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21世纪,被隐形枷锁束缚的“空心病”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21世纪,被隐形枷锁束缚的“空心病”

经常听说,在临床上有些人被诊断抑郁症,可服用各种药物却不见效,而且在心理咨询的干预中也捉襟见肘。

可他们却总是不开心,并且时常觉得活着是一种负担,你看他们一个个都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可他们有自己的社交圈,并且有些人的事业还非常成功,可这些就是让他们得不到满足,并且有强烈的无意义感,我们称他们是“空心病”。

什么是空心病

21世纪,被隐形枷锁束缚的“空心病”

要说“空心病”其实并不是DSM(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诊断标准中的疾病类别,可当代尤其是我们中国越来越有这种倾向。

如果你身边有这类人,你可能经常从他们口中听到类似的话:“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好像一直在为别人活着,自己从未感觉活出自我过。”

之前听徐凯文教授的演讲,他对空心病有这些归类定义:

1、从症状上类似抑郁症,有情绪低落,无意义感,快感丧失等主观感受,但这些感受不是剧烈的,所以有点像温水煮青蛙般让人缓慢窒息。

2、非常孤独,这些人并非没有社交圈,可就是从中得不到人际关系的滋养,而且他们认为自己只有非常有价值才能被他人认可,所以他们往往有较高成就,但这一切就像是一种瘾,一种毒品。不断让自己完成事业的提升,但得到的这些成就感转眼就消失殆尽,一直疲惫追求价值意义,但最终却被价值意义束缚着。

3、传统意义的“好人”,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好学生、好老公、好妻子等,可这一切“好”的背后都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因此内心特别疲惫。

4、各种治疗都无效,他们到精神科寻求帮助虽然会被诊断抑郁症,可传统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往往效果不佳甚至无效,很多个案,在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治疗,用了所有的药物,甚至用了电休克治疗,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效果,也就是说看起来生物因素并不是导致他们问题的主要因素。

而且他们的问题也不是通过简单的改变认知就可以解决,有些甚至剖析原生家庭都找不到原因,因为在他们的世界一直认为自己不该这样,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

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用他们的话讲“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

,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空心病

21世纪,被隐形枷锁束缚的“空心病”

当下在谈心理问题的时候,传统会从生理方面和家庭教育方面更多进行剖析,比如更多了解对方的遗传史、疾病历史还有原生家庭和成长史,可这些都很难从他们嘴里找到问题根源。

难道这是无解的?当然不是!

只不过是当代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徐凯文在自己的演讲中提到在一个大转型的时代,家庭结构逐渐瓦解。当人们享有更多选择自由,很多人选择放弃稳定的家庭生活,而不是去积极改善它,离婚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中国有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城市也有同样的情况:父母工作特别忙,孩子被全权委托给老一辈,或者干脆被寄养在祖辈家。所有这些东西都意味着,在成长环境中,这些孩子的亲密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剥夺的,这些都会对性格的养成产生影响。

今天的大城市,这样的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少。大量的人都是外来移民,“北漂”“上漂”。人们背负工作压力而缺少情感出口。一个独立的人,住在一个个小小的房子里面,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缺少朋友,没有倾诉者,没有亲密关系,这是一种自我监禁的状态。

21世纪,被隐形枷锁束缚的“空心病”

这一切的根源都说明我们目前还是一个以追求物质丰盈为第一目标的时代,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我们的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精神需求便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可现实情况却是我们的精神生活极其匮乏,

2018年4月17日,人民日报公布了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国人在2018年的平均阅读量是4.67本,而这个数字在美国是9本,日本则更加夸张,达到了四十本。我们不用去追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只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

也许你不需要从更大角度思考,只要从每一个家庭中都能看到,当精致的利己和功利主义开始盛行在每一个家庭时,那么这便成为一种普世价值,你都无法察觉到它的问题。

前段时间有部电影叫《学区房72小时》,你很奇怪的是这部电影没有一名大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整个电影基本就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讲故事,但就是这样一部剧在各大平台评分非常高。

21世纪,被隐形枷锁束缚的“空心病”

电影《学区房72小时》讲的是身处魔都上海的某大学副教授傅重,为了女儿能上重点小学,在72小时里抢一套学区房的故事。时间紧,任务重,房主还不断地缩短筹钱的时间和提高房子的价格,在重压之下,傅重与周边人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让他陷入疯狂的状态。

电影的宣传海报上,写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宣传语,而影片里,以傅重为中心的几位父母,都在为了这个目标而奋不顾身。

“赢在起跑线”、“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这些观念就像紧箍咒,让国人不堪其重。

从小到大,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事都被功利的划分了“有用”和“无用”:

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没用的;

上补习班是有用的,发呆是无用的;

看书是有用的,折纸是无用的;

学习是有用的,观察蚂蚁是无用的;

上网课是有用的,打游戏是无用的;

而有用无用的标准其实就是“功利心”——将来能不能给考试加分,能不能提高考试成绩。假设有一天,高考的项目里增加了玩沙、发呆、折纸打游戏,那家长的态度立马会有180度大转弯。

21世纪,被隐形枷锁束缚的“空心病”

21世纪,被隐形枷锁束缚的“空心病”

有功利心并不是坏事,因为它是我们人生大步向前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但是功利心的量一定是有限度的,它绝对不能填满我们全部的生活与心灵,也绝不可以过早的填满。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高压型控制”,很多人看似是“爱你,为你好”,可实际上是为了控制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爱之名,实控制之事”。

不同于身体或暴力,高压型控制对受害者所造成的伤害往往是心理和情绪上的,而且非常微妙,甚至连受害者自身都很难觉察。美国心理治疗师丽萨·方特斯将它称为一种隐形的枷锁。

比如我经常听到这类受害者讲述过去亲密关系中,你渴望走出去交往他人,而他们不会关心你是否快乐幸福,而会先选择对方是否有价值感,然后想方设法控制你,比如他们使用的伎俩经常是“这个世界太复杂了,人心难测,别人接近你都是有目的的,不像我只考虑你的利益。”这样就达到他们想要控制你的社交圈以及你所接触的人与事。

21世纪,被隐形枷锁束缚的“空心病”

因为他们会通过各种方法伪装自己的目的,你经常被这种“洗脑式”的说法搞的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慢慢长此以往你会开始质疑自己,怀疑自己的价值观,甚至一定程度成了他们价值观的“奴隶”,可内心深处却并不认可,但你长此以往被这样声音左右,你已经完全屏蔽内心最深处的声音了,这就是自我价值丧失的开始。

最后时间长了你的努力甚至活着都不是为了满足你自己,你就像他人的提线木偶一般,久而久之就成了空心病。

空心病怎么办?

21世纪,被隐形枷锁束缚的“空心病”

引发空心病的外在原因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焦虑,对生活意义的迷茫,他们能够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就,但是这并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觉得自己拥有的一切不过尔尔,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

真正杀死一个人的不是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而是要么放弃寻找有意义的生活,要么将自己囚禁于“意义”这件事里,却忘了切身感受生活当中、“意义”之外的一点一滴。

正如徐凯文老师所说,空心病的罪魁祸首是教育,从小到大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串数字的魔咒,这串数字就是分数,我们被强加了这种衡量自我的标准,便渐渐写惯了把追求分数高低、工作业绩好坏、别人的要求当做人生意义,生活目标单纯而直接,就是为了这些,其他的一切都是无谓的消遣,很难在其中找到快乐的体验。

等到回过神来才发现,分数、业绩、别人的要求并不是自己想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浪费了真正去发现生活滋味的机会,于是整个人变得迷茫,整颗心变得空洞。

所以你要学会聆听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和声音,学会觉察哪些本身是你自己的,哪些是曾经他人和社会强加赋予你的价值。

如果你愿意去用心发掘,天上的星辰可以是人生意义,书中美妙的故事可以是人生意义,家中的饭菜香可以是人生意义,你心爱的姑娘拂动的发梢也可以是人生意义。

就算它们无法聚沙成塔,不能构建出你的人生意义,但至少它们给了你动力,让你心甘情愿继续去寻找活着的理由。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优质心理学和心理成长社区,这里会每日分享优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大家一同成长讨论吧!)

内心是否充盈,取决于你把多少人多少事放在心头,如果只是看重那些世俗的要求和标准,而别无其他,那么无论满足它还是失去它,都只会落得内心的空洞。

所以,你定要在别人的要求之外,找到些真正属于自己的热爱,你定要在在僵化的数字目标之外,搭配一点别样的追求和向往,这才是预防“空心病”的最佳方法。

21世纪,被隐形枷锁束缚的“空心病”

记得之前人民网有段话非常棒,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趣的囚牢。

无论你是谁,你首先都是你自己。


更多心理疗愈方法可以参考我的专栏: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文章,推倒阻碍改变内心的障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