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漢代五銖錢的來歷是什麼?有什麼說法?

黃書包


您好,您的問題我來回答。

據《漢書·武帝紀》記載,五銖錢為漢武帝劉徹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元狩五年,罷半兩,行五銖錢”。五銖錢誕生前夕,因半兩錢瀕臨崩潰,市場一片混亂,各級政府與商民爭利,都拼命鑄錢,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迄隋鑄行不絕,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行“開元通寶”錢時,才廢除。歷經七百餘年,留下了大量版本、型制的五銖錢幣,蜀五銖就是其中之一。

漢代也分為西漢和東漢,西漢和東漢主要流通的貨幣都是五銖錢。

下面我就簡單介紹西漢和東漢的五銖貨幣,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

西漢·郡國五銖

《後漢書•食貨志》記載:“元狩五年春三月,罷半兩錢,行五銖錢。”《史記•平準書》記載:“請諸郡鑄五銖錢,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熔焉。”

郡國五銖因為是由當時各大郡國制作的,所有有了這樣的命名。

郡國五銖是一個鑄造和流通的時間都比較短,元狩五年試鑄,僅僅只流通了三年(公元前118年到公元前115年)。


下面主要介紹兩種五銖:主要區別就在於“銖”字,篆書“銖”中,如果金字旁缺點,也叫做省銖。

下面大家仔細看看圖片:第一枚:郡國五銖;第二枚:郡國五銖(省銖);

“銖”字對比圖


西漢·赤仄五銖

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命令京師鍾官鑄“赤仄”(赤側)錢,面文“五銖”,以一當五行用,世稱“赤仄五銖”。赤仄五銖是武帝時期郡國五銖向三官五銖過渡時期的作品,行用兩年後廢止。

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平準書》中記載:“郡國多奸鑄錢,錢多輕,而公卿請令京師鑄鐘官赤側,一當五,賦官用非赤側不得行。......,其後二歲,赤側錢賤,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廢。”


西漢·上林三官五銖

上林三官五銖,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由上林三官統一鑄造標準錢,其後昭帝(公元前94年-前74年)、宣帝(公元前91年―前49年)時期所著五銖均沿“三官制”,為其製作更為精美。上林三官是漢代主持鑄造錢幣的官員,即鍾官,技巧,辨銅三官。由他們所鑄規格整齊的五銖錢是錢幣學與考古學上重要的分期標誌,因而一直為人所重視。

三官錢初期重量超過五銖,鑄造工藝先進,製作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鑄錢技術採用銅範法或製作極精細的泥範(陶範)所造,鑄出的錢幣重量上都是一致的,絕對合乎標準,鑄出的錢邊緣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齊,故有“赤仄錢”之稱。新錢鑄成後,政府用以收兌郡國錢,一枚兌劣錢5枚。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7年),劣錢已經大部分收回,後明令禁止郡國錢永不許流通。

傳形五銖

傳形五銖,五銖幣,自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開始鑄造。傳形五銖經歷的朝代也比對,跨考的歷史也是比較久遠的。

當初的五銖,錢重如其文,故篆書“五銖”二字。後來,因為歷代鑄造不一,品種繁多,所以,錢的重量、形式、文字、幣值都有較大的變化,但是“五銖”二字“五”在右,“銖”在左的位置始終不變。

“傳形五銖”幣,在文字排列上剛好相反,“五”在左,“銖”在右。


東漢·建武五銖

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復鑄五銖錢。直徑2.6釐米左右,錢文清晰,字體方正。粗糙者為東漢初期,精美者系東漢中期鑄行。


東漢·四出五銖

四出五銖,亦稱“角錢”,五銖錢的一種,鑄行於東漢晚期,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其錢形、錢文與東漢早期“五銖”相同,但在錢背內郭四角鑄有四道連接外郭的斜紋,如四路而出,故稱“四出五銖”。


東漢·綖環五銖、鑿邊五銖

綖環五銖、鑿邊五銖就是一分掰成兩分用。

漢和帝到漢質帝時期。由於皇帝壽命短與政治體制隱患顯性化,外戚與宦官專權的弊病出現並且惡性發展,政治腐敗,經濟衰落,豪強坐大。東漢衰落了。


以我的能力,也是能簡要的這樣說說,如果回答錯誤請大師指導!


古泉學府


漢武帝上臺後,實行擴張主義政策,征戰造成了巨大的消耗,這麼大的開銷,費用哪來呀,於是財政受到重視,國家開始加強對經濟的控制。一系列措施推廣開來。

比如說鹽鐵官營。他們不想讓那些私人工商業者,那些大商人來分這些行業的鉅額利潤。從前120年他們把採礦收歸國有。在產區設48名專門負責人監督鐵製品製造和分配。又設34名負責鹽的生產和銷售。前98年又對酒類專營,想以此來增加收入。

他們還加強稅收,徵新稅,從前119年對市場交易車輛和財產徵稅。對未成年人稅率從20錢漲到23錢。他們還鼓勵莊園發展,因為地產越大,交的稅越多,這樣也可以增加財政。

他們加強對國內市場的監督控制,在中央本來有兩大機構,大司農和少府,前115年又新設水衡都尉,這些機構來負責財政。

他們發展貿易,每年有多達10個商隊,有時商隊人數多達數百,從長安出發,與西域各國進行貿易。


其實當時這些改革措施是有阻力的,肯定會傷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引起了極大的爭論,而也有一些改革家,做出了巨大貢獻。比如,桑弘羊,他出身洛陽商人賬房,在兒童時就以心算出名,是個經濟方面天才。還有兩名大司農,東郭咸陽和孔僅,兩人都有第一手的經營經驗,東郭是個大商人,孔僅是個大鐵礦主,他們往來於全國各地,組織專營機構。

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當中,有了五銖錢,經過一系列的試驗,一種重五銖的新銅錢被定為法定貨幣,


六年後,不再讓私人鑄錢,國家完全控制貨幣和發行,而五銖一直到唐都是正式貨幣。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五銖錢,是漢代的銅幣名,是漢武帝在位時發行的貨幣,並且是我國曆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那麼五銖錢的來歷是什麼,有什麼說法?


漢朝建立後,幣制混亂,中央缺乏有力控制,在漢武帝時期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漢武帝初期的銅幣早先是三銖錢,銖就是古代一種重量計算單位,這銅幣很重,極不利於攜帶,而且由於三銖錢與四錢重的半兩錢等價使用,於是導致盜鑄盛行,貨幣市場混亂,所以漢武帝不得不“廢三銖錢,行用半兩錢”。但半兩錢並沒有改變民間盜鑄的風氣,民間依舊盜鑄,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百姓生存艱難,社會問題尖銳。漢武帝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就在元狩五年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但各郡國的官吏狼狽為奸,會從中牟利,使得盜鑄情況依舊嚴重。漢武帝便在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國的鑄幣權,並且由中央政府統一發行。這種五銖錢就是三官五銖,三官指鍾官、辨銅、均輸(技巧),統指政府鑄錢的機構,這種鑄幣的出現使得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

五銖錢出現後,不同時期都會對五銖錢樣式進行或大或小的變化,以應對日益變化的經濟形勢,但這都是以漢武帝時期的五銖錢為原型。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