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性靈說”詩人袁枚,小詩“苔”火遍全國,1首“雪夜”驚豔今冬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傳承至今,詩詞更是浩瀚如煙海。從隋唐至明清,詩人們也是人才輩出、燦若星辰。有這麼一位詩人,生於清朝,是才華橫溢的詩人和散文家。

他生前留有眾多詩作,卻少為人知,最廣為人知的是一篇散文《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與唐代大文豪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平分秋色。

他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紀曉嵐齊名,時稱“南袁北紀”。


“性靈說”詩人袁枚,小詩“苔”火遍全國,1首“雪夜”驚豔今冬


他就是清朝著名大才子袁枚!

與唐宋相比,明清的詩作要黯然很多。由是袁枚的名氣在物慾橫流的當今,更是默默無聞。

只到2018年年初,他的一首小詩《苔》,被一位鄉村教師梁俊和貴州大山裡的孩子在電視節目上的一次傳唱,才開始流行開來,併火遍全國。由此,袁枚的名字,才被更多的人熟知。

據稱,節目播出當晚至少一千萬中國人記住了《苔》,也記住了清朝赫赫有名的才子袁枚。這一個晚上的傳播,也早已超過了它在三百年內的傳播總和。


“性靈說”詩人袁枚,小詩“苔”火遍全國,1首“雪夜”驚豔今冬


清·袁枚·《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苔是生於陰暗潮溼角落裡的一種植被。常常不被人重視,也很少有人關注。然而,300年前的一天,袁枚猛然發現那暗綠色的苔蘚,竟然也開出了“苔花”。

驚喜之餘,詩人寫下了這首明快的《苔》。“白日不到處”,如此不宜生長的地方,甚至連太陽光也不會光顧;“青春恰自來”,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苔蘚依然迎來了自己的青春。

這正如深處大山裡的孩子,無論環境如何貧瘠,但他們的青春,也依然閃耀著光芒。當這首恰如其分的小詩,在那樣的環境背景下,如何不令人感動呢?


“性靈說”詩人袁枚,小詩“苔”火遍全國,1首“雪夜”驚豔今冬


袁枚在文學上主張“性靈說”,即作詩應抒寫胸臆,辭貴自然。所以他的詩作,總有一種自然的清和之美,清新雋永,耐人尋味。其中一首描寫“雪”的詩詞,也是妙不可言。

清·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遠處傳來斷斷續續的更鼓聲,忙碌的人們陸續入睡,市井的吵鬧聲慢慢平息下來。吹燈入睡發現房間更加明亮,原來是月光與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間顯得更加明亮。


“性靈說”詩人袁枚,小詩“苔”火遍全國,1首“雪夜”驚豔今冬


這首詩描繪一幅了夜深人靜,但更鼓聲聲,吹燈欲睡,月照雪映,窗更明的幽冷夜景,使用對偶、散行句式交替出現的藝術手法,語言清新簡淨、意境祥和寧靜。

此詩所寫的是臘半雪夜賞月的景緻,表面上給人一種「幽冷」的印象,但它與柳宗元「孤舟」獨釣的「孤獨」心態迥然不同。這首詩作於詩人61歲高齡,曾因“右足忽病瘡”,而保持著“靜處光陰多,閒中著作妙”(《病足》)的自得其樂的心態,這首五絕就是其在這一年最後一個“十五夜”映雪賞月,懷著這種心態所作。


“性靈說”詩人袁枚,小詩“苔”火遍全國,1首“雪夜”驚豔今冬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製造了更深人轉靜的環境氣氛,以“更鼓”、“人聲”的一急一絕,形成對照,更深人靜的過程,藉助“沉沉”“漸漸”四疊字便生動形象地傳達出來,使人彷彿聽到夜神走動的腳步聲。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寫雪映月愈明的景色。燈本以照明,吹燈而窗更明,是因為夜空正高懸明月,大地又灑滿白雪。那種閒適的境界,趁著夜色,更加和諧。


“性靈說”詩人袁枚,小詩“苔”火遍全國,1首“雪夜”驚豔今冬


尤其是末句“月照一天雪”五字,準確地表現出詩人映雪賞月的獨特感受,既寫了實景,又傳出真情,全詩因此大放異彩。與詩人張九齡的“滅珠簾光滿”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讀者們,關於“袁枚的這首小詩”,大家怎麼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