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定義新基建

從國內發展角度看,近20年的持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是在為2020年實現全面奔小康的目標保駕護航。傳統基建滿足了人們最基本的物質需求,是“奔小康”時代的基礎設施要求。

展望“後小康”時代,傳統基建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的生活需求。未來的社會是萬物互聯的社會,為了進一步提高社會生產效率,提高人們的精神、物質生活水平,以交通網、信息網、能源網為框架的新型基建將是“後小康”時代的必需,也是未來社會的基石。

傳統基建是以水泥鋼筋混凝土為原材料,建設公路、鐵路、大壩、高樓大廈等等。

而新基建是以“科學技術”為原材料,建設更大範圍、更加快速的交通網、信息網、能源網。

如果要給新基建加一個定語,那麼可以稱之為“科技新基建”。

2. 新基建三大框架:交通網、信息網、能源網

以高鐵、地鐵為核心的交通網的升級是為了進一步提高人們通行的效率。發改委去年下半年以來密集批覆多地軌交項目,鐵路局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快建設川藏鐵路。新型交通網的投資規模將高達數萬億。

信息網以5G為核心,以大數據為載體,以人工智能為輔助,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5G(未來可能6G、7G...)為信息網提供了“速度”。相比4G,5G在網絡傳輸速度上實現了質的飛躍(10-100倍),從而催化了更多4G不能實現的應用場景,例如無人駕駛。

大數據(雲計算)為信息網提供了“CPU”。在5G時代,速度快必然導致了數據多。有數據顯示,5G時代的數據量將是目前的數十倍,並且每年以幾何倍數持續增長。所以5G時代為龐大的數據存儲和處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信息網為實現真正的人工智能提供了可能性,人工智能的不斷升級也在進一步完善信息網。

能源網的升級則是為了改善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同時也能從根本上治理汙染、保護環境。

從能源需求端看,目前“煤改電”、“煤改氣”等政策,新能源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以及未來大數據中心等新型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都將促使我國進一步減少傳統能源的消費佔比,提高光伏、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消費佔比,尤其是電力。

從能源運輸端看,能源網的升級關鍵在於特高壓的建設。特高也將進一步平衡國內新能源的供給和需求,將新能源電力從供過於求的西北部地區輸送到供小於求的東部地區,解決了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的消納問題。

這三大框架不是獨立的,而是相輔相成、互相支撐的。

例如智能電網,加入智能化、自動化輸配電;高鐵需要電力支持、5G通信支持。再例如無人駕駛汽車,需要人工智能提供“大腦”,需要5G提供信息傳輸速度,同時也需要更先進的交通設施、更完善的充電設施。

3. 新基建重定義

新基建的核心是科技,科學技術。

新基建有三大框架:

一是以5G為核心的信息網,主要包括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

二是以電力為核心的能源網,主要包括特高壓、光伏風電及核電、新能源充電樁和氫燃料加氫站等;

三是以高鐵、城軌為核心的交通網。

如何定義新基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