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切烦恼,其实都是自寻烦恼对不对?

小兔自媒体


我不太赞同这句胡!从自积极的角度上看,好像是那么回事,所有的烦恼都是庸人自扰,但其实并不为然,有些事情自己放在心里,是可以慢慢消化掉的,但在没有完全消化之前有外来因素的干扰,就会瞬间冒出来了!比如,分手了许久,你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有了新的朋友,突然有一天,他说了句以前那个他跟你说过的话,你就突然有些难过,这不是自寻烦恼,是人之常情,如果把一切归咎于自己自寻烦恼,那烦恼会更多吧?原本只是个相似的场景,突然忆起相似的过往,本可以少许低落后调整情绪重新微笑,可又要陷入为何要自寻烦恼的纠结里,岂不是一个循环,终究郁郁寡欢,有些烦恼是无法从根源上切除的,没有谁能做到无烦恼,所以,自寻烦恼也好,因人烦恼也罢,要学会放过自己


触不到你日光倾城


请记住,一定会幸福的,当幸福来到的时候,就请敞开胸怀去接受吧,然后好好经营,好好去呵护,用最单纯的感情去恋爱,就好像从没受伤一样,不要让下一个人去弥补已经离开留下的伤害。

突然觉得没有你的世界也挺好的,不用拼命的找话题,不用时时刻刻迁就你,你发生些什么事我也不知晓,更不会牵扯我的情绪,一个人的世界也挺好的,在爱别人之前,先要好好爱自己。

是谁推开了窗,又是谁在守望,寂寞的墨香,串起了两个人的心事,容颜在沧海桑田中等待,指尖划过尘世中的一抹微蓝,于窗外茂密的枝桠间婉转,鸟鸣啁啾声不绝于耳。一首缠绵悱恻的曲子,于屋子的上空飘荡,时间如指缝间的沙,轻轻滑落的是不可触摸的忧伤。

光阴易碎,记忆残缺不全。城市这端就算冰冷,我也习惯一个人孤独走过。斜阳照出自己的身影,那么寂寞,那么孤独。我却从来不敢对你说。再见,等于再也不见。比如无情的酒。比如冰冷的烟,也映不出我苍凉的心。

真正对你好的人,往往是细水长流。你可能会怪他没有付出真心,但在一天天过日子里,却能感觉到他对你无所不在的关心。好的感情,不是一下子就把你感动晕,而是细水长流的把你宠坏。

多想有,红色屋顶,白色窗棂。栽种一排绿色植物。我还可以再守着我毫无希望的爱,日复一日,就这么过下去。等到太阳落下,我抱着最爱的那盆植物,在薄荷味的房间疲惫而安心地睡去。

今生与你相遇,我便知你会是我一生的念想,是我掌心的温暖。亲爱的,爱你,是想与你相守一世,而不只是相伴一时。我愿与你掬一捧暖阳,共同撒向流金的未来;我愿与你共度岁月的静好,时光的美好。

快乐和幸福那么相似,可是快乐就是幸福吗?她可以让你生,也可以让你死,因为她曾经是保护男人心脏的那根肋骨,她可以保护你的心脏,也可以刺穿男人的心脏,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

是现实的枷锁,还是白天黑夜交换了时差?你笑着说,我们还是似曾相识的朋友样子。我住在这个伤感的城市,而你却在那头看不见的城市,没有你的城市我只是一个人独自。我把所有白纸写满你的名字,写满我对你的所有心事,我想把对你的爱全部颠覆,让你知道这些都是事实。

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心若磐石,也敌不过过眼云烟。这世间有太少的相濡以沫,太多的相忘于江湖。曾经深深爱过的一些人,把朝朝暮暮当作天长地久,把缱绻一时当做深爱一世。于是承诺,于是奢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最浪漫的情话,是当那个已经跟你分手了的情人打电话来问: 你好吗? 你稀松平常的回答: 我很好。 而其实你还爱着他,你一点也不好。对于你,我始终只能以陌生人的身份去怀念。


叶之恋




菇凉要开心


一切烦恼,其实都是自寻的烦恼。烦恼是人的七情六欲中的一个“虚拟”存在。为什么说是虚拟的,?而不是实实在在,因为它只是以思想,思维的形式存在。是属于精神层次的所谓“意识”的虚拟的东西。是时时丶分分钟都可以唯心改变,更改的。是介于唯心论,与唯物论之间的意识形态。意识影响形态,意识决定形态,决定思维的形成。对于烦恼,修养层次高的人就较少有,格局高大的人就不会有。《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人就很容易化解烦恼,从而少有或沒有烦恼。能明心见性,修身养心的人自然远离了烦恼!!











活化石吴


这话有点矫情,有点神化!不敢苟同!

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也是平凡心,人生有坎坷,人生有无奈,难免会产生烦恼情绪,再正常不过!任何事都是相对而言,烦恼和快乐只是一种情绪而已,然而把握好情绪,如何让自己从烦恼中走出来,如何放下负面情绪,倒真是一大学问,值得人人去探讨,去学习!争取做个阳光明媚的快活人!


平平4040


看烦恼的来源叭,如果是因为梦想,奋斗而烦恼,这样的烦恼往往是有意义的,当你当你从泥沼中挣扎出来,获得成就之后,你会觉得当初的纠结,烦闷,还是值得的。

但是同样,烦恼也有无用的,我很喜欢《甄嬛传》里的两句话,“永远不要为不值得的人,不值得的事生气。”“你若坦然,这日子也过得坦然,一切无关其他,只在于自己的心境。”

三千烦恼丝,总归会有几根值得,但留下的太多,只不过是为难自己罢了,


少女的白日梦日常


烦恼,本就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人浮于世,历经沧海桑田,总有一些人或事,困扰着我们。

一:烦恼,源于内心不够硬不够狠

很多时候,你总是顾及别人,却又有多少人来顾及你!与人相处,你总是一味的谦让,这也给了他人鱼肉你的机会,过分的善良不是善良,而是一种傻!

二:烦恼,源于不懂得适当的拒绝

不懂得拒绝别人的人,往往吃亏的是自己!当别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寻求你的帮助时,你没有回绝,这是在方便别人,更是在难为自己,甚至最后在别人眼中就是一个好欺负的对象。

三:烦恼,源于不能相互理解

生活中的诸多烦恼,就是源于我们不能相互体谅。过分的在意自己的想法,无意间就成了伤害彼此的开端。生活中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理解、一种体谅。

由此可见,烦恼取决于自身,当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时,烦恼或许就可以随之减少。


虚灵腐生


很抱歉,并不全是。

人有生老病死,且又是感性生物,所以无法避免情续上的波动。

加之在你阴霾时,总有人不负责任地要你阳光,要你笑脸对人,劝告你悲伤是错的,反使你徒增更重的压力。

所以,除非完全理性,否则总有烦恼,不仅因为自己,还因为别人。



厚道先生


我们人活着,大概首先要搞明白的问题就是“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甚至再极端一点“哪些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哪些想都不要去想”。如果把这两方面联系起来,大致意思就是“心随理走,言行守德”。

人生一切烦恼的的来源,都是外界的一切作用于我们内心产生反应的结果。这种相对于我们内心产生影响的“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我们的“心”所处的自身身体环境两个方面。反之,我们的内心世界也是通过这两者,产生自己的一切感受。比如说“幸福”这一人生感受,有时并不是单纯的外部条件因素,就可以完全决定我们内心的这种感受。再比如,身体的疲劳和心里的烦恼相比,后者对我们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前者。因此,从以上两个例子看,我们内心世界对一切的认知程度和有基于此产生的正确态度,是我们面对人生和生活事务的决定性因素。

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从事生活中的相关事务,同时也把自己置身于生活之中。由此,也把外部环境和自身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外界因素的改变也直接对我们自身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也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心里感受,出现“酸、甜、苦、辣”等等的一系列人生滋味。

人生一切的感受最后都会作用于我们的内心。因此,我们的内心以一个什么样的认知和原则去对待生活中的感受,就成了我们必须解决的人生观问题。“知行合一”的人生观念,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能知者,人生中不再迷惑。能行者、生活里劳而有为。“知”解决了我们人生观的问题。“知而后行”保障了行为的正确性,减少了错误的发生,也减轻了由此带来的对内心的负面影响。心里明白了,行为的错误减少了,一切的烦恼也一定会随之减少。所以,一切烦恼不是自己寻找来的,而是由于我们内心之中不明“理”、人生观不健全造成的。


名字已在线


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此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没事找事,比如,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却让我们心神不宁;发出去的一条信息,别人没有回就让自己坐卧不安;投出去的一篇稿件迟迟没有结果,便胡思乱想……人们是天生的揣摩别人心思的动物,因为人坚信没有无目的的言行,别人总是有某种意图,并把自己想像的别人的意图当成别人真正的意图,如果到此为止,也无伤大雅,如果因为这种想象的意图而让自己魂不守舍,茶饭不思,难以入睡,这样的结果就很糟糕了。

烦恼不是天生的,而是人在遭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人事物等时的适应性反应。而外部环境中的一切要真正影响人,必须经过人的心理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人们的认知,认知往往塑造了人们行为的框架。那些令我们不顺心、不如意的东西本身并不是触发我们烦恼的根源,相反,如何认识那些不如意、不顺心的东西才是我们感觉到烦恼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一个人的认知模式不是先天,是社会经验的产物,其背后有价值观、心理表征、意识形态、信仰等作为支撑。作为社会人,我们无法逃避外界对我们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也无力掌控别人的言行,但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我们可以掌控自己对周围环境的界定、解释,以及反应。美国的社会学家托马斯有一个著名的“情景定律”,如果你把情景界定为真实的,情景就是真实的。这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周围有一个客观的自然和社会世界,但我们如何在大脑中建构这个客观世界的心理表征,并以此作为我们应对客观世界对我们的影响才是更重要的,也是更能被我们自己掌控的部分。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乐观的人眼里,悲观也充满了乐观;而悲观的人眼里,乐观也充满悲观!一切烦恼的根源都不是外在于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