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宋清輝:中國經濟篤定前行啟新程 對外投資需戰略性突圍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展望2020年,在貿易摩擦前景仍不明朗、全球金融環境收緊和氣候變化加劇的影響下,市場投資信心深受打擊。在此背景下,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仍處於深度調整之中,不確定性因素仍然較高,全球經濟增長或將出現不同程度的放緩。對於2020年的中國經濟而言,需要注意做好防通脹、防通縮、防風險、穩增長和穩外貿等各種關係的平衡,以積極應對外部複雜多變的環境帶來的挑戰。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宋清輝:中國經濟篤定前行啟新程 對外投資需戰略性突圍


中國經濟篤定前行啟新程

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關鍵動力

主持人:海關總署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1.54萬億元,比2018年增長3.4%,在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情況下,實現量的穩定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在世界經濟較低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對世界經濟有怎樣的推動作用?

趙忠秀: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的穩定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全球經濟發展的穩定情況,中國經濟增長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第一,中國致力於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願與世界分享發展紅利。中國擁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市場發展機遇巨大,為全世界貿易投資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2019年,中國舉辦了第二屆進口博覽會,其間累計成交711.3億美元,超過50萬名境內外專業採購商到會洽談。中國巨大的市場空間成為吸引各國的重要動力,中國願不斷推動市場開放水平,分享中國發展紅利,共創發展機遇。與各國攜手,推動全球經濟穩定發展,促進經濟全球化。

第二,我國持續推動擴大開放,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全球要素有序流動。當前,我國正在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推動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制度型開放轉變。先後設置了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上海自貿試驗區、海南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一體化、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伴隨全面開放新格局的不斷完善,必將推動全球要素更加有序流動,提升企業生產率,促進世界貿易整體發展。

第三,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管理措施,打造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通過加強政府制度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構建與世界規則相對接的國內規制體系。2019年,得益於我國體制機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持續推動,我國全球營商環境指數排名提升至31位,這將極大推動世界貿易、投資往來,為世界投資者共享中國發展紅利帶來更多機遇。

宋清輝:世界經濟較低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對世界經濟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回顧2019年的中國經濟,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國內外異常複雜的形勢下,中國經濟增長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主要的宏觀經濟指標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調整。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形勢還出現了三大新變化:一是中國經濟已經從中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步入“重質”新階段。二是開放型經濟更進一步,未來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並將繼續推進高水平開放。三是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貢獻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共同促進世界經濟逐漸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平衡、包容性增長。

展望2020年,在貿易摩擦前景仍不明朗、全球金融環境收緊和氣候變化加劇的影響下,市場投資信心深受打擊。在此背景下,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仍處於深度調整之中,不確定性因素仍然較高,全球經濟增長或將出現不同程度的放緩。對於2020年的中國經濟而言,需要注意做好防通脹、防通縮、防風險、穩增長和穩外貿等各種關係的平衡,以積極應對外部複雜多變的環境帶來的挑戰。

田志宏、姚敏:我國始終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為打造高質量世界經濟開闢新空間、激發新動能。在世界經濟低迷的環境下,我國通過自身經濟增長的溢出效應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一個發展中經濟大國的貢獻。隨著國際貿易和對外投資,我國的技術進步對世界其他國家產生溢出效應。我國還主動擴大進口,為帶動出口國消費、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作出重要貢獻。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經濟拓展新的增長空間。通過進博會,為全球各國和跨國企業提供展示機會,給參展國開展雙邊或多邊貿易提供交易平臺,提升貿易效率,降低貿易成本。人民幣保持穩定有助於防止個別國家利用貨幣霸權追求自身利益,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新選擇,有利於這些國家更便捷地對外開展經貿活動,對全球貿易增長具有積極作用。

劉德軍: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目前,在世界經濟較低迷的情況下,我國依然延續平穩增長的態勢,意義重大。

一是我國經濟總量已高居世界第二位,在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的背景下,依然實現高質量平穩發展,為世界各國奉獻中國發展模式、中國智慧經驗,提振了世界各國的信心。

二是中國一直致力於對外開放,強大的產品供給能力和國內消費需求,對世界各國具有輻射帶動作用,如“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成效就表現出強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巨大,具備保持較高速度平穩增長的基礎條件。

四是中國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夠與其他國家和平相處、友好往來,有利於加強國際間的團結與合作,對促進貿易發展作用明顯。

梁國勇:中國經濟自2018年中期以來持續面臨下行壓力,目前已降至6%的“臨界水平”。隨著經濟政策發力、企業信心回升,中國經濟增長可望企穩。中國經濟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2020年其作用將有所增強。

中國對外投資需戰略性突圍

宋清輝:中國經濟篤定前行啟新程 對外投資需戰略性突圍

中國經濟篤定前行啟新程


主持人:國際貿易形勢複雜,WTO上訴機構癱瘓,雙邊與區域合作趨勢明顯,這對中國對外貿易投資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未來走勢如何?

梁國勇:中國藉助入世東風實現了歷史上最為強勁的出口和經濟增長。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多邊貿易體制有效制約了保護主義蔓延,保持了外部發展環境的基本穩定。近幾年,貿易糾紛加劇和多邊困局延伸意味著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短期內情況難有好轉,雙邊貿易談判的走向將是關鍵。

趙忠秀:中國需要積極維護多邊經貿體制,協調各方立場,積極恢復WTO爭端解決機制,這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舉措。加強多雙邊談判。積極推動RCEP談判,推動中歐BIT協議探討。完善我國管理體制,構建國際標準的貿易投資管理措施。積極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建立國際標準的管理體制機制。對自貿試驗區、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較為成熟的經驗做法在全國進行推廣。全面推動“負面清單+准入前國民待遇”,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

田志宏、姚敏:雙邊和區域合作機制建設是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重要發展方向,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開放合作的中國同眾多主張開放合作的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越走越近,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廣闊。中國與其他國家特別是東盟等周邊國家簽署的多邊和雙邊投資協定,以及不斷加深的貿易合作,為中企對外投資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因此,儘管存在WTO上訴機構癱瘓等不利因素,中國對外投資也會一直走下去。

劉德軍:國際貿易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多數國家共同遵守的規劃將被雙邊與區域之間的合作取代。在這種背景下,我國依託健全的產業體系、強大的消費需求、堅實的外匯儲備,以及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將會成為較多國家和地區發展貿易的首選。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牽頭建立的絲路基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成果、進博會的成功舉辦,都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特別是受到沿線國家的高度稱讚,這些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處於加快發展的前夜,急需資金的投入,這都為我國對貿易投資創造了良好條件。下一步,我們將會與更多國家和地區進行全方位合作,走出去的步伐將會更快,對外貿易投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宋清輝:WTO上訴機構癱瘓,雖然會產生很多難以預料的後果,但凡事有利有弊。從有利方面來看,這對中國對外貿易投資發展將產生積極影響,也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中國可以藉以發揮更大作用。實際上,中國經濟發展為世界經濟打開了機遇之窗,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未來,WTO上訴機構將會得以修復,貿易體系將會進一步完善,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將會充當“先鋒者”的角色。



一帶一路投資合作將進一步深化

主持人:如何看待“一帶一路”投資?

趙忠秀:2019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總額為9.27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0.8%,高出整體增速7.4個百分點。前11個月,中歐班列開行7469列,同比增長33%。新籤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1276.7億美元,同比增長41.2%。應該說,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投資合作往來不斷加深,“一帶一路”建設正在不斷實現高質量發展。

同時,企業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投資合作過程中還存在對各國政策瞭解不深、風險規避意識尚需加強等問題。但更應看到,隨著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往來的加強,各國均在此過程中受益。“一帶一路”為各國的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湧現出不少共建中的感人故事,當地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讓更多人瞭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意義。

為了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強各國政府之間、行業協會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積極發揮非政府組織的幫扶引導作用,降低企業在投資過程中的風險和制度性成本,完善海外倉佈局,加強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力度。同時注重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弘揚海外投資正能量。

劉德軍:對於“一帶一路”投資的效益問題,要從兩個維度來看。一是時間維度。由於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水平低、基礎設施差,幫他們提升基礎設施水平、改善發展條件,為我們以後更大範圍的貿易往來創造了良好環境,短期的投入、低效益是為了未來較好的回報。二是政治維度。世界正處於大變革時期,世界貿易正在重整,“一帶一路”成為當今世界廣泛參與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受到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極大提升了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2020年,國家應繼續加強貿易便利化建設,為中企進入沿線國家更多領域創造條件。中企也要高度重視,做好“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對外貿易問題,找準比較優勢,深耕貨物貿易領域,擴大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培育優勢市場。

姚為群:“一帶一路”倡議從設想發展成為國際合作平臺和國際公共產品,確實取得很好成效。但“一帶一路”倡議絕不能被認為僅僅是國家層面、不講投入產出、關注國際發展合作的國際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倡議的可持續推進,需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集中於中國在供給上具有相對比較優勢、沿線國家和地區有需求的產業投資,形成由中企引領的全球價值鏈。

宋清輝:今年的“一帶一路”投資或將繼續增加,更加行穩致遠。在“一帶一路”沿線貿易投資表現強勁的背景下,預計中企的投資力度將會更大。目前,世界經濟不明朗的霧霾依舊存在,各國都希望找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猛藥能夠化解經濟的迷茫,但往往只能起到短暫的作用並留下後遺症,在數年後或又再度令經濟受傷。在這種背景下,各國都希望這種引擎能夠長期有助於經濟、產業的發展且沒有副作用。隨著各國對“一帶一路”的深入瞭解,他們將發現這就是推動經濟長期發展、能夠為經濟作出貢獻的重要戰略。

中企仍是對外投資“新兵”

宋清輝:中國經濟篤定前行啟新程 對外投資需戰略性突圍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


主持人:對於中企對外投資、打造海外品牌形象有哪些建議?

宋清輝:近年來,隨著我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地域、政治、法律等諸多風險因素不斷凸顯。綜合來看,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風險和困境,一是政治信用風險、海外上市風險、併購風險;二是語言困境、法律條款限制等;三是項目的終止、毀約、綁架等等,使國內企業面臨大額損失。這些風險發生的緣由,往往和企業對外戰略投資模糊、缺乏國際經營經驗、投資決策機制和防範風險意識不足、專業人才匱乏有極大關係。當然,也和我國在企業走出去方面存在制度缺失有關係。

早在10多年前,我國就已提出引進來和走出去,但時至今日,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方面還是一個新兵,有明顯的短版,遭遇不公平待遇時有發生。當企業在海外遭遇不公平待遇時,建議政府羅列投資項目報復清單、成立專門組織或協會支援企業。

更重要的是,我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要加強對境外投資的風險管控意識,注重打造海外品牌形象,做到防患於未然,提高開拓海外市場的成功幾率,如遵守項目所在國的法律法規,建立企業專門機構負責境外安全管理,依靠投資國駐外使領館建立境外安全預警和處理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等等。

趙忠秀:我國在推動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需要政府與企業攜手合作,降低海外發展風險,保護企業免受不公平待遇。

對於政府來說,需要加強與行業協會對海外投資的幫扶作用。第一,在國內設立海外市場政策宣傳中心,對於企業想要投資的國家進行政策講解、營商環境分析、潛在風險預判、市場整體發展情況分析等服務,幫助企業在出海之前就瞭解相關情況。第二,加強海外企業監督與指導,通過駐外經商參處加強海外企業聯絡,對企業的經營行為加強規範性引導,避免觸及海外市場的風險點。第三,加強行業協會的幫助引導作用。很多企業在海外發展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希望尋找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但是缺少相關渠道和信息,因此可以在重點國家加強行業協會作用,幫助企業解決在海外投資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對於企業來說,在走出去之前應做好目的地市場的盡職調查,除了解目的地市場的競爭對手、產品需求差異以外,還要了解相關社會、政治、法律、文化特徵。充分吸取其他企業海外發展的經驗教訓,做好海外發展戰略與佈局規劃。加強與政府機構和行業協會的往來,當受到不公平待遇時及時運用法律武器和國家後盾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

田志宏、姚敏:合規是企業行穩致遠的前提,合規管理能力是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企業要適應海外經營中存在的不確定性,把握廣泛的盈利機會,實施品牌建設戰略,培育持續競爭力。

對於政府來說,應按照以市場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政府提供服務的原則,加快建立健全管理服務體系。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從投資審批和管制為主逐步過渡到提供服務為主。不斷改進和完善我國境外資產監督檢查工作機制,提升境外監管的覆蓋面和檢查的深度、廣度。

姚為群:走出去的中企必須具有國際競爭力,並藉助中國和當地的法律專家瞭解和熟悉多邊、諸邊、區域等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則和目的國法律,這就需要中國貿促會這樣的機構提供公共服務。

跨境電商提質向好勢不可擋

主持人:跨境電商發展形勢如何?如何避免相伴而來的知識產權、稅收等領域的相關糾紛?

趙忠秀:目前,跨境電子商務蓬勃發展,有效消除了信息不對稱,促進了世界範圍內的供需平衡,極大推動了各國貿易往來。對於電商企業來說,進入外國市場前需要做好以下準備:一是做好目的地市場的盡職調查,充分了解當地相關政策,融資約束、融資安全、知識產權保護與懲處機制、個人隱私保護和本地化措施等內容,瞭解目的地市場的競爭對手、產品需求差異,避免由於各國之間的政策差異而造成損失。二是充分吸取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及教訓,不僅借鑑“已經走出去併成功立足”企業的成功經驗,更要借鑑“走出去但折戟”企業的失敗教訓。三是做好多方案戰略部署,及時應對走出去過程中的種種突發事件。四是與政府相關機構或行業協會保持聯繫,當受到不公平待遇時及時運用法律武器和國家後盾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

田志宏、姚敏:未來,跨境電商將從單中心輻射向多中心擴張,大型平臺企業積極在海外部署分支機構;從平臺主導到政府協同,政府部門為跨境電商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從信息展示到綜合服務,平臺服務範圍向金融、物流等多個領域延伸;賣家品牌意識會逐步提升,產品質量將不斷提高。

任何交易都應該在規則下實現,交易形態的轉變也呼喚與之相匹配的交易規則,以實現較高的交易質量和效率。對於與跨境電商相伴而來的知識產權、稅收等糾紛,政府應該儘快出臺相關政策,WTO等國際組織應該儘快制定相關規則,如建立跨境電商侵權假冒商品追溯制、在線糾紛解決機制、多主體聯動的電子商務生態,並完善跨境電子支付體系,提升物流通關服務能力,提升跨境電子商務通關便利化水平,等等。對於企業來說,要立足長遠,處理好當前自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知識產權侵權、售後退換貨、品牌意識薄弱等問題,適應並利用更加開放、高效的市場交易環境,提升自身競爭力。

劉德軍:跨境電商要順利出海,必須優化通關便利化、稅收管理規範和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三方面體制,大力實施市場主體培育、口岸等基礎設施、知名品牌打造、複合人才培育四大建設工程,構建好金融、物流、信用、監測、風險防控體系,促進其快速、健康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倒逼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

姚為群:按照經典創新理論,跨境電商從創新類型看屬於應用創新,從創新模式看屬於商業模式創新,從創新指向看屬於商業技術創新,從創新主體看屬於商人創新,從創新效應看屬於投機創新。跨境電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基於農業、工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

宋清輝:未來,進口消費將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通過跨境電商進口的商品將得到迅猛增長。與此同時,通過跨境電商,中國製造將順利走向全球。但是,跨境電商順利出海並非易事,首先要建立並完善跨境支付體系。跨境支付是決定跨境電商發展的關鍵所在,若沒有良好的支付收款通道為依託,跨境電商發展及中國製造品牌出海都會面臨巨大風險。

梁國勇:多邊規則的制定和各國之間的政策協調有利於促進跨境電商的大發展,在這方面,WTO的作用值得期待。原標題:中國經濟篤定前行啟新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