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曲江“開竅”了?

曲江“开窍”了?

十年之後,“曲江模式”似乎迎來2.0版本。

在粉巷君(ID:nbdfxcj)看來,諸多跡象印證了該判斷。尤為關鍵的一點在於,曲江已由初期的“造城”手法,轉變為注重資本市場的運作。此前多年,曲江系旗下,僅有曲江文旅一家上市公司。

如今,短短一年多時間,旗下上市公司已增至6家,包括前首富吳一堅的成名之作——港股世紀金花。

狂購的背後,曲江意欲何為?

01

以6400多萬的“白菜價”,將世紀金花收入囊中,曲江資本運作再次大顯身手。 世紀金花港股上市已20年,在陝西的上市公司中,亦屬第一批吃蟹者。吳一堅的眼光,曾在商界有目共睹。

此一時,彼一時。

如今吳一堅處於低谷之際,壯士斷腕忍痛割愛,似是無奈之舉。而將這筆成名之作託付給誰,需慎之又慎。

有一個說法,敲定與曲江交易前,還有另外一個區有意收購。最終,曲江勝出。無論博弈如何複雜,背後也透露出曲江系對這家港股上市公司的志在必得。

實際上,此舉並非孤例。

今年5月,曲江收購A股上市公司華仁藥業。此後,其又接連出手,先後將人人樂和世紀金花收入囊中。

加之此前已有的曲江文旅,以及劃入的西安飲食、西安旅遊等上市公司,目前,曲江系旗下已囊括6家上市公司,且搭建起A股和港股的雙平臺。

往常是,市民去曲江商圈買買買,如今曲江自己也加入買買買之列。

不僅如此,海航系旗下的新樂匯等位於不夜城的資產,作價約12億元也被曲江系收購。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段先念曾主導的曲江系,打造的曲江模式,在經歷多年質疑之後,如今正在受到越來越廣泛的接納。無論是不夜城的重新走紅,還是一系列“最西安”活動,都在凸顯出這片文化新區的活力。

從最初的大開大合,到如今的全局運作,曲江模式的2.0版本呼之欲出。突變的畫風,已與此前十年有著霄壤之別。曲江變了?

02

一些背景因素,值得注意。

十多年發展,各地開發區建設面貌煥然一新的同時,也伴隨著債務高企。

開發區以往的投資建設,渠道來源主要包括城投發債、財政投入以及PPP項目合作等。情況亟待改變。

在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的情形下,財政部對化解存量債務和增量債務方面,監管趨嚴。尤其是在監管舉債亂象方面,措辭嚴厲:

強化監督問責,從嚴整治舉債亂象,有效遏制隱性債務增量。

相較以往,更為嚴格的是,舉債的一方需要承諾,該筆債務的用途符合地方政府性債務的相關管理要求。

例如,不會增加政府債務或政府隱性債務規模;不會用於非經營性資產;不會劃轉給政府或財政使用;政府不會通過財政資金直接償還該筆債務。

相應地,監管部門對開發區發債的限制以及負債率的要求更甚。開發區發債受限,PPP項目收緊,財政投入畢竟金額有限……

多條融資渠道日漸收窄下,拓展新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尤為迫切。地方政府或開發區,亟需“兩條腿走路”。

藉助資本市場融資,正是一個長期被忽視,或者說發揮不足的渠道。

理解了上述背景,再結合陝西省和西安市層面的動作,曲江“買買買”的購物慾不難解釋。 三年前,省政府辦公廳發佈了一份推進國有資產證券化的意見。

這是一份頗為重要的文件。它為此後三年,乃至更久一段時期,全省國資層面的資本運作定了調。

以其中一條為例。大意是,支持上市國有控股企業,通過非公開發行、配股等形式再融資,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 毫無疑問,這是很重要的資金渠道之一。

03

其實,對於資本市場,無論是陝西省層面,還是西安市層面,此前一直重視不足。

要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進行資本運作,離不開一個前提——資產證券化。

但陝西與其他省份相比,資產證券化率提升的空間仍然較大,尤其是國資。

2016年,新一輪國企改革推進之際,國內多數省市出臺文件,目標在2020年將國有資產證券化率達到50%以上。

然而,陝西彼時的國有資產證券化率僅為18%左右。省上提出的目標是,2020年資產證券化率才達到40%左右。

再從西安的上市公司數量來看。與其他省會城市對比,西安僅擁有上市公司30多家,數量亦與東部城市相距甚遠。

此後,2018年初,西安市層面也著手推進。隨後的“龍門計劃”提出,至2021年,全市境內外上市企業達到100家。

各區和開發區中,曲江對資本市場的重視,遠超全市其他各區。一年多間,其頻頻出手攻城略地,旗下已擁有6家上市公司,新增數量領先。

資本市場的作用是巨大的,“開竅”後的曲江,下一步動作值得關注。

譬如本次收購世紀金花,曲江同時擁有了港股和A股上市平臺。這對曲江“走出去”的戰略佈局,打通境內外資本市場,以及後續發展,均提供了資本支撐。

此外,曲江的2.0,或許還會起到示範效應。

即使是現在,陝西的部分企業家們,仍對公司上市無感,既不理解上市的意義和作用,也不情願上市。隨著曲江系一系列動作,後期如果運作嫻熟,也是一種示範效應。

話說回來,輕資產,資本運作,不正是曲江系的拿手戲麼?將其稱為“曲江模式”2.0,似乎並不為過。

或許,這才是曲江應該做的。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