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看了這部所謂“神作”,才發現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閒話少說,今天我們來聊下《南方車站的聚會》。

影片有很多驚豔點,卻也反映了當下國內文藝片通病。

先說驚豔的地方,首先刁亦男個人風格越發強烈了,對比前作《白日焰火》也更出彩。《白日焰火》中有北方的凜冽跟殺氣,到了《南方車站的聚會》中的男方,殺氣則變成一份陰鬱跟一抹霓虹。

看的出刁亦男真的可利用不同環境為電影打造不同風情,在這方面他實力不容小覷,而這也讓《南方車站的聚會》孕育出了一種獨屬南方的氛圍、腔調跟氣質!

體現在具體呈現上就是驚豔的光影構建、精彩的敘事方式、精妙的鏡頭運用、驚奇的霓虹色點綴。在這種多重手法重疊下,才孕育出了獨屬南方城市、獨屬這個群體掙扎的蒙太奇寫照。

看了這部所謂“神作”,才發現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在當下,能夠氤氳這種氣質的導演真太少了。

在第六代導演中能達到的只有婁燁,新生代導演中恐怕只有畢贛跟刁亦男了,而這也足以說明影片的彌足可貴,刁亦男的創造真的可以利用影視手法跟蒙太奇凸顯一個城市的氣質。

其次除了風格化表達,在演員表演上整體表演跟影片也契合度極高,可以說演員們是完全融入到設定中。而形式上、肢體上、口音上也不會讓觀眾有不舒服的造作感。

以上均是電影難得的地方,刁亦男的氛圍塑造、手法創新、技巧表達上也也很值得認可。可惜這依然改變不了電影有些通病。

看了這部所謂“神作”,才發現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說白了,影片最大的瑕疵就在於顧此失彼

刁亦男太想凸顯自我風格追求,或細節、或光影都做了極致化堆砌,但這也同時讓刁亦男必須捨棄如《白日焰火》中那一抹凜冽、一抹衝擊,正如廖凡在《白日焰火》最後蹦迪的神來之筆。

《南方車站的聚會》過於追求意境跟情緒上表達、也過於苛責對光影構建上的偏執、對蒙太奇方式的拆解、對敘事結構的貪戀。這都導致了整部作品主題過於虛浮、過於籠統、過於模糊。

呈現上概念先行,劇情上如原地兜圈、缺乏想象。

刁亦男也犯了婁燁在《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中的毛病。那就是不在乎劇情跟內核主導,只在乎情緒跟畫面上的渲染,這種情況下懸疑跟案件只是幌子,只是為了達到某種腔調的必要組成部分。

但這也讓影片少了能真正給到觀眾衝擊的點。

看了這部所謂“神作”,才發現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這似乎成了文藝片通病,非要營造劇情跟氣質上的對立。

在刁亦男眼中,顯然劇情跟氣質是不能共存的,所以導演為追求極致個性化表達、渲染整個電影的氣質,在他自認兩者不可調和矛盾下,他便選擇了捨棄劇情的走向。

呈現在《南方車站的聚會》裡就是先情緒、概念先行,而在這種前提下,再在後續填充人物跟劇情上的東西。

可這樣劇情不僅單薄,人物可信度也大大降低。

《南方車站的聚會》某種程度在劇情跟人物上的失敗,根本不怪演員,或胡歌、或桂綸鎂、或廖凡、或萬茜,他們都是中國百裡挑一的好演員,只不過在導演注重整片氣質時,也刻意迴避了演員的自我表現。

看了這部所謂“神作”,才發現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於是我們看到,影片裡演員單純只為電影氣質服務。

這種服務的方或是一種腔調、一種渙散表達、一種外露的多愁善感,但演員的表現也就僅此而已,跟真正對人物的立體塑造無關。所以在電影了人物的性格轉變、人物的目的糾纏。

似乎都沒有來由、似乎都不需要邏輯。

他們就如希區柯克電影中的主角,演員只充當電影佈景一部分,於是胡歌等人只是電影中的人形立標,他們只需要用他們潮溼、陰鬱、低氣壓的氣質來凸顯電影氣質就可以了。

看了這部所謂“神作”,才發現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所以胡歌儘管顛覆形象,但卻難用驚豔表示。

這方面並非演員問題,只是因為為貼合整體氣質,胡歌必須在情緒上表達進行內斂,而這也讓人物缺乏了原有的立體性。

呈現上胡歌似乎永遠波瀾不驚、永遠可操控一切。

他沒有將角色在劇情裡,面對如此戲劇化轉變的人物內心表現出來,更沒有體現出人物對現實的抵抗跟野蠻。

他似乎始終是隨波逐流,似乎一切雲淡風輕。

而人物本身並不應該是這樣的。

看了這部所謂“神作”,才發現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相反是桂綸鎂,則給予了唯一一份驚豔。

可以想象在演員如此受限情況下,桂綸鎂竟仍能打破框架,將一位陪泳女演的如此到位,尤其是她詮釋人物的一絲慵懶、一絲嫵媚、一絲柔情、一絲貪念更是徹底的令人沉醉痴迷。

關鍵對於她這樣的中國臺灣演員,在出演此類角色上她竟然可以無縫切換,表演跟臺詞上更相當輕鬆、遊刃有餘。

至於廖凡、萬茜,依然是穩的沒毛病,不過也可惜礙於人物設計沒有施展空間,他們也只能在有限空間做到最好,卻也並沒有看到本該驚豔的一面。

看了這部所謂“神作”,才發現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導演過於追求自我表達,其實對演員相對不公平。

況且除了劇情上無端撕扯、演員表演上被限制,影片還存在最大問題就在主題上的不明確。

首先創作一部電影導演要先想明白,他想通過這部電影表達什麼。大部分時候對於這種文藝片,導演所聚焦的或社會現實、或人性掙扎、或利益撕扯。基本所有文藝片也不曾跳脫這三個方面。

只不過在呈現上對於這種主題詮釋卻有深有淺。

很顯然對刁亦男而言他的認知還有些淺薄,在《南方車站的聚會》裡刁亦男試圖圍繞一場兇殺來詮釋人情冷暖、人性撕扯,可實際當他只對社會抱有片面解讀,卻並沒有深入探尋事件跟個體內心交鋒時。

刁亦男以自己方式表達世界,卻只是他臆想的世界。

看了這部所謂“神作”,才發現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這並不是一個真正囹圄於時代的真實世界。

這方面刁亦男跟第五代導演有明顯差距,關鍵他並沒有如陳凱歌、張藝謀般對社會、對時代、對人性有基本認知跟深入洞察,更不像他們亦曾真正經歷過歷史的旋渦、真正跌入到歷史進程裡。

由此他想彰顯的世界就過於淺薄、對社會理解也出現斷層。

人情關係、利益糾葛、心理對壘,刁亦男在影像呈現上確實夠勁爆、夠黑色、夠絢爛、夠有趣,但這種影像上的驚豔卻沒有一個可承接的底盤,也就是沒有一個核心點。

而這也讓整部電影主題看上去有些空洞、渙散。

看了這部所謂“神作”,才發現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於是對這部電影我能說的就是愛恨分明

我愛它的光影、我愛它的手法、我愛它的呈現方式,在這些方面它也成功的為我們構建了一座頗具腔調跟氣質的城池。

但可惜的是,這座城市是漂浮在空中的。

這座城池的人或流離失所、或倉皇逃竄,他們雖顯得匆忙、壓抑,甚至如此跌跌撞撞苟延殘喘、拼了命的活著。

但它卻不具備讓觀眾相信的能力,所以整部電影再優美、色彩再迷人、氣質再深邃,從核心部分來講它還是缺少了一個環。

一個能打動擊中觀眾內心的核心點。

看了這部所謂“神作”,才發現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這個點在《白日焰火》中可能就是廖凡獨舞。

儘管他蓬頭垢面、儘管電影色彩單調,但在那種粗線條下的野性、在廖凡那種荷爾蒙式的迸發下,他的獨舞、他的癲狂卻讓我看到了人物內心的炙熱,那同時也是生命本該無窮無盡的創造源泉。

可惜《南方車站的聚會》沒有。

所以在我看來它只是個沒有靈魂的藝術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