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一封“举报信”背后的学术信任危机

中宏网12月4日电(记者周慧静)近日,网上流传的一封“举报信”迅速冲上热搜榜,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据了解,举报信是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终身讲席教授饶毅发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的。在这封信中,饶毅实名举报质疑院士、长江学者及国家杰青获得者等多名知名科研工作者学术造假。目前,涉事科研院所纷纷回应称将高度重视,将积极配合核查。

一封“举报信”背后的学术信任危机

  无独有偶,学术造假已不是个例,从原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因学术不端,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行政记过处分,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到翟天临被爆出学术不端、博士论文造假,研究生期间没有发表论文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学术造假风波时常出现。学术诚信事关普通人对待科学的态度,事关“科学家”这个闪耀着求真务实光芒的名词的崇高信誉。相对于其他造假行为,学术造假将对社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恶劣影响。

  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10月,由科技部、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20个部门共同发布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文件的接连出台,一方面是体现出我国对科研学术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我国科研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需加强管理与监督。

  科学家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具有优良传统的群体。优良的作风和学风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线”。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铸就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光照千秋的精神丰碑,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塑造者。

  正因如此,一旦他们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失去的不仅是某个人、某个研究机构的信誉,还会动摇人们对科学研究客观性、严肃性、可靠性的信任。

一封“举报信”背后的学术信任危机

  为塑造纯净的科研环境,科研工作者应树立科研精神,秉承务实求真的工作态度,坚守道德底线;科研单位和管理部门应严格履行监督职责,在制度建设、工作机制、教育引导、监督惩戒等方面加大力度,面对主管范围内的可疑事件,应第一时间主动调查,自检自纠,向社会有所交代,不袒护、不姑息;社会公众应对科学界保持充分的信心与信任,做到公平客观,不搞舆论审判。

  学术乃天下公器,不可有半点虚假。面对学术造假的舆论,我们应秉持初心,相信相关部门将公正、公开地处理,还原事情真相。不放掉一个坏人,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共同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