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黄冈名师|黄冈中学孟莹:点亮心灵的灯——论青年教师的角色定位

点亮心灵的灯——论青年教师的角色定位


黄冈名师|黄冈中学孟莹:点亮心灵的灯——论青年教师的角色定位


穆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认识和认知的堆集。教育不是控制和训练,更重要的是爱和交流。

简而言之,教育要以爱育人、以德育人。但回归现实,这一点多少会受到琐碎因素的冲击。尤其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他们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力争上游的决心投入到工作中,可稍不留神就容易受到“伤害”,产生自我怀疑和职业恐慌,让生活倍感压力。

一、做角色的调控者

青年教师是最具有学习力和模仿力的群体,但也极易敏感失落。自我期待一旦没有实现,就会心志受挫。作为入职近4年的青年教师,我深有体验。

青年教师一踏上讲台,潜意识就会定位:我是一名老师。这就意味着应该以“教师”的姿态来从事工作。这种意识有利有弊,处理得好,便会在严格的自我监督下快速成长为学生需要、学校需要的优秀老师;而倘若处理不好,则会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教学能力,出现职业倦怠和信仰危机。至于后者,总会伴随很多问题:穿衣打扮、言行举止要符合职业社会形象还是保持自我?自我定位应该是一个初入社会的大学生还是初入社会的职场者?怎样妥善地跟涉世已深的家长打交道?如何解决教育方法与学生期待之间的差异?如此,就出现了教师的角色冲突。

教师的角色包含3个。一是教育角色,即应处理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二是教育群体的角色,即处理好自己与其他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等之间的关系;三是社会角色,即处理好身为“教师”的自己与家长、社会的关系。角色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引发角色冲突,这需要青年教师慢慢摸索,积极调控,当然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的理解与关注。

二、做学生的同行者

让青年教师更好地适应和调控自己的角色尤其是教育角色是新课改对教师的新要求。例如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强调,应该提高教师水平,引导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可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青年教师着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实力是当务之急。

青年教师踏入职场,或许很多事情无法处理得得心应手。虽然缺乏经验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青年教师还年轻,只要勤奋进取,缺少的都会被一点点补足。同样,中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身心发展还不太健全,价值判断和取向尚未成熟,偶尔的单纯和幼稚或许会让人头疼,但这是他们身上的青春色彩。有缺憾也是一种美,老师与学生一起成长,不也是教育的一种良好生态吗?

所以,青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也要尊重自身的成长规律。与学生一起成长、保持热爱、共同进步,带领学生一起去探究课内、课外更多更美的风景。

三、做自己的点灯者

放准自己的位置很难,但是放平自己的心态很容易。教师不是“权威者”,不能一言堂;教师也不是“指导者”,可以指挥所有的学生与家长齐头并进。在这个资源共享、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教师更多的是参与者,而青年教师更多的是学习者:向学生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社会向时代学习。永远保持初学者的心态,不畏磨炼,不问归途,始终怀有对职业的敬畏之心。

重塑教学关系,做教学的参与者和研究者。新课改下青年教师需要关注教改、钻研教学、自觉学习,敢于创新,在注重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积累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专业竞争力。

重构教育角色,做教育的多栖者和挑战者。高考改革浪潮下,教师不能仅仅止步于本学科的研究,需要扩充本领,快速升级,勇敢迎战,让自己的职业之路走得明白稳重且有条不紊。

重理多重角色,做自己的指挥者和践行者。教师是我们的社会身份,退出职场,我们也会回归平淡的家庭生活。坚守岗位、恪尽职守是我们的工作态度,但是这不影响我们追求独立舒适的日常生活。青年教师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放慢脚步,品味生活。

教育的终极意义就是一个生命感动另一个生命,一个生命帮助另一个生命,从而学会和这个世界融洽地相处。青年教师终究是要不断迎接更多的角色。不妥协、不退让、不盲目、不麻木,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与发展,用智慧为教育奉献一己之力,用仁爱为教育滋养一方之土。前方道阻且长,点亮自己的心灵之灯吧,脚踏实地,活出轻盈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