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關羽若不失荊州,劉備能一統三國嗎,說說你的看法?

岸上魚水中鳥


關羽若不失荊州,劉備也不能一統三國。

劉備要想統一三國,必須依靠孫劉聯盟,這也是諸葛亮用兵的主導思想。取西川臨行之時,再三叮囑:“東聯孫權,北拒曹操”。

然而,關羽瞧不起江東孫權,至使孫劉聯盟名存實亡。當然,孫權對於佔據荊州不還,和親被辱,心中不快,絆住我們腳的往往是我們的朋友。

孫劉聯盟缺乏有效的統一指揮,孫權劉備都想自己消滅曹魏,卻被各個擊破。

軍事才能的不足,爭權奪利的品德,孫劉都不可能一統三國。


噸千克


歷史是不能重新來過的,我們研究歷史就應該知道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歷史的車輪前進的步伐。而且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是關羽沒有死 荊州還屬於蜀國的疆域。其實也改變不了不了什麼,劉備還是不可能統一三國的。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

我們先看一下實力對比

曹魏人口:443萬,兵力約50萬

蜀漢人口:94萬,兵力約10萬

孫吳人口:230萬,兵力約20萬

看見沒!曹操的優勢是壓倒性的

不管劉備有沒有荊州,其實那個時候三國鼎立已經成了既定事實。其實真正想成為最強機會也不多。因為那個時候孫吳曹魏會變成左右夾擊劉備。想保住荊州太難了。不過確實沒有失去荊州這個只天下執牛耳的地方,又有巴蜀後方糧倉早晚要南北通吃。只可惜失去了。諸葛亮也知道一旦失去後就大勢已去,中興漢室以遙遙無期。所以在巴蜀漢中一直窮兵黷武,試圖北出祁山以扳回局面。確實有好幾次能夠拿下北方重新回到割據,但是上天沒有給他們那麼好的運氣。北出失利註定蜀國已不能與魏國抗衡,加上連年征戰得不到休養反而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小黃論道談雙創


劉備還真的有統一全國的機會,這個時間點就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並且成功幾率還不算太小,雖然要有幾個必要條件作為前提。

第一個前提就是劉備集團實際控制的荊州一點沒失,包括南郡、武陵郡、零陵郡。當然,荊州沒失的話,董督荊州的左將軍關羽也不會陣亡,並且會毫無意外地成為蜀國首任大將軍。

第二個前提是第一個的關聯問題,稍嫌苛刻,還是關羽的事,219年如果他按兵不動固守荊州的話,等到第二年曹操病逝三曹為爭魏王之位中樞幾乎停擺了小半年,曹魏集團內部人心惶惶,關羽趁此之機再發動北伐,也許能一鼓作氣取下樊城,甚至能搞定宛城。注意了注意了,隆中對中說的上將軍出兵宛洛,指的就是宛城洛陽。個人認為,對曹魏威脅最大的可能還不是直接殺向洛陽,魏國統治的核心腹地必定會重兵防守。

第三個前提,與劉備自身和孫權有關。假如時間設定在220年,彼時的劉備還沒稱帝刺激到孫權,如果劉備能做好與孫權的統戰工作,說服孫權一起伐魏,約定好功成之日就瓜分魏國地盤,也許孫權會從東線的合肥、淮南一線集全國精銳攻擊魏國。





月夜luck


幾率大了很多,因為已經實現隆中對戰略的第二步,諸葛亮數次出祁山也只是想辦法走通第二步而已。

首先七十萬什麼的就不要提了,賊尷尬......

打仗確實講資源,但是形勢、人心也很重要。

首先從赤壁到漢中,曹魏是一直走下坡的,樊城水淹七軍之後如果沒丟荊州,二爺就是全身而退,對曹魏來說打擊是很大的,威震華夏不是瞎寫。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做一個合理推斷,歷史上曹操在關羽死沒多久之後就死了,死於疾病。如果關羽沒有死在白衣渡江,是不是大概率能再活個幾年?到時候曹魏要面對的就是擁有完整一代將領團隊的蜀漢,別的不說,威望還是在的,此消彼長,曹丕當上魏王之後就要遇到一個挺大的坎。

再說東吳,呂蒙的戰略失敗以後,首先孫權的聲望是會受到打擊的,再然後,呂蒙沒多久也死了(二爺再活兩年能把他那些老對頭熬得差不多)。這是時候的東吳會有兩個選擇。

第一,徹底撕破臉,正面攻打荊州。鑑於東吳從湘水之盟到白衣渡江,對奪回荊州的行動是逐漸升級的,所以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在呂蒙死後面臨的人才確實,估計會是孫十萬御駕親征,不是開玩笑,根據之後東吳徵魏的戰略,是有極大概率發生的,那麼我們十萬兄的成績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第二,如果蜀漢安撫得當,孫權會繼續苟。歷史上吳國的戰略一直是以魏為主,畢竟有個漁翁看著,孫權也知道最大的威脅就是曹魏。如果可以構建類似湘水會談之類的盟約,確保蜀吳的戰略一直對魏,安撫吳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當然希望極低。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情況,荊州都能在樊城之戰後得到一年的喘息之機。

有了荊州和漢中作為基地,蜀國後期面臨的運糧問題就會減緩很多,魏國之後面臨的曹操去世、曹丕繼位、獻帝禪位,都是諸葛亮說到的,“天下有變”,那時候能不能“克復長安,還於舊都”就是後話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這幾次機會不把握住,蜀國接下來又會面臨老一輩去世,新人鎮不住場子的問題。所以如果想要達到一統天下的目標,是必須在劉備去世之前,在保有漢中、荊州的情境下,再把地盤擴大,從戰略目標上來看,至少也是要打下長安的。


小賀同志


數三國英雄,大家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關羽了,關羽斬顏良而一張揚名,後幫助劉備駐守荊州,期間他矢志北伐,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令曹操都為之震恐,一度想避其鋒芒遷都。然而,正當關羽處在人生巔峰的時候,被東吳來了個釜底抽薪,偷襲了荊州大後方。關羽大意失荊州一度成為了千古憾事。

我們知道,諸葛亮當初的隆中對為劉備繪製好了完美的藍圖:東聯東吳,北拒曹魏,佔據荊州地利,西取巴蜀作為根基,增兵聚糧以待時變,一下一旦有變,派一上將率領荊州之兵出宛、洛,劉備輕率大家出漢中,兩面北伐,鼎定中原。

關羽大意失荊州完全把諸葛亮的宏偉藍圖給破壞了,以至於蜀漢要想北伐就只能從漢中一路出兵,而漢中峰巒阻塞,運糧是個大問題,諸葛亮四次北伐無功而返其中有三次就是因為軍糧難以為繼才退兵的。如果荊州還在蜀漢手中,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另外,由於關羽戰敗被殺,張飛也依次死亡,弄得劉備被複仇信念衝昏了頭腦而幹錯事,撕毀孫劉聯盟大軍閥吳,最終兵敗夷陵,將蜀漢家底揮霍一空。要是沒有此一劫難,那蜀漢會更強盛。

假如荊州還在,關羽、張飛沒死,那劉備能一統天下嗎?對於這個問題,小編認為機會並不大,諸葛亮《隆中對》也說了,需要等到“時變”,而這個時變曹魏會給西蜀嗎?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君,又有很多人才輔佐,諸葛亮的“時變”在哪裡?終其一生也等不到了。

三國實力,以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西蜀最差,以弱勝強不是不可能,但是那畢竟是少數,而且需要對手犯錯誤,而曹魏顯然不會犯那種錯誤。另外東吳也不會讓西蜀做大的,一旦西蜀有勝利的希望,東吳就會對其掣肘,所以說就算關羽不失荊州,劉備一統天下的機會也很渺茫!


趙小三與戰神們


您好!感謝提問!

荊州要是在,劉備集團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路線會多一些,自然也多一些希望!諸葛亮每次出祁山都為了糧草而擔憂或者被糧草所誤,原因就是川路崎嶇難行,運糧不方面,常常不能及時補給,很多戰機都因此而放棄。

如果荊州在手,後面的結果就不一樣了,荊州兵精糧足,進一路北山取洛陽,退可守襄陽,也可從漢中出兵,荊州補後勤。荊州如果在劉備集團手裡的話,要比在孫權手裡作用大的多。

荊州的丟失對劉備集團損失太大,也是就在龐統死後,關羽丟荊州,劉備集團從此走了下坡路。

一切都是呂蒙小人表面結盟,不敢正面打,背地裡竟然玩偷襲,吳下阿蒙到底就只是吳下阿蒙。打合肥打不過張遼,一生的成就也是背後捅刀子拿了荊州,還殺了關羽父子,所以關羽名聲很好,而呂蒙卻少有人說好。

個人觀點[捂臉]可能有些偏激。感謝您的提問!希望可以討論!謝謝!








農村電工小吳


我是南宮樸邪,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歷史上的荊州在以劉備為代表的蜀漢而言,是一種實則無用看似美好的願望。即便關羽能保住荊州,劉備也是不可能統一天下的。

諸葛亮初出茅廬,便以“隆中對”聲名鵲起。但“隆中對”只是諸葛亮對於劉備爭取天下的一種戰略思想,是以保住荊州不失而逐鹿天下的前提。但是,諸葛亮沒有考慮到的是現實的情況,一定程度上受到時代的制約。他忽略了“吳蜀”兩國的關係。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顯然,一統天下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外結好孫權”,不過,在劉備集團佔據荊州之時,諸葛亮始終沒能找到妥善處理吳蜀聯盟的方法。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諸葛亮卻忽視了荊州在孫權心目中的重要性。孔明只是從理論上認為,可以在不失去荊州的前提下,與孫吳集團保持聯盟。但實際的情況卻是,只有當荊州在孫權手中時,他才能放心的與蜀漢聯盟。

我們來講一下“湘水之盟”這個典故,方便大家去理解蜀漢關係。大概在公元215年前後,也就是在劉備佔據成都,曹操佔據漢中之後,孫權曾經命令呂蒙攻佔了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此時,劉備率領大軍回援荊州,而關羽也率軍南下,直抵巴丘。吳蜀之間的大規模衝突一觸即發。但是孫權集團的魯肅是一個極力主張吳蜀聯盟的人,單身赴會關羽,成功說服了關羽,等待劉備的決策。

此時,曹操也沒閒著,他派張郃深入巴西,威脅蜀中,這使劉備大為驚懼。為了保護剛剛到手的益州,劉備只能同意孫權的要求,承認了孫權對江夏等三郡的佔領。吳蜀雙方約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是為“湘水之盟”。

但是我們都知道江東孫吳的主子孫權,性格那是一個陰沉,在他身上容易出爾反爾。所以孫權為了自身的利益,聯合曹操奪取荊州,並殺掉關羽,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典故“大意失荊州”。

“荊州”不歸輸劉備一方,正是“三足鼎立”的一個重要力量平衡,是對三方力量的相互牽制。所以孫權和曹操是不會讓劉備得到荊州的,劉備也是統一不了中原的。




南宮樸邪


這是一個不成立的問題,如果真的沒有丟失荊州,劉備絕對能統一天下,首先當時荊州兵馬差不多丟了10萬,和後來夷陵之敗,丟了70萬兵馬和很多名將。這也是劉備用人不當的原因。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孫權丟很多兵馬和名將。正式得天下大好時機,如果劉備當時大力發展經濟,得民心得天下,正所謂建國容易,治國難。


用戶鄒凱裝飾6669998


不會。劉備並沒有真正意義的“荊州”。赤壁大戰後,曹操雖敗,北部荊州就還在他手裡。作為分享勝利果實,孫權又佔據了一部分。劉備入川后,孫劉協商,湘江為界。東吳又拿了些。因為劉備入川,人才,兵力,又大量進入益州。劉備的“荊州”更加實力空虛。劉備剩下的區區幾個郡,又多是不發達的。益州和荊州看似相連,路途(陸路,水路)險惡,實際很難互相援助。而魏國和東吳以優勢力量支援各自荊州所屬地盤,非常容易。劉備的所謂荊州,形同孤島!就算“荊州”不丟,能自保都非常勉強,何況出兵攻打強魏!最多能起點騷擾的牽制作用!而東吳歷來視荊州為立國之根本。容不得在荊州(尤其是南部荊州)有其他國家存在!只能說,如果蜀漢能發展的順當些,少出些其他“失調”(比如不要失街亭這些),拿下涼州一帶可能性較大。(魏國在這裡基礎最薄!)主要依靠益州和涼州,再圖關中。這有可能。荊州不是什麼可多依靠的地區!“難跨荊益”,這是中國古來的話。幾乎沒有一個地方國家,同時依靠這兩個州,獲取最大的成功,拿下“天下”的!


方寸天地上


大家好,非常幸運能回答此次問題。

之前我在網上看網友發表過一篇關於三國內容的文章,三國裡面有魏蜀吳三國,魏國曹操,用天子挾諸侯,收下大軍百萬,此乃天。蜀國劉備麾下文有諸葛,武有五虎上將,此乃人。吳國孫權,據長江天險,此乃地。從古至今還沒有能勝過“天”的人吧,那些說人勝定天的,根本就是在胡扯。劉備死後,有一次諸葛亮出祁山,準備燒死司馬懿,當時大火都燒起來,下雨了,諸葛亮指著天無奈的說了句:千算萬算,沒有算到他(這裡指老天)啊!劉備就算沒死他也鬥不過曹操,前有曹操勁敵,後有陰險孫吳,在前面打仗,還要提防後邊有人捅刀子,分心乏術,怎能勝得了曹操。

再說曹操,在滅了袁紹之後,立馬北上去平遼東,當時郭嘉郭奉孝的遺計定遼東何其精彩,如果後面郭嘉活著,就不會有火燒赤壁的故事了。

所以說曹操很有心機的一個人,要不然被稱作“奸雄”呢。再說劉備,他不是請了諸葛出山之後才有的今天嗎,就算劉備不死,諸葛亮死了他也統治不了三國。當時諸葛亮向天借命七年,最後不是讓自己人魏延把燈打滅了一盞,最後也沒有借命成功,這不就是天意嗎!

最後再多說一點,關羽失荊州只是推動了蜀吳兩國的滅亡而已。

以上只是個人的看法,不喜勿噴,感謝大家看到最後。[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