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劇變時期,西方國家爲什麼不阻止西德合併東德?

尹瀟深


東歐劇變時期,西方國家為什麼不阻止西德合併東德?其實英法當時都想阻止,英國首相撒切爾甚至對戈爾巴喬夫明確表示過不希望兩德統一,但問題是英法在當時受制於美國,因此雖然內心不悅,但面對兩德統一的進程卻實實在在是無力阻止。


撒切爾和密特朗的不悅

1989年9月,面對兩德統一進程的不斷加速,英國首相撒切爾在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會面時,曾經明確表示:

(兩德統一)這將導致戰後邊界的改變,而我們不能允許發生這樣的事,因為這樣的發展會破壞整個國際局勢的基礎,並危及我們的安全。

在當時西方集團表面上對西德即將吞併東德一片歡呼的聲音中,撒切爾的這種觀點卻代表了當時歐洲許多國家暗地裡對德國統一的真實態度。

在1990年1月進行的一項針對美國、英國、法國和波蘭民眾對德國統一所持態度所進行的調查顯示,在法國和英國,分別有50%的民眾擔憂統一的德國會成為“歐洲的統治力量”,有相當比例的人擔憂德國會重新擴張領土,使納粹主義復活,以及德國經濟體量會變得過大。而在已經劇變的波蘭,對德國統一感到擔憂的民眾比例更是高達69%。

撒切爾(左)和密特朗(右)當時都對德國即將統一極為擔憂

而撒切爾則是反對德國統一最為積極的領導人了。她甚至公開對戈爾巴喬夫表示英國和西歐都不想要統一的德國,並希望戈爾巴喬夫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阻止德國統一,並讓儘量延長蘇軍在東德駐留的時間。在1989年12月出席在法國斯特拉斯堡進行的歐共體峰會時,她甚至當著西德總理科爾的面就表示:

我們兩次打敗了德國人,而現在他們又回來了!

英法雖然不願意看到德國統一,但卻感到無計可施

在當時她的手袋裡總是裝著一張1937年德國邊界地圖,逢人就說自己對德國的擔憂,認為德國的“民族特性”、政經體量和地理位置會讓統一的德國成為歐洲的不穩定力量。而撒切爾的觀點也得到了當時的法國總理密特朗的支持,法國政府當時也向蘇聯政府明確表示過法國決不希望德國統一,因為法國覺得德國統一之後很有可能會控制住匈牙利、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密特朗在和撒切爾會面時甚至表示德國統一之後可能會贏得比希特勒更多的領土。而其它西歐國家則也對此持類似立場,比如意大利總理安德列奧蒂就擔心德國統一會導致泛德意志主義重新抬頭,而荷蘭總理呂貝爾斯則認為德國無權進行“民族自決”。

面對美蘇,歐洲無力阻止

不過雖然西歐各國普遍反對德國統一,但在德國統一問題上真正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美蘇兩國卻不這麼想。美國的態度當然很好理解,因為兩德統一可以說是冷戰的標誌性事件,代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在冷戰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而蘇聯儘管從根子上不願意看到兩德統一,但在當時東歐劇變的大環境中,卻已經意識到兩德統一不可避免。特別是當時蘇聯是戈爾巴喬夫執政,而在他上臺之後蘇聯經過幾年的改革,經濟已經瀕於崩潰,可以說他在國內外已經面臨了四面楚歌的局面,因此實在無心再與美國和德國做對。面對德國統一的趨勢,戈爾巴喬夫提出的唯一條件只是德國統一後退出北約,成為中立國家。而且應該說這一要求也得到了多數西德人的支持,當時的民調結果顯示只有20%的西德人希望兩德統一之後繼續留在北約之中。

撒切爾曾寄希望於戈爾巴喬夫能拖延德國統一進程,但也無果而終

但德國統一之後退出北約則是美國無法接受的。而沒有美國支持,德國的統一也無法實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德國總理科爾當時看準了戈爾巴喬夫的困境,對蘇聯祭起了經濟援助的誘餌。科爾當時的外交顧問特爾希克後來回憶說,科爾已經準備好給蘇聯1000億西德馬克,以換取蘇聯支持德國統一。而急需外部金援的戈爾巴喬夫一看有錢,也就不再堅持德國退出北約了,只是要求兩德統一之後在原東德地區不部署西方軍隊和核武器。而談判結果是以西德答應給蘇聯550億西德馬克的贈款和貸款為條件(相當於西德八天的GDP ),換取了蘇聯對德國統一的支持。

為換取波蘭支持德國統一,德國向波蘭承諾永久性放棄了上面這些領土的聲索權利

而針對波蘭對德國統一之後可能重拾擴張主義的擔憂,德國對波蘭承諾永久性放棄對二戰之後割讓給波蘭的西里西亞、東勃蘭登堡、後波美拉尼亞以及東普魯士等所有領土的聲索權利,確認了奧德河-尼斯河這一德波邊界的永久有效性,並與波蘭簽署了《邊界條約》和《睦鄰條約》,對這些承諾予以正式確認。


在這種情況下,本身在二戰之後對美國依賴就很重的西歐各國雖然都不樂見德國統一,但卻都感到無計可施,最終只好接受了兩德統一。“畢竟我們之中誰都不會對德國宣戰”——法國總統密特朗的這句話可能是對這種無奈最貼切的概括了。


桃花石雜談


西方國家沒有干涉兩德統一,這簡直是在開國際玩笑。事實上,當時在傳出兩德要統一的消息後,歐共體成員國一片譁然。西德人是頂著巨大的外交壓力下才完成的統一。令人意外的是,蘇聯和美國反倒是沒有過多的干涉。

當時的國際環境,非常的,非常的有趣……


坑德三巨頭:法國總統密特朗、英國首相撒切爾、意大利總理朱利奧·安德烈奧蒂。

1989年5月,東德政府放寬了移民限制,大量東德人湧入西德。瞎子都看得出來,東德政府要完了。問題是,東德如果瓦解,東德那塊土地該何去何從?

這個時候,西德政府站出來,表示願意全盤接受東德,並希望德國歐共體成員國的支持。此舉,瞬間讓西歐國家全體沉默。小國家都在觀望,想看看英法是個什麼態度。然後,法國第一個跳出來了。

1989年10月,法國總統密特朗發表講話:

談論德國統一的人什麼也不懂。蘇聯人決不會答應。德國統一意味著華沙條約的結束!這怎麼能想象呢?再說,東德是普魯士,它不願受巴伐利亞(西德)的統治

密特朗的講話,大概意思是,普魯士才是正宗的德國,西德憑什麼統一普魯士?(普魯士的發源地在東德)

法國總統的講話,猶豫一盆涼水潑到了西德人的頭上。要知道,歐共體能成立,就是以法國和西德的政治和解為前提的。現如今到了關鍵時刻,法國人為了國家利益,又把德國人出賣了。只不過德國人沒有鳥法國,仍然繼續著自己的統一步伐。

1989年10月18日,東德領導人宣佈辭職。一個月後,柏林牆被推倒。西德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具體計劃。



一週後,又是法國總統密特朗,再次關於德國統一的問題發表講話:

科爾事先連半點風聲也不露!根本沒有向我說起過!我毋需出面反對,蘇聯人會出來反對的。戈爾巴喬夫會大發雷霆,他決不會允許這麼幹的。蘇聯人決不會接受一個大德意志國!⋯⋯在歐洲統一取得很大進展之前,科爾別想從我這裡得到任何東西。

很顯然,法國總統的肺都快氣炸了。什麼法德友誼?啊呸!在這一刻,不存在的。



法國總統的講話通告全世界後,英國首相撒切爾終於也按耐不住了。她在倫敦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德國越來越想統治歐洲,我們得經常會晤來抵消德國的力量。必須做到不讓德國統治歐洲。科爾根本不懂得歐洲對德國統一有多麼敏感!

很顯然,撒切爾的肺也快氣炸了。什麼英德友誼?啊呸!在這一刻,也是不存在的。

很多人都知道,法國和英國經常會在私底下較勁。密特朗和撒切爾也是如此。但是在兩德統一的問題上,這兩個人的態度空前一致:就是不同意!



只不過,德國人此時仍然沒有鳥英法,繼續踏踏實實的走自己的路。1990年2月,東德領導人第一次訪問西德。德國的統一,已經是不可不轉的了。

然後,法國總統密特朗坐不住了。再再一次發表講話:

德國統一進程的加速確實是非常危險的。目前所發生的事情正在使我們準備法、英、蘇聯合對付德國的新的同盟,如同1913年那樣。你們將有9000萬人口,但蘇聯將轉向我們,你們將被包圍。

密特朗說的這話,相當的直白。就是如果德國人敢統一,法國就牽頭,組建法國、英國、蘇聯三國聯軍,武裝干涉德國。

緊接著,撒切爾再次表示贊同。並且撒切爾在這一次,還拉來了兩次世界大戰都坑過德國的豬隊友——意大利。

當時的意大利總理安德烈奧蒂表現出了意大利人一貫有奶就是孃的特點,他表示:

面對德國問題,蘇聯應該用坦克進行鎮壓,這裡可以使用武力,只要能夠防止德國統一,這都OK。

是的,沒看錯。意大利人的心,比英國佬和法國佬更黑。德國人可是北約盟友啊!忍心讓蘇聯人炸平盟友嗎?啊呸,這個時候只有利益,沒有盟友!


(德國前總理科爾,兩德統一的英雄)


其實英、法、意三國上串下跳的原因,無非就是攝於德國的強大。畢竟在歐共體內,半個德國就已經是老大了,這要把東德統一了,那還得了啊?

西德總理科爾舉目四望,竟然一個支持者都沒有,平時親的比親兄弟還親,原來大家都只是在做表面功夫罷了。真到了關鍵的時候,沒有一個盟友信任德國人。

但是西德總理科爾不傻,他冷靜的發現。法國和英國都只是在動嘴皮子罷了。英國指望法國牽頭,法國指望蘇聯動手。至於意大利,就是出來搞笑的。局勢很明朗了,只要美國人不反對,蘇聯人不干涉,統一的大業基本就沒問題了。至於英國和法國,不去理他們。

那麼,當時美國人是什麼態度呢?其實老布什總統的態度非常簡單。只要統一後的德國不退出北約,不倒向蘇聯,美國人可以繼續在德國領土上駐軍。美國人就支持德國統一!

老布什果然是老狐狸,一下子又把皮球踢到蘇聯那邊了。東德作為華約的盟國之一,蘇聯人能眼看東德被西德搶去嗎?



(蘇聯的當家人……)

上帝眷顧了德國人,當時的蘇聯已經沒有力量干涉東德問題了。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正在內鬥中,兩個人都沒有精力關心東德的問題。

西德想要東德,那就拿去吧。

聽到蘇聯對德國統一無動於衷,把東德拱手相送後,法國總統密特朗,再再再次發表了無意義的講話:

戈爾巴喬夫是怎麼搞的?他對我說,他將堅決頂住,結果一讓到底。科爾給他什麼好處作為交換?大概是多少億馬克吧!

最終,東德政府宣佈解散。東德地方政府以自由選擇的前提下,加入西德,兩德統一。

其實回看整個過程。德國統一,真的是沾了蘇聯解體的大便宜。因為法國和英國不可能真的出動武力鎮壓兩德統一,美國也是如此。整個西歐都在看好戲,他們在等待。等待他們心中既獨裁又野蠻的蘇聯主動出手炸平德國。他們將會表面譴責蘇聯,心底裡暗自叫好。

用時任德國總理科爾的話說:『這簡直是無法想象的結果』。

這句話一語雙關,既表達了對歐共體盟友的失望,你們怎麼都是這種貨色?又表達了對戈爾巴喬夫的驚喜,你怎麼大方?

這件事到此還沒有結束,兩德統一後。為了表示由衷的感謝與驚喜,德國人授予了戈爾巴喬夫最佳德國人的榮譽稱號……


(法國總統密特朗、德國總理科爾)

說到這裡還沒有完。兩德統一後,又過了一個月,撒切爾夫人任期結束,從英國首相位置上卸任。法國總統密特朗尷尬了……

他再再再再次發表講話:

我幹嗎要同科爾吵架呢?這麼一來,我就會被完全孤立起來。

利益歸利益,吵架吵完了,大家還是朋友。只不過是塑膠朋友罷了。

其實,密特朗和撒切爾的態度可以理解。德國當年入侵法國時,密特朗已經20歲了,撒切爾年紀小一點,也有十多歲了,屬於轟炸中長大的英國人。當年德國納粹的野蠻,很多西歐人都是記憶猶新的。至於意大利,一直致力於把法西斯推到德國人身上,彷彿忘了他們才是法西斯的發源地。


Mer86


先問有沒有,再問為什麼。在兩德合併問題上,西方國家的態度根本就不是鐵板一塊。早在原民主德國(東德)開放柏林牆之前,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就曾在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會晤時表示過對兩德合併的反對態度,並暗示蘇聯延長在東德的駐軍期限以對西德構成壓力。

1989年12月的歐共體峰會上,撒切爾夫人甚至將統一後的德國比作一戰時期的德意志帝國和二戰時的納粹德國——“這個被我們擊敗過兩次的國家又要回來了”。在對德國統一問題的態度上,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也具有相同立場(吐個槽,能讓英國和法國這對老冤家完全協調立場的也只有德國了)。

在密特朗的提議下,該屆峰會上提出德國統一問題需要通過“東西方的對話和合作”,“應該以民主且和平的方式實現”,這等於宣告了法國在兩德統一問題上對西德的不配合。

隨後,在與時任美國總統老布什的會談中,密特朗又重複了上述觀點。為阻止兩德統一,密特朗甚至親自訪問東德,在與東德領導人會晤時明確標誌“有興趣看到東德繼續作為主權國家存在”、在萊比錫大學演講時也聲稱“兩個德國均擁有國家主權”。除了英國和法國,其他一些歐洲國家也不同程度地表示了對兩德統一的反對態度,如時任意大利總理安德烈奧蒂就表示“更希望看到兩個德國”,時任荷蘭首相呂貝爾斯則對德國是否擁有統一問題的自決權表示質疑。

但在蘇聯無力阻止東歐劇變、美國對兩德統一問題事實表示支持的情況下,任憑歐洲國家如何反對,也無力阻止德國的統一進程。可以說,在德國統一問題上,各國立場真切體現了國家利益在國家意志上的表現,但決定國際事務發展方向的根本原則仍然是國家實力。歐洲國家實力再強,終究抗不過美蘇兩大霸權,德國的統一也就成為歐洲國家捏著鼻子不得不順應的“歷史趨勢”。


軍機圖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在柏林的市中心勃蘭登堡門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在幾十萬民眾的歡呼聲中,西德總理赫爾穆特·科爾由勃蘭登堡門走向迎接他的東德總理漢斯·莫德羅,分裂40多年德國正式統一。

二戰後德國經濟崩潰,貨幣馬克變成廢紙,在西德地區美國的駱駝香菸成了硬通貨,兩盒香菸能買一個房子,兩根香菸能買一架鋼琴、一根香菸能帶走一德國姑娘。

1945年二戰結束後德國分別被英、美、法、蘇四國佔領,並且共同成立了管理委員會,共同來管理德國,德國已經名存實亡,但是有幸德國趕上了“冷戰”,馬上德國變成了東西方對抗的前線,這時懲罰德國已變得沒那麼重要了,雙方開始了劍拔弩張。

柏林牆修建於1961年,是東德為了防止民眾逃往西德而築起的邊防設施,1990年才被拆除。

英法美把3個佔領區合併成一個大佔領區,頒佈憲法成立一個國家,然後加入西方陣營跟著一起對抗蘇聯,1949年5月聯邦德國成立,簡稱西德。此法激怒了蘇聯,蘇聯馬上封鎖西柏林,當年的10月蘇聯也在佔領區成立民主德國,簡稱“東德”。

兩德統一後,西德民眾共繳納了1萬5千億歐元的“統一稅”來幫助東德進行經濟建設。圖為促成兩德統一作出重大貢獻的西德外交部長漢斯-迪特里希·根舍。

1989年東歐劇變,首先從波蘭開始後來蔓延到東德,此時的蘇聯已經無法和歐美對抗,東德也面臨垮臺,西德經濟越來越好,大量的東德民眾出走西德更是人民的意願,期間兩任東德總理漢斯·莫德羅和洛塔爾·德梅齊埃都傾向於兩德統一。

德國統一後,憲法裡有一條:從這一天開始再也沒有迴歸德國領土了。意思就是說戰爭結束後被搶走的、被割讓的以後不會再有要求,德國已經統一,領土已經完整。圖為寫在玻璃幕牆上的德國憲法。

於是雙方開始談判統一問題,最問決定:不以東西德兩邊都廢止建立新國家的方式統一,而是以東德加入西德完成統一,所以德國統一不是兩德形成一個國家,而是以東德先解體成為5個州,這5個州加入聯邦德國。最後歐美扶植的聯邦德國是以擴大了5個州領土的形式完成吞併,原東德的政府全部停止運行就地解散,雙方在歐美的主持下籤訂了《徹底終止戰爭狀態》協議,所以西德統一東德是在西方國家支持下進行的,西方國家當然不會阻止了。


圖文繪歷史


德國的統一,其實來得非常突然,讓很多國家措手不及。而西方大國,當時也是各懷鬼胎,最終出於各種利益交換,在兩德統一不可避免且確保了各國利益無損的情況下,讓德國實現了統一。

當兩德統一的苗頭出現的時候,歐洲各國即產生了極大的恐慌,德國第四帝國即將誕生的思維甚囂塵上,反對德國統一的輿論也陳出不窮。



這裡討論西方的主要大國,尤其是與兩德統一息息相關的美、蘇、英、法四國,他們在兩德統一前後的態度。

美國,美國支持德國統一。美國是二戰獲益最大的國家,且美國當時已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對德國統一不存在恐懼。相反,統一後的德國可以成為在歐洲牽制蘇聯,以及牽制英法等國的強大力量,有利於美國擠壓蘇聯的活動空間,以及可以加強美國對歐洲各國的掌控。

蘇聯,蘇聯支持德國統一,但是提出了很多條件,最終也做出了讓步。蘇聯支持德國統一其實很以外,因為德國的統一對蘇聯最不利。但是當時蘇聯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一方面對處理兩德統一準備不足,且力不從心。另一方面,蘇聯內部面臨嚴重的危機,高加索三國正在脫離蘇聯,其他加盟共和國也在蠢蠢欲動。因此,蘇聯對德國的統一併沒有橫加阻攔,只是要求統一後的德國不能加入北約,需成為一箇中立國,且蘇聯要和西歐國家重新建立一個覆蓋歐洲的安全聯盟。但是,蘇聯最終在面臨對西德貸款的情況下,對這這些要求都做出了讓步,沒有再堅持。


英國,英國反對德國統一。在兩德統一的過程中,英國反對德國統一是最激烈的,為此反覆遊說蘇聯以及西歐各國,讓他們反對德國統一。英國在二戰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因而英國不願看到統一後強大德國的出現。另一方面,德國統一以後,英國堅持保持對歐陸國家擁有一定優勢的圖謀將被打破,歐洲的實力格局也將出現變化,不符合英國的利益。不過,最終在西德做出了承諾,以及其他各國同意德國統一的情況下下,英國也同意了德國的統一。

法國,法國最初反對德國統一,後來做出讓步。德國的統一,對鄰近國家威脅較大的其實恰恰是法國,所以法國最初是反對德國統一的。不過,法國更願意推行的是歐洲共同體計劃,在歐共體內,法國將是主要的領導角色。最終,在西德承諾統一後的德國將協助法國推動歐共體進程以後,法國也不再持反對立場。

不過,對德國的統一,歐美蘇各國還是對德國提出了諸多限制,德國承諾永遠放棄二戰後失去的國土,包括法國、波蘭佔據的所有區域。此外,德國承諾永遠不與奧地利合併。另外,美蘇在德國的軍力上也做出了諸多限制,德國最終才實現統一。



蘇綻


西方國家為何不阻止?那麼請問什麼是“西方國家”?如果只是用統稱,西德也是“西方國家”,而且在裡面分量很大,即使是英美法三國,也無法阻止西德。要明白,兩德統一,是一個政治行為,並不是軍事行動,西德合併東德,合理合法也合規,既沒有侵害英美法的利益,也沒有損害“北約”小圈子的規矩,而且相當於“北約”的第一次東擴,於美國來說,好處遠大於壞處。最關鍵的在於,此時的歐洲,已經不是1945年之前的歐洲,馬上就要變成“歐盟”了。


站在蘇聯人的角度,西德合併東德,也是利大於弊。在此時,蘇聯朝不保夕,但威嚴還在,假使日後真的崩盤了,繼任者的實力也不容小覷,那麼這個繼任者,最希望的是什麼?自然是西歐不要惹事,而且要和自己保持友好的關係。然而,西德原本就和蘇聯的關係處的很好,這得益於勃蘭特執政時期,大搞“新東方政策”,緩和了與蘇聯和東歐的關係,這使得兩國有著互信的基礎。換言之,德國和東歐,已經放下了仇恨,而且將走向合作,這也是大家樂意見到的,畢竟和平來之不易。西德合併了東德,在大概率上,也會和蘇聯保持友好的關係,不會輕易改變外交路線。如果東德單獨自立一國,這就產生了極大的變量,東德的外交走向,蘇聯無法預料,如果走向了烏克蘭的路線,那豈不是給自己製造大坑嗎?再者說,此時的蘇聯,也無力再掌控局面,已經自顧不暇了,這些事情,也就聽之任之了,西德畢竟不是豺狼虎豹。因此,對蘇聯來說,放手兩德統一,也算是甩了包袱,而且還不用擔心德國變成敵人,也是一舉多得。

站在美國人的角度,沒有必要阻止兩德統一,因為這是北約擴張的大好時機,美國人不願意放棄這個機會,否則東德還會站在蘇聯那一邊,這樣的話不就白忙活了嗎?假使東德的局面打不開,東歐的局面也難以打得開,最終這些東歐國家在“冷戰”結束後,還會倒向蘇聯的繼承者,這肯定不是美國人希望看到的。再者說,美國只能在軍事上掌控西德,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卻無法制衡西德,此時的西德是美國圈子裡經濟排名第三位的,兩者又是極其親密的盟友,美國也難以動手。在政治上,美國更動不了西德,德國雖然是“戰敗國”,並沒有英法兩國的地位,可它是“歐共體”的牽頭者,這就讓美國很掣肘。“北約”說到底只是個軍事圈子,不是整治圈子,更不是經濟圈子,人家歐洲人有自己的圈子,那就是“歐共體”。美國人在政治上沒有話語權,總不能出動軍隊阻撓兩德統一吧?

站在英國人的角度,假如是在1945年,英國自然會大力阻止德國統一,可這已經是1990年了,英國早已不是當年的強國,大英帝國也已經走進了歷史,現在是美國和蘇聯的天下,“歐共體”也馬上要升級了。因此,英國人雖然很不情願,但也不敢和德國鬧翻,否則將和整個“歐共體”作對,英國人並不傻。

對於法國來說,也無法阻止德國統一,此時的法國,和德國是鐵哥們,早就放下了仇恨。兩國也有共同的利益,那就是“歐共體”,美國人的“北約”要擴張,“歐共體”也要升級,如果西德合併東德,法德兩國主導下的“歐共體”,也將變得更加值錢,可以更有效地抗衡美國。“歐共體”成立的初衷,原本就是要在夾縫中求生存,使歐洲擺脫美國和蘇聯的控制,現在眼看著蘇聯人撤了,此時要是沒行動,只會坐視美國統治歐洲,這是法國人不樂意看到的。他們和德國人一樣,期望建立一個“歐洲合眾國”,將美國人踢出去,徹底實現歐洲的獨立自主。


圖維坦


西方國家為什麼要阻止合併?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想法,東西德合併得利的是西方陣營,而不是東方陣營。對於西方國家來說,東西德合併是是有利於壯大自身力量,拒絕合併完全不合理的。

東西德合併表面上說是合併,但實際上是西德吞併了東德,這一點不容否認。

1990年發生的東西德國(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合併事件,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的發生標誌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歐洲地區的全面潰敗,從此時起,蘇聯的影響力在歐洲地區全面收縮。

這既是歐洲地區國家制度的轉變,也是人類社會發展思路的轉變。


以東西德合併事件為節點,標誌著以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向東全面擴張,吞噬曾經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這大大的膨脹了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勢力,對於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勢力是極為有利的,怎麼可能會遭到西方國家的阻止?

雖然削弱德國是西方國家特別是歐洲英法等國的重要目標,但是對於削弱蘇聯這個主要目標來說,削弱德國只是一個次要目標。

自從1922年社會主義蘇聯建國之後,這個世界上出現了一個與資本主義制度不同的先進國家制度,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

從此蘇聯就成為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眼中釘、肉中刺,始終欲除之而後快,因此我們翻開歐洲史,就會發現1922年以後的歐洲,就一直都把消滅蘇聯政權放在國際事務的首位。

我們看二戰爆發的最終原因,實際上就是當時的英、法、美等國引誘德國去進攻蘇聯,而始終對德國的軍國主義採取綏靖政策,結果英、法、美等國引火燒身,導致了二戰的全面爆發,整個歐洲在這場戰火中被付之一炬,所有曾經的歐洲強國都倒在了這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中。

但是等到二戰結束之後,西方國家就與曾經的盟友蘇聯保持了良好的關係了麼?並沒有。雖然戰後蘇聯與英、法、美瓜分了德國,但是僅僅在二戰結束後的第三年,也就是1947年,英國首相丘吉爾就在美國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此又一次拉開了圍剿社會主義蘇聯的序幕。

從1947年開始至今,歐洲國家對蘇聯(俄羅斯)的圍剿始終都沒有停止,在冷戰期間,美國為了能讓德國擁有抵禦蘇聯的實力,甚至還將其拉入到了“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名單之中。

由此可見,相對於圍剿蘇聯(俄羅斯)這個主要矛盾而言,削弱德國的實力,已經成為了歐洲國家嚴重的次要目標。為了能夠讓德國擁有對抗蘇聯的實力,美、英、法甚至不惜把瀕臨毀滅的德國重新武裝起來。

綜上所述,我們就很清楚的知道,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東西德國合併,是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的默許的,因為他們的合併,壯大了資本主義集團的實力,對社會主義陣營則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以東西德合併為起點,受蘇聯領導的整個歐洲社會主義陣營正式出現解體,紛紛改變社會制度,變成了資本主義制度,而曾經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導者蘇聯,也跟隨著這一陣浪潮徹底解體。


落下m


英法的確對兩德統一持有反對和懷疑態度,在1989年兩德統一被提上議程時,時任法國總統的密特朗和英國首相撒切爾一開始都是表態反對的。英法兩國在當時一共由12個成員國組成的歐共體中是佔有話語主導權的,而且意大利也是不支持兩德統一的。法國擔心的是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德國會重新對歐洲其他國家構成威脅;英國作為傳統的大陸均勢主義者,也不想統一後的德國主導歐洲大陸。

但是在1990年,英法兩國都閉嘴了,都不再反對兩德統一。這個變化只可能是兩個原因: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利益作為交換;不“敢”再說。兩德統一前的德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在兩德統一過程中,德國總理科爾和外長根舍正是通過政治智慧、聰明的撒錢才得到了蘇聯的允諾和英法等盟友的支持或者不反對。

當時的德國馬克由於德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對歐洲其他國家貨幣形成了長時間的升值,這也使得其他西方國家也想分享德國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好處,最簡單粗暴的做法就是使用共同的貨幣。然而德國人可不傻:使用統一貨幣可以,先滿足條件才能加入統一貨幣聯盟。這一統一貨幣即是後來的歐元,加入歐元區的條件是:國家負債總額不能超過GDP的60%;國家每年新增負債不得超過GDP的3%。這個條件只有德國、荷蘭等極少數國家能滿足,就連歐洲大塊頭法國也沒法達到。因此,法國總統密特朗從科爾那獲得的承諾就是共同貨幣區域的建設推進,另外還有推動歐洲共同體的深入,即1992年通過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成立了歐盟,使得德國通過更加深度融入歐盟大家庭而消除歐洲其他國家對統一後的德國的擔憂,後者也正是英國想達到的。當然,由於共同貨幣區的加入條件沒有被嚴格遵循,並且歐元區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也為後來的歐元危機埋下了種子;而且德國國內一直有不少人認為加入歐元實際上降低了德國公民的購買力,而且德國需要為希臘等國的危機支付德國民眾辛苦賺來的錢,因此被認為是統一的代價(這點說的倒是不錯)。

英法轉變態度不僅在於拿到了好處,而且更是不“敢”接著反對。畢竟西方世界在二戰後的主導是美國,尤其在北約,而當時美國的態度是支持兩德統一的,畢竟這是西方資本主義對東方共產主義勝利的標誌,只要統一後的德國能繼續作為北約成員國。英法雖然在歐洲態度上很重要,但是還是得看老大的態度。而且德國通過撒錢(給了蘇聯50億馬克的貸款,還為蘇聯從東德撤軍支付了費用)以及北約的不攻擊蘇聯的承諾確實讓蘇聯接受了統一後的德國加入北約的要求,而不是蘇聯一開始提出的中立的德國的條件,一箇中立的德國削弱了北約的力量,同時對於歐洲其他國家而言則大為不放心。因此,英法在拿到了德國的承諾後如果再從中作梗,那就不是針對德國了,而是打老大的臉,這點顯然是兩國不“敢”的。


陳皮果子


早在柏林牆推倒之前,東德人就拼死往西德偷渡。可見昂納克領導下的所謂民主德國早已失掉民心,一個體育靠興奮劑造假騙取世界榮譽的弄虛作假,靠謊言,欺騙生存的政權離開了蘇聯的保護連一天都難以生存下去!

當時的西德是在科爾政府領導下,與東德完全不同的是聯邦德國各行各業蒸蒸日上,一片繁榮昌盛景象。西德的政治體制來自多黨議會制下的總理內閣制!總統只是禮儀性職務。而多黨競爭通過民選產生領導人。政治上的血液新陳代謝使國家發展活力四射!而東德長期在馬列主義政黨德國統一社會(工人)黨的專制獨裁統制下。人民失去自由,禁止多人聚會,不準談論政治。更嚴禁質詢執政黨。完全形成法西斯式獨裁!東德人口只有整個德國人口的四分之一不到。卻沒有聯邦德國人的自由和選舉權!

二次世界大戰將德國一分為二。從此德國分裂為兩個世界。聯邦德國從戰後的廢墟中崛起,在馬歇爾的美元投入支持下很快復興為歐洲強國。而所謂的民主東德在蘇聯庇護下形成了布爾什維克既得利益權貴小集團。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自由,民主權利被特權階級少數人剝奪。單偷越柏林牆逃往西德有就數十萬人死於同胞的槍口之下。

通過上述實例舉證,我們便可得出準確判斷,倒底因為什麼聯邦德國統一了民主德國。而不是東德統一了西德。

看一個國家的興衰,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要看到它的實質!今天統一後的德國雖然東西部發展還不平衡,但總體上並不影響德國作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形象。默克爾總理就是東德人。但在她領導下德國的發展不能不令人欽佩!


晉A閒雲野鶴


這裡只是問的西方國家,而沒說蘇聯的事兒,也沒提西德自身的努力,其實各方玩家都算上才能說清楚。

這裡涉及西方、東方和西德三方勢力。西方,主要美國(老布什)、英國(撒切爾)、法國(密特朗)這三國以美國為首,具有決定作用;東方,蘇聯(戈爾巴);還有西德(科爾)。

西方國家中,美國絕對希望西德統一東德,因為這就徹底動搖了蘇聯在東歐的統治,甚至引發雪崩效應,盪滌蘇聯勢力。不過最開始顧忌蘇聯戈爾巴這個樵夫的態度,沒敢太露骨。後來發現樵夫同志猶猶豫豫,也就大張旗鼓公開支持德國統一。

法國密特朗總統完全反對東西德國統一,因為歷史上法國被統一的德國揍趴下好幾次,巴黎還被蹂躪了兩次,所以法國內心是十分抗拒德國統一的,但是法德和解好幾十年了,又不好公開說,於是密特朗各種外訪,訪問東德,訪問蘇聯,又與撒切爾會談,一再阻撓德國統一,後來見美國主導下德國必然要統一,只要舉手支持,但是還是立了條件。德國統一可以,但是要建立歐洲統一貨幣,德國要放棄馬克。也就有了後來的歐元,將德國統一的消極因素融化在了歐洲一體化之中。

英國,內心也是十分不情願德國統一,因為英國,包括撒切爾夫人在內,依舊秉持一種均勢政策,不希望任何國家在歐洲坐大,這樣英國可以居外而治。為此,也希望聯合法國阻礙德國統一,然而法國英國關係本來也不咋樣,法國覺得和英國合作不靠譜,甚至毀了歐洲一體化大好前程,於是就沒和英國合作。法國是對的,想想現在英國脫歐,當時如果與英國合作,恐怕沒阻止了德國統一,還得罪了德國。

蘇聯,戈爾巴統治也是非常反對兩德統一,但是當時蘇聯所謂改革失敗,經濟大滑坡,整個勢力處於收縮狀態,後來也就撤回了在的在德國駐軍。最終,由於西德允諾的經濟援助,戈爾巴轉向支持兩德統一。

西德,科爾很不容易,當時局面錯綜複雜,操作不當,統一就會泡湯。但是科爾“抓住了主要矛盾”,抱定美國,獲得美國支持,同時以援助換的蘇聯不阻礙,兩大強國不阻礙,你法國英國還能如何?最後還不是得跟著美國走。但是又不能公然與法英對著幹,那樣真的會勾起歐洲對德國兩次世界大戰的記憶,對他們的要求,尤其是法國的要求,也是儘量滿足,將“德國威脅論”降到最低。最終,忍氣吞聲與巧妙周旋,同時對蘇聯花了大價錢後,終於換來了兩德統一,怎一個值字了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