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切煩惱,其實都是自尋煩惱對不對?

小兔自媒體


我不太贊同這句胡!從自積極的角度上看,好像是那麼回事,所有的煩惱都是庸人自擾,但其實並不為然,有些事情自己放在心裡,是可以慢慢消化掉的,但在沒有完全消化之前有外來因素的干擾,就會瞬間冒出來了!比如,分手了許久,你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有了新的朋友,突然有一天,他說了句以前那個他跟你說過的話,你就突然有些難過,這不是自尋煩惱,是人之常情,如果把一切歸咎於自己自尋煩惱,那煩惱會更多吧?原本只是個相似的場景,突然憶起相似的過往,本可以少許低落後調整情緒重新微笑,可又要陷入為何要自尋煩惱的糾結裡,豈不是一個循環,終究鬱鬱寡歡,有些煩惱是無法從根源上切除的,沒有誰能做到無煩惱,所以,自尋煩惱也好,因人煩惱也罷,要學會放過自己


觸不到你日光傾城


請記住,一定會幸福的,當幸福來到的時候,就請敞開胸懷去接受吧,然後好好經營,好好去呵護,用最單純的感情去戀愛,就好像從沒受傷一樣,不要讓下一個人去彌補已經離開留下的傷害。

突然覺得沒有你的世界也挺好的,不用拼命的找話題,不用時時刻刻遷就你,你發生些什麼事我也不知曉,更不會牽扯我的情緒,一個人的世界也挺好的,在愛別人之前,先要好好愛自己。

是誰推開了窗,又是誰在守望,寂寞的墨香,串起了兩個人的心事,容顏在滄海桑田中等待,指尖劃過塵世中的一抹微藍,於窗外茂密的枝椏間婉轉,鳥鳴啁啾聲不絕於耳。一首纏綿悱惻的曲子,於屋子的上空飄蕩,時間如指縫間的沙,輕輕滑落的是不可觸摸的憂傷。

光陰易碎,記憶殘缺不全。城市這端就算冰冷,我也習慣一個人孤獨走過。斜陽照出自己的身影,那麼寂寞,那麼孤獨。我卻從來不敢對你說。再見,等於再也不見。比如無情的酒。比如冰冷的煙,也映不出我蒼涼的心。

真正對你好的人,往往是細水長流。你可能會怪他沒有付出真心,但在一天天過日子裡,卻能感覺到他對你無所不在的關心。好的感情,不是一下子就把你感動暈,而是細水長流的把你寵壞。

多想有,紅色屋頂,白色窗欞。栽種一排綠色植物。我還可以再守著我毫無希望的愛,日復一日,就這麼過下去。等到太陽落下,我抱著最愛的那盆植物,在薄荷味的房間疲憊而安心地睡去。

今生與你相遇,我便知你會是我一生的念想,是我掌心的溫暖。親愛的,愛你,是想與你相守一世,而不只是相伴一時。我願與你掬一捧暖陽,共同撒向流金的未來;我願與你共度歲月的靜好,時光的美好。

快樂和幸福那麼相似,可是快樂就是幸福嗎?她可以讓你生,也可以讓你死,因為她曾經是保護男人心臟的那根肋骨,她可以保護你的心臟,也可以刺穿男人的心臟,假如有一天我們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樣。

是現實的枷鎖,還是白天黑夜交換了時差?你笑著說,我們還是似曾相識的朋友樣子。我住在這個傷感的城市,而你卻在那頭看不見的城市,沒有你的城市我只是一個人獨自。我把所有白紙寫滿你的名字,寫滿我對你的所有心事,我想把對你的愛全部顛覆,讓你知道這些都是事實。

如花美眷,也敵不過似水流年;心若磐石,也敵不過過眼雲煙。這世間有太少的相濡以沫,太多的相忘於江湖。曾經深深愛過的一些人,把朝朝暮暮當作天長地久,把繾綣一時當做深愛一世。於是承諾,於是奢望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最浪漫的情話,是當那個已經跟你分手了的情人打電話來問: 你好嗎? 你稀鬆平常的回答: 我很好。 而其實你還愛著他,你一點也不好。對於你,我始終只能以陌生人的身份去懷念。


葉之戀




菇涼要開心


一切煩惱,其實都是自尋的煩惱。煩惱是人的七情六慾中的一個“虛擬”存在。為什麼說是虛擬的,?而不是實實在在,因為它只是以思想,思維的形式存在。是屬於精神層次的所謂“意識”的虛擬的東西。是時時丶分分鐘都可以唯心改變,更改的。是介於唯心論,與唯物論之間的意識形態。意識影響形態,意識決定形態,決定思維的形成。對於煩惱,修養層次高的人就較少有,格局高大的人就不會有。《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人就很容易化解煩惱,從而少有或沒有煩惱。能明心見性,修身養心的人自然遠離了煩惱!!











活化石吳


這話有點矯情,有點神化!不敢苟同!

大多數人都是平凡人,也是平凡心,人生有坎坷,人生有無奈,難免會產生煩惱情緒,再正常不過!任何事都是相對而言,煩惱和快樂只是一種情緒而已,然而把握好情緒,如何讓自己從煩惱中走出來,如何放下負面情緒,倒真是一大學問,值得人人去探討,去學習!爭取做個陽光明媚的快活人!


平平4040


看煩惱的來源叭,如果是因為夢想,奮鬥而煩惱,這樣的煩惱往往是有意義的,當你當你從泥沼中掙扎出來,獲得成就之後,你會覺得當初的糾結,煩悶,還是值得的。

但是同樣,煩惱也有無用的,我很喜歡《甄嬛傳》裡的兩句話,“永遠不要為不值得的人,不值得的事生氣。”“你若坦然,這日子也過得坦然,一切無關其他,只在於自己的心境。”

三千煩惱絲,總歸會有幾根值得,但留下的太多,只不過是為難自己罷了,


少女的白日夢日常


煩惱,本就是人生的一種常態!人浮於世,歷經滄海桑田,總有一些人或事,困擾著我們。

一:煩惱,源於內心不夠硬不夠狠

很多時候,你總是顧及別人,卻又有多少人來顧及你!與人相處,你總是一味的謙讓,這也給了他人魚肉你的機會,過分的善良不是善良,而是一種傻!

二:煩惱,源於不懂得適當的拒絕

不懂得拒絕別人的人,往往吃虧的是自己!當別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尋求你的幫助時,你沒有回絕,這是在方便別人,更是在難為自己,甚至最後在別人眼中就是一個好欺負的對象。

三:煩惱,源於不能相互理解

生活中的諸多煩惱,就是源於我們不能相互體諒。過分的在意自己的想法,無意間就成了傷害彼此的開端。生活中很多時候,就是一種理解、一種體諒。

由此可見,煩惱取決於自身,當我們擁有一個強大的內心世界時,煩惱或許就可以隨之減少。


虛靈腐生


很抱歉,並不全是。

人有生老病死,且又是感性生物,所以無法避免情續上的波動。

加之在你陰霾時,總有人不負責任地要你陽光,要你笑臉對人,勸告你悲傷是錯的,反使你徒增更重的壓力。

所以,除非完全理性,否則總有煩惱,不僅因為自己,還因為別人。



厚道先生


我們人活著,大概首先要搞明白的問題就是“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甚至再極端一點“哪些我們需要認真考慮,哪些想都不要去想”。如果把這兩方面聯繫起來,大致意思就是“心隨理走,言行守德”。

人生一切煩惱的的來源,都是外界的一切作用於我們內心產生反應的結果。這種相對於我們內心產生影響的“外界”包括:我們的身體所處的自然環境和我們的“心”所處的自身身體環境兩個方面。反之,我們的內心世界也是通過這兩者,產生自己的一切感受。比如說“幸福”這一人生感受,有時並不是單純的外部條件因素,就可以完全決定我們內心的這種感受。再比如,身體的疲勞和心裡的煩惱相比,後者對我們的影響程度遠大於前者。因此,從以上兩個例子看,我們內心世界對一切的認知程度和有基於此產生的正確態度,是我們面對人生和生活事務的決定性因素。

為了生活,我們不得不從事生活中的相關事務,同時也把自己置身於生活之中。由此,也把外部環境和自身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外界因素的改變也直接對我們自身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也由此產生了不同的心裡感受,出現“酸、甜、苦、辣”等等的一系列人生滋味。

人生一切的感受最後都會作用於我們的內心。因此,我們的內心以一個什麼樣的認知和原則去對待生活中的感受,就成了我們必須解決的人生觀問題。“知行合一”的人生觀念,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能知者,人生中不再迷惑。能行者、生活裡勞而有為。“知”解決了我們人生觀的問題。“知而後行”保障了行為的正確性,減少了錯誤的發生,也減輕了由此帶來的對內心的負面影響。心裡明白了,行為的錯誤減少了,一切的煩惱也一定會隨之減少。所以,一切煩惱不是自己尋找來的,而是由於我們內心之中不明“理”、人生觀不健全造成的。


名字已在線


從個體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此話是非常有道理的。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在生活中,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沒事找事,比如,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卻讓我們心神不寧;發出去的一條信息,別人沒有回就讓自己坐臥不安;投出去的一篇稿件遲遲沒有結果,便胡思亂想……人們是天生的揣摩別人心思的動物,因為人堅信沒有無目的的言行,別人總是有某種意圖,並把自己想像的別人的意圖當成別人真正的意圖,如果到此為止,也無傷大雅,如果因為這種想象的意圖而讓自己魂不守舍,茶飯不思,難以入睡,這樣的結果就很糟糕了。

煩惱不是天生的,而是人在遭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人事物等時的適應性反應。而外部環境中的一切要真正影響人,必須經過人的心理活動,其中之一,就是人們的認知,認知往往塑造了人們行為的框架。那些令我們不順心、不如意的東西本身並不是觸發我們煩惱的根源,相反,如何認識那些不如意、不順心的東西才是我們感覺到煩惱的基礎,有什麼樣的認知,就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一個人的認知模式不是先天,是社會經驗的產物,其背後有價值觀、心理表徵、意識形態、信仰等作為支撐。作為社會人,我們無法逃避外界對我們的影響,很多時候我們也無力掌控別人的言行,但作為一個能動的主體,我們可以掌控自己對周圍環境的界定、解釋,以及反應。美國的社會學家托馬斯有一個著名的“情景定律”,如果你把情景界定為真實的,情景就是真實的。這告訴我們,雖然我們周圍有一個客觀的自然和社會世界,但我們如何在大腦中建構這個客觀世界的心理表徵,並以此作為我們應對客觀世界對我們的影響才是更重要的,也是更能被我們自己掌控的部分。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樂觀的人眼裡,悲觀也充滿了樂觀;而悲觀的人眼裡,樂觀也充滿悲觀!一切煩惱的根源都不是外在於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