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王陽明到底頓悟了什麼?

心物一元


王陽明作為心學派系的核心人物,系統地提出心學的概念源自著名的“龍場悟道”,龍場悟道歸根結底一句話“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通過此次龍場悟道,陽明心學算是徹底完成剖離於朱熹理學之外,獨樹一幟地成為完備的哲學派系。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句話其實很簡單,通俗講就是否定正統朱熹理學,明確心學的亮點是諸事諸理全部訴諸於自己的本心,如果向外物求道理,則是緣木求魚。從此以後,王陽明一派系的心學,將儒家核心思想導向另一個發展方向。

其一聖人亦是人,人亦是聖人的先天化概念

王陽明認為,每個人自打一出生必然自帶“聖人”屬性。聖賢與不肖之間的差別是表面的,只是每個人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被塵世所“流俗化”。常人之主宰是心,聖人之主宰是心,人人都皆有一顆血肉長的心,你心是人心,我心是人心,人人生於父母,長於血肉。站在同樣一顆心的立場來看,常人和聖人的沒有高低貴賤、聰慧愚笨之分。

至於後來常人之所以為常,聖人之所以為聖,是因為“成聖”之道發生改變而已。常人在物質世界選擇隨波逐流,一顆天生的聖心被物慾橫流的塵世矇蔽,然而聖人體察內心深處的聖賢所在,經常反求諸己、躬身自省,使得自己的內心時刻保持清明的狀態。

其二聖人就是普羅大眾的平民化理念

心學的成聖之道是一種普羅大眾的方式,每個人只要不斷的“反求諸己,復明本心”,就可以稱得上是聖賢之行徑。

在陽明心學看來,聖人沒有任何特殊光環。那些極力粉飾掩蓋甚至亂力怪神的聖人傳說都是愚弄世人的把戲。心學對此番種種行徑都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無論是山林野夫、漁樵屠戶,只要內心當中保存一顆“成聖”之心,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提醒自己的要主要自己的言行舉止,多行善事,必然可以無限度地接近聖賢的境界。

正是由於龍場悟道的一次經歷,王陽明徹底脫俗入聖,明確地提出心學的哲學概念。其實,早在之前王陽明已經具備心學的理論基礎,龍場論道只是挑選一個合適的時機,向天下人公示自己的理念,更多的是向以朱熹為代表的正統朱熹理學宣戰。當然,龍場悟道以後,標誌著中國千年聖人學問開始走向“平民化”,“大眾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