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21世紀,被隱形枷鎖束縛的“空心病”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21世紀,被隱形枷鎖束縛的“空心病”

經常聽說,在臨床上有些人被診斷抑鬱症,可服用各種藥物卻不見效,而且在心理諮詢的干預中也捉襟見肘。

可他們卻總是不開心,並且時常覺得活著是一種負擔,你看他們一個個都符合抑鬱症的診斷標準,可他們有自己的社交圈,並且有些人的事業還非常成功,可這些就是讓他們得不到滿足,並且有強烈的無意義感,我們稱他們是“空心病”。

什麼是空心病

21世紀,被隱形枷鎖束縛的“空心病”

要說“空心病”其實並不是DSM(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診斷標準中的疾病類別,可當代尤其是我們中國越來越有這種傾向。

如果你身邊有這類人,你可能經常從他們口中聽到類似的話:“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裡,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好像一直在為別人活著,自己從未感覺活出自我過。”

之前聽徐凱文教授的演講,他對空心病有這些歸類定義:

1、從症狀上類似抑鬱症,有情緒低落,無意義感,快感喪失等主觀感受,但這些感受不是劇烈的,所以有點像溫水煮青蛙般讓人緩慢窒息。

2、非常孤獨,這些人並非沒有社交圈,可就是從中得不到人際關係的滋養,而且他們認為自己只有非常有價值才能被他人認可,所以他們往往有較高成就,但這一切就像是一種癮,一種毒品。不斷讓自己完成事業的提升,但得到的這些成就感轉眼就消失殆盡,一直疲憊追求價值意義,但最終卻被價值意義束縛著。

3、傳統意義的“好人”,在外人看來,他們是好學生、好老公、好妻子等,可這一切“好”的背後都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因此內心特別疲憊。

4、各種治療都無效,他們到精神科尋求幫助雖然會被診斷抑鬱症,可傳統的藥物和心理治療往往效果不佳甚至無效,很多個案,在國內最好的精神專科醫院治療,用了所有的藥物,甚至用了電休克治療,一次、兩次、三次,但是都沒有效果,也就是說看起來生物因素並不是導致他們問題的主要因素。

而且他們的問題也不是通過簡單的改變認知就可以解決,有些甚至剖析原生家庭都找不到原因,因為在他們的世界一直認為自己不該這樣,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

5、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用他們的話講“不是想自殺,他們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活下去”

,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會有空心病

21世紀,被隱形枷鎖束縛的“空心病”

當下在談心理問題的時候,傳統會從生理方面和家庭教育方面更多進行剖析,比如更多瞭解對方的遺傳史、疾病歷史還有原生家庭和成長史,可這些都很難從他們嘴裡找到問題根源。

難道這是無解的?當然不是!

只不過是當代的價值觀出現了問題,徐凱文在自己的演講中提到在一個大轉型的時代,家庭結構逐漸瓦解。當人們享有更多選擇自由,很多人選擇放棄穩定的家庭生活,而不是去積極改善它,離婚率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中國有了一個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城市也有同樣的情況:父母工作特別忙,孩子被全權委託給老一輩,或者乾脆被寄養在祖輩家。所有這些東西都意味著,在成長環境中,這些孩子的親密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剝奪的,這些都會對性格的養成產生影響。

今天的大城市,這樣的社會結構變得越來越少。大量的人都是外來移民,“北漂”“上漂”。人們揹負工作壓力而缺少情感出口。一個獨立的人,住在一個個小小的房子裡面,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缺少朋友,沒有傾訴者,沒有親密關係,這是一種自我監禁的狀態。

21世紀,被隱形枷鎖束縛的“空心病”

這一切的根源都說明我們目前還是一個以追求物質豐盈為第一目標的時代,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我們的物質豐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精神需求便開始逐漸嶄露頭角,可現實情況卻是我們的精神生活極其匱乏,

2018年4月17日,人民日報公佈了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中國人在2018年的平均閱讀量是4.67本,而這個數字在美國是9本,日本則更加誇張,達到了四十本。我們不用去追求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別,只需要思考一個問題,中國人為什麼不喜歡讀書?

也許你不需要從更大角度思考,只要從每一個家庭中都能看到,當精緻的利己和功利主義開始盛行在每一個家庭時,那麼這便成為一種普世價值,你都無法察覺到它的問題。

前段時間有部電影叫《學區房72小時》,你很奇怪的是這部電影沒有一名大腕,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整個電影基本就是簡單的平鋪直敘講故事,但就是這樣一部劇在各大平臺評分非常高。

21世紀,被隱形枷鎖束縛的“空心病”

電影《學區房72小時》講的是身處魔都上海的某大學副教授傅重,為了女兒能上重點小學,在72小時裡搶一套學區房的故事。時間緊,任務重,房主還不斷地縮短籌錢的時間和提高房子的價格,在重壓之下,傅重與周邊人的矛盾不斷升級,最終讓他陷入瘋狂的狀態。

電影的宣傳海報上,寫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宣傳語,而影片裡,以傅重為中心的幾位父母,都在為了這個目標而奮不顧身。

“贏在起跑線”、“再窮也不能窮孩子”,這些觀念就像緊箍咒,讓國人不堪其重。

從小到大,我們所遇到的一切事都被功利的劃分了“有用”和“無用”:

彈鋼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沒用的;

上補習班是有用的,發呆是無用的;

看書是有用的,摺紙是無用的;

學習是有用的,觀察螞蟻是無用的;

上網課是有用的,打遊戲是無用的;

而有用無用的標準其實就是“功利心”——將來能不能給考試加分,能不能提高考試成績。假設有一天,高考的項目裡增加了玩沙、發呆、摺紙打遊戲,那家長的態度立馬會有180度大轉彎。

21世紀,被隱形枷鎖束縛的“空心病”

21世紀,被隱形枷鎖束縛的“空心病”

有功利心並不是壞事,因為它是我們人生大步向前的動力,也是人類進步的基石。但是功利心的量一定是有限度的,它絕對不能填滿我們全部的生活與心靈,也絕不可以過早的填滿。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高壓型控制”,很多人看似是“愛你,為你好”,可實際上是為了控制你,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愛之名,實控制之事”。

不同於身體或暴力,高壓型控制對受害者所造成的傷害往往是心理和情緒上的,而且非常微妙,甚至連受害者自身都很難覺察。美國心理治療師麗薩·方特斯將它稱為一種隱形的枷鎖。

比如我經常聽到這類受害者講述過去親密關係中,你渴望走出去交往他人,而他們不會關心你是否快樂幸福,而會先選擇對方是否有價值感,然後想方設法控制你,比如他們使用的伎倆經常是“這個世界太複雜了,人心難測,別人接近你都是有目的的,不像我只考慮你的利益。”這樣就達到他們想要控制你的社交圈以及你所接觸的人與事。

21世紀,被隱形枷鎖束縛的“空心病”

因為他們會通過各種方法偽裝自己的目的,你經常被這種“洗腦式”的說法搞的都不知道自己是誰,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慢慢長此以往你會開始質疑自己,懷疑自己的價值觀,甚至一定程度成了他們價值觀的“奴隸”,可內心深處卻並不認可,但你長此以往被這樣聲音左右,你已經完全屏蔽內心最深處的聲音了,這就是自我價值喪失的開始。

最後時間長了你的努力甚至活著都不是為了滿足你自己,你就像他人的提線木偶一般,久而久之就成了空心病。

空心病怎麼辦?

21世紀,被隱形枷鎖束縛的“空心病”

引發空心病的外在原因是一個人對自我的焦慮,對生活意義的迷茫,他們能夠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就,但是這並不能讓他們發自內心的感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甚至覺得自己擁有的一切不過爾爾,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

真正殺死一個人的不是找不到活著的意義,而是要麼放棄尋找有意義的生活,要麼將自己囚禁於“意義”這件事裡,卻忘了切身感受生活當中、“意義”之外的一點一滴。

正如徐凱文老師所說,空心病的罪魁禍首是教育,從小到大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每個人身上都揹著一串數字的魔咒,這串數字就是分數,我們被強加了這種衡量自我的標準,便漸漸寫慣了把追求分數高低、工作業績好壞、別人的要求當做人生意義,生活目標單純而直接,就是為了這些,其他的一切都是無謂的消遣,很難在其中找到快樂的體驗。

等到回過神來才發現,分數、業績、別人的要求並不是自己想要,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浪費了真正去發現生活滋味的機會,於是整個人變得迷茫,整顆心變得空洞。

所以你要學會聆聽內心最深處的感受和聲音,學會覺察哪些本身是你自己的,哪些是曾經他人和社會強加賦予你的價值。

如果你願意去用心發掘,天上的星辰可以是人生意義,書中美妙的故事可以是人生意義,家中的飯菜香可以是人生意義,你心愛的姑娘拂動的髮梢也可以是人生意義。

就算它們無法聚沙成塔,不能構建出你的人生意義,但至少它們給了你動力,讓你心甘情願繼續去尋找活著的理由。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裡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內心是否充盈,取決於你把多少人多少事放在心頭,如果只是看重那些世俗的要求和標準,而別無其他,那麼無論滿足它還是失去它,都只會落得內心的空洞。

所以,你定要在別人的要求之外,找到些真正屬於自己的熱愛,你定要在在僵化的數字目標之外,搭配一點別樣的追求和嚮往,這才是預防“空心病”的最佳方法。

21世紀,被隱形枷鎖束縛的“空心病”

記得之前人民網有段話非常棒,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遊人說:“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趣的囚牢。

無論你是誰,你首先都是你自己。


更多心理療愈方法可以參考我的專欄: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文章,推倒阻礙改變內心的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