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想在競爭中勝出,跟司馬懿學習,競爭中做到一點,助你克敵制勝,立於不敗之地,賺錢不難。這一點就是“以己之長,克敵之短”,這一點是軍事戰爭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司馬懿克敵制勝一條重要策略。比如,在進攻上庸時,叛軍孟達之長在於糧多,其短在於兵少;司馬懿的優勢是兵多,劣勢是糧少。司馬懿揚自己兵多之長,克孟達兵少之短,兵貴神速,速戰速決,一舉成功。再比如遼東平叛,公孫淵的優勢是兵多,劣勢是糧少;司馬懿的情況正好與之相反,於是以糧多克糧少,圍而不戰,又一次得手,公孫淵父子在魏兵的包圍中投降,被司馬懿斬首。魏兵乘勢破城,遼東遂平。
長可克短,優能勝劣,這是常識。然而世界中的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對於軍事組織來說,想在各方面都佔盡優勢是不可能的,有其長必有其短,有所優必有所劣。這就要求軍事指揮者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並在作戰中有針對性地運用自己的長處對付敵人的短處。
“以己之長,克敵之短”,也是做生意,在商業競爭中克敵制勝、立於不敗之地的主要策略。做生意,任何一個公司或企業都不可能盡善盡美,比如,規模較大、實力雄厚的企業,可能在迅速適應市場變化上顯得笨拙一些;規模小、實力弱的企業卻可能有較強的靈活性和滲透性。再比如,有的公司人多,但人浮於事;有的公司人少,但卻能人盡其力,如此種種,長短往往是並存的,作為經營者,只有依靠併發揮自身特有的長處去參與競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賺錢也不難。
那麼,做生意,想在競爭中勝出,該怎樣用好“以己之長,克敵之短”這一競爭策略呢?司馬懿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兩點:
一、要正確認識自身和對手的長短
長處與短處是相對的、不斷變化的,此時為優,彼時可能就為劣,此地為長,彼地可能就為短。司馬懿擒孟達時,對手糧多兵少,自己糧少兵多;平定遼東時,對手兵多糧少,自己兵少糧多。認清了彼此的長短所在,才能正確運用謀略,為取勝打下基礎。司馬懿做到了這一點,因而兩戰皆勝。
商戰也是如此,正確認識自身和對手的長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解放前的中國大城市中,人力車是中上層人物主要的代步工具,對輪胎的需求量很大。1933年,上海的民族資本家薛福基投資20萬元,開辦了一家“大中華橡膠廠”,籌備輪胎生產,就此與實力強勁的英商鄧祿普橡膠公司展開了競爭。薛福基敢於向英商發起挑戰,關鍵在於他對雙方的長短了如指掌:英商的優勢是技術先進,資金雄厚,弱點是企業中受僱的中國工人為掙錢而幹活,缺乏凝聚力。自己的優勢一是所產輪胎均為十足的國貨,當時人們多以使用國貨為榮;二是職工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深明大義,同心同德,抱成一團與洋商競爭。缺點是技術差,資金有限。英商為了擠掉薛福基這個對手,用盡了各種招數。但薛福基率領大中華橡膠廠不屈不撓,沉著應戰,以長攻短,最終頑強地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二、要善於做長短之間的轉化工作
長與短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在諸多因素作用下,兩者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司馬懿平定遼東時,採取了圍而不戰的策略,正是這一策略,使敵我雙方的長短優劣發生了司馬懿所期望的變化。在商戰中,與競爭對手過招,同樣要認準對方的致命點,發揮自己的長處,集中優勢,以長攻短,突下辣手,突破對手,使強弱短長髮生對己方有利的轉化,如此,才能出奇制勝。
閱讀更多 賺錢做生意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