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黃景仁一句詩千古留名,你瞭解過嗎?

此詩作者,一介書生,卻高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樣的人,潦倒困頓、漂泊流離,足可想見。事情也的確如此,縱觀作者一生,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即有詩名,但是之後陷入困寂,終身未舉,沉淪下僚,在困頓飄零中黯然離世。短短三十五載的人生中,他時而跟著戲子要飯,時而在紅氍毹之上,以身說法,打扮得粉墨淋漓,又歌又哭,謔浪笑傲,旁若無人。

黃景仁一句詩千古留名,你瞭解過嗎?

詩歌文化-《雜感》

縱然如此,他依舊保持著古代文人典型的疏狂,個性倔強狂放,孤高自負。他把平生所見所感,全部揉進詩詞,卻難有有頌世之語,所作詩歌,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悽愴的情懷,而恰是這些低沉感傷之作,代表了黃景仁的詩文成就。如同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引來多少文人墨客的追評!

《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一句詩千古留名,你瞭解過嗎?

詩歌文化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無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獨自作詩,抒發心中的不平。飄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詩人詩歌中慷慨激昂之氣消磨而盡。萬念俱寂、對女子已經沒有輕狂之念的人,卻得到負心漢的名聲。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不要憂愁自己寫的愁苦之詩會成為吉凶的預言,春天的鳥兒和秋天的蟲兒都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詩人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這首詩是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深刻體悟,通過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體悟,詩歌中的理性思考上升到了一種宇宙哲學的高度,是對全人類困頓處境的心理描繪。“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是該詩的名句,道出了古往今來讀書人的辛酸,此句在自嘲的同時,亦寄寓了極大的悲憤力量。現在多用來形容雖有滿腹學問,可惜有志難伸的困境 。

黃景仁一句詩千古留名,你瞭解過嗎?

詩歌文化

首聯說自己仙佛未成,只知賦詩抒憤。頷聯哀嘆自身慷慨悲歌的豪氣已被落魄境遇消磨殆盡.甚至被人誤解 。詩中“不平鳴”三字很值得注意。所謂“乾隆盛世”,文字獄很可怕,一般士人噤若寒蟬,而黃仲則身上卻有一種抗爭的“野性”。這種抗爭,當然是從個人仕途遭遇引起的,他“六赴鄉試,概報罷。”只好長期遊幕,依人為生,心中自有一股對社會的不平之氣。

頷聯所寫:“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這兩句詩概括了詩人一生飄零痛苦的身世和他那與世落落寡合的個性。對於黃景仁,現實是嚴峻的,時代是冷酷的,命運是不公正的。詩人像風中蓬草,到處飄零,慷慨悲歌之氣消磨殆盡。“泥絮沾來薄倖名”,正是他感到自己不可一世的詩名,只不過如同墜落在泥淖裡的柳絮,難以飛舉,而自己與世的落落寡合,被一些權貴們認為高傲的不識抬舉和不近人情的“薄倖”之人。

黃景仁一句詩千古留名,你瞭解過嗎?

詩歌文化

頸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他清醒地認識到:他面對的“乾隆盛世”,實際上是一個是非不分、人情險惡、倒行逆施的世道。詩人慨嘆這個世界不是屬於我們這類書生的,在世人眼裡,書生只是“百無一用”的大傻瓜。顯然,“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是反語,是牢騷,是憤世嫉俗的“不平鳴” 。

尾聯出句說詩中的愁苦不要成為讖語,對句說每個人都有權抒發自己的聲音,與次句相對應 。作者告訴眾人,不要因為詩多表現愁思就成了讖語,春鳥與秋蟲他們的叫聲都是自然的產物,而其代表的不同象徵僅是人為附加的因素而已。尾聯亦富含哲理性,闡述了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影響 。向世人公開宣稱:“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此句下有“自注”雲:“或戒以吟苦非福,謝之而已。”古人有“詩讖”之說,如果寫詩作不吉利之語,往往在作者身上得到應驗。因此有人勸他不要多作“幽苦語”。黃仲則表示不相信這種迷信,他的詩要像春天的鳥鳴,秋天的蟲吟那樣,發出的都是天籟之音。“莫因詩卷愁成讖”的“讖”字,實際上是“文字獄”的一種巧妙暗示。人們勸他謹防文字賈禍,而黃仲則表示不作迎合“盛世”的鶯歌燕語,他,“只知獨夜不平鳴”。

黃景仁一句詩千古留名,你瞭解過嗎?

詩歌文化-春鳥秋蟲自作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