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汉代五铢钱的来历是什么?有什么说法?

黄书包


您好,您的问题我来回答。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五铢钱为汉武帝刘彻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元狩五年,罢半两,行五铢钱”。五铢钱诞生前夕,因半两钱濒临崩溃,市场一片混乱,各级政府与商民争利,都拼命铸钱,使得通货过度膨胀,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物价飞涨。迄隋铸行不绝,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行“开元通宝”钱时,才废除。历经七百余年,留下了大量版本、型制的五铢钱币,蜀五铢就是其中之一。

汉代也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和东汉主要流通的货币都是五铢钱。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西汉和东汉的五铢货币,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西汉·郡国五铢

《后汉书•食货志》记载:“元狩五年春三月,罢半两钱,行五铢钱。”《史记•平准书》记载:“请诸郡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熔焉。”

郡国五铢因为是由当时各大郡国制作的,所有有了这样的命名。

郡国五铢是一个铸造和流通的时间都比较短,元狩五年试铸,仅仅只流通了三年(公元前118年到公元前115年)。


下面主要介绍两种五铢:主要区别就在于“铢”字,篆书“铢”中,如果金字旁缺点,也叫做省铢。

下面大家仔细看看图片:第一枚:郡国五铢;第二枚:郡国五铢(省铢);

“铢”字对比图


西汉·赤仄五铢

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命令京师钟官铸“赤仄”(赤侧)钱,面文“五铢”,以一当五行用,世称“赤仄五铢”。赤仄五铢是武帝时期郡国五铢向三官五铢过渡时期的作品,行用两年后废止。

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平准书》中记载:“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其后二岁,赤侧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


西汉·上林三官五铢

上林三官五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标准钱,其后昭帝(公元前94年-前74年)、宣帝(公元前91年―前49年)时期所著五铢均沿“三官制”,为其制作更为精美。上林三官是汉代主持铸造钱币的官员,即钟官,技巧,辨铜三官。由他们所铸规格整齐的五铢钱是钱币学与考古学上重要的分期标志,因而一直为人所重视。

三官钱初期重量超过五铢,铸造工艺先进,制作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铸钱技术采用铜范法或制作极精细的泥范(陶范)所造,铸出的钱币重量上都是一致的,绝对合乎标准,铸出的钱边缘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齐,故有“赤仄钱”之称。新钱铸成后,政府用以收兑郡国钱,一枚兑劣钱5枚。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7年),劣钱已经大部分收回,后明令禁止郡国钱永不许流通。

传形五铢

传形五铢,五铢币,自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开始铸造。传形五铢经历的朝代也比对,跨考的历史也是比较久远的。

当初的五铢,钱重如其文,故篆书“五铢”二字。后来,因为历代铸造不一,品种繁多,所以,钱的重量、形式、文字、币值都有较大的变化,但是“五铢”二字“五”在右,“铢”在左的位置始终不变。

“传形五铢”币,在文字排列上刚好相反,“五”在左,“铢”在右。


东汉·建武五铢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复铸五铢钱。直径2.6厘米左右,钱文清晰,字体方正。粗糙者为东汉初期,精美者系东汉中期铸行。


东汉·四出五铢

四出五铢,亦称“角钱”,五铢钱的一种,铸行于东汉晚期,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其钱形、钱文与东汉早期“五铢”相同,但在钱背内郭四角铸有四道连接外郭的斜纹,如四路而出,故称“四出五铢”。


东汉·綖环五铢、凿边五铢

綖环五铢、凿边五铢就是一分掰成两分用。

汉和帝到汉质帝时期。由于皇帝寿命短与政治体制隐患显性化,外戚与宦官专权的弊病出现并且恶性发展,政治腐败,经济衰落,豪强坐大。东汉衰落了。


以我的能力,也是能简要的这样说说,如果回答错误请大师指导!


古泉学府


汉武帝上台后,实行扩张主义政策,征战造成了巨大的消耗,这么大的开销,费用哪来呀,于是财政受到重视,国家开始加强对经济的控制。一系列措施推广开来。

比如说盐铁官营。他们不想让那些私人工商业者,那些大商人来分这些行业的巨额利润。从前120年他们把采矿收归国有。在产区设48名专门负责人监督铁制品制造和分配。又设34名负责盐的生产和销售。前98年又对酒类专营,想以此来增加收入。

他们还加强税收,征新税,从前119年对市场交易车辆和财产征税。对未成年人税率从20钱涨到23钱。他们还鼓励庄园发展,因为地产越大,交的税越多,这样也可以增加财政。

他们加强对国内市场的监督控制,在中央本来有两大机构,大司农和少府,前115年又新设水衡都尉,这些机构来负责财政。

他们发展贸易,每年有多达10个商队,有时商队人数多达数百,从长安出发,与西域各国进行贸易。


其实当时这些改革措施是有阻力的,肯定会伤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引起了极大的争论,而也有一些改革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桑弘羊,他出身洛阳商人账房,在儿童时就以心算出名,是个经济方面天才。还有两名大司农,东郭咸阳和孔仅,两人都有第一手的经营经验,东郭是个大商人,孔仅是个大铁矿主,他们往来于全国各地,组织专营机构。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当中,有了五铢钱,经过一系列的试验,一种重五铢的新铜钱被定为法定货币,


六年后,不再让私人铸钱,国家完全控制货币和发行,而五铢一直到唐都是正式货币。


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


五铢钱,是汉代的铜币名,是汉武帝在位时发行的货币,并且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那么五铢钱的来历是什么,有什么说法?


汉朝建立后,币制混乱,中央缺乏有力控制,在汉武帝时期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汉武帝初期的铜币早先是三铢钱,铢就是古代一种重量计算单位,这铜币很重,极不利于携带,而且由于三铢钱与四钱重的半两钱等价使用,于是导致盗铸盛行,货币市场混乱,所以汉武帝不得不“废三铢钱,行用半两钱”。但半两钱并没有改变民间盗铸的风气,民间依旧盗铸,使得通货过度膨胀,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物价飞涨,百姓生存艰难,社会问题尖锐。汉武帝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就在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但各郡国的官吏狼狈为奸,会从中牟利,使得盗铸情况依旧严重。汉武帝便在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并且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这种五铢钱就是三官五铢,三官指钟官、辨铜、均输(技巧),统指政府铸钱的机构,这种铸币的出现使得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

五铢钱出现后,不同时期都会对五铢钱样式进行或大或小的变化,以应对日益变化的经济形势,但这都是以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为原型。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