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啥韓流在中國衰退了呢?

飯飯家的二溼兄


來自韓國的韓流在這十幾年都深深的影響著中國。應該是從韓國的

電視劇開始~到著裝~到化妝~到髮型~到文化。人都會嚮往美好事物,前些年,韓國的美麗時尚就成了中國的風向標。但是,這幾年明顯有了很大的變化。韓流慢慢在衰退,其實換句話說是我們的各項娛樂指標在慢慢進步,越來越美。我們已經不需要再追求什麼韓流,有了自己的本土美流。

韓國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韓國電視隨著《藍色生死戀》、《冬日戀歌》、《大長今》等劇集在亞洲範圍內熱播併成功掀起韓流熱潮,許多韓國一線演員成為“韓流明星”。裴勇俊、崔智友、宋承憲、宋慧喬、全智賢等均為最早一批人們耳熟能詳的韓國演員。而後韓國女星的著裝講究各種混搭,她們的髮型和年齡服飾的搭配,還有他們自然的妝容。這種韓流時尚深深的影響著中國一代女性。因為美麗是女性終身追求的事物,所以韓流也就勢不可擋。

中國

而今韓流已經慢慢衰退,其實另一方面也是中國自己的潮流已經崛起。不論從電視劇還是著裝搭配都已經突飛猛進,電視劇不再想以前一樣只是演技,也加入了男女主的高顏值,時尚感也是越來越強,在化妝服飾搭配上面也是可以超趕韓國。那麼韓國這幾年的進步並不大。可以說還是停滯不前。那麼衰退並不奇怪了。


敏學pai


1.政治原因,國家管控。

中韓建交初期,兩國關係密切,韓國對中國進行文化輸出,中國也允許老百姓接受。若沒有央視譯製的韓劇引起老百姓的追捧,從而讓大批年輕人對韓國文化更加崇拜,也不會有“韓流”一詞的產生。薩德事件後,兩國關係急凍,當年最初的哈韓少年少女也已經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知道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情感上自然開始疏離。再加上國家管控,限韓令一下,讓韓國娛樂文化在中國受到重創。

2.國家發展,國人文化自信

喜歡韓國文化是因為覺得他們比我們走在前面,劇製作更精良,音樂娛樂更時尚好看。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開放,網絡的發展,我們接受到的信息更多元。最重要的是,人們對本國文化更加自信。我們文化底蘊深厚,只是不善於挖掘和包裝,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娛樂產業必然會有更大發展,自己的比別人的好,幹嘛還去看別人的。

3.審美疲勞,與現實差距大

韓流文化缺乏創新,之前積累的優勢已不在。只能靠外表吸引年輕人,沒什麼內涵。中國人實際赴韓人數不在少數,去過的人都會發現,現實與理想差距巨大。

我認為,韓國娛樂產業在某些方面還是領先中國的,從中國不斷購買也好盜版也好的一個個韓國綜藝節目就能看的出來。只是加上國家政策和民族感情,大多數人對待韓國以及韓流文化更加理性。所以,韓流在中國不會再輝煌。


我是MissMa呀


要分析韓流在中國衰退的原因,那麼我們首先要知道韓流為何曾在中國一度流行。所謂韓流是指韓國流行文化。也許在我們一部分人的心目中韓流就是韓國的影視作品和流行音樂,然而實際上廣義的韓流也包括韓國的飲食、服飾、風俗等民族文化。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後者的流行是依賴於前者的,而這就涉及到文化包裝與輸出能力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黨和政府要強調將我國打造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首先說明一點:至少我國就目前而言還並不是一個文化強國,正如我們在經濟上依然還是一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之所以不是一個文化強國不是因為中華文明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的文化傳播手段途徑的問題。要知道全世界只有中華文明是擁有上下五千年未曾斷絕的原生文明,和我國一樣古老的古埃及、古希臘文明都已是失落的文明,我們甚至不知道如今的埃及人、希臘人究竟是不是建造金字塔和帕特農神廟的古埃及人、古希臘人的後代。要說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不如近兩百年間興起的西方文明豈不是匪夷所思嗎?很顯然問題的癥結只能是出在我們的傳播手段途徑上。西方文化、日韓文化固然不是先天優越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家在傳播途徑上自有一套。

實際上文化輸出能力在相當程度上是與國家實力和文化政策息息相關的。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對外文化輸出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賴於國家的經濟水平和綜合國力的,只有一個國家強大才會使別國關注其文化。對此我可以給大家舉幾個例子:解放前夕一位北大中文系的教授去了美國紐約,他在國內是教授,可當時的美國並沒多少人學中文的,無可奈何之下只得找了一份刷盤子的工作。15年後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飾爆成功,這時戲劇性的事件發生了——在此之前這位教授到處投遞簡歷而無人問津,然而隨著中國試爆原子彈的消息傳到美國之後美國各大高校開始主動聯繫他。我國第一顆原子彈飾爆成功發生在1964年,如今在又已經歷了五十餘年的發展之後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世界第一貿易大國 、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世界第一大農業國、世界第一大糧食總產量國、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資國以及世界上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可以說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家企業財團、任何一個國際組織無論喜不喜歡都無法忽視中國在國際上的聲音。可以說當今世界沒任何一片土地是中國資本和人員的所不曾涉足的,伴隨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的同時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也與日俱增:迄今為止我國已在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箇中小學孔子課堂,學員總數達187萬人。

韓流之所以能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在我國大行其道,一則是因為當時的中國經濟尚未進入高速發展期,因此對韓國懷有一定的豔羨;二則是因為中國自身文化的衰落——因為近代歷史上的列強入侵以及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原因使中國傳統文化一度出現過失落,以致於有的說法聲稱”華夏文明在日韓“,這話固然是一種絕對化的偏見,但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國自身文化衰落的客觀現實。當時韓國的經濟發展、韓劇中的情景使中國的年輕人看到了人均年收入2萬美元的人們的生活,因此會有一種新鮮感。當然這也並非韓流在特定時期能在中國大行其道的全部原因,因為相比之下歐美國家的經濟更加發達。韓流在中國取得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韓國是受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東亞漢字文化圈國家,對當時的中國觀眾而言:韓國文化相比歐美文化更易於接受。韓國政府一向積極施行文化立國政策:韓國的許多名牌大學開設了韓流文化研究的研究生專業,以舉國之力推動文化輸出事業。1992年中韓建交後的一段時期內兩國關係還算是相對密切的:建交使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對韓國開放,與此同時中國也得以打破與韓國這個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外交堅冰。恰好同一時期日本右翼軍國主義勢力在歷史問題上一再挑釁中、韓等亞洲鄰國的民族感情,中、韓兩國在聲討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同時也加強彼此之間的經貿合作,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文化產品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自然也涵蓋在兩國貿易的範圍之內。事實上韓流在中國最早的發展是得到中國官方和人民的支持認可的:事實上最早的韓流可不是芒果臺引進的——1993年韓國電視劇《嫉妒》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這是韓劇第一次登陸內地熒屏;1997年電視劇《愛情是什麼》在央視的熱播帶動了韓國娛樂文化湧入中國並以此為契機逐漸形成韓流;進入新世紀後隨著《藍色生死戀》、《大長今》等劇集的熱播將韓流推向了最高峰。從2005年起在華髮展的韓國演員回國後一再爆出不當言論,使中國觀眾開始心生反感。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中國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國人意識到韓國強大的文化滲透擴張能力是建立在對我國文化的剽竊基礎之上,這就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韓國產生強烈的反感意識。而韓國卻並未就此收斂,恰恰相反的是:除了剽竊中國文化之外,在政治、經濟、領土等諸多領域都和中國出現了對立,這就使中國國內的反韓情緒愈演愈烈。事實上不只是文化領域如此,在經貿領域同樣如此:直到薩德事件之前中國人購買外國商品最大的對象國不是美國、日本或任何一個歐洲國家而恰恰就是韓國,然而薩德事件使韓國的親美單邊主義外交路線暴露無遺,同時也使包括文化產品在內的韓國產品失去了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

事實上除了民族情緒之外,即使單純從經濟文化領域來看:韓流的衰退也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近期日本一制裁就使韓國經濟的缺陷暴露無遺,同樣韓國在文化領域的缺陷也早就有跡可循。韓國本身是一個文化資源匱乏的國家,而韓國所謂的文化立國戰略卻在相當程度上立足於對我國文化的剽竊。我們不妨將韓流與日本的流行文化輸出進行對比就可以發現差距實在太過明顯:不能否認日本的文化作品中也有一部分粗製濫造的腦殘作品,不過仍不乏經典之作。日本儘管是一個本土文化相對貧乏的國家,但卻是一個擅長模仿學習的國家,事實上茶道、花道、書道、劍道等東瀛風俗其實無一不起源於華夏,不過不得不承認日本以其獨特的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使之發揚光大,在圍棋方面日本甚至還一度對中國進行了反向輸出。在文學方面日本誕生了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87年村上春樹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暢銷一千萬冊,國內簡體版到2004年銷售總量786萬,他也因此獲得了耶路撒冷文學獎、安徒生文學獎。從1951年4月起“光文社”的《少年》漫畫雜誌開始連載手冢治虫的漫畫作品《鐵臂阿童木》,如今阿童木已成為日本動漫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影響力早已跨出了日本的國門。1954年的電影《哥斯拉》創造了此後數十年間經久不衰的日本流行文化符號,1956年《怪獸王哥斯拉》登上了美國銀幕,從此這一日本流行文化符號開始走向世界。在1954年的電影《哥斯拉》中扮演真人主人公的志村喬在同一年出演了黑澤明導演的《七武士》,由此令歐美第一次認識到亞洲電影的崛起。1970年1月《小學1-4年級生》雜誌開始連載藤子·F·不二雄創造的漫畫作品《哆啦a夢》,這部作品很快就和《鐵臂阿童木》一樣成為整整一代亞洲青少年的童年回憶。1974年三麗鷗公司為其設計的凱蒂貓形象創造了一段頗具世界性的簡歷:“凱蒂貓出生於英國倫敦並於父母和雙胞胎姐妹咪咪生活於此。凱蒂和咪咪都念三年級,她的興趣是音樂、讀書、吃妹妹自己做的餅乾以及最重要的交新朋友”。凱蒂貓這一卡通人物形象為三麗鷗公司創造了100億日元的利潤。由井出博正作詞、遠藤實譜曲、千昌夫演唱的《北國之春》於1977年4月5日發行,到1979年《北國之春》唱片累計賣出500萬張,這首歌的影響力同樣跨出了日本國門——1988年中國大陸將其評為“過去10年最為人們所熟悉的外國歌曲”。這首歌曲還在泰國、蒙古、印度、越南、菲律賓、美國夏威夷、巴西唱開,成了一首為15億人所喜愛的歌曲。在我國鄧麗君、蔣大為、關牧村、劉德華等人曾翻唱過國語版的《北國之春》;葉啟田、韓寶儀翻唱過閩南語版;徐小鳳、周潤發等人翻唱過粵語版。如今日本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音樂市場,每年能創造出近30億美元的產值。日本的動漫和影視作品曾一度風靡亞洲,可以說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鄰國有整整一代人是看著日本動漫成長起來的: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電視機正逐漸走入我國家庭的時代孩子們看的是《哆啦a夢》、《龍珠》、《足球小將》、《灌籃高手》等動漫作品,而《血疑》、《排球女將》等影視作品也曾在中國製造出萬人空巷的效應。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的文化作品並非只在日本國內以及中國等亞洲國家火爆,事實上在全世界都有相當的影響力。相比之下韓流在亞洲之外還有市場嗎?

當今世界是平的——在這個網絡信息時代有形的商品和無形的文化產品都是以全世界作為市場進行著激烈競爭,對於文化產業而言國界的概念從某種程度上說正在日益淡化。在這種情況下韓流不要說走向世界,即使在傳統的亞洲市場也面臨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目前韓國的文化產業是受到雙重擠壓的:一方面美國作為世界大國,其文化軟實力逐漸向亞太地區擴散,而日本作為亞洲的地區的傳統強國其實一直和韓國有各種各樣的競爭,文化產業方面的競爭也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軍力等硬實力穩步發展的同時,中國也在積極打造自己的文化產業並且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隨著中國人民族自信心的日益提升必然會使中國的文化產業提升到一個新境界。所以在面臨美、日強勢擠壓的同時韓國還必須面對中國這種正在日益崛起的新興文化大國的反超,其實追趕乃至反超韓國的又何止中國一家,近年來就連泰國也在積極打造自己的流行文化產業並已經佔領不少當年被日韓獨佔的文化產業市場。照此趨勢發展,亞洲的流行文化產業市場恐怕即將由日韓獨大逐步過渡為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如果日韓貿易爭端讓我們看到了韓國在經濟上的短板,那麼只要我們仔細審視中、日、泰等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韓國文化產業的衰落乃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難道你覺得我們中國偶像就不如他們嗎,王一博肖戰現在就是很好的例子,韓妃泰妃彩虹屁吹上天都快和我們明搶了,我們的偶像香著呢,只想帶回家藏起來,限韓令很不錯,繼續就限就很好[酷拽]




善良點好嗎


2005年以來,韓流逐漸出現退潮現象。中國人對韓流的熱情開始冷卻,對韓國或韓國人以及韓國的流行元素表現出來膩煩甚至厭惡的情緒。紅極一時的韓流何以淪落到今天的地步,總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韓劇的缺陷暴露   

首先,韓劇的製作商在嚐到成功的甜頭後,開始越來越重視商業目標。在出演陣容方面比起“演員”來更依賴“明星”,拍攝出來的影片也是比起“作品”來更像是“商品”。批量生產的內容雷同、表現手法單一的韓劇,正在受到觀眾的冷落。處於退潮期的“韓流”只剩下了商業化操作。   其次,韓劇過於拘泥於傳統文化,而沒有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很多韓劇中不停的宣揚婦女的三從四德,這種傳統吃人禮教的羈絆對於女性社會地位普遍高於韓國的中國來說,難免會受到一定的排斥。由於韓國的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受到了多方的影響,這雖然使得其擁有絢麗多彩的外表,卻不能忽視其內在東西方各文化的碰撞與摩擦。另外由於不停的吸取卻沒有足夠的整合,使得韓國文化看起來比較粗糙,沒有足夠的沉澱,因而經不起細細琢磨,驚豔之後容易對其失去興趣。所以,可以說韓流興在其文化,亡亦在其文化。   

(二)“文化霸權主義”的阻礙   

在韓流的強勢推動下,韓國向周邊國家單向輸出影視產品的同時,文化優越感悄然滋生,政府行為的介入,更讓周邊國家對韓國借電視劇宣揚韓國曆史觀、文化習俗甚至飲食的做法產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不僅如此,這樣的“文化霸權主義”還會引起周邊國家地區文化和經濟上的保護主義。以中國為例,韓國影視劇對中國市場的衝擊太大,致使中國政府採取了限制措施。自從1993年以來,中國引進的韓劇不斷增多,韓劇屢屢在中國內地創造高收視率。與韓劇在中國的“紅火”形成對照的是,中國國產電視劇的發展舉步維艱。因此,廣電總局對引進海外電視劇進行了政策上的調整:“多國引進,不專美韓劇”。與此同時,韓國輸入中國的電視劇價格上漲過快。過高的買入價格讓中國內地電視臺感到不堪重負,自然也會減少韓國電視劇的上映。從韓流在中國的湧動開始,韓劇就是其核心動力。如果核心動力驟然降溫,勢必使韓流在中國陷於停滯狀態。

(三)狹隘民族主義情緒的負面影響   

首先,部分韓國人由於狹隘的民族主義作祟,面對一系列歷史問題,不客觀地看待,而是瘋狂地誇張和擴大自己祖先的歷史功績,甚至歪曲中國的歷史來達到目的,自然會引起中國人的不滿。辱華電視劇的播出嚴重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情感,也成為了“嫌韓流”在中國風起的因素之一。   

其次,2005年韓國將“江陵端午祭”成功申報了世界文化遺產,這一舉動激起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意識,再次引起了中國人的不滿。雖然韓國的端午祭和中國的端午節有著本質的不同,但是在韓國眾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節日中,偏偏申報了在中國也有著重要地位的端午節,是否多少有些針對中國的意味就不得而知了。總之,這場端午申遺風波造成的誤解是不易被消除的,中韓兩國民眾之間的心理隔閡也進一步加深了。   

另外,在高句麗歷史問題、海上經濟專屬區劃分、農產品貿易等事件中,兩國也曾有過很大的紛爭。再加上少數讓中國觀眾聽來不舒服的韓劇臺詞以及網絡上謠傳的孔子是韓國人之類的論調,也容易激起中國人激憤的民族主義情緒。這種情緒擴散開來,對韓國文化產品在中國的傳播必然會產生負面效應。   

(四)兩國經濟發展變化的影響   

任何一種文化態勢與政治或經濟都有聯繫。這幾年韓國的經濟遇到了一些問題,韓國製造業在中國退卻、服飾貿易中出現韓國方逆差等等,同時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由此韓國熱的退卻即可得以預測。   

首先,中韓文化產品貿易不對等。中國有媒體報道,中國對韓國文化產品貿易的逆差比製造業產品貿易逆差還大。中國存在嚴重的“文化赤字”。中國大量引進了韓國影視劇,批准了許多韓國影視明星來中國開演唱會、做宣傳,卻沒得到韓國同樣的回報。中國影視劇很難進入韓國市場,韓國三大電視臺更是少有播放中國電視劇。據韓國《朝鮮日報》披露,為了平衡韓國與越南的文化貿易,韓國政府有意識地引進了多部越南電影。但韓國卻沒有對中國這樣做過。無論韓國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這樣的文化貿易逆差在使中國人感到不解的同時更多的形成了一種厭惡情緒。   

其次,2008年,在華韓資企業的不當作為造成了更大的負面影響。由於《勞動合同法》的實行,提高了勞動力成本,部分外企的預期收益下降,加之金融危機的打擊,出現大批在華韓資企業棄廠逃離的現象,不僅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使韓國企業的信譽度大幅下降,韓國在中國人心中的形象更是大打折扣,甚至一度成為不守信用的代名詞。此類負面形象的產生必然引起中國人的反感和抵制。

韓國文化產業的崛起成為許多亟待發展文化產業的國家的一個成功範例。韓流的成功經驗表明,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傳統和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完全有實力實現“漢風”的全球化發展。應對韓流,我們應保持理智,以開放的大國姿態,汲取韓流文化之所長,以韓流遭遇“寒流”的教訓為戒,切實改善文化產業的發展機制。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時,也需要將外國的先進文化“引進來”,這樣才能在多角度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贏得文化輸出對象國的尊重,文化推廣自然順水推舟,而且會是長遠可持續的發展。

弘毅小書童


韓國於1948年正式建國, 國名來源於1919年在我國上海成立的流亡政府,韓國文化起源 於中國文化。

韓國是個缺乏歷史的國家,建國才70多年來,朴正熙政變推翻李承晚, 李明博山清算盧武玄,文再寅清算樸謹惠,僅有11任前總統下場都不好。被世界上共認為韓國總統是最高危的職業。她的國旗都是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先生為其設計的。由於它缺乏歷史,所以在世界各處尋找,看看那些歷史上優秀的東西,可能是屬於韓國。

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很快,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構築了韓國現代文化。韓國文化在亞洲和世界的流行被稱為韓流。中韓建交初期,兩國關係密切,韓國對中國進行文化輸出,由於它反映的是國民收入達到2萬億美金的民眾生活,大批年輕人有新鮮感,開始對韓國文化崇拜。

05年後,由於韓國演員回國後,對中國發表的不當言論,而逐步開始限制。薩德事件後,兩國關係急凍,樂天集團成為眾矢之的,民眾從情感上自然開始疏離,讓韓國娛樂文化在中國受到重創。韓流文化缺乏文化內涵,缺乏創新,偶爾一看很有新鮮感,進而再看千篇一律,服裝統一、髮型統一、模樣也統一,固定的套路,使韓流文化變得十分單薄。


沒有文化的娛樂註定不會長久,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開放,網絡的發展,我們接受到的信息更加多元,人們對本國文化更加自信。我們文化底蘊深厚,只是不善於挖掘和包裝而已。


德雨50926495


韓流特別是韓劇,曾經在中國大行其道,近些年確實衰退了。因為中國影視劇質量大幅提升,而韓劇沒能拿出更多好作品,加上韓國娛樂圈醜聞不斷等等,一系列原因導致韓流不再,下面具體分析:


一、韓劇在中國的輝煌時期

2000年前後,韓劇在中國風靡一時。筆者讀初中時,看的第一部韓劇是《藍色生死戀》,這部劇把我感動哭了。《藍色生死戀》是早期韓劇的經典之作,其悲慘的劇情賺足了無數中國觀眾的熱淚,該劇由宋慧喬和宋承憲主演。


故事講述的恩熙和芯愛兩個小女孩在同一天出生,由於護士粗心大意,把兩個孩子放錯位置,從而被兩家父母抱錯了。兩個女孩錯位的身份真相被揭開,讓長大了的恩熙和俊熙兩個人的感情有機會從兄妹昇華到戀人,而這樣離奇的一段“兄妹戀”打動了無數觀眾。


後來,《天國的階梯》、《浪漫滿屋》等韓劇更是收穫了不少中國粉絲。一時間,韓劇紛紛在中國登陸上映。不管是年青一代,還是中老年人都對韓劇追捧。

二、中國影視劇快速發展帶來的文化自信

2010年以後,中國影視劇快速發展。大批優秀電視劇上映,比如《琅琊榜》、《偽裝者》等經典電視劇,讓觀眾追劇追得大呼過癮。同時,國產電影也不斷出經典作品。


《人在囧途》、《人再囧途之泰囧》、《我不是藥神》、《唐人街探案》等經典賀歲喜劇片,讓中國觀眾在春節前對國產電影有了更多期待,已經沒有精力去想韓劇的事兒。即使在國慶長假期間,人們想看的依然是國產電影,比如今年十月,《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和《攀登者》清一色的國產劇,而且票房都很高。


吳京的《戰狼》系列更是把國產影片推向了高潮。

這種背景下,國內觀眾肯定更傾向於支持國產。觀眾有愛國主義情懷,而且國產劇質量也上去了,這無可厚非,也是理所當然的轉變。


三、韓劇的衰落導致沒有優秀影視劇輸出

韓劇在中國取得輝煌以後,沒有趁熱打鐵,沒有拿出更多優秀影視劇出來。例如2010年以後,幾乎沒有看到經典的韓劇。相反,更多韓國演員跑到中國來發展。


比如2005年,韓國女演員金喜善和中國演員成龍合作的電影《神話》,獲得了巨大成功。比如韓國的女演員蔡琳,在中國拍攝了《情定愛琴海》、《楊門虎將》等很多電視劇,甚至嫁給了中國男人。


眾多韓國演員去國外發展,導致韓劇更加拿不出好作品。持續沒有優秀影視劇產生,韓劇自然也就衰落了。長久的衰落,讓國外觀眾對韓劇也就逐漸淡忘,韓流的現象也就不再出現。

四、韓國娛樂圈醜聞不斷

在韓國的演藝圈想要成立經紀公司,門檻特別低,只要百萬韓元就可以成立一個經紀公司。然後他們就可以培養一大批男女藝人賺錢;為了成為明星,有許多人想成會投入到經紀公司名下。為了實現明星夢,年輕演員不顧經紀公司的一條霸王條款,有了霸王條款,演員更加不敢反抗。這是娛樂產業過度產業化帶來的惡果。


張紫妍的死亡事件揭露出的醜聞事件,把韓國娛樂圈醜聞曝光在世人面前。

可想而知,如果一個人連自己活下去的希望都看不到了,那她該經歷了什麼?在那樣的環境下,娛樂圈藝人的基本權益沒有得到保護,怎麼可能拿出優秀的影視作品。韓國藝人被如此壓榨,哪能有心思有心情拍出好的作品?


綜上,近年來,韓國娛樂圈過度產業化導致醜聞不斷,沒有持續推出優秀的影視作品。與此同時,中國影視劇行業不斷髮展壯大,高質量的影視劇不斷推出。各種因素影響下,韓劇不再在中國流行,韓流不再。


星河影評


因為中國在崛起,我們國人的審美在提高,我們有陽光帥氣的酷蓋一搏,有傾國傾城的戰戰,有鐵血陽剛的吳京,有風度翩翩的胡歌,我們有那麼多那麼多好的演員,歌手,我們為什麼不支持自己的藝人,而去捨近求遠呢?中國早晚要超越他們,一騎絕塵,他們只有仰望的份。



涉世半生


這個問題很值得商榷。曾幾何時,韓流作為影響中國娛樂圈的重要力量,甚至引領著東亞這個娛樂和潮流的風向,其中工業化的人才培養流程、健全的造星體系,以及豐富的娛樂展現和周邊,無不讓周邊國家為之羨慕,包括中國。

曾幾何時,許多中國人把韓國明星、韓國電視劇以及韓國的美女和型男,作為自己心儀的偶像和喜歡的明星,甚至說是之中幾乎全民的行為。但從近幾年來看韓流的逐漸褪去,也讓韓流在中國逐漸走向了蕭條。




當然韓流衰退原因是多方面的。就韓國娛樂業內因來說,還是源自於自身創新的匱乏。韓國在歌唱明星的培養上模式單一化,以至於培養出來的明星過於雷同單調。大量韓國把頭髮染成五顏六色、只會流行音樂,只注重舞臺表現力和粉絲互動,反而忽略了表達內涵。



經歷了近20年的韓流造星運動,流星明星和男團的千篇一律,自然導致了粉絲的審美疲勞。EXO和Big bang之後,已無影響全亞洲的男團,加上新晉藝人本身的影響力減弱,致使韓國娛樂業並沒有從前如此影響力。


就中國來說,多年對韓流的取經,也逐漸掌握了韓國的一套造星流程。自我進行加工,不比舶來文化顯得更接地氣?本土明星的接連不斷,也在稀釋著韓流的粉絲。



當然內憂外患之時,韓國明星本身的醜聞不斷,各路藝人被包養時有傳出,加上韓國娛樂圈性侵案接連被爆出,這大大影響了他們的公信力和職業生涯,而之前在眾人前的名聲也一落千丈。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中韓關係的變化。在朴槿惠執政時期,中韓文化往來十分頻繁,且處在一個深度互動的階段。隨著兩國關係的變化,限韓令的出臺,導致了中韓兩國的文化交流並不如前幾年。這一重要原因,致使韓流在國內的受眾越來越小。

其實,對於韓流退卻的原因,也是由於民間對韓國文化和社會認知,不斷清晰的過程。曾幾何時,韓國的文化經濟水平讓我們羨慕,可隨著深入瞭解發現,並不如那麼好。加上中國人均生活水平逐步與韓國接近,這樣一個小國家值得我們羨慕的東西,真沒有太多。



在中國人為部分韓國人歡呼之時,部分韓國人並瞧不起中國人,且認為他們的東西是最好的,在一次次把中國傳統文化當成自己的東西同時,在競技賽場也屢次排擠中國人,這更激起了中國人對韓國人的不滿,同樣這更影響了中國粉絲對韓國明星的好感。


武俠小王子


韓流本是宣傳效應,衰退屬迴歸自然。

我兒子讀初中時正值韓流期,暑假在家看韓劇大呼,韓國電視最好看,韓國人最漂亮又有文化!出於對孩子的正確教育,我問是嗎,為什麼體育比賽中的韓國運動員普遍沒有中國的好看?兒子愣了一下說反正我們班的同學都這麼說。我兒子讀的是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現在500強企業領的也算高薪,每當說起韓流只笑笑地說,韓國假的比較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