雖歷經戰亂,飽受悽風苦雨,仍古香古色保存完好,各式各色建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相映成輝。這些建築大多臨街沿江,形成一條南北長約5裡的古街道,即今人所說的清代一條街。《阮氏三雄》、《包公》等眾多劇組都在此地拍過外景,一時間,名噪海內外。時至今日,漫步古街,與那些雋永而又莊嚴的古蹟擦肩而過,亦能強烈地感受到昔日的繁華。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與現在商業化濃郁的古鎮、古街相比較,荊紫關的寧靜更像是世外桃源一般。街面清清冷冷,鮮有遊客。街上的居民悠然自得。老年人和孩童居多。沒有複製旅遊小鎮的熙熙攘攘,沒有兜售各種旅遊紀念品和小吃的叫賣聲。走在街上,靜得你能聽到自己踏在柔柔地漾著暗香綿長寂寞的青石板上,鞋底與石板“啪嗒、啪嗒”的撞擊聲,還有滿臉溝壑縱橫老人們湊在一起打麻將“嘩啦、嘩啦”的洗牌聲。街面上大部分的門板漆面已經脫落,舊色斑駁陸離的磚牆,縫隙中瑟縮著幾根細細的野草。有的門前整齊的碼放著成堆的劈柴,有的門前堆放著石墩、大水缸、石槽、枯木------老人們三三兩兩坐在街邊閒聊家常,孩童們肆無忌憚在街中央蹦跳,老黃狗搖著尾巴悠閒的踱步。站在荊紫關的關門口已看不到當年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盛況了。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平浪宮動人的傳說

荊紫關眾多古建築中位於荊紫關南街的平浪宮較為醒目。創建於清崇德三年(1637年)坐東面西,分前、中、後三宮,附耳房、鍾、鼓二樓,據說是當年行走丹江的船工們為祈求平安而捐資修建的又名楊四爺廟。平浪宮屬硬山式建築,前宮正門門楣上題“平浪宮”三字,南側有“風平”字、北側有“浪靜”字。或為南陽地區最早的空鬥牆建築。鍾、鼓二樓分別矗立在前宮南北兩側,屬四角攢尖,三重式建築。鐘樓頂端鐵叉上有“風調”二字,鼓樓頂端鐵叉上有“雨順”二字。鍾、鼓二樓各有4根大柱和12根小柱支撐,象徵著一年四季12個月風平浪靜、風調雨順。我站在平浪宮抬頭仰望,那鍾、鼓二樓上木雕、壁畫精緻優美,用無聲的語言述說著幾百年間這裡曾發生過的一個個吉祥、動人的故事。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幾位老婆婆坐在屋子裡聊天,看見我站在門口朝裡張望,熱情的邀我進屋。她們一張滿是皺紋的臉,刻著深深的歲月痕跡;兩隻深陷的眼睛,深邃明亮,從容淡然。在我的詢問下,一位80多歲的婆婆喃喃給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丹江在很早以前叫黑河,河裡有一個老龍王,被鯉魚精所迷,經常興風作浪,掀翻船隻。龍太子多次規勸父親,老龍王不但不聽,反而一怒之下廢了太子之位,可憐龍太子被趕出龍宮後投胎到黑河岸邊一楊姓家中,排行老四。楊老四出生後剛滿月便能在黑河裡玩耍,在浪尖上睡覺。後來,黑龍王又出來作禍,楊老四揮劍斬殺了老龍王,不防被鯉魚精暗箭射中而死,鮮血染紅了黑河。自此,黑河風平浪靜。為了紀念楊老四,人們改黑河為丹江,並在丹江岸邊建了楊四爺廟也就是平浪宮。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丹江匆匆流過荊紫關,投向古鎮一瞥眷戀、一瞥讚許,便帶著祝願一路默默地向北京奔去,如同遠古之前一樣美好平靜。荊紫關沒有刻意的張揚、修飾、模仿,有的只是古韻濃重、安逸平靜的鄉村意境,在百年老屋前駐足,能把人們的思緒帶回遙遠的過去。這裡安閒靜雅、溫和舒適。

“尋古巷,庭花黃,深院高牆透暗香。階前古柳下,朱漆紅漸藏。幾經滄桑,今日懷古尋先跡。且惆悵,五里街短文化長。”

(本文特別鳴謝:攝影家杜輝宇拍攝照片)

老城映像:古韻荊紫關

作者介紹:田園,一個遊走在文化邊緣的文學愛好者,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好的眼睛,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