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二戰諾門坎戰役後,如果日軍堅持北上,那麼會對蘇聯的衛國戰爭有什麼影響?

Gw威


個人認為影響肯定是有,但效果不大,甚至有不好的效果。

首先我們來看下當時的國際形勢,諾門坎戰役結束於1939年9月左右,而此時德國剛剛發動對波蘭的閃電突襲。要知道德國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在對波戰爭之前,即8月23日便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也就是說假使日本想要在遠東擴大戰火,同蘇聯展開大範圍的戰爭的話,至少在9月份德國絕對不會站在蘇聯這一邊。事實上希特勒在不拿下波蘭和英國以及法國,取得西線的絕對安全之前,絕不會和蘇聯撕破臉。


所以1939年日軍假使對蘇對戰,只能靠自己和蘇聯單打獨鬥。

其次,就軍事角度來看,日本的關東軍實力也難以對抗當時的遠東蘇軍,1939年關東軍總共11個師、200輛坦克、560架飛機,總兵力最多不超過30萬人。而遠東蘇軍擁有坦克2000輛、飛機2500架,總兵力70萬人。日軍之所以在兵力讓居於劣勢,是因為日軍長期以來奉行的兵在精而不在多,仍舊以日俄戰爭中俄軍表現來看待蘇聯,認為通過加強部隊訓練和有素的指揮水平可以抵消蘇軍的數量優勢。其作戰方案裡甚至以日軍一個師團可以對抗蘇軍三個師。所以關東軍數量上一直少於遠東蘇軍。


可是諾門坎一戰給了日軍狠狠地上了一課,此時的蘇聯早不是當年的俄軍了。慘重的損失下讓日軍認識到之前設想的日軍質量優勢抵消蘇軍數量優勢根本是幻想!日軍投入的都是精銳部隊戰損比也就接近1:1。所以假使日軍要在遠東地區跟蘇軍全面開戰,至少要再調集50萬的兵力和大量的坦克飛機等技術兵器才可能與蘇軍一戰。這還不算一旦開戰後蘇聯必然要大大加強其遠東力量,日軍也不得不相應的增加兵力兵器投入。保守估計蘇軍至少會再增加上百萬的軍隊和龐大的坦克部隊以及空軍參戰。而日軍無論如何也無法在短期內調集如此數量的陸軍和武器裝備。所以日軍根本在軍事上無法和蘇軍進行決戰!


最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戰爭機器的血液—石油。一旦雙方開戰必然是大戰,根據那裡的地形來看也必然是持久戰。日本的軍工生產也要開足馬力滿足前線大量的彈藥和武器裝備消耗。而日本的資源卻掌握在英美手裡,百分之九十的石油從美國進口。如此日本就徹底的沒有決定權了,日本的整個國家命運都交給了美國,美國石油的停供與否決定了日本戰爭的結束與否,這對於日本來說是絕對不允許的。所以在日本沒有解決自己的資源短缺問題之前,無論如何不會捲入一場空前的大戰中。


反過來,日軍在遠東和蘇軍持續的大規模會戰給蘇軍帶來的影響呢?至少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蘇聯的西線是安全的,如此蘇軍可以派出相當的龐大的陸軍和空軍到遠東地區對日作戰,日軍能否挺住這一年多的時間都是問題。

假使雙方一直陷入苦戰,日軍實際了牽制的蘇軍也很有限,不會超過200萬人,這場戰役反而會讓蘇軍做提前的大規模動員,更早的發揮蘇軍的人力優勢和軍工的發展,使得蘇軍得到極大的鍛鍊,無論是士兵還是指揮官都得到很大提升。同時蘇軍必然要在西線對德軍採取戰略防禦的姿態,而不是之前的進攻姿態(重兵囤積於前線),把大量的主力置於戰略縱深佈置,留出緩衝的地帶,如此德軍的閃電戰在初期將大打折扣,難以有效殲滅蘇軍有生力量。


總的來看,日軍1939年北上是極不明智的,對蘇聯不會有太大的不利影響,反而對日本自己以及德國都是損害極大。


戰略論


我來答一下。

諾門坎戰役,或稱哈拉哈河戰役,又叫諾門坎事件,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及蘇聯在遠東地區發生的一場戰役,諾門坎戰役使日本關東軍向西侵略的企圖徹底落空,進而促使日軍不得不放棄“北進政策”而選擇“南進政策”,進攻太平洋諸島,偷襲珍珠港,最終導致日本法西斯完全覆滅。日本史學家稱這場戰爭為“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敗仗”。

如果日本在這之後,堅持北進的話,蘇聯 的衛國戰爭形勢,會很不妙,這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蘇德戰爭1941年6月22日爆發後,蘇聯將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特別是遠東的蘇軍,不但無法馳援當時形勢嚴峻的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更要面臨百萬日本關東軍的攻擊,其實日本當時只要維持低限度的戰爭,和蘇軍在外蒙進行陣地戰,拖住、消耗蘇軍在遠東的有生力量,而不去招惹美國的話,蘇聯一旦垮掉,德日法西斯陸路會師,從此兩國互為後方,歐亞戰場連為一體,歐洲只剩下英倫三島,日本得到德國的軍事援助,全力經營中國戰場,美國很可能因利益關係,放棄加入二戰,停止對英國、中國的支持,或者乾脆加入軸心國,那麼二戰的結局和世界歷史的走向就會發生陡變,結局想想都很可怕。

幸好,天佑中華,讓小日本頭腦短路,“南進”去襲擊珍珠港,美國赤膊上陣後,軸心國的覆亡只是時間問題了,世界也免去了一場毀滅性的浩劫。萬幸萬幸啊!


毛爸的號呀


假設日本不是為了戰領蒙古,與偽滿洲國合併,作為大和民族永久繁衍生息之地,象二哈一樣北上,與德軍合擊蘇聯,筆者不才,願毛遂自薦,當一把蘇軍戰場指揮官。我要凍死、困死這些既傻B又狂妄的侵略者。

首先,諾門罕戰役不玩了。向北向西邊撤邊埋伏下四五個師的遊擊部隊他們的給養由所在區域民眾分散保管。主力一直撤退三至四千公里,這三四千公里保障線我看他小鬼子怎麼維護?

它需要多大運輸力量來承擔幾十萬部隊的糧彈消耗,估計沒有十萬輛汽車它玩不轉吧,押運兵力三十萬,沿途兵站幾十個,每個兵站三五百人守衛,沒說的,它撂到兵站一個師團吧。好傢伙,給養沒運到前線,先被運輸部隊,交通保障部隊耗掉四分之一,運到目的地,再給回程留下四分之一,結果前線部隊只有一半補給。去掉戰鬥損失,這六十萬鬼子就得三分之一時間喝西北風。

但我留在敵後的遊部隊也出來搗亂了,在鬼子運輸部隊將要宿營的兵站被連續打掉了十幾個,上千公里沒有油,這批車隊停下了,發電報通知家裡送油,二千多公里路程跑了二十多天,只剩百分之二十隨著四萬輛給養車隊才與這四萬輛車匯合到一處,二十五萬人糧彈裝備充足,我的遊擊部隊不敵冒犯,嚇跑了,又跑到日軍回程路上依法炮製,再打打掉連續十幾個日軍兵站,並且繼續向東發展。

日軍給養車隊繼續向西浩蕩盪開進。也怪,幾天前還拼命催給養的前線部隊,這幾天卻沉寂下來,不催了。難道是打了勝仗,拿下了那個大城市?給養充足了?不對,既然如此,怎麼沒聽到捷報呢?

捷報沒有,什麼報都沒有。繼續前進,又開進了幾百公里,看見了,日軍的旭曰東昇旗,插在路邊的土堆上,日軍官兵橫七豎八的遍地躺著一動不動,象是都死了,現場卻一點都看還出經歷戰鬥的跡象,但這些官兵的確都死了,而且個個骨瘦如柴,是餓死的。我向他們致歉,做事的確不厚道,這是我剛做出撤退決定時,同時也通知沿途兩側各三百公里寬全部堅壁清野,事後得知,主動堅壁清野的居民區沿途南北各達五百多公里。這六七十萬日軍是被活活餓死的。日軍運輸部隊見情況不妙,急忙原路回撤,但是,這次他們得徒步行軍了,沒油了。

我並沒有去理會這些日軍的動向,仍下部隊,率領一群參謀找個湖,划船釣魚野餐去了。連玩了二十多天才回部隊,下令,向東旅遊!

我的十幾萬部隊,一路最艱鉅的任務是清理埋葬日軍屍體,儘管他們是侵略者,但既然已經死去,也算贖罪了,屍體還是要尊重的。

部隊繼續上路,西伯利亞的荒原,來自極地的寒風,天說冷就冷了,部隊又前進了三百多公里,就看到路上稀稀拉拉地躺著日軍的死屍,越走越多,後來就是成群成群的,部隊走的很慢,因為要外理日軍的屍體。兩天又走了一百公里左右,總算把日軍屍體清理完了,才順暢上路,一個多星期後,這些部隊回家原防地。我寫了一份十分簡單的戰報交給參謀,脫下了蘇軍的將軍服回家過日子去了。

忘了交待,我的戰報是怎麼寫的,內容是:我遊擊部隊殲敵1萬;敵軍餓死90萬;我主力部隊殲敵0人,彈藥消耗0發,完畢。上級說我沒打仗,撤職!也對,我根本不會打槍,還打什麼仗?混仗!


鐵嶺鋒


二戰諾門坎戰役之後,如果日軍堅持北上,將會受到前蘇聯的堅決回擊,但對前蘇聯的衛國戰爭,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絕不會是絕對的影響。所以諾門坎戰役之後,日本沒有向俄前蘇聯發起進攻,沒有北上,也就是讓前蘇聯得到了喘息之機,用大量的兵員投入到蘇德戰爭中,使得前蘇聯沒有了後顧之憂。

而如果日本堅持北上,和德國保持高度的戰略性的一致行動,自然前蘇聯是有後果之憂的。當時前蘇聯並不是非常的強大,但是與日本相比,卻要強大日本許多,日本不敢進犯前蘇聯,沒有北上就是因為諾門坎事件,讓日本吃虧不小,嚇破了日本的膽,日本才放棄了和德國配合的行動,而選擇了原地待命,實際上就是不敢行動,只是想把為了保守住要塞地區。

如果日本堅持擺上,那麼前蘇聯在西伯利亞的軍隊,就不可能調到莫斯科戰場上去。由此可以看得出,日本雖然說不會對前蘇聯構成什麼威脅?但是,騷擾是完全可以形成的,這樣就會遲滯前蘇聯的強大發起對納粹德國的進攻,納粹德國在前蘇聯就不會敗得那麼快,那麼慘,而戰爭還將持續較長的時間。雖然說,最終的前蘇聯同樣會贏得整個戰爭的勝利,但是從中遭受到的蹉跎就會有許多。


幸福地帶2


阿斗解讀《往南往北 逗比日本戰略面》

會有一點點影響,不過日本軍隊有個特點,那就是沒有長遠的戰略佈局,所以影響也不會太大。為何這麼說。我們就來理性思辨一二。

我們先看看諾門坎戰役

戰鬥定義;那是發生與1939年間發生在遠東地區,由日本主動挑起,蘇聯應戰的局部衝突。記住是局部衝突,不能算戰役。

戰鬥的結果;號稱精銳之師的日本關東軍,慘敗蘇聯遠東軍團。此處我就不寫具體過程啦。免得說籌字數。我這裡都是乾貨。

戰鬥產生的影響如下;

1-讓日本認識到到自己的陸軍部隊,與世界一流軍事大國的本質區別。那就是日本陸軍只能算世界二流部隊,欺負中國沒問題。對戰世界陸軍強國蘇聯,完全沒有可能性。

2-蘇聯用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擊退日本的侵略野心,在保護自己領土安全基礎上,給予日本人巨大的心理陰影。因為陰影存在,避免啦蘇聯在之後衛國戰爭中二面受敵。

3-影響啦之後日本的戰略方向轉變,因為日本發現,陸軍玩不轉,陸軍提出的北進策略碰到強硬的蘇聯,根本打不贏。於是轉變戰略方向,選擇海軍提出的南下策略。典型的欺軟怕硬。

好吧這是這次戰鬥參戰雙方各自的影響。提問是要我回答,如果日本軍隊堅決北上進攻蘇聯會發生什麼,對衛國戰爭有什麼影響。那我就繼續分析。

如果日本繼續北上,堅決進攻蘇聯,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遠東地區,這個局部戰場上,蘇聯的真正實力,是不如日本的,蘇聯會做如下選擇,

第一,增派援軍打敗日本。

第二,堅守遠東,打到哪裡算哪裡?

第三,和日本談判,換取和平的東方環境。

第一個,增派援軍,我覺得睿智如斯大林,不會看不出德國的威脅,他也許會做軍事援助支持,但是肯定不會不顧西線安危,所以就算有支援,也一定數量有限,

第二個,堅守遠東,打到那裡算哪裡,這個也有可能。因為蘇聯陣地戰能力比日本強。在給予日軍足夠殺傷後,堅守成功可能性很大,而且日本本身還有多個戰場要顧及,不可能全部投入蘇聯方向。

第三個,和平談判,當然有可能,打打談談嗎?很正常。

於是最有可能的結果還是簽訂歷史上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

所以,綜合上述,我們能看到的就是,日本繼續進攻,蘇聯會在有限增援的情況下,儘可能給予日軍足夠殺傷,最後以戰促和。在這個基礎上,堅守遠東並不是問題。

那麼為何日本打蘇聯會這麼困難吶?其實很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如下幾點。

1-日本選擇時間有問題,1939年,德國剛剛和蘇聯一起完成啦對歐洲大國波蘭的肢解。正是關係友好期,德國並不願意日本過多刺激蘇聯,因為他們的主要目標是接下來的英法二國。在擊敗英法之前,不能二線作戰。

2-日本戰略眼光有問題,日本在二戰中幾乎可以說是,坑貨隊友,前期打蘇聯,坑啦德國一次,你說你要打也緩一段時間跟我一起協同進攻啊。日本非不這麼做。中期打美國又坑啦德國一次,將世界第一大國放到對立面,直接破滅啦德國任何勝利的可能。可謂短視無能到極點。

3-那麼日本為什麼還要打蘇聯,因為他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是資源短缺問題。需要尋求資源產地。如果不打下去,日本軍事目標無法實現。所以必須打不是北進,就是南下。沒有其它道路。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就是,即使日本繼續北上,對蘇聯影響也不會很大,因為發動戰爭的時間點有問題而日本迫於資源壓力,又不能等待德國做好戰鬥準備。早早發動戰爭最好的結果也無非是,和蘇聯協商分割遠東利益。等到德國蘇聯開戰,日本已經在東南亞擴展軍力。更不可能對衛國戰爭有多大影響。

所以說,日本短視造成失敗,但是日本又不能等待,只能快打。無論結果如何,與最後的戰鬥都影響不大。


阿斗不傻


這個我只能說如果真的這樣日本人也太蠢了

首先和蘇聯的兩次戰爭,即張鼓峰和上面的就使日本人心有餘悸,

蘇聯在戰爭中使用了大量坦克,這時候蘇聯經過斯大林的五年計劃,工業能力大幅提升,T34甚至可以與德國虎式坦克一較高低,更不用說小日本的薄片坦克了。日本人為了這一戰,甚至從國內調來了最先進的坦克師團,可惜的是,斯大林對日本人的行動早就有所防備,把朱可夫調去了遠東,在其指揮下,日本人很快潰不成軍。登陸之日的電影裡就有蘇日戰爭,日本人只能用肉彈消滅幾輛蘇聯坦克,可以看出差距太大了。


關東軍就是日本的精英,戰時日本寧願從國內調兵也不調關東軍,可見日本人對東北的看重。
那就算日本人真的蠢,還要北上,這時候是1939年5,6月,要知道蘇聯即使是德軍兵臨城下了也才調十萬人回去遠東地區還有六十五萬,這時候至少有100萬蘇軍在,而且這時候就把精英部隊帶去,東北怎麼辦,明知不如別人還去找抽,萬一輸了。

1.地形

蘇聯遠東地區是山地多,日本人不一定有好果子吃,短時間,打不下來的。



2.氣候

一旦短時間內打不下來,就會入冬,俄羅斯的冬天是出了名的恐怖,德國人都死在氣候上,何況日本人,歷史上唯一一個在冬天打敗俄羅斯的只有蒙古人。

中國又弱,東南亞還有更豐富的資源,幹嗎打窮山惡水的俄羅斯遠東呢,代價大獲利小。


欣興66


蘇日諾門坎戰役,是1939年5月至1939年9月在諾門坎附近發生的軍事對抗,又稱為哈拉哈河戰役,這次戰役日軍失敗,之後退回東北。



日軍發動諾門坎戰役,其實是施行北進戰略的一種戰略試探,看看蘇聯政府有什麼反應。斯大林非常清楚的知道,日軍出兵遠東地區,是德意日軸心國集團形成後,德日兩國東西夾擊蘇聯的雛形,斯大林於是派出得力干將朱可夫指揮了遠東地區作戰,朱可夫集中蘇軍火炮和裝甲部隊,擊敗了日軍,而且故意讓日軍見識到蘇軍炮兵和裝甲部隊的威力,讓東京大本營認為蘇聯非常強大,不敢惹。

事實上,日本真的沒有大戰略家,諾門坎戰役失敗後,日本關東軍百萬人仍然筋骨未動,盤踞東北,背靠朝鮮半島殖民地和日本本土,是完全可以組織兵力重新反撲的,如果把戰場擺到西伯利亞地區,蘇聯就不得不派出至少百萬軍隊來對抗,日軍如果依託坑道戰,陣地戰來拖住蘇軍,那巴巴羅薩計劃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日本由於施行了北進策略,就不會去招惹美國,美國就不會參戰,蘇聯得不到美國的援助,又被德日東西夾擊,基本上可以說,蘇聯氣數盡了。

可笑的是,日本在諾門坎戰役後再也沒敢北進,而是去偷襲了珍珠港,把沉睡中的美國巨人喚醒了。


毒刺劍客


我不知道對蘇聯的影響有多大,但我知道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當時關東軍的兵力不足七十萬,加上偽滿蒙的軍力,也才九十多萬,如果想打蘇聯除了從本土調集三十萬兵力外,還要從中國關內調集至少一百萬的兵力,這樣才會給蘇聯遠東造成一定威脅,那樣中國國共就可以集中兵力對付留在中國關內的其餘50萬兵力了,日軍首尾不能兼顧,中蘇戰場會同時落敗的!當然這只是假設,日本不可能從中國一下子抽調那麼多兵力,除非是中國投降了!


馬Dame


日本北上進攻蘇聯的後果,會對蘇聯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不影響大局,畢竟日本無力完全控制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而美英對蘇聯的援助通道也不經過西伯利亞地區,如果日本全力北上,蘇聯可以暫時放棄一些土地,但是對日本來說就是滅頂之災了,日本已經深陷中國戰場泥塘之中,如果在擴大戰爭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地區,日本的戰爭潛力會被嚴重消耗。因為當時的西伯利亞沒有找到石油,日本之所以後來冒險偷襲珍珠港,正是日本的戰爭潛力已經快被中國消耗殆盡,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幾乎所有戰爭資源都要靠進口,所以如果在美英對日本禁運的情況下,不搶下美英在南洋的油田,日本的飛機軍艦即將要開不動了。所以對日本來說,北上沒有戰略意義,除了拿到一塊冰天雪地之外啥都沒有,除了木頭。


笑熬漿糊56024034


如果日本在德國進攻蘇聯時也進攻蘇聯,那對蘇聯的影響會很大,蘇聯的西方戰線會很快面臨無兵可用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