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看了这部所谓“神作”,才发现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闲话少说,今天我们来聊下《南方车站的聚会》。

影片有很多惊艳点,却也反映了当下国内文艺片通病。

先说惊艳的地方,首先刁亦男个人风格越发强烈了,对比前作《白日焰火》也更出彩。《白日焰火》中有北方的凛冽跟杀气,到了《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的男方,杀气则变成一份阴郁跟一抹霓虹。

看的出刁亦男真的可利用不同环境为电影打造不同风情,在这方面他实力不容小觑,而这也让《南方车站的聚会》孕育出了一种独属南方的氛围、腔调跟气质!

体现在具体呈现上就是惊艳的光影构建、精彩的叙事方式、精妙的镜头运用、惊奇的霓虹色点缀。在这种多重手法重叠下,才孕育出了独属南方城市、独属这个群体挣扎的蒙太奇写照。

看了这部所谓“神作”,才发现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在当下,能够氤氲这种气质的导演真太少了。

在第六代导演中能达到的只有娄烨,新生代导演中恐怕只有毕赣跟刁亦男了,而这也足以说明影片的弥足可贵,刁亦男的创造真的可以利用影视手法跟蒙太奇凸显一个城市的气质。

其次除了风格化表达,在演员表演上整体表演跟影片也契合度极高,可以说演员们是完全融入到设定中。而形式上、肢体上、口音上也不会让观众有不舒服的造作感。

以上均是电影难得的地方,刁亦男的氛围塑造、手法创新、技巧表达上也也很值得认可。可惜这依然改变不了电影有些通病。

看了这部所谓“神作”,才发现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说白了,影片最大的瑕疵就在于顾此失彼

刁亦男太想凸显自我风格追求,或细节、或光影都做了极致化堆砌,但这也同时让刁亦男必须舍弃如《白日焰火》中那一抹凛冽、一抹冲击,正如廖凡在《白日焰火》最后蹦迪的神来之笔。

《南方车站的聚会》过于追求意境跟情绪上表达、也过于苛责对光影构建上的偏执、对蒙太奇方式的拆解、对叙事结构的贪恋。这都导致了整部作品主题过于虚浮、过于笼统、过于模糊。

呈现上概念先行,剧情上如原地兜圈、缺乏想象。

刁亦男也犯了娄烨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的毛病。那就是不在乎剧情跟内核主导,只在乎情绪跟画面上的渲染,这种情况下悬疑跟案件只是幌子,只是为了达到某种腔调的必要组成部分。

但这也让影片少了能真正给到观众冲击的点。

看了这部所谓“神作”,才发现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这似乎成了文艺片通病,非要营造剧情跟气质上的对立。

在刁亦男眼中,显然剧情跟气质是不能共存的,所以导演为追求极致个性化表达、渲染整个电影的气质,在他自认两者不可调和矛盾下,他便选择了舍弃剧情的走向。

呈现在《南方车站的聚会》里就是先情绪、概念先行,而在这种前提下,再在后续填充人物跟剧情上的东西。

可这样剧情不仅单薄,人物可信度也大大降低。

《南方车站的聚会》某种程度在剧情跟人物上的失败,根本不怪演员,或胡歌、或桂纶镁、或廖凡、或万茜,他们都是中国百里挑一的好演员,只不过在导演注重整片气质时,也刻意回避了演员的自我表现。

看了这部所谓“神作”,才发现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于是我们看到,影片里演员单纯只为电影气质服务。

这种服务的方或是一种腔调、一种涣散表达、一种外露的多愁善感,但演员的表现也就仅此而已,跟真正对人物的立体塑造无关。所以在电影了人物的性格转变、人物的目的纠缠。

似乎都没有来由、似乎都不需要逻辑。

他们就如希区柯克电影中的主角,演员只充当电影布景一部分,于是胡歌等人只是电影中的人形立标,他们只需要用他们潮湿、阴郁、低气压的气质来凸显电影气质就可以了。

看了这部所谓“神作”,才发现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所以胡歌尽管颠覆形象,但却难用惊艳表示。

这方面并非演员问题,只是因为为贴合整体气质,胡歌必须在情绪上表达进行内敛,而这也让人物缺乏了原有的立体性。

呈现上胡歌似乎永远波澜不惊、永远可操控一切。

他没有将角色在剧情里,面对如此戏剧化转变的人物内心表现出来,更没有体现出人物对现实的抵抗跟野蛮。

他似乎始终是随波逐流,似乎一切云淡风轻。

而人物本身并不应该是这样的。

看了这部所谓“神作”,才发现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相反是桂纶镁,则给予了唯一一份惊艳。

可以想象在演员如此受限情况下,桂纶镁竟仍能打破框架,将一位陪泳女演的如此到位,尤其是她诠释人物的一丝慵懒、一丝妩媚、一丝柔情、一丝贪念更是彻底的令人沉醉痴迷。

关键对于她这样的中国台湾演员,在出演此类角色上她竟然可以无缝切换,表演跟台词上更相当轻松、游刃有余。

至于廖凡、万茜,依然是稳的没毛病,不过也可惜碍于人物设计没有施展空间,他们也只能在有限空间做到最好,却也并没有看到本该惊艳的一面。

看了这部所谓“神作”,才发现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导演过于追求自我表达,其实对演员相对不公平。

况且除了剧情上无端撕扯、演员表演上被限制,影片还存在最大问题就在主题上的不明确。

首先创作一部电影导演要先想明白,他想通过这部电影表达什么。大部分时候对于这种文艺片,导演所聚焦的或社会现实、或人性挣扎、或利益撕扯。基本所有文艺片也不曾跳脱这三个方面。

只不过在呈现上对于这种主题诠释却有深有浅。

很显然对刁亦男而言他的认知还有些浅薄,在《南方车站的聚会》里刁亦男试图围绕一场凶杀来诠释人情冷暖、人性撕扯,可实际当他只对社会抱有片面解读,却并没有深入探寻事件跟个体内心交锋时。

刁亦男以自己方式表达世界,却只是他臆想的世界。

看了这部所谓“神作”,才发现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这并不是一个真正囹圄于时代的真实世界。

这方面刁亦男跟第五代导演有明显差距,关键他并没有如陈凯歌、张艺谋般对社会、对时代、对人性有基本认知跟深入洞察,更不像他们亦曾真正经历过历史的旋涡、真正跌入到历史进程里。

由此他想彰显的世界就过于浅薄、对社会理解也出现断层。

人情关系、利益纠葛、心理对垒,刁亦男在影像呈现上确实够劲爆、够黑色、够绚烂、够有趣,但这种影像上的惊艳却没有一个可承接的底盘,也就是没有一个核心点。

而这也让整部电影主题看上去有些空洞、涣散。

看了这部所谓“神作”,才发现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于是对这部电影我能说的就是爱恨分明

我爱它的光影、我爱它的手法、我爱它的呈现方式,在这些方面它也成功的为我们构建了一座颇具腔调跟气质的城池。

但可惜的是,这座城市是漂浮在空中的。

这座城池的人或流离失所、或仓皇逃窜,他们虽显得匆忙、压抑,甚至如此跌跌撞撞苟延残喘、拼了命的活着。

但它却不具备让观众相信的能力,所以整部电影再优美、色彩再迷人、气质再深邃,从核心部分来讲它还是缺少了一个环。

一个能打动击中观众内心的核心点。

看了这部所谓“神作”,才发现胡歌演技真被高估了

这个点在《白日焰火》中可能就是廖凡独舞。

尽管他蓬头垢面、尽管电影色彩单调,但在那种粗线条下的野性、在廖凡那种荷尔蒙式的迸发下,他的独舞、他的癫狂却让我看到了人物内心的炙热,那同时也是生命本该无穷无尽的创造源泉。

可惜《南方车站的聚会》没有。

所以在我看来它只是个没有灵魂的艺术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