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是什麼原因導致三武滅佛事件的發生?

另類物種


是什麼原因導致三武滅佛事件的發生?

中原歷史上曾經發動滅佛的君主一共有四個,分別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以及後周世宗,所以也稱“三武一宗滅佛”。

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佛的行動,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開始,一開始不過是禁止私養僧人。不成想,次年發生叛亂,在平叛的過程中,在寺院中發現大量兵器,導致魏太武帝下令誅殺全寺僧眾,進而推廣至全國寺院,焚燬天下一切經像。

滅佛六年之中,北魏境內境內的寺院塔廟卻無一倖免於難,魏太武帝駕崩後,魏文成帝即位,下詔復興佛教,佛教才又逐漸恢復發展。

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

公元573年(建德二年),宇文邕決定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後。次年,開始下詔“禁佛、道二教,經書、佛像盡毀,並令沙門、道士還俗為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

直到公元578年,宇文邕滅佛行動漸止,期間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

唐武宗李炎滅佛,因在會昌年間(841~846),也稱“會昌法難”。

滅佛期間,“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

後周周世宗柴榮禁佛

自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起,只留下前朝帝王有賜與匾額的重點佛寺,其餘寺院一律毀去。又對僧侶條件嚴格限制,必須要會背誦一定卷數以上的佛經並取得尊長同意,才能出家,否則犯罪。最後,廢去佛寺30336所,還俗61200僧,全國寺院僅餘兩千所。

縱觀以上四位君王的滅佛(禁佛)舉動,無外於皆是從國家民生的角度出發,雖然其中也摻著佛道之間的爭端,但總體來說依舊是為了釋放大量僧眾的人口。

對於滅佛會導致報應的說法,後周世宗柴榮曾名言:“卿輩勿以毀佛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於善,斯奉佛矣。彼銅像豈所謂佛耶?且吾聞佛在利人,雖頭目猶舍以佈施。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

從滅佛的效果上來講,周武帝宇文邕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相當於全國人口10%的勞動力,重新迴歸國家賦稅和徭役,這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不言自明。因此,才會有人稱讚到:“帝獨運遠略罷之(指滅佛),強國富民之上策”。

同樣唐武宗李炎滅佛,拆除寺廟4600餘所,拆招提、蘭若4萬餘所,僧尼26萬餘人還俗,沒收奴婢15萬人,沒收寺院所擁有的膏腴上田數千萬頃。

有意思的是,憑藉滅佛和其他打擊藩鎮,加強了中央集權的政策,會昌年間,唐朝中央政權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公允的說,所謂某位君主受到邪魔外道蠱惑,大興滅佛之事,不過是無稽之談。一個君王,興佛有興佛的道理,滅佛有滅佛的訴求,不可能是單純因為個人喜好生事。

尤其這幾位力主滅佛的君主,在歷史上均稱得上有為之君,更不會因為好惡而為之。只能怪佛教當時已經發展成,影響君權穩定的一種勢力,為了釋放其控制的土地、財富和人口不得不施行禁滅的手段。

獨立思維、個人視角,我是頭條號“藏地讀行”,歡迎您留言和我交流。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因為當時的佛教發展得太過分了。


我們如果不比較的話,很難弄清佛教在唐朝當時發展到一個什麼程度。


一,在唐代,佛教寺廟跟今天完全是兩種東西,它不僅僅是旅遊地和宗教場所,還是高檔商場,批發市場,藥店,銀行,最後它還是旅店。在當時一些交通要道上,很多寺廟動輒修建有房上百間的大型旅店。


你說今天少林寺商業化?你是沒見過唐朝的寺廟是怎樣的!


《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傳》中記載了漆器商人去進貨,直接到廟裡去找負責的僧人。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國的寺廟就從事當鋪,寄存鋪,還能借貸和存款。


最重要的是,這些商業活動往往是不繳稅的!既然如此,於是有很多富商地主把產業寄名在寺廟之下逃稅,各地的寺廟成為避稅天堂。

而且,唐代中期後戰爭頻繁,於是很多普通人到寺廟掛名成為弟子,於是兵役也免了。





二,佛教寺廟的修建,本身都會造成唐代社會不穩定


在唐武宗時期,全國人口粗略統計有6000萬左右,而全國有大寺廟4600所,小寺廟4萬所,僧人數量近30萬人。這些數字意味著什麼?


2011年泰國統計全國有佛寺31000所,而泰國人口是6800萬。


也就是說,當時的唐朝,是個比今天泰國更狂熱的佛國!(而且泰國和尚是要服兵役的)


而寺廟的修建也是大問題,當時有人給皇帝上書,告訴他:現在一些大寺廟,修建規模抵得上皇宮,天下十分之八的財富集中在寺院手中,留給陛下你的還有什麼?


最後武宗毀佛,命令天下27萬人還俗,除此之外,還沒收了奴婢十五萬人,田地數千萬頃,由於沒有勞動技能,這些強迫還俗的和尚飢寒交迫,甚至搶掠為生,有一段時間,各地犯罪率大升,被官府抓到的犯人大半都是以前的和尚。


閉家鎖的紅楓


最近幾年,房地產公司瘋狂轉型,連首富都說,要徹底剝離房地產業務。我們不知道房地產業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比起地產業真正的龍頭來說,這些公司真的不行

千百年來,王朝更替戰火紛飛,有一家公司,歷經眾劫卻越做越大,今天,已經成為世界三大之一,真正的三大。那些所謂的五百強,在祂眼中,僅僅是一節枝葉

這家公司叫佛門

祂的房地產項目叫寺廟,佔據各個靈山大川風水寶地,還無須交地產稅;祂的員工有和尚以及尼姑,俗稱僧尼。他們不事生產不事建設,但從不缺金銀,一句阿彌陀佛一句善哉善哉,天下居士就會紛紛慷慨解囊,為他們劃地建廟立寺

路有不平有人踩,事有不平有人管

史上有多次滅佛事件,比較有名的是三武一宗。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佛、北周武帝宇文邕、大唐武宗李炎以及周世宗柴榮,在佛史上這四次滅佛,被稱為法難

這些有為帝王為什麼滅佛,舉個北周例子

北周宇文邕時期,北地共有人口約3200萬,兩次滅佛後(一次在北周地,一次在北齊地),共還俗僧尼300餘萬,拆毀寺廟三萬多。這些僧人不事生產,卻圈地做地主靠農奴供養,多少人能供養著三百萬號人呢?宇文邕建府兵,閒時為農,戰時為兵,才勉強養活幾十萬兵丁……

那時候並不太平,國戰頻繁,北周要和北齊打,要和南陳打。屬地僧侶佔據太多資源,而且屬於不穩地因素,當然要除掉,況且吃齋唸佛也就罷了,還搞放貸搞淫寺藏汙納垢……

三武一宗滅佛緣由都差不多,不過歷史上,最早滅佛的,並不是三武一宗

兩晉南北朝,還有兩次滅佛

第一次是五胡十六國時期滅佛澄圖。佛澄圖是個大和尚,很厲害,在後趙屬於國師地位。後趙上朝首先拜的不是石虎,而是佛澄圖。當時佛家可以左右後趙政策,比如,345年前後,就有沙門子弟諫言,讓石虎勞役國內晉人,抑制晉人發展,石虎欣然從之

後來冉閔當權,對佛門子弟大打出手,並驅逐出境。不過史書沒有記載,只有一個側證,前秦時期,有和尚傳教苻堅,苻堅說,你們是胡人的宗教,我中土不需要。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佛門子弟已經從後趙時的鼎盛,降到了需重新傳教地步了,應該是冉閔出的手

第二次,則是侯景在南梁滅佛。南梁是佛國,國主簫衍為了給佛家供養,竟然多次出家,讓朝臣花錢贖回……

後來侯景之亂,玉石俱焚了,也算是滅佛了吧

以上


靈石蘊珠寶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與中國本土主流思想有交流又有衝突。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就是儒釋道之間較為激烈的幾次衝突。

談到原因,簡單的來說,無非是三個方面,那就是政治,經濟,思想文化。

首先在政治方面。

作為封建國家的統治者,古代帝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保持絕對權威,維繫自身對於封建帝國的統治。 以北周武帝滅佛為例。

北周武帝滅佛之時,權力膨脹的僧官制度已經嚴重挑戰皇權,甚至通過佛教在社會中的影響力插手政治。

另外,北周剛剛消滅了北齊,北齊王朝歷來崇佛,佛教在北齊境內發展尤為繁盛,即使是北齊王朝滅亡之後,佛教寺院也是熱鬧非凡,甚至成為北齊舊勢力隱匿的絕佳場所。

還有,民間存在著許多崇佛的團體組織,這些團體組織多由僧人發起,主要成員為平民百姓,在民間影響力巨大,不僅從事佛事活動,而且“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影響力甚至大過官府的基層組織。佛教的團體和組織北周武帝眼中儼然是反周勢力滋生的溫床。



第2個原因就是經濟原因。

僧侶自稱為出家人,也從政府獲得了相應的特權,比如說,可以免除徭役和賦稅。於是許多普通民眾為了逃避賦稅和徭役,紛紛剃度出家當了和尚。社會生產發展需要年輕的勞動力,而這些勞動力進入寺院,並且帶走了大量土地,嚴重影響了封建王朝正常秩序的運行。唐武宗就曾經痛心疾首的說道:“窮吳天下者佛也”。


滅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化原因。

自古以來,孔老夫子流傳下來的思想文化是歷代封建王朝治國理政的主流思想。歷代君王也都非常清楚的意識到了儒家文化是鞏固政權文化基石。 儒家文化傳統,要求人們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積極入世,在朝堂之上有一番作為,同時,儒家文化的主流思想,對鬼神也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畢竟: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是,佛教以神化釋迦牟尼為主要崇拜對象,同時宣揚出家。這兩種思想,顯然在這裡發生了衝突。


還有就是,中國自古是農業大國,中國人重視子嗣,而佛教所宣傳的,不娶妻不生子,顯然不符合封建王朝對於充足勞動力的現實需求。

三武一宗滅佛,雖然來說對佛教是重大的打擊,但是在他的打擊之下,也幫助佛教逐漸改變發展模式,並且成功的與中國主流文化儒、釋相融合,最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順手加個關注好不好嘛~謝謝~


一盤拉條子


所謂:盛世的和尚亂世的道。佛教在中華髮展繁榮昌盛,太平盛世的和尚不務農業、不納稅賦、不服徭役。寺廟後期更是成了罪犯的避難所,肆無忌憚的圈地、收刮民脂民膏,這讓統治者極度的不滿,才會導致滅佛事件的發生。

南北朝時期:老百姓受夠了五胡亂華帶來的摧殘,而佛教的教義、宗旨有很符合那個時代的老百姓渴望安定的心裡,所以佛教在南北朝有了一個飛躍的發展。據北魏《洛陽伽藍記》中寫道,僅長安北方的僧人就有一萬多人,洛陽城內的寺廟高達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可謂鼎盛。

然而,佛教的鼎盛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佛教徒們不務事、不納賦稅、不服徭役,這就容易被統治者針對。

再加上佛教崇信來生,這樣的思想極大的消弱了底層百姓的血性,阻礙了統治者一統天下的想法,所以佛教就成了統治者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終於,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動用了軍隊摧毀寺廟、滅絕佛教信仰。

隋朝時期:由於政治格局的變動,中原大地得到統一,佛教又得到了統治者的認可。唐滅隋後,李世民父子對佛教的態度一般般,但李世民的小妾武則天卻想利用佛教思想淡化李家的影響力,因此對佛教格外的推崇。至此,佛教進入了鼎盛時代,由此產生了八大派系:禪宗、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密宗、淨土宗。

唐中期:佛教信仰已經遍佈中原大地,就連朝堂和後宮都十分的迷信佛教,到唐中宗李顯開始,佛教正式成為了中國第二大教。

唐武宗和周世宗時期:佛教完全變了味。寺廟成為了逃犯的避難所,佛教徒不從事勞動,大口的吸取國家血液,到處圈地、收刮民脂民膏,寺廟完全成了法外之地。

這樣的情況讓唐武宗和周世宗不得不派兵整理全國寺廟,驅逐沒必要的僧人還俗,派人管理寺廟,讓寺廟合法化、國有化。

歷史上的幾次滅佛運動: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南北朝時期,佛法流傳甚廣,許多人出家為僧。太武帝下令50歲以下的僧人還俗,以解決兵源問題。446年,在崔浩的進言下,發出了嚴厲滅佛詔:擊破佛像、焚燒經書、拆毀寺廟、活埋僧人等,當時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揚言不怕下地獄,把佛、道全滅。燒佛道經書、塑像,令道士和尚還俗。後來又奪四萬所寺廟宅第,強迫300萬僧人還俗,使北方佛法幾乎滅絕。

唐武宗李炎

唐武宗篤信道教,會昌五年,下令大毀佛寺,拆寺廟4600多所,小寺廟4萬多所,佛經大量燒燬,佛像熔化鑄錢,強制26萬僧尼還俗(包括古印度和日本和尚)。外來的回教、摩尼教、襖教等都不能倖免。史稱“會昌滅佛”。

周世宗柴榮

柴榮滅佛的解釋為:“佛是佛,像是像。佛連身上的肉、眼都能施捨,砸佛像鑄錢,佛也會同意的。”

995年,也就是柴榮即位的第二年。境內寺廟處理有皇帝題字的以外,每個縣能留一寺,其餘盡毀。全國共拆毀寺廟30360所,佛像被熔鍊鑄錢,百萬僧尼被迫還俗。


佛教的信仰與宗旨會讓民眾的血性越來越薄弱,從武則天大興佛教開始,唐朝就一步步走向衰落,百姓已經沒有了老秦人和關中漢字那樣慷慨赴國難的壯志豪情與風骨。


歷史紅塵


據史料記載,興起於南亞地區的佛教大概在漢明帝時傳入中國,由於宣揚的“因果輪迴”等佛教思想給苦難中人民群眾以精神寄託,再加上統治者利用佛教思想對人民進行麻痺的需要而獲得大力支持,進而佛教在中國獲得快速的發展,上至皇室,下至黎民百姓都對其趨之若鶩,所謂的“南朝四百八十寺”描述的正是佛教傳播的盛況。關於歷史上三次大規模滅佛事件的原因,筆者查閱資料,現簡短梳理如下:

一、佛教侵蝕了封建政權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

北魏太武帝

中國古代封建政權是建立在農耕經濟基礎之上的,而農耕經濟又是以土地、人口等為基礎的,自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為了利用佛教麻痺人民,統治者不斷的給予了佛教以政治經濟特權,和尚身份是可以免除徭役、兵役甚至是可以免除賦稅的,比如漢明帝就在漢朝首都洛陽修建了白馬寺用以供養前來傳佛的僧人和安藏佛經,以示對佛教的尊崇。不過這都是建立在國家長治久安情況下,等到北魏太武帝時,由於政權初建不久,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需要大量的男丁從軍以應對強敵的窺伺,同時有需要大量的經濟收入以充實國家財政,而佛教在此時的盛行正是對北魏人口、經濟的巨大侵蝕。於是在宰相崔浩的勸說下,北魏太武帝下令北魏五十歲以下的僧眾必須全部還俗,以保障國家的兵源及賦稅收入;北周武帝滅佛和唐武宗滅佛都是出於對兵源和財政收入的需要,因此對佛教採取了統一的措施。

二、部分佛教信眾為非作歹、妄自尊大

北周武帝

北魏太武帝滅佛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在全國推行新的天師道,為了表示決心,太武帝自稱太平真君,也把年號改為太平真君。在太武帝推行新的天師道的同時,有人舉報部分佛教信徒不守佛教清規,發聲姦汙良家婦女的事件,甚至在長安的一所寺院裡北魏官兵發現了寺院私藏著數量巨大的兵器,太武帝懷疑長安的佛教已經被敵人蓋吳收買,於是下令誅殺長安的所有和尚,焚燬所有的寺廟、佛經。北周武帝時期,面對北周武帝的滅佛措施,一些和尚心生怨恨,口出狂言,更加招致周武帝不滿,如大和尚慧遠就直接對其說:“你依仗自己活著時是皇帝的身份,打擊佛教,等你死了以後,在地獄裡你就不是皇帝了,到時候看我們佛教如何收拾你。”如此說話不知輕重,妄自尊大,讓周武帝的滅佛措施更加嚴厲,最終下令摧毀境內寺廟3萬座,強制命令僧眾300多萬人還俗,這相當於當時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數量。

三、現實逼迫滅佛

唐武宗滅佛是在唐朝佛教盛行,可以講是全國狂熱的背景下進行的。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憲宗將佛骨舍利從鳳翔寺地宮迎至宮中供養,並在京城各寺廟中巡迴展出以供世人瞻仰,出現了所謂的“王公士民瞻奉舍施,唯恐弗及。有竭產充施者,有燃香臂頂供養者”的景象。我們的反佛鬥士韓愈就曾經上《諫迎佛骨表》大罵:“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臣君之義,父子之情”,意思就是說佛教都是蠻夷信奉的,他們說的話、穿的衣服都和我們不一樣,他們不懂什麼是君臣之義,更不懂什麼是父子之情,總之就是一句話:佛教是不值得敬奉的。可惜唐憲宗沒有采納,一怒之下差點將韓愈殺頭。

唐武宗

唐憲宗之後的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都是佛教的支持者,佛教的傳播使得寺院經濟大肆擴張,甚至出現佛教寺院的規模比皇宮還要大,佛教佔據天下財富80%以上的景象,這嚴重損害了侵佔了唐中央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平民百姓的負擔。唐武宗繼位後,在看到佛教盛行帶來的弊端之後,同時也為了收復失地、穩定邊境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採取了滅佛措施,他說滅佛是“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公元843年,下令“命殺天下摩尼師,剃髮令著袈裟作沙門形而殺之”,寺廟裡的銅像、鍾等全部用來鑄造農具,結果是拆除寺廟4萬餘所,強制26萬餘人還俗,收回被寺廟侵佔的良田上千萬頃。使得大量的僧眾重新成為國家的稅戶,兵源得到充實,國家財政收入也得到增加,為唐武宗時加強中央統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總的來說,佛教所宣揚的“因果輪迴”等思想對平民群眾是很有麻痺作用的,統治者也看到了利用佛教以鞏固統治的特殊作用,所以佛教才能在古代中國得到如此廣泛的傳播。但是佛教過分擴張在搶佔封建國家人口、土地、財富等方面的弊端也被一些統治者所察悉,在現實局勢的逼迫下,採取滅佛措施也是時勢所趨,佛教本身沒有錯,可是佛教過分流行就會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物極必反的道理了。


國家人文歷史


“三武滅佛”更準確的是“三武一宗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後周世宗。這裡面既有政權統治者出於佛教信眾太多且不繳稅、不當兵,使得國力受損,“滅佛”主要是為了培植國力。但前兩位“滅佛”的主要原因卻是權力鬥爭為主、治國思想之爭和宗教鬥爭。限於篇幅以北魏太武帝滅佛為主要思想。

(1)北魏太武帝滅佛,乃是世族首領崔浩奪權導致

崔浩的崔氏家族乃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世族之一,世族勢力在西晉以後幾與皇權並列。北魏太武帝滅佛,是世族勢力逐漸控制政權的典型特色。

崔浩崔姓世族,母親乃是范陽盧氏大族之後,崔氏、盧氏、河東柳氏、太原郭氏四大家族形成緊密關係。世族多信奉儒家、道家。崔浩的思想比較複雜,以儒家治國、以道家專權。

(2)太多殺戮造成佛道矛盾深化,道教首領暗中扶助佛教希望日後不要“滅道”

太武帝拓跋燾也信奉佛教,但在崔浩影響下逐漸產生生疏感。438年,要求50歲以下的沙門還俗服兵役、服徭役。444年,拓跋燾就曾對佛教進行嚴厲批評。446年更是決定滅佛。對於崔浩促動拓跋燾滅佛舉動,一直幫助崔浩的道教首領寇謙之比較反對。

寇謙之認為:做事該留有餘地,不應該對佛教徒斬盡殺絕。因此,儘可能地保護佛教徒。

寇謙之

(3)崔浩以世族勢力大力支持“高門貴族”,引起拓跋氏貴族憤恨,因寫“史書”而滅族

崔浩力主“滅佛”後,按照漢人傳統的“世族等級”安排職位,太子拓跋晃從宗教信仰到權力鬥爭上對此都非常不滿。最終,在崔浩主持撰寫“國史”(北魏的歷史)完畢後,將許多鮮卑拓跋沒有“漢化”前的歷史公開化,“國史”被刻成碑刻讓世人觀看!

太武帝拓跋燾等拓跋氏族人非常憤怒。從現在看,崔浩的行為極為不妥,其思想完全可以被認為是故意抹黑皇族,目的是什麼?想改朝換代嘛!

為此,拓跋燾對崔氏、盧氏、郭氏、柳氏四大世族進行“滅族”。

隨著四大世族勢力被消滅,“太武帝滅佛”慢慢地轉向。拓跋晃(451年7月被宦官勢力鬥爭而亡)、拓跋燾(452年3月被宦官殺死)及其皇位之爭後,拓跋晃之子拓跋濬於452年10月繼位,“復興佛教”運動開始。

又因寇謙之因素和權力鬥爭考慮,拓跋濬並沒有對道教再斬盡殺絕。


坐古談今


用佛的觀點:以前全天下的人都來推崇我宣揚我,搞得我們絕大多數出家人不能安貧樂道,清淨道風,是你們的過於推崇才為三武滅佛埋下了禍根!


歷史上的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滅佛事件,要說原因,其實都差不多,但是這其中都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道教的挑唆。但是從本質上都是上層階級的統治工具,都是為了穩固政權,都是此消彼長。歷史上還有其他的滅佛事件,比如後周世宗柴榮滅佛事件、吐蕃的朗達瑪滅佛事件、還有wen ge時期、就連我小時候周圍的寺廟都拆的一個不剩,九幾年的時候,不然現在哪裡需要去別的地方看,聽老一輩人說以前幾乎每個村子都有個小寺廟,後來都拆了。


滅佛當然也有具體的原因,那就是佛教的興起加大了財政支出,使得國庫空虛;加上僧尼不用當兵服役更不用出徵打仗,在家也不用繳納賦稅,這些人已經遠遠超過了預期的設想,這些僧尼按道理應該艱苦修行,可是誰曾想他們一個個都坐擁大量房產地產,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地主,寺院經濟惡性膨脹。

基於這些原因,滅佛事件也就發生了。 其實這就是量變和質變的問題,任何東西都要拿捏好,要恰到好處,就如我一開始說的,如果人們不過分推崇,不利用它控制人的精神思維,不過分優待僧尼,不大量興建廟宇,就不會出現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等。 同樣歷史也是一把雙刃劍,都有兩面性,滅佛是讓政治經濟得到控制,同時卻又損毀了很多文物古蹟自己書籍。


貓眼觀史


佛教到達中國之後飛速發展。

歷來的上層統治者多信奉道教,但道教這個宗教過於昂貴,一般人玩不起,佛教就迅速填補百姓的信仰空白。

經歷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鼎盛之後,北方佛教也大肆興起,寺廟佔據廣闊土地,招攬大量佃戶商戶,甚至經營高利貸而不納稅,同時僧尼出家眾多,不事生產,寄生百姓身上吸血,又造成國家正式編戶減少(國家的人頭稅與徭役大量損失不說,僧尼反而要百姓供養),這兩大特點令國家政權很惱火。

此外,和尚生性涼薄,比如梁武帝如此篤信佛教,最後還被餓死了,而被他供養的和尚們卻無動無衷,這令歷代統治警惕。

最後,天下太平時,佛教廣開山門,汲取百姓血汗,天下大亂的時候則緊閉寺廟不去庇護可憐百姓,依靠存儲的龐大物資生存甚至乘機兼併土地,造成佛教口碑不佳。

所以,三武滅佛就是必然。


四川達州


這個題目太大了。我大學畢業論文就是《唐武宗滅佛原因考》,大概有七八千字。總的概括起來,大致如下:唐武宗個人的主觀因素,比如個人的崇道抑佛思想,客觀因素是佛寺藏汙納垢,隱秘逃犯,深層次原因是財政和兵源問題,由於佛寺大量吸納出家人,兼併大量田產,導致國家賦稅和兵役徭役大受影響。同時,民間和政府的崇佛行為,耗費了大量的物力財力,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