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宋朝過年民俗"大人睡覺小孩守歲"有哪些好處?

宋朝過年民俗

放炮、守歲

宋朝過年民俗

除了放炮,宋朝人還有焰火放

咱們中國人到了重大節日喜歡放鞭炮,特別到了除夕,更是鞭炮齊鳴,天地間瀰漫著刺鼻的火藥味,嘈雜的爆炸聲無孔不入。

宋朝同樣如此。《武林舊事》雲:“至除夕,……夜燭糝盆,紅映霄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家家戶戶燃放鞭炮,並用大盆滿貯炭火,火光映紅夜空,鞭炮響徹霄漢。

鞭炮古稱“爆竹”,之所以有這個古稱,是因為在鞭炮尚未發明出來的時候,人們確實用火燒竹,使竹子爆開,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

宋朝火藥技術發達,上至攻城的巨炮,下至賀節的鞭炮,都極大豐富。據《武林舊事》記載:“殿司所進屏風,外畫鍾馗捕鬼之類,而內藏藥線,一響連百餘不絕。”說明宋朝工匠已經能製造出百餘響的長掛鞭炮了。

《武林舊事》的作者是南宋人,名叫周密,此人另有一本著作《齊東野語》,提到這麼一則宮廷秘聞:

既而燒煙火於庭,有所謂“地老鼠”者,徑至大母聖座下,大母為之驚惶,拂衣徑起,意頗疑怒,為之罷宴。穆陵恐甚,不自安,遂將排辦巨璫陳詢盡監繫聽命。黎明,穆陵至陳朝謝罪,且言內臣排辦不謹,取自行遣。恭聖笑曰:“終不成他特地來驚我,想是誤耳,可以赦罪。”於是子母如初焉。

文中“穆陵”是宋理宗,“大母”是在宋理宗剛即位時垂簾聽政的楊太后。宋理宗少年登基,非常淘氣,過年時在宮裡燃放一種名叫“地老鼠”的焰火,只見“地老鼠”冒著火光嗞嗞飛竄,突然一拐彎,竄到了楊太后的座位下面,把老太太嚇了一大跳,氣憤憤地走了。這個楊太后可不是好惹的主兒,《宋史》上說她“涉書史,知古今,性復機警”,讀書多,智商高,心眼兒多得很。當年宋寧宗最寵信的權臣韓侂冑就是被她設計殺死的,甚至連宋理宗的皇位都是由她矯詔擁立的,理宗當然知道她的厲害,唯恐她因此廢掉自己,趕緊將過錯推到採辦焰火的大太監頭上,第二天早上又親自向她道歉,終於得到了老太后的原諒。

通過這則秘聞可以看出,宋朝非但能造百餘響之鞭炮,且已發明相當精巧的焰火。

買不起鞭炮,爆竹和爆鹽來代替

宋朝有貧有富,富人窮奢極欲,窮人一文不名,鞭炮再為普及,焰火再為精巧,總有一些人是買不起的。沒有鞭炮怎麼過年呢?只好恢復傳統,恢復鞭炮尚未發明之時的老風俗,用爆竹來代替鞭炮。

北宋莊綽《雞肋編》有云:

澧州除夜,家家爆竹,每發聲,則群兒環呼曰:“大熟!”如是達旦。

澧州今屬湖南常德,那個地方的貧民買不起鞭炮,除夕之夜往火盆裡扔竹竿。竹竿雖然能發出類似鞭炮的爆破聲,但其聲音終歸不連貫,隔上三五分鐘,才會發出“啪”的一聲。守歲的小孩子在火盆旁邊圍著,就為了聽到爆破聲,每當聽到一次,他們就興奮地高喊:“大熟!”聽,竹竿又爆了,惡鬼嚇跑了,來年的莊稼一定會有好收成啦!

受中原文化影響,北宋前期的鄰國大遼到了除夕也要弄出些響動來驅趕惡鬼。可是遼國的火藥技術落後之極,連加工雙響炮的水平都達不到,遼國皇帝過年時燃放的煙花全是從宋遼邊境所設的互市上買到的,因為本國人不會製造。

沒有鞭炮,無妨爆竹,問題是遼國疆域大半為苦寒之地,不長竹子。既缺鞭炮,又缺竹子,怎麼驅鬼呢?答案是爆鹽:將粗大的鹽粒扔進火盆,一樣能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

年三十大人睡覺,小孩守歲

爆竹和爆鹽很好玩,宋朝人守歲更好玩。

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春節,蘇東坡在陝西當地方官,不能回鄉與父親團聚,為抒思鄉之情,曾經寫詩三首,分別為《饋歲》、《別歲》與《守歲》,詩前有一段小序:

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

蘇東坡的意思是說,宋朝四川人過年,有饋歲、別歲、守歲之風。所謂饋歲,是親鄰之間互送年禮;所謂別歲,指親朋好友互請赴宴;所謂守歲,指的當然是除夕一夜不睡。

事實上,非但四川有守歲之風,宋朝各地均是如此,所不同的只是誰來守歲。

就宋朝大部分地區而言,除夕守歲的規矩都是小孩值夜而大人休息。如《武林舊事》雲:“小兒女終夕博戲不寐,謂之守歲。”《新編醉翁談錄》雲:“是夜(除夕),京師民庶之家,痴兒騃女多達旦不寐。”小孩子興高采烈,圍著火盆放鞭炮、吃甜食、耍銅錢,熬一個通宵,他們的父母卻無需如此,儘可以早早地上床休息。

守冬爺長命,守歲娘長命

如此奇俗看似不合情理,實則大有學問。

第一,小孩子盼望過年,喜歡過年,吃完年夜飯,興奮勁兒剛剛開始,如果勉強他們上床睡覺,未必能成功。而大人們在此之前整日奔忙,為過年操勞了好些天,到了正月初一還要四處拜年和迎送賓客,除夕應該好好休息。

第二,新正拜年,規矩頗多,小孩子不懂。非但不懂,還喜歡七嘴八舌,上躥下跳,給大人添亂。為了不讓他們添亂,最好讓他們大睡一覺。怎樣才能讓他們大睡一覺呢?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誘導他們去守歲了。

第三,大人出門拜年,小孩會鬧著跟隨,而凡有小孩跟隨,被拜的一方遵照禮節必須給孩子壓歲錢。如此一來,拜年的一方不像是純心拜年,倒像是帶著孩子到處跟人討紅包,頗有瓜田李下之嫌。為了避嫌,外出拜年最好不帶孩子。可是如果不帶孩子,孩子會哭鬧,怎樣能讓他們不哭鬧?最好的方法仍然是讓孩子熬上一宿,第二天呼呼大睡。

第四,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朝廷解除禁令,官街兩旁用紅漆木柵欄隔離出一眼望不到邊的玩具攤、糖果攤、小吃攤、遊藝場,對孩子的誘惑極大,假如大年初一出來玩耍,必定跟父母鬧著要錢買東買西,使大量銅錢迅速吻別父母的錢包。為了保住錢包裡的銅錢,最好的方法仍然是讓孩子守歲,第二天起不了床。

不過宋朝人很含蓄,絕對不把這四條“好處”明明白白解釋給孩子聽,他們只是三百年如一日地堅持向孩子傳播一條民諺:“守冬爺長命,守歲娘長命。”冬至頭天晚上不睡覺,能讓爸爸長壽;新正頭天晚上不睡覺,能讓媽媽長壽。我的小寶貝,你想讓爸爸媽媽多活兩年嗎?想。那還不趕快守歲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