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日本戰國時期,騎兵在作戰時身後為什麼揹著一個紅色大口袋?

幻之獅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日本戰國時期的戰場上,騎兵們馳騁於戰場之時,背上的家紋旗迎風招展,非常好看。

但是還有一類騎兵,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他們背上插著的不是家紋旗,他們的身份也遠比那些普通點的騎兵要更為珍貴。

他們就是:母衣眾



母衣:用竹製骨架把布撐成一個大球,戰鬥時披在背後起裝飾作用,亦可防流矢。

這是另一種具有紋章的效果的道具,當騎手獨自疾馳的時候母衣會被風撐起來,這往往也可以作為大名的騎馬武士侍衛(馬回眾)的分辯特徵。

看到底下很多朋友在回答中說,“母衣”主要的功能是為了防止流矢,其實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


眾所周知,騎兵的戰法就是衝鋒,都是正面迎敵猛衝,如果為了防止箭矢,也應該是加強正面的保護,而不是背面。

或許母衣確實可以防止流矢,但這肯定不是母衣的主要用途。不然騎兵們便該人手一個,而不是僅僅限定極少數的武士具有裝備母衣的資格,畢竟母衣也並不是很貴的材料製作而成。

母衣的主要作用就是好看,彰顯身份。尤其是騎手馳騁時,母衣被風鼓吹起來,好似一個氣球一般,在戰場上非常的亮眼,很明顯的表明這名騎手的身份尊貴。



織田信長擁有兩支母衣眾:黑母衣眾和赤母衣眾各十人。

後來豐臣秀吉效仿織田信長,組建了黃母衣眾(秀吉很喜歡金燦燦的顏色啊)。


在《細川幽齋覺書》中提到了一種對母衣和指物的特別使用方式:“當斬獲了一名穿母衣的武士的首級的時候,就把首級用他的母衣包起來。如果是一名普通武士的話就用指物把首級包起來。”這樣的說法進一步地驗證了一名身著母衣的武士較普通武士更為尊貴的看法。

其實仔細去看,就會發現,很多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重要武將都出自他們的母衣眾。

比如織田信長的赤母衣眾名單如下:前田又左衛門利家、淺井新八郎政澄、織田薩摩守(即木下雅樂助)、伊藤清藏長久、巖室長門守、山口飛騨守、佐脅藤八郎良之、毛利河內守長秀、飯尾茂助尚清、長谷川橋助、福富平左衛門秀勝、塙九郎左衛門直政、渥美刑部丞、金森五郎八長近、豬子次左衛門一時、加藤彌三郎、織田越前守、黑田次右衛門。

是不是從上述名單中發現了耳熟能詳的名武將呢?


以上便是日本戰國精英騎士--母衣眾的解釋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凡看過日本大河劇或戰國劇的朋友一定會見到這麼一個場面:在雙方發生戰爭時,有一種特殊的騎兵或者步兵,他們在身後揹著一個紅色或者其他顏色的“大口袋”,這個大口袋看上去非常臃腫龐大,就跟裡面灌了氣一樣。騎兵騎在馬上還好一些,而矮小的步兵揹著這玩意衝鋒則顯得有些滑稽。

很多人不明白了,這是個什麼怪東東,為何日本人要在戰場上使用這麼一個玩意兒,這東西看上去顯然有些累贅。既然有疑問,那就讓大獅為各位解答一下吧。

這種“大口袋”叫做“母衣眾”(日語:母衣眾)。而揹著這種“母衣眾”的步兵或騎兵,被稱為“母衣武者”。不要小看了這“母衣武者”,這些都是整個隊伍中的精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背上這個“大口袋”。

相傳“母衣眾”最早起源與日本平安時代,當時的武士和騎兵擁有一種叫做“懸保侶”的輔助性防具,“懸保侶”類似於現在的披風,只不過要比披風小,以五顏六色的長布條組成。騎兵在作戰時,打馬飛馳,這種“懸保侶”隨風飄揚,煞是好看。並且可以對射來的箭矢起到緩衝作用。而且“懸保侶”在混戰時,還會起到干擾敵人瞄準和射箭的作用。因為日本平安時期還不時興大規模兵團作戰,因此短兵相接的事兒很少見。更多的時候是利用弓箭互相射擊。而日本的弓箭射程又短,而且殺傷力不足,因此“懸保侶”起到了一定防護作用。

不過這玩意兒隨著戰爭的發展,被“母衣眾”慢慢取代。因為戰場上出現了變化,開始出現了陣法、陣型以及“足輕”(步兵),需要短兵作戰。這時候“懸保侶”就真正成了累贅,只要被敵方的士兵拽住,披掛“懸保侶”的騎兵想跑都跑不了,直接被從馬上拽下來,一槍刺死。因此,為了保命,這玩意就被取締了。而隨之產生的就是這個特殊的大口袋---母衣眾。

母衣眾裝備於鎧甲後方,當武者騎馬奔馳時會因為風灌進而膨脹,除了可以防避弓箭的攻擊,也起到防寒效果。母衣武者除了作戰之外,更主要的作用是奔馳於戰場之間傳達軍令(如武田蜈蚣騎)。

母衣一般長五尺八寸,顏色沒有特殊定規。一般將軍家的母衣,多為柴色。

母衣的意思是“蓬”,日本人認為在身後背一個高高的“蓬”就可以防箭。在母衣武者中,最精銳的當屬“赤母衣眾”,就是身著紅色母衣的部隊,是從馬軍護衛中精選出來的精銳武士。

日本戰國時期,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手下就有紅、黑兩個母衣隊伍,以此構成戰鬥力的核心。《太閣立志傳》中著名的前田利家在織田信長時代,曾是“赤母衣眾”的最勇猛者。河尻秀隆則為“黑母衣眾”最勇猛者。

一般來說只有身分地位相對比較高的武士才能用母衣,幾乎各家的武士,都有在使用。織田信長又設立親衛軍“馬廻”,如佐佐成政的黑母衣眾和前田利家、金森長近的赤母衣眾,是由部將(御馬廻)率領的足輕眾構成。

而戰國時期著名的“猴子”豐臣秀吉則設立黃母衣眾,“烏龜”德川家康則喜歡用花紋母衣。


大獅


【精選回答】來自優質賬號→野史日記


日本在戰國的時候,起兵的後背上背了一個紅色的大口袋,看樣子很滑稽,但是這個大口袋卻很實用,是當時日本戰國時期重要的軍事配備。

我給大家說一下這個大口袋的來源,讓大家能夠了解這個大口袋的作用和形成的原因。

在日本戰國時期之前,日本騎兵作戰的時候其實不背這個大口袋,而是背了一個叫懸保侶東西,別看這個東西的名字你沒聽過,其實它的樣子你很熟悉,大概就是咱們國家的古代的披風。

帥氣的懸保侶

懸保侶和披風一樣,都是在騎兵身後披著,你不要以為披風和懸保侶是為了耍帥,在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沒人會為了耍帥而丟了性命。

這個懸保侶的一個最大作用就是防止背後中箭。在戰國時期的日本,是冷兵器時代,當時的日本戰爭都是遠距離用弓箭互相射,這個懸保侶在騎馬的時候就會飄起來,獵獵作響,箭矢射來的時候,這個波浪形飛揚的懸保侶就會抵消箭矢的衝擊力,或者改變箭矢的方向,可以有效的減少或者避免箭矢帶來的傷害。

所以戰國前的日本戰鬥都穿這個懸保侶,可以說是保命利器。

後來這個懸保侶就被淘汰了,為啥呢?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戰國時期後,日本人腦子也開竅了,他們覺得這麼互相射來射去的也沒啥作用啊,還不如像個爺們一樣見面幹一仗。

於是日本人開始叫囂要約見面互砍,當兩軍交戰的時候,兩隊人馬還都習慣的穿著一個懸保侶,不僅好看,還能防箭。

可是近戰時代來臨,大家都沒有經驗,這一交手,問題出現了,懸保侶披在身上,成了累贅,對方的戰士一手抓著對方的懸保侶,往腦袋上一呼,就完了,啥也看不見,還上不來氣兒,這樣還打什麼了,讓對方輕易的一刀砍死了。

戰國時期的日本人,覺得這個懸保侶不能用了,打仗不方便,但是不穿還不行,畢竟近戰之前還要射箭互相打擊一番啊。

實用的大紅球

於是這個“母衣”出現了。這個母衣是個啥玩意呢?我一解釋您就明白了,看過咱們中國的燈籠吧?對,這個“母衣”就和燈籠一樣,裡面是竹子編制的骨架,和筐似的,但是沒有筐密集。

外面包上一層紅布,當然了,沒有咱們的燈籠好看,他們就揹著一個這玩意作戰,打仗的時候能防止流矢的傷害,近戰的時候也不怕敵人抓這玩意捂腦袋,沒準敵人砍來一刀的時候,這玩意還能救自己一命。

其實穿這個“母衣”的戰士是有一個特別的名字的,叫母衣眾。翻譯過來就是一群穿母衣的戰士。

其實母衣不一定非得是紅色的,還有黑色和黃色的。黑色的母衣是最高級的母衣,誰要是後邊背一個“黑球子”,在戰國時期的日本那是很帥的事情。

織田信長成立的是赤母衣眾與黑母衣眾,後來豐臣秀吉學織田信長,他也整一個母衣眾,只是他的母衣眾是黃母衣眾。

戰場上的溫情

這個母衣,還有一個說法。據說母衣眾身後背的母衣都是母親親自為兒子縫製的,有滿滿的愛在裡面。

當時的戰爭也比較單純,我乾死你是立場不同,但是還會念及人情。敵人會將殺死的敵人腦袋砍下來,扔進他的母衣內,這樣等他們離開後,死去戰士的家屬就可以拿著他的母衣,帶著他的首級回家。

後來,火器時代來了,這種母衣就沒什麼作用了,已經無法起到防護作用,就和曾經的懸保侶一樣,慢慢的退出了歷史舞臺,走進了博物館。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記,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了解歷史知識,記得順手點個贊支持一下哦~謝謝您!


野史日記


首先修正一下,日本戰國時代將兵背後出現的“大口袋”,並不侷限於紅色,也不侷限於騎兵,步兵也有使用,除了紅色之外,還有五花八門的顏色。這種玩意是從中國傳入的斗篷被變形後的產物。

這種看起來奇奇怪怪的裝具,出現於日本戰國時代,也就是15世紀至16世紀,日本稱為“母衣”,大體上就是斗篷的意思。這種玩意,實際就是發展進化路上跑偏了的斗篷。

(早期從中國穿入的斗篷式母衣,可以用於防箭矢)

在日本的南北朝時代,日本從中國引進了斗篷,稱為母衣,這一時期的外觀和中國傳統的斗篷區別並不大,作用和中國的斗篷一樣,主要就是防箭矢。

(“母衣”的內部構造。包括用於把母衣綁定在身上的母衣串,母衣的內部骨架母衣籠)

到了15世紀,隨著火器的發展,斗篷用於防禦的功能下降,同時由於又受到了西方服裝的影響。日本武士背後的斗篷發生了突變,不再是簡單地在身後批一塊大布。而是先編織一個籠子,通常用鬚鯨的鬚子等輕質但是柔韌的材料製作,稱為“母衣籠”,通常是個球形,而後再在母衣籠上蒙上絹布,外觀上看起來就如同個大口袋。

將兵們背後背上這種“大口袋”,主要的用途是為了識別,即用於區分軍隊性質。通常是作為將軍的親兵部隊的標誌。穿著這種特殊“母衣”的部隊,也往往被稱為“母衣眾”。

最後強調一下。前面有朋友回答說這種球形的母衣是用來防箭矢的,這純屬是張冠李戴。用來防箭矢的是那種披風式的母衣,球形的母衣根本不是用於防護的,而是一種識別符號。


海研會


我來回答一下。

這個叫做"母衣",攜帶這種裝備的軍隊也叫“母衣眾”。

母衣是日本古代騎兵用的一種布幔護具,又名為“幌”或“保呂”。對於有效射程僅30米的和弓,有一定的防禦效果。

母衣沿自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出現名為“懸保呂”的補助防具,至日本戰國時代廣泛流傳應用,目的除了防護弓矢攻擊之外,也以不妨礙騎兵行動力為標的。穿著母衣的騎兵在沙場上馳騁時,母衣會被風鼓起而膨脹,有防流矢的功能。這樣穿著的騎兵被稱為“母衣眾”。

至戰國時代戰事頻繁的情況下,開始以赤色或黃色等諸色布幔做為識別敵我的特殊著色廣泛應用於戰場上,由於只有身份地位夠高的武士才能穿著母衣,後來演變為將有資格穿母衣的人之中再精挑細選,把這些特別精銳的勇士集結成軍,成為大名專屬的近衛軍,在作戰中除了聽命大名指揮以外也負責擔任大名傳令。

往往“母衣眾”都是其軍隊中最精銳的武士,在織田信長的軍隊中,由馬回中選拔出的使番有“黑母衣眾”和“赤母衣眾”,這些人分別穿著被染成黑色和紅色的母衣,別家還有黃色的。




兩極歷史


在部分日本電視劇中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畫面,日軍中有些騎兵或步兵會在身後背一個巨型的由竹子撐起來的“大口袋”,表面是紅色或其他顏色。這個“口袋”看起來非常龐大、臃腫,矮小的日本士兵揹著顯得有些滑稽搞笑。他們為什麼要背這麼個東西?不會覺得累贅嗎?這個類似雞籠的“大口袋”,其實叫“母衣眾”。它的前身是叫“懸保侶”。

懸保侶是作戰時的輔助防護工具,長相類似如今的長披風,由各種顏色的布條拼接而成,最早出現在平安時期。由於那時候日本作戰還不興短兵相接,都是騎馬相互射箭,所以隨風飄揚的綵帶很容易對敵人造成干擾,找不到目標。而且那時候的弓箭殺傷力不大,就算被射中了,懸保侶還能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到南北朝時期,戰場武器的威力越來越大,短兵相接的場面也越來越多,懸保侶就真的變成了“累贅”,一旦被敵人拽住,就很容易會被拉下馬,步兵更是跑不了。所以出現了一種新防具取締裡懸保侶,那就是“母衣眾”。

母衣眾也不是一般人能背的,只有身份地位較高、隊伍中最厲害的那部分人能背,而且這部分人被稱為“母衣武者”。母衣眾主要有三個作用:一是減弱弓箭射過來的威力,躲避攻擊;二是在戰場上傳達軍令;三是防寒。


老照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日本電影的朋友,在日本古裝劇裡面我們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情景,那就是日本武士的後背上面永遠都揹著一個類似於包袱或者說氣球一樣的東西。這讓人感覺十分的怪異,因為我國古代的將士身後,披的則是紅色的披風。而日本女人的背後也同樣有一個類似於枕頭一樣的東西,其實這是一個腰帶結,這就好比我們現在的數要是一樣的。


而日本武士背後背的這個大包袱其實是叫做母衣,最早的時候是在平安時代開始興起的。母衣在那時候也被稱之為是“幌”或者是“保侶衣”,其實他主要有兩種作用:第一,是一種作戰時候的裝飾品。第二,就是防止流矢,也就是箭。其實母衣在開始的時候和我國的披風是一樣的,但是後來慢慢改進以後才變成了我們看到的這個大包袱。

其實裡面安裝是一個竹子編成的籠子而已,但是相對比披風來說比較輕便一些!雖然穿上母衣之後可以非常有效的保護自己的背部不受到弓箭的襲擊,但是也讓自己看起來更加的明顯了。當時日本定戰功和我國那時候一樣,都會砍下其首級。這時候母衣又成為了一個容納箱,方便於首級的攜帶。看上去像是一個保護自己的屏障,但會讓自己成為了戰場最顯眼的目標。



到了戰國之後,鐵炮的出現卻讓母衣失去了自己的作用。鐵炮其實就是“火繩槍”,這也是人類開始進入熱兵器時代的標誌。再這樣的情況之下,母衣又變成了榮耀的標誌。比如說織田信長就擁有自己的“母衣眾”,一隊黑色,一隊紅色。當然這表示他們的地位極高,如同自己的衛隊一樣。


那麼這個東西為什麼會被稱之為是”母衣“呢?在一本《本朝軍器考》有這樣的解釋:其外形猶如懷孕的女人,武士就是母親肚子裡面的孩子。所以穿上母衣之後,武士們不會受到外界的任何傷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還有變遷,母衣從江戶之後就開始消失了,並且成為了博物館裡面的收藏!


今天視頻君


你別小看了這個大口袋,這裡面可是滿滿的查克拉,遇到危急情況,只要手往後一掏,就能集聚能量於手心,往前一揮,能量巨大的千鳥就飛出去了,威力僅次於無名的萬劍歸宗,是戰場大殺器!

言歸正傳,這玩意的真名叫“母衣眾”,前身是一種叫“懸保呂”的長披風,誕生於平安時期(相當於南宋),那時候日本的戰爭還真是村長打架,人數不多,嘴仗多於真幹,真打起來大家也是騎著馬互相射箭,你愁啥,瞅你咋地,再瞅一眼試試?Biu,弓箭就射過來了,這“懸保呂”牌披風在馬上隨風飄揚,相當於是一件軟甲,對當時威力不大的日本短箭來說還是有一定防護性,而且飄來飄去的披風還容易讓人找不到目標,干擾射箭人瞄準。嘿,找不到我吧?沒有辦法,我就是這麼強大!

(母衣眾)

(懸保呂)

到了日本南北朝時期(就是天皇被趕到首都旁邊一個小地方另立了小朝廷,相當於元末明初),隨著日本人口的增加,武器威力的加大,正面幹架的機會越來越多,“懸保呂”這種東西越來越不受待見,一不小心被人扯住了就直接從馬上摔成狗吃屎了,小命都保不住,於是這玩意就越改越短,越改越短。突然有一天有一位哥突發奇想把這個“懸保呂”用竹子撐起來做成了個“雞籠”背在背上,別說,這玩意還真好使,箭射過來,直接就被卡在裡面,卡不住的威力也會減半,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被人偷襲啦。

但是其實它最大的用處還是“裝逼”,不知道大家見過河豚沒,他們遇到危險了,是這樣的。而所謂的“母衣眾”其實也是為了讓敵人看著很唬人的樣紙,實際上遇到真正的高手並沒有什麼卵用。

到了戰國時期,隨著火器的大規模普及,這玩意防護效果已經成為了雞肋,“母衣眾”逐漸演變成了傳令兵的標識,後來在織田信長的示範下,“母衣眾”兵士又變成了首長警衛班的標誌,典型的有織田信長的的“黑母衣眾”和“赤母衣眾”以及豐臣秀吉的“黃母衣眾”,他們都是這些大名手下最忠誠和可靠的“魏和尚”。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覺得不錯的大爺們動動小手給主播一個讚唄!我不要一千四,一個關注就滿足了,謝謝!

0 贊 踩 評論
分享

軍武吐槽君


這個東西實際上在日本叫做母衣眾。

這玩意兒是怎麼誕生的呢?說起來和騎兵作戰本身特有的方式有關,我一直說過騎兵作戰最要緊的一點就是欺軟怕硬,別拿自己的騎兵腦袋去撞人家結結實實的步兵方陣,你這是找死的行為,你的騎兵不是不死之軀,不是一個個開了無雙的戰神,萬一衝到敵人的陣營裡面速度降下來,你的騎兵就是活靶子。

一開始的時候,日本的這些騎兵皮帶的仍然是我們電視劇裡面經常看到的類似於披風一樣的東西,這個東西其實類似於草原上面的雄獅,它脖子周圍的那個鬃毛。

大家都知道草原上面獅子是結成部落團體活動的,但是一般來講獅子裡面的髒活累活全部是交給母獅子去處理的,這就有了一個很大的問題,一隻雄獅一天到晚的不幹活,(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整天睡覺,而且吃飯的時候還是第一個,他憑啥得到母獅這樣的愛戴呢?你要說生理方面的需求的話,外面還有那麼多流浪的雄獅啊。

其實雄獅相比較於母獅最大的優勢,第一體型有點兒大,第二就是因為他脖子周圍的鬃毛,在草原上面你得一直處於戰鬥狀態,即便是獅子也不例外,獅子每天都要面對鬃狗,豹子,水牛等等一系列的東西的危險,這是一個很要緊的問題,打不過這些東西你就沒辦法在草原上面生存。

獅子的鬃毛雖然看起來很沒用,甚至於有點裝的嫌疑,但是它起到的作用就是為了讓自己的脖子看起來十分的蓬鬆,讓其他的動物產生懼怕感,即便是有的動物想要對她下手也找不到它的脖子在哪裡!

騎兵一開始使用的披風也正是這個道理,當然在日本這玩意兒不叫披風,叫的什麼名字,我反正是忘了,這個玩意兒穿在身上就會讓你的身體在別人看來變得特別大,不知道你的身體究竟位於哪個位置,這樣的話攻擊你的時候容易戳不準目標。可是這個東西使用起來確實也有自己的問題。

太長了,長到下面的步兵,只要拽住你的披風就能直接把你給拽下來,這對於騎兵來講這是不能接受的事情,自己戰死在了戰馬上面,這是死得其所,被人步兵拉下來,然後被凌遲處死,這算什麼事情?

所以有的騎兵就刻意的把披風下面的兩個腳綁在了自己的腰間,用繩子束縛了起來,這是一次很大膽的嘗試,所以我們看到這些騎兵在使用這個母衣眾的時候,感覺這些騎兵部隊後面背了一個很大的背囊,裡面啥玩意兒都沒有,看起來十分搞笑。

這個東西一方面就是起到了披風的作用,但是又防止了步兵會把你拖拽下馬,另一個方面,這些東西在使用的時候還發現了另外一個功能,也就是騎兵部隊在跟敵人做周旋的時候,一旦弓箭從後方設過來射中這個唄囊的時候,是不會對其併產生什麼實質性的殺傷的。

原理類似於現在的裝甲,通過兩層不同的介質來緩解弓箭射下來的力度,或者是改變弓箭的軌跡,與此同時,這樣的東西也會染上各種各樣的顏色,成為各個勢力之間炫耀自己武力的一種方式,這樣的話,打仗的時候雖然雙方穿的都跟個粽子似的,但是總能分辨出來你是誰的人!


漩渦鳴人yy


京劇裡武將後背插的四杆靠旗是幹什麼用的?好看、拉風、裝13用的!沒有任何實際用處,在古代中國戰場上也沒有原型。

日本戰國時期有的騎兵後背揹著一個大紅口袋,是幹什麼用的?道理亦如是。

這個大紅口袋叫母衣,背上它們的人叫做母衣眾,它的主要結構就是外邊的布料加里面的竹篾骨架,撐起來一大蓬,尤其是飛馳在馬上,進風之後愈發鼓脹,完全可以假裝自己是在貼地飛行的樣子,也給對手帶來極大地視覺衝擊——這孫子太二了。

一般騎兵是不會用的,這玩意兒帶來的空氣阻力太大,所以母衣眾都是大名身邊騎馬的武裝侍衛,大名要是出現在戰場上,這幫哥們就得簇擁在身邊。

冷箭來了,他們馬上屁股向後平沙落雁式,保護大名,敵人殺到跟前兒,保護大名向後撤退,這些母衣眾仍然可以擋箭,也能保證你跑路的速度趕不上大名。

除了擋箭牌的作用,交戰雙方還有不成文的規定,其實那就是你自己本人的殮屍袋,為了表達對你的尊重,你戰敗後,你的腦袋會被割下來,放入你自己的母衣中,讓你的家人收走。因為出征的母衣眾的母衣,往往是家裡的老母親親手製作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她一定認得自己的做工。這時的“母衣”,就具備了母親的子宮的引申含義,哪裡來的,回到哪裡去了。

如果你不是母衣武者,你的後背插的是指物(靠旗),那麼你的腦袋就會被包裹進靠旗。

要是母衣引,恭喜你,看它的尺寸,你興許可以留全屍了。

母衣未必是紅色,織田信長的兩支母衣衛隊分別是赤母衣眾和黑母衣眾,豐臣秀吉的手下則是黃母衣眾,他們的職責主要是在戰場上傳令。

母衣的確是有擋箭的作用,但在戰場上,它往往為你擋住了十枝箭的同時,又為你吸引來新的一百枝。


分享到:


相關文章: