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晚清亡國之音:有兵在

高陽先生的歷史小說《瀛臺落日》中講了一件事:1909年8月的北京城,山雨欲來,在一片風聲鶴唳之中,張之洞也行將油盡燈枯。在攝政王載灃親臨病榻探望之際,彌留中的張之洞心心念唸的還是家國天下,他勸載灃要關注輿情,善撫民眾,載灃洋洋得意地答道:“不怕,有兵在”。張之洞像是腦袋被搗了一拳,一口鮮血吐在攝政王載灃面前。嘆道:吾不意聞此亡國之音!

晚清亡國之音:有兵在

攝政王載灃

“有兵在!”多麼傲嬌的聲音!這麼牛哄哄的話是宣統皇帝他爹載灃說的!可惜的是載灃話音剛落,大清朝就完蛋了。為什麼一句“有兵在” 令張之洞迴腸百轉,痛徹心扉,視之為“亡國之言”?一般人的見識裡,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妥妥的就是真理啊,這句話我們從小聽到大,有什麼問題嗎?

張之洞是個職業官僚,他的判斷應該比一般人要高明,尤其是比當時只有二十四歲的攝政王載灃,不知高出了幾個段位。張臨終之際,自我論定:“吾生平學術行十之四五,政術行十之五六,心術則大中至正。”隨後命家人把“政術”改為“治術”。連一個字眼都慎之又慎,足見對輿論與歷史的敬畏。由此正可解釋,為什麼他與載灃對話,如此看重輿情。他深知輿情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絕非槍桿子所能壓制。更不必說,依賴槍桿子治國,會把國家引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晚清亡國之音:有兵在

張之洞

載灃以中人之資, 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出來主持國政,應付事變,說出“有兵在”這樣的話沒什麼好奇怪的。這三字不僅顯出了載灃的驕狂,還折射了他的顢頇。像他這般紈絝子弟,根本就不清楚他說這句話毫無分量。八旗腐化成泥,綠營不堪大用,戰鬥力最強的北洋六鎮,除了第一鎮袁世凱不能完全控制,其餘各鎮,只認袁世凱,除了他誰都指揮不動。各地新軍,則被滲透成了篩子。兩年之後,武昌城槍聲一響,大清帝國轟然倒地。有兵在,呵呵。你可不知,你家那護院的家丁,原是催命的閻羅!

“有兵在 ”曾經是多少大人物的信條,暴力解決不了問題,但是暴力可以解決你!敢造次,就肉體消滅你。道理如此淺顯,怎麼就被視為亡國之音了?問題就在民心盡失。國家的根基在於制度、價值觀、信仰和文化。航母,飛船,導彈,核彈,都可以有。拿百姓當韭菜,百姓不是真正的主人,任你武力再強,也攏不住民心。

晚清亡國之音:有兵在

清末新軍

稍微知道點歷史,都不會把希望寄託於“有兵在”。所有手段中,有兵在都是成本最大的一種。當執政者不顧輿情,依仗“有兵在”,訴諸軍政手段,那麼他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